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建戈說教育

    由於各種複雜因素的影響,當下學術研究出現了嚴重的功利化傾向。這一傾向不僅扭曲了學術研究的價值功用,而且使學術異化現象氾濫,以至於“現在的學術研究太缺少最豐富的思維者精神,各種各樣的異化現象都成為精神叫化子”。對這種學術異化現象“必須花大力氣予以抑制,否則,學術研究便會枯萎以至衰亡”。

    要想抑制學術異化現象,首先必須找準其癥結所在。學術異化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產生這一問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科研管理體制、學術評價機制、學術領域的惡性競爭、研究者個人誠信意識的淡化、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浮躁風氣等等。在這些因素中,哪一個是最直接、最主要、最起決定性作用的呢?筆者認為是學術評價制度。

    在學術評價制度中,學術評價的標準是核心。學術評價標準是學術研究的“指揮棒”和“風向標”。這決定了有什麼樣的學術評價制度就會有什麼樣的學術研究態度、模式和結果。

    當下通行的學術評價標準和考核制度逼著學者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學術成果是知識的沉澱、思想的結晶,如果違背規律,臆想產出的“多”和“快”,必然導致“質”的下滑。然而,遵守考核制度帶來的是現實利益。在利益面前“規律”是脆弱的。

    分析現行的學術評價制度,我們發現其最大的特點在於“量化”。“量化”評價看似公平公正,實質上卻很難對學術成果的有用性進行把握;儘管,在進行學術評價時也注重對“質”的考察。但評價學術成果“質”的辦法往往是看論文發表期刊核心與否、著作出版社權威與否、課題級別高低等等。這種辦法貌似客觀,實際上卻有失公允,並且還會帶來更多的後續弊端。

    事實上,這種學術評價標準還是一種“懶人”標準、“好好先生”標準。評價者不需要閱讀學術成果,只消看看論文發表期刊、著作出版社、課題級別,然後動動尺子測量厚度、長度,動動計算器計算字數、分數,就能給出“客觀”的評價了。這一標準似乎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識得字的中學生,只要沒有智商問題,閱讀一下考核辦法,就可以考評大學教授了。然而,思想是不能用尺子測量的,精神也無法按字數計算。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五千字的《道德經》怎能抵得上一篇三萬字的碩士畢業論文呢?

    片面以“課題和著作多寡、論文發表期刊是否核心”評價學者能力、掛鉤學者發展,導致了學術平臺商業化。商業化的學術平臺又催生了學術成果的“垃圾化”和“泡沫化”。如中國現在論文數量世界領先,引用率排名卻很低;論文至上和“SCI”崇拜主義盛行等等。

    學術的價值在於“有益於社會,有益於將來”。但目前部分科研機構推行的量化的評價制度帶來的卻是價值觀的扭曲。由此導致的結果是,論文的發表、著作的撰寫,不是因為有話要說、對社會有用,而是為了畢業答辯、為了科研考核、為了職稱評定。東西出來,不管如何來的、有沒有社會價值,就可以拿去評教授了。不得不承認,學術研究在某些人那裡正逐漸墮落為爭名逐利的工具。

    研究者以學術研究實現自身價值、滿足利益訴求,毫無疑問是正當的。關鍵是如何擺正學術研究“對社會的有用性”與“對自身的有用性”的關係。

    從歷史發展和人類進步的角度去考量,對社會有用才是學術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就是說,學術研究應該在實現其社會價值的基礎上或過程中兼顧對研究者的有用性,體現研究者的自身價值,實現研究者的利益訴求,給研究者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和物質上的滿足。

    古人云:其文如其為人。文由境造,學自心出。所以說治人是治學的根本。人是社會的人。社會的修正要靠制度,風氣的扭轉要靠制度,學者“誠信觀念確立”更要靠制度。治學必須治人,治人必須先完善制度。因此,欲抑制學術異化現象,首先要探索建立科學合理的、能夠激勵研究者出精品、出力作的考核評價標準和科研管理機制。

    所以,離開了學術評價制度的改革,讓學術界自己淡泊名利、潛心治學,是不可能的。

  • 2 # 小智教育

    如何端正學術風氣,加強學術道德建設近年來,社會各界都出現了許多有關學術道德問題的報道,諸如學術科研領域“道德失範現象”、“學術腐敗”、“學術造假”、“學術垃圾”、“假學術”、“泡沫學術”、“學術不端行為”等,引起了大家廣泛的關注,世界各地掀起了有關學術道德問題的討論。所謂學術道德,一般是指從事科研活動的主體在學術研究活動的整個過程及結果中處理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係時所應遵循的行為準則和規範的總和,是我們個人道德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總有一些人缺失這一部分,其中不乏很多學術名人。南韓克隆之父黃禹錫的造假風波;浙大三名師生的論文造假事件;井岡山大學的SCI論文造假事件;周志華的學術剽竊風波等等。這些人有的是名人,有的是教授,有的甚至是院士,可是,也沒有禁得起投機取巧的誘惑。學術道德問題不只出現在社會上,在各大高校的學生中也屢見不鮮,作弊、抄襲現象的頻頻出現,正是反應了學風問題的嚴重。因此,學術道德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學術道德建設應包含三個層次的工作:一是理順學術行為主體的各種社會關係,建設合理的學術體制;二是道德體系本身的構建,包括能被整個社會和學術共同體所認可的道德理念的重塑和道德原則的構建,以及切實可行的規範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三是培養可執行道德原則和道德規範的學術行為主體。研究生的學術道德建設與整個學術界的道德建設互為前提和條件,其的目的在於培養具有強烈的道德自覺性、充分了解相關學術規範並具有道德行為能力的學術新生力量,並帶動整個學術界的道德建設改革,從而為推動一個良性迴圈、可持性發展的學術生態圈的建立提供充足的道德氧氣隨著現代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專業化程度的增強,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整個社會對從業人員職業觀念、職業態度、職業技能、職業紀律和職業作風的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在“為人師表、行為世範”的教師行業,職業道德如何更是影響到“國家的未來”。因此,大力倡導品德高尚的教師職業道德便顯得尤為重要。當前,學術活動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其中高校是開展學術活動的有生力量,作為高校學術活動主力軍的高校教師,其職業道德組成部分之一的學術道德是指其在從事學術研究活動的整個過程及結果中,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係時,所應遵循的行為準則和規範的總和。學術道德是治學的起碼要求,是學者的學術良心,其實施和維繫主要依靠學者的良心及學術共同體內的道德輿論。它具有自律和示範的特性,學術道德的缺失無疑意味著學術失範現象的產生和蔓延。近年來,國內學術界對學術道德和學術規範問題,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和興趣。 很多人對國內學術界當前的道德狀況,非常不滿意。隨著以前,北京大學著名人類學教授汪銘銘大規模抄襲事件被披露以後,人們的這種不滿情緒表現的更加明顯,學術道德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門話題。批判之聲充斥媒體,尤其在網路上各種各樣的意見紛紜雜陳,一時間,彷彿整個學術界成為道德敗壞者的樂園。那麼,如何評價當前中國的學術界的整體道德狀況呢?我們認為,看不到當前學術界存在的問題,是盲目的;但是,全盤否定當前學術界的道德水準,把整個學術界看得一片漆黑,也是不正確的。從總體上來看,目前中國學術界的大部分學者,還是嚴守學術道德,兢兢業業地從事學術研究的。改革開放以來,各條戰線上的科教人員,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創作出許多學術精品,推動了中國學術研究的健康發展。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在中國的科研隊伍中,確實存在著學術道德低下的現象,這種現象如果不從根本上予以解決,不僅會影響學者自身的發展,而且會對整個學術事業的健康發展帶來很大的消極影響。具體地說,目前中國學術界存在的道德失範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低水平重複現象。有些人不去關注當前學術界在某一學科的進展狀況,或不願意去關注進展狀況,對於一些已經取得突破的問題,仍然侷限於原有的層次上,簡單地重複前人所做過的工作,造成不必要的浪費。這種現象在各類教材的編寫中,表現得最為明顯。二、是粗製濫造現象。有些人把嚴肅的學術研究當成像商品生產一樣的操作過程,只要能夠帶來經濟利益,就隨便找上一幫人,不管是否勝任這項研究,採用剪刀加糨糊的操作方式,製造毫無學術價值的垃圾文字。三、是泡沫學術。所謂炮沫學術,就是一個學者在自己已有的成果基礎上,簡單地加以改頭換面,改編或複製出另外的學術成果,並予以公開發表。這種做法的後果是,雖然就學術成果的數量來說,是增加了,但在質上並未提高。正是由於這種現象的存在,才會出現一個學者在短時間內接連出版幾本甚至十幾本學術著作這種奇怪的現象。四、是假冒偽劣。近年來,原本是市場中的假冒偽劣現象,也出現在了學術界中。如替人“操刀”代寫論文或著作,或虛假掛名,或虛假主編、虛假文憑等之類的現象,都屬於學界的假冒偽劣現象,這種現象雖然為數不多,但卻影響了學術界的正常秩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學術信任危機。五、是抄襲剽竊。抄襲剽竊是目前社會各界最為關注的一種學術道德缺失現象,也是批評界打擊最厲害的一種現象。那麼,什麼是抄襲呢?一般認為,所謂抄襲,就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對已有的學術成果大量引用而不註明出處。抄襲大體可分為兩種,一是抄襲別人的既有成果,二是自我抄襲。自我抄襲,就是將自己以前公開發表的成果大量複製而不註明出處。人們一般只注意對別人成果的抄襲,而相對忽視自我抄襲現象,致使自我抄襲比較隱蔽。實際上,泡沫學問現象的存在,與自我抄襲有很大的關係,一個人之所以能夠在一年內出版幾本書,主要的途徑就是靠自我抄襲,即將原來公開發表和出版過的東西,簡單地進行改頭換面,做成一個新的文字,在低層次上重複自己原有的勞動。無論是抄襲別人的學術成果,還是自我抄襲,都是不道德的行為,都與學術研究的基本要求不相符。此外,當前學術界道德失範的現象還有學術腐敗現象:如學術雜誌中的關係稿、人情稿等;科研人員的一稿多投現象等。我認為端正學術風氣,加強學術道德建設應該有這些基本要求:1、增強獻身科教、服務社會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要置身於科教興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圖偉業之中,以培養人才、繁榮學術、發展先進文化、推進社會進步為己任,努力攀登科學高峰。要增強事業心、責任感,正確對待學術研究中的名和利,將個人的事業發展與國家、民族的發展需要結合起來,反對沽名釣譽、急功近利、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等不良風氣。  2、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嚴謹的治學態度。    要忠於真理、探求真知,自覺維護學術尊嚴和學者的聲譽。要模範遵守學術研究的基本規範,以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作為科學研究的直接目標和動力,把學術價值和創新性作為衡量學術水平的標準。在學術研究工作中要堅持嚴肅認真、嚴謹細緻、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不得虛報教育教學和科研成果,反對投機取巧、粗製濫造、盲目追求數量不顧質量的浮躁作風和行為。  3、樹立法制觀念,保護智慧財產權、尊重他人勞動和權益。   要嚴以律己,依照學術規範,按照有關規定引用和應用他人的研究成果,不得剽竊、抄襲他人成果,不得在未參與工作的研究成果中署名,反對以任何不正當手段謀取利益的行為。  認真履行職責,維護學術評價的客觀公正。   4、認真負責地參與學術評價,正確運用學術權力,公正地發表評審意見是評審專家的職責。在參與各種推薦、評審、鑑定、答辯和評獎等活動中,要堅持客觀公正的評價標準,堅持按章辦事,不徇私情,自覺抵制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和干擾。

  • 3 # 岳父崔哥侃

    要塑造正確的學術人格關,培養嚴謹的學術人格把社會公認的價值觀規範體系,行為模式等融入到個體的人格中,完善研究者的人格的人格取向,重塑學術研究理念,培自尊自立,嚴禁的學術人格。重視和加強學風建,思想教育和學術道德教育。

    把學術研究和社會責任統一起來,加強學習,提高社會責任感,自覺遵守學術道德規範,自覺防範學術不端行為。強監督機制,一旦發現學術不端行為,應堅決查處,務必是行為人為自己的不當行為,付出應有的代價,讓其他人從中受到教育與警示同時應完善相應的舉報制度,發揮群眾的監督作用對學術不端的行為,要予以嚴格的查處,批評和處罰,同時對學術上的創新要給予支援和鼓勵,對於有價值的學術成果,要給予認可和獎勵,只有建立起學術上的監督和獎罰相結合的機制,才能有效改善學術界不端行為。

  • 4 # 李言隨筆

    我是經濟觀點,以理性思維談教育。

    您說的這些狀況都是特定環境下的產物,如何改善還得從源頭解決,俗話說解鈴還須繫鈴人。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

    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還是和大環境有關,因為評獎評優有年限規定,非升即走,使得人們不得不採取一些手段,因為“保命”是第一位的,先穩住再說,不然一切扯淡,而且,利益使然,因為只有論文有了,一切都有了,在這種誘惑之下,誰能不動容呢!再者論資排輩其實也算是一種選拔模式吧,只是現在這種方式已經不再適合發展需要了,但是還沒有更好的方式來替代它!

    沒有耐心等你

    其實大部分年輕學者正是身強力壯,創造力豐富的時候,都是即便你創造力豐富,要做出有價值的東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現實沒有耐心等你那麼久,所以只能是把那些創造力用在磨短劍上面了,而當到了一定職位的時候,創造力又跟不上了,如此迴圈往復,當然就變成了這種怪現象了。

    我的觀點

    解鈴還須繫鈴人,要解決這種問題,關鍵在於破和立,破大環境這種怪現象,立一種能夠既能夠保障年輕學者,又能激發其創造力的好環境,當然,改變涉及的利益群體太大,破立談何容易,只能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得一步一步來,一蹴而就的改變是不切實際的,但是我們應該相信未來是美好的!多努力,少抱怨,改變需要大家齊心協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職場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