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果不屬實,那三國演義中醜化又美化了誰?
5
回覆列表
  • 1 # 老三說歷史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吳.蜀.魏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編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裡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三國演義》反映了豐富的歷史內容,人物名稱、地理名稱、主要事件與《三國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國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礎上,才進行再發揮,進行誇張、美化、醜化等等,這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套路。《三國演義》一方面反映了真實的三國曆史,照顧到讀者希望瞭解真實歷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據明朝社會的實際情況對三華人物進行了誇張、美化、醜化等等。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三國演義》一共描寫了1191人,其中武將436人,文官451人,漢、三國、晉的皇族後裔、後、妃、宦官等128人,黃巾起義者、鮮卑、羌等邊遠民族67人,宦官和三教九流、各色人物109人。書中主要是以男人為主,他們足智多謀,爭雄鬥狠,形象突出,光彩照人。此外,書中還有60多名女性,有名有姓只有蔡琰、曹娥、李春香3人;有名無姓的有貂蟬1人,其他的不是有姓無名就是無姓無名。雖然作者對她們著墨不多,但也個個寫得個性鮮明、栩栩如生。這60多名女子與1千多名男子共同組成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成就了這部千古不朽的名著。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性格與《三國志》中的人物真實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現舉幾個人物說明。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讚他,歌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曆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因此,《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小說人物。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徵著力描畫,極盡誇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傑”的真實形象。關羽:歷史上的關羽為“萬人之敵”一虎將,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義著稱,但“剛而自矜”,勇猛有餘,智略不足。馬超投降劉備後,封為平西將軍。時關羽督荊州,修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諸葛亮答信時,稱馬超雖為一世之傑,但不如關羽的“絕倫逸群”,關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這是典型的有勇少謀的武將性格。但在《三國演義》中,因為他是劉備陣營中的人,又有講信義的特點,所以,就被塑造成“義”的化身。他跟隨劉備,不避艱險。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繫劉備,只是有感於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離曹歸劉前為曹操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解白馬之圍。但是《三國演義》中寫關羽下邳投降時相約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禮待他等卻是子虛烏有。總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是不惜筆墨,把關羽刻畫成“義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嚴重的扭曲了。

    曹操: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複雜,陳壽認為曹操在三國曆史上“明略最優”,“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曹操御軍三十餘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於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與人議論,談笑風生。“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一面又誇大了。因此,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周瑜: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謙讓服人,有“雅量高致”。劉備稱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孫權則贊他有“王佐之資”。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成了諸葛亮的墊底人物。寫周瑜,是為了抬高諸葛亮。因此,《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一籌,根本不像蘇軾所歌頌的周瑜“雄姿英發”,是“千古風流人物”。魯肅:如果說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的性格、形象雖被扭曲,但多少還有些根據的話,那麼,魯肅這個人在《三國演義》中除了名字外幾乎就全是杜撰了。歷史上的魯肅“雖在軍陣,手不釋卷”,“思度宏遠”,“有過人之明”。他初見孫權,就提出了建國方針:鼎足江東,北拒曹操,待機剿除黃祖,進發劉表,竟長江而有之,然後建號稱帝以圖天下。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有相似之處。曹操大軍南征荊州時,孫權部屬都主降,唯獨魯肅主張抗曹,勸孫權召回周瑜,共商戰守大計。赤壁戰後,他又力主扶劉抗曹。在東吳歷史上,魯肅實為諸葛亮式人物,孫權對他也極為欣賞。吳國的建立和發展基本上是按照魯肅提出的政略、戰略方針進行的。但在《三國演義》中,魯肅成了諸葛亮與周瑜兩人智斗的犧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品評歷史演義,感受三國風雲——《三國演義》讀後感“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提起這首詞,人們都會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全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明代文學家羅貫中編著而成的。由題目可知,這部小說是依據《三國志》寫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樣莊重,而是古代的白話文小說。與《三國志》相比,《三國演義》變得藝術性更強了。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來點評一下這部66萬字的名著。一、真實與虛構演義與正史的最大區別就是,演義不是全部真實的,演義是小說。人人都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確是這樣。但是虛構,使用藝術的手法進行虛構,而不是隨便那段史實就可以拿來虛構的。比如,關公溫酒斬華雄,史書上並沒有寫這件事。又如,關於單刀赴會見魯肅,史書上寫的是魯肅單刀赴會見關羽。類似的例子當然是數不勝數。讀過之後,稍做分析,可知這些虛構的情節,大部分是為小說描述的一個個人物作鋪墊的。因為,如果僅僅是象正史中所說的塑造真實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觀相違背了。而且,作者在虛構的同時,還注意到了情節的合理性、連貫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虛構,這也就是為什麼讀過之後,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總之,作者在這方面的寫作是相當成功的,而且這些情節也表現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觀願望。

    神化與醜化《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並不完全是真實人物,而是正史經過加工後的人物,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醜化的人物。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諸葛亮和關羽了。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關羽被神化的地方則是“忠”“義”。下面,我想簡單比較一下作者為什麼著重的神化這兩個人。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認為三國之中蜀漢是正統。而朱熹以前的觀點,從陳壽開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為正統。自朱熹之後,君王、大臣、百姓也開始接受朱熹的觀點,原因就是這種觀點是符合儒家思想,並能被統治階級所接受的。羅貫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觀點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於“漢室”的。這其中,作者又把諸葛亮寫成了“智”的化身,把關羽寫成了“忠”“義”的化身。這也就是為什麼受《三國演義》的影響,道光年間的統治者曾給關羽長達三十餘字的諡號了。至於醜化,基本是對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歷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國演義》卻把他描述成了一個忌賢妒能的人。醜化大部分都是為神化作映襯的。

    《三國演義》可以說是四大名著中僅次於《紅樓夢》的精品小說。雖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們去探討,但是它留給中華民族的意義是深遠的。

  • 2 # 請叫我如臨深淵

    最早看三國演義的原著的時候是在高中,到現在也十幾年了,現在回頭看看三國演義中很多都加入了羅貫中的個人主觀情感在其中。《三國演義》主要取材至《三國志》和一些民間傳說,個人而言醜化了以下幾個人;

    1,曹操,正統史書中對曹操的評價絕對是很高的,“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這是陳壽在《魏書·武帝紀》評價的,可見對曹操的評價算是非常高的。但是在《三國演義》中已經給醜化為了白臉的代表。

    2,呂布,在三國演義的電視劇中被張奉北老師一演,更加坐實了一個反覆無常的小人形象,張飛碰呂布別的先不提,直接開罵三姓家奴,古人對忠義無比看重,從今日的角度看,個人覺得呂布至多算個有能力沒眼光的創業者,說到背信棄義,完全比不過劉備。但呂布能在三國中排第一,絕非個人勇武就能達到的。這裡舉一個例子,呂布為曹操所擒之後,《三國志》記載如下:布與其麾下登白門樓。兵圍急,乃下降。遂生縛布,布曰:「縛太急,小緩之。」太祖曰:「縛虎不得不急也。」布請曰:「明公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劉備進曰:「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太祖頷之。布因指備曰:「是兒最叵信者。」布與宮、順等皆梟首送許,然後葬之。英雄記曰:順為人清白有威嚴,不飲酒,不受饋遺。所將七百餘兵,號為千人,鎧甲鬥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陣營。順每諫布,言「凡破家亡國,非無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見用耳。將軍舉動,不肯詳思,輒喜言誤,誤不可數也」。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從郝萌反後,更疏順。以魏續有外內之親,悉奪順所將兵以與續。及當攻戰,故令順將續所領兵,順亦終無恨意。

    這裡明顯對比呂布與劉備,呂布與高順的行為,呂布叛劉備,奪了劉備的徐州,劉備或是報私仇,或是為了將來奪天下恐怕面對收呂布的曹操,極力慫恿曹操殺呂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政客的醜惡嘴臉。呂布架空了高順,高順忠無恨意。能在三國中留下陷陣營濃墨重彩一筆的將領高順到死都無恨意,這能說是呂布的人格魅力太差?

    說到底,呂布只是個有能力沒眼光的干將,遠沒有劉備這個政客陰險。看看劉備的做派就看出來了,騙了劉表,暗算了劉璋,然後又忽悠孫權,完全就是吃幹嘛淨不認賬的強盜角色。

    3,袁紹,三國前期主要的角力就是北方曹操和袁紹的角力。袁紹連四門三公的袁家嫡子都不是,就能最後吞併青幽冀並四周,把西涼,司隸,公孫瓚,曹操,草原部落壓的或抬不起頭,或如臨大敵的,絕不對是演義中刻畫的那麼不堪的。

    以上這是一些個人看法,只是想說,能在三國的史書上留下名號的絕對不是一般的人物,三國演義裡面褒劉貶曹的策略感覺很不靠譜。不過這並不能阻礙《三國演義》成為古典文學名著之一。

  • 3 # 手機使用者64781180534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大而化之。作為作者羅貫中必然會加入個人感情甚至難以避免那個時代的烙印。比如大眾認為醜化了曹操,美化了劉備。但是如果我們真細究曹操的那些事尤其是殺呂伯奢一家以及針對名醫華佗就可窺一斑。

    不可否認的是曹操的確是人之梟雄,軍事才能文學素養以及識人用人都是不世出的人才。但是道德的瑕疵卻是見仁見智,有人可以視若不見,有人卻認為這就是這個人Flag……比如羅貫中。

    舉一反三以前主流是笑娼不笑貧,現在呢?所以文學作品總是有些亙古不變的美好東西但同時有都有其歷史侷限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元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