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桑代克的貓er
-
2 # 知我君
多重人格具有超過一個(若是2個則稱為雙重人格)的人格存在,就有如“在一個身體裡住著好幾個靈魂”。事實上它有過多種名稱,在中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CCMD-3)中稱為“癔症性身份識別障礙”,屬癔症;在ICD-10中稱為“多重人格障礙”,屬分離(轉換)性障礙,在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DSM-IV)中稱為“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屬解離型障礙。
威廉·密里根
又被稱為比利·米利根(Billy Milligan),1955年生於邁阿密。他於1977年因在俄亥俄州立大學犯下三宗強姦罪被警方逮捕。在審訊過程中,比利被診斷為罕見的多重人格分裂症患者,他亦因此被判無罪,案件受到高度關注。他的故事甚至被改編成小說,拍成電影。因為他是美國曆史上唯一一個因為多重人格免除刑罰的重罪犯。
經過醫生的反覆評估,發現他體內的分裂人格多達24個之多。
下面是關於24個人格的簡單介紹:
1 威廉·斯坦利·米利根(比利,William Stanley Milligan),26 歲
最初的核心人格,後來被稱為“分裂的比利”或“比利” ;高中時被勒令退學,身高 6 英尺、體重 190 磅,藍
眼睛,棕色頭髮。
2 阿瑟(Arthur),22 歲
英華人,理性、冷酷,講話帶英國腔。他自修物理、化學並研習醫學,能流利地應用阿拉伯文。他頑固保守、自認是資本主義者,但公開承認信奉無神論。他是第一個發現有其他人格存在的人,在安全狀況下負責管理,決定由誰來出現代表“家庭”。戴眼鏡。
3 里根(Ragen),23 歲
充滿仇恨的人格。南斯拉夫人,講英語時帶斯拉夫口音,會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語;武器和軍事權威,精通空手道。他體格健壯,能有效地控制腎上腺素。他信奉共產主義,是個無神論者,職責是保護家庭成員,特別是婦女和兒童;在危機狀況下負責管理。他曾犯罪、吸毒,有暴力傾向;體重210 磅,虎背熊腰,黑髮,八字鬍,色盲,只畫黑白圖畫。
4 亞倫(Allen),18 歲
騙子、操縱者。他負責對外聯絡,不可知論者,人生態度為“得過且過”。他會打小鼓、畫人像,是唯一抽菸的人格;與比利的媽媽很親近, 身高與威廉 · 米利根相仿, 體重略輕 (165磅);頭髮右分,也是唯一的右撇子。
5 湯姆(Tommy),16 歲
精通逃脫術。好鬥、具有反社會傾向,經常被誤認為是亞倫。他會吹薩克斯管,是無線電專家,還擅長風景畫;頭髮蓬亂、髮色金黃,眼睛為琥珀色。
6 丹尼(Danny),14 歲
容易被驚嚇,懼怕陌生人,特別是男人。他曾被逼挖掘墳墓並被活埋, 因此只畫有生命的東西;留著棕色的齊肩長髮,藍色眼睛,身材瘦小。
7 戴維(David),8 歲
充滿痛苦,經常代其他人格承受痛苦。他非常敏感,善於理解,但不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大部分時間精神恍惚;頭髮為深棕紅色,藍眼睛,身材矮小。
8 克麗絲汀(Christene),3 歲
經常被老師叫到角落罰站,因此被稱為“角落裡的孩子”。她是個英國小女孩,聰明,但患有失讀症;喜歡畫花和蝴蝶;金髮及肩、藍眼睛。
9 克里斯朵夫(Christopher),13 歲
克麗絲汀的哥哥,說話帶英國腔,性格溫順但內心不安;會吹口琴;褐色金髮類似克麗絲汀,留著短劉海。
10 阿達拉娜(Adalana),19 歲
性格孤獨、內向、害羞。她會寫詩,烹調,操持家務事;一頭烏黑的直髮,茶色的眼睛,眼神經常飄忽不定,因此有人說她有一雙“舞眼”。
由於他們具有令人討厭的特點,因此受到阿瑟的壓制。考爾醫生在阿森斯心理健康中心首次發現了他們。
11 菲利普(Philip),20 歲
性格粗暴。紐約人,有濃厚的布魯克林口音,語言粗俗;以 “菲爾” 的名義讓警方和媒體得知比利體內不止有十種人格;大錯沒有,但小錯不斷;棕色捲髮、褐色眼睛、鷹鉤鼻。
12 凱文(Kevin),20 歲
善於謀劃。他曾策劃“格雷藥店”搶劫案;喜歡寫作;金色頭髮,綠色眼睛。
13 瓦爾特(Walter),22 歲
澳洲人。自認是狩獵專家;因方向感極好,常被請出確認方位;情感壓抑、性情古怪,留著八字鬍。
14 阿普里爾(April),19 歲
女流氓。她講話操波士頓口音,企圖報復比利的繼父;其他人格認為她精神不正常;會縫紉, 協助做家務。 黑髮,棕眼。
15 塞繆爾(Samuel),18 歲
流浪的猶太人。他是個虔誠的猶太教徒,是所有人格中唯一相信神的人;雕刻家,特別擅長木雕;黑捲髮、山羊鬍、褐色眼睛。
16 馬克(Mark),16 歲
工作狂。他做事被動,若無其他人格的命令,便會無所事事;負責做單調的工作,沒事可做時便凝視牆壁,有時被稱為“殭屍”。
17 史蒂夫(Steve),21 歲
經常騙人,喜歡以模仿的方式嘲弄別人。他極端自我,是唯一不接受多重人格症診斷結果的人格;由於嘲弄人而引起眾怒,並令其他人格厭煩。
18 利伊(Lee),20 歲
喜劇演員。小丑,喜歡捉弄人,機智。由於他的挑唆引起其他人格爭吵,被獄方關入禁閉室。他對人生和自己的行為結果滿不在乎;頭髮深棕色、眼睛栗色。
19 傑森(Jason),13 歲
安全閥。他經常因歇斯底里發作和脾氣暴躁而招致懲罰,但能減輕壓力;獨自一人承受不愉快的記憶,而讓其他人格忘卻往事,但因此喪失了記憶;頭髮和眼睛均為棕色。
20 羅伯特(鮑比,Robert),17 歲
夢想家。他經常幻想著旅行和冒險;幻想自己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但不具備野心,也不想學習。
21 肖恩(Shawn),4 歲
天生耳聾。他的注意力難以集中,反應遲鈍,大腦中經常有嗡嗡的聲音並能感覺到腦部震動。
22 馬丁(Martin),19 歲
勢利眼。他是個自視甚高的紐約人,喜歡炫耀、裝腔作勢,妄想不勞而獲;金髮,眼睛灰色。
23 提摩西(提米 ,Timothy),15 歲
在花店工作。他曾遇見一位有錢的同性戀者,因恐懼而壓抑自己的情感,退縮到自己的世界裡。
老師
24 “老師”(The Teacher),26 歲
他是 23 種人格的融合體,為其他人格傳授知識;聰明、敏感、頗具幽默感。自稱“我是完整融合的比利”,稱其他人格為“我創造的傀儡”;對往事擁有近乎完整的記憶。本書由於他的幫助才得以完成。
-
3 # 乾玄易道ZH丫
從經看過一本書叫24個比利,是描寫一個多層人格的年青男子,人格多達24個,在這些人格里有兒童人格,少年人格,成年人格,殺人犯人格,膽小軟弱的人格,高智商人格,愚鈍人格,還有小女孩的人格等,當他屬於其中一個人格時他會相應的表現出這個人格的特徵,做出相應的事情,他不知道自己是誰只是一個個角色在轉換形成了一個多層人格的人生。
-
4 # 大海142581829
人之初性本善,人生下來只有善一種性格,外部環境有邪惡力量,抵抗力強的不能入侵或多少感染一點,還是善一種性格,抵抗力差的,便有雙重性,兩種性格長駐人心,互容又互斥,教育注入正能量,強化人善,把惡擠縮成一點點,呈現在世人面前就是善,但是善遇到不平的事打壓後,就會被惡佔上風,幹出惡事,這也是人們口中常說,挺好的人怎麼會幹這事。假如預防針沒打好,惡佔上風,呈現在世人面前吃喝嫖賭偷搶,是惡,惡不是全惡,只把善擠縮了,遇到條件也會打敗惡,這也就是浪子回頭,很可貴,金不換,社會多點正能量,就能使善人更善,善可消化惡,人心便由惡轉善,雙重性格就會變成一種性格,善
-
5 # 安羽心理
心理學上的多重人格障礙(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指個體記憶體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特的人格(不同的人格特質、思考模式、感覺),每一個人格在一特定時間佔統治地位,這些人格彼此之間是獨立的、自主的,並作為一個完整的自我而存在。
CCMD-3:稱為癔症性身份識別障礙,屬癔症。
ICD-10:多重人格障礙,屬分離(轉換)性障礙。
DSM-5: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屬解離型障礙。
多重人格障礙發病率:非常低,但近年研究發現並非那麼少見,女性為多,其發病率通常為男性的3-9倍。
如果人格等同於靈魂,那麼多重人格便可以理解為多個靈魂,但是事實可能並不那麼簡單的。靈魂跟人格也是無法等同的。
-
6 # 希樸羊
多重人格障礙可以形象的理解為:一個軀體融合了多個靈魂,這些靈魂輪流使用你的身體。很多多重人格障礙患者都有童年創傷,很多與性侵害。所以,多重人格障礙患者中,女性居絕大多數,達到1:9。心理病理學的解釋是,當受害者遭受自身難以承受的打擊時候,處於人類的自我保護的本能,會透過把自己身心放空,以此來給自己一個“沒有發生這件事”的錯覺,來保護自己。放空自己的直接後果就可能導致多個“新的自己”趁虛而入,造成分裂樣人格,也就是多重人格。每個患者所裝載的“靈魂”是不一樣的。
一般來說,患者會表現出雙重人格,那種多重人格是比較罕見的。過去在英國,有個患有七重人格的女士。每一重人格都有不同的表現和內涵,並且互相之間沒有記憶,她是天生的多重人格。還有記載說有人具有24重人格。
後天的多重人格主要是由於受到了難以忍受的刺激。一般會表現出主次不同的人格,每當人格轉換時,患者會覺得很奇怪,因此自己是發現不了自己的病症的。患者的不同人格並不會固定時間出現,所以很多時候難以詢問出。所以,發現一個人的多重人格往往是周圍的人觀察發現,有時候遇到了一定的刺激會激發出某一個人格。
-
7 # 風箱裡的老鼠28488207
一般人只有一種人格,在不同的情緒下,會有不同的行為或應對方式;但有些人會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會有不同以往的應對方式,也就是不固定的人格,也就是如“吳下阿蒙,三月不見,刮目相看”。
這樣的人,只不過是更容易被外部環境和情緒影響,比一般人更敏感。
這樣的人一般很善良,容易被傷害。自尊心強,有自卑心理。
-
8 # 鵜鶘心理
人格和靈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故而先明確這兩個概念:人格也稱個性,這個概念源於希臘語Persona,原來主要是指演員在舞臺上戴的面具,類似於中國京劇中的臉譜,後來心理學借用這個術語用來說明:在人生的大舞臺上,人也會根據社會角色的不同來換面具,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現。面具後面還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真我,即真實的自我,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靈魂在很多宗教思想都存在,係指人類超自然及非物質的組成部份。雖然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不過按照我們常規的理解,我感覺自己還是能明白一些題主的意思,那就是把靈魂和人格幾乎劃上等號。我們把這兩個概念結合起來對照一下,其實發現與靈魂能劃上等號的人格,其實就只有一個,那就是真實的自我,所以每個人身體上的真正的靈魂只有一個,它的本質是人的力量之源。
一般來說,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自己會不斷整合外在對自己的映像,再結合自我覺察,進行調整,最後得出一個真正的自我。至於心理學上的多重人格,我們在電影裡也看到過,可以說是一種精神分裂症狀,這是由於在他的成長中,經常會得到一種相互矛盾的自我認知,而他卻缺乏自我認知力,故而無法把自己整合成一個統一體。造成人格的分裂。在一個人身上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人格是一種十分罕見的心理現象,不過據說還有二十二個人格的,我個人認為是比較不靠譜的。
從我的理解上,我還是認為人在動物性和社會性之間徘徊,動物性是個人的私慾部分,社會性最那端的是無私的奉獻,而當中的調整螺帽就是自我。所以人不斷在兩端之間尋求一種平衡,為了不同的需求,帶上不同的面具來。只是,通常大家知道帶多了面具會很累,到時就會迷失自我,並且,每個人都會有那個自我做基礎,控制著自己的行為,所謂的面具,也僅僅是一種自我的偽裝而已,就像一回到家,我們就可以放鬆還原到自己的真正形象。
-
9 # 曾旻
多重人格是一個坊間說法,在正式的精神障礙診斷手冊中,對應的概念叫:解離性認同障礙或解離性人格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
或在中國的精神障礙診斷手冊CCMD中它叫,癔症性身份識別障礙。
多重人格這個概念,被一些影視藝術作品“神話”了,以至於大眾對它的認知是十分偏頗的。非常經典的一個電影叫《致命ID》,豆瓣評分8.6。
故事發生在一個Motel裡面,在這個旅館中前前後後住進來10個人,他們是不同的身份,有司機、警探、妓女、過氣明星。突然驚悚的事情發生了,風雨大作,整個旅館停電了。這10個人一個接一個意外死亡。剩下的人越來越少。
最後剩下一個人,鏡頭切換,到了法庭上。原來是在審判一個因多重人格障礙而殺人的罪犯,有一名心理醫生為其解釋,他的這種精神障礙無法識別自身的處境,而透過治療,他漸漸把患者多重人格整合了起來,也就是10個人紛紛死去的原因,最終剩下一個人格。
可是,真正在臨床上,在我們的現實世界中,首先解離性認同障礙的患病率很小,幾乎很少有人會得解離性認同障礙。
其次,真正的解離症狀遠沒有如此酷炫。作為患病的主題,其核心症狀是非現實感。也就是我們感覺到自己脫離了現在的世界和現實,彷彿在經歷和當下世界無關的另一個世界,或是感覺到自己當下看到、聽到、聞到的都不是真實的東西,是一種虛幻的東西。
這種嚴重的脫離現實感,往往會在一些刺激因素下產生,這種刺激因素常常是和我們童年創傷有關。例如遭受性虐待的患者,可能會在具有性意味的刺激下,感覺到自身脫離了當下的情境。
回覆列表
說起多重人格,我們就會想起那些像《致命ID》《禁閉島》《三面夏娃》等等讓人不寒而慄的驚悚電影。這些電影講的都是一個人擁有多重人格,但他自己卻什麼都不知道,不定時地來回切換著人格表現,讓人無法分清誰才是真正的他自己。人們對這些患有多重人格的人既害怕又好奇。多重人格簡單理解為一個人的體內有超過一種人格存在,而人格俗稱為個性,是一個人區別於他們的外在表現。
比如我們可以遠遠看到一個人的走路形態,就可以判斷他是我們熟悉的哪一個朋友。一個人的身體裡住著多個靈魂,講的也是多重人格的人,他們可以讓自己的不同人格來回轉換,時而兇狠得像一隻獅子,時而溫柔的像一隻貓。
1、多重人格類似精神分裂
他們都屬於精神類疾病,但是又是有區別的。我們都有一個共識的是,無法和瘋子溝通,精神分裂患者的世界觀是混亂的、支離破碎的。但多重人格有的時候也會表現出完整的世界觀和人格,也就是說換了一個正常人而已。精神分裂一般只有一個人格,經常會伴隨出現感知覺障礙如幻聽、幻視等,而多重人格會產生幾個不同的人格,每個人都是完整的、獨立的,與主人格差異很大,只是每個人格會在不同的時間段來管理身體或者說由不同的東西會觸發出現不同的人格。
2、童年陰影是多重人格的影響因素
小時候遭受過虐待,親眼目睹過謀殺,或者遭受過殘酷的戰爭、嚴重的自然災害等等,在極度悲哀、憤怒、驚恐等情緒下,這些人為了逃避目前的生活困境,都很有可能增生多重人格。
多重人格聽起來玄乎其玄,但瞭解過後其實就是一種被社會接納和認可的精神疾病,需要大家更多的關心和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