首頁>Club>
各地方存在文化差異,年俗也存在不同,大家來談談家鄉的年俗吧,
12
回覆列表
  • 1 # 新華融媒新消費

    要說各地的年俗文化,各個地方都有不同的差異,我生活的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一個小鄉村裡,今天就與大家分享一下我生活的這個地方一些有趣的年俗文化吧,這些少有的年俗也許隨著越來越現代化的社會發展而慢慢消失,所以,留住的古老風俗,只能在文字裡領略了。

    我生活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公喇嘛村,這個生我養我的地方,深深地眷戀著它。以至於一些舊的風俗,雖然有點陳穀子爛芝麻的味道,但在老一輩人們的心中是永不過時的習慣。

    家鄉的“年”,要從過了臘八吃過臘八粥就開始,我生在70年代,那時缺衣少穿,沒有現在過年時那麼多的好吃的,每年盼著進入臘月就能殺豬吃上肉,於是我們天天問父母啥時殺豬,媽媽總要說一句:小孩小孩你別哭,進了臘月就殺豬。好吧,我們就這樣在臘月中期,就能吃上香噴噴的豬肉燴酸菜了。這裡就不具體描述殺豬菜的美味,只想讓大家在腦海中想想一下那種垂涎三尺的滋味吧。接著,就是大人們上街進城為一家老小置辦年貨,買一件新衣服,那時,我想穿一雙皮鞋的慾望是何等的強烈,但只有20多元的革皮鞋父母都不給買,於是,媽媽買回幾尺花布,媽媽熬油點燈的用兩個晚上給我做了一雙布鞋,好吧,那也是一年才能穿上的新鞋啊。

    其實,要說年俗還要數臘月23後的那幾天。廿三開始祭灶,備各式小碟的糕點果品,叫“祭灶果”,供在灶王爺的神位前。灶王爺的像是所有神佛中最為草率的,黑墨塗臉,彷彿煙熏火燎之故。小孩頑劣泥垢上臉,被牽去清洗時捱罵,就說臉髒得像灶王爺。三炷清香燃畢,供奉的果品可以搶來吃,我小時常會覺著“祭灶果”滋味寡淡,因為知道這是灶王爺已經吃過的。

    廿七撣撣塵,雞毛撣子用長竹竿綁著,撩去房屋樑柱經年的蜘網積塵。撣塵日就掃除日,裡裡外外大掃除,除了汙垢塵埃,更主要象徵掃除不順、晦氣與邪穢。媽媽家每到臘廿七除了撣塵,還要把家裡的牆全部粉刷一新,並把舊窗戶紙全部撕掉,重新糊上新白紙,每當這個時候,媽媽剪窗花,我貼窗花,一天的除塵換新,家裡拾掇的煥然一新,心情別提有多美!

    臘月廿八、廿九,大人們炸麻花、做年糕、燒肉、煮雞鴨魚肉等好吃的,我們在外面瘋玩時,總要深呼吸一下,每家每戶散發出來那股燉肉味,勾起了我們長長的饞蟲。於是回到家,偷偷的拽一塊雞翅或揪一截魚尾,拿出去與小夥伴們顯擺自己的生活有多麼富裕。

    轉眼就進入了年三十,這一天早晨,媽媽把新衣服給我們拿出來穿上,並一再地告訴我們,去同伴家玩,不能靠別人家的灶臺或水甕,如果這樣做了就會一年少吃沒喝。年少的我們一直都當真了,直到成年後才明白媽媽的囑咐其實是怕新衣服弄髒了。年三十的早晨,媽媽家的習俗就蒸一鍋熱氣騰騰的饅頭,俗話說:蒸蒸日上,為的是來年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中午烙糖餅,寓意是一年來甜甜蜜蜜;到了晚上就是餃子了,代表著美好的餃子是每一個地方必吃的一頓美餐。在年三十的12點,我們村東面有一座磨盤山,村裡年齡最大的那位老爺爺親自上山點燃已經壘好的旺火,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聽老人講,磨盤山形狀像磨盤一樣共三層,在遠古時期,媽媽村子裡連旱三年,所有的莊稼顆粒無收,算卦先生為村裡人占卜後說,大年三十的12點去磨盤山壘一堆旺火,全村人拿出家裡的好吃的,並集體跪拜天神,來年就會風調雨順,於是在那一年的大年三十,全村人齊刷刷的前往離村子有三里地的磨盤山拜神,來年真的喜雨豐收年。這一說法一直到現在都沒有間斷,只是全村人不會全部上午祭拜,只有幾位村幹部陪同一位老人上去點燃旺火,村裡人看到東方的山上旺火沖天,才把自家的旺火點燃,全家人在院子裡的旺火旁烤完前面烤後背,爺爺奶奶還要把裡面的內衣拿出來烤烤,說是來年一定會使全家人旺氣沖天!

    整個正月裡,都是走親訪友,媽媽家延續著初二去姥姥家,初三——初五去叔伯姨舅家,過了初五,我們小孩才能有了自己自由的玩耍的時間。如果有出遠門的,必須過了初五,也就是過了破五才能出行,媽媽說這樣就會一路順風,不會有半點閃失。好吧,兒時的我們嚴格地聽從著家長的規定,也遵守著舊時的習俗。

    正月十五也是年當中值得紀念的一個節慶。這一天全村張燈結綵,扭秧歌、劃旱船、踩高蹺、唱大戲……那些熱鬧的場景現在想起來都樂的心花怒放。

    在一過二月二,整個年才算結束。我的家鄉過二月二比過元宵節還熱鬧,除了吃飯有講究,這一天的活動也非常豐富。從我記事起,村裡每年農曆二月初二都會“辦紅火”,年年也不例外。“辦紅火”是當地方言,意思是組織舉辦傳統熱鬧的慶祝活動,包括扭秧歌、遊九曲、舞龍、焰火晚會等。而這樣的活動全部都是村民自發組織,有的人出錢,有的人出力。除此之外,在二月初二這一天,當地及周邊農村會“嚴格按照要求”來安排自己的三餐,誰也說不清這個傳統延續了多少年。早晨吃餃子,叫“安龍宴”,中午吃燉骨頭,叫“剔龍骨”,晚上吃麵條,叫“扯龍皮”。總之就是希望這一年風調雨順。據老人們講,從唐朝開始華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透過舉辦各種祭祀活動,祈望神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正如一首民謠所云:“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這兩年來我們村過二月二的人特別多,我們村裡常住人口4000多人,去年這時候來了10000多人。現在村裡人也越來越清楚地瞭解傳統習俗文化的重要性,村幹部們會好好注意保護髮掘。

    寫著寫著,已經千把字了,還沒有述盡老家的那些過年才有的習俗。回想起舊時的過年景象,真的有一種痛並快樂著的感覺。從物質條件和精神生活來看,確實非常貧乏,但是,精神享受似乎一點也不少,年的感覺也十分的濃。更重要的,年味十分悠長,可以在很長時間內都沉浸在年的享受之中,品嚐著年帶來的愉悅和輕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人總是嫌棄媳婦不會打扮,做飯不好吃,又不願意離婚,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