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香草珠兒
-
2 # 微笑的貓樣年華
簡單點說,這樣的人從不會覺得自己無知,他們會表現的自負或者無所謂的樣子,周圍的人或者遇到他們的人能明顯感覺到,如果太過分,會令人心生反感的。
也就是說,遇到這樣人,痛苦的是對方,他們本人無感或者自我感覺良好。
我覺得這樣的人,兩種方法就夠了。
現實中人,可以佯作不知,表面不動聲色,但內心告誡自己一定要遠離這樣的人。和他的交集越少越好。因為這樣的人你一旦得罪了,他會覺得你莫名其妙、無理取鬧,後患無窮呀。
至於網路上的,太簡單不過了,不看他們的文字,不與其交流即可。比如你現在覺得我寫的這些字就挺自以為是,你就直接關掉,一笑而過就好了啊,何來的煩惱?
對待所有狹隘的人,就一個通用的方法,那就是放寬心,以平和的心態對待那些本不該太在意的一切。
-
3 # 14說4
一般無知卻又自以為是的人,是虛偽的得瑟。
在網路上就有很多,其實TA明知是不懂,可是內心空虛,就裝瘋賣傻地訓斥,甚至誹謗他人,自以為是來逞能自已,而感到心慰,按捺心中不平衡的詮釋。
象這種人往往是TA所看到的文章,論文正拽中TA肋處,點著要穴,即便肆無忌憚地大發歪邪言語道斷,表面看,似乎積極評論指正,其實TA是發出心中惱火,粗魯,髒話,一頭烏水亂噴吐槽。可TA卻萬萬沒想到,網路上眾目睽睽,你的一言一語,代表著TA的人格品尚,道德形象。真所謂拿磚頭砸了自己的腳。等於出賣自已的邋遢思想意識,和不雅行為,即傷自尊又自悲。
可是為何噴子就是多呢?因為TA沒有領悟,意識到這些言論的反作用和副面影響之大,還沉醉在自以為是,高高在上的迷惘意趣之中,而忽略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之理,真是井蛙觀天,不知天高地厚之小人也。
對於這種人,不可理喻,螳螂自大,愛理不理,無須費盡囗舌,與TA周拆,是TA悲哀洩氣而已,不成氣候,不值得浪費心思與TA磨牙。
-
4 # 木子木土
對個人而言,要認識自身的缺點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在ta的潛意識層中,ta一直都會認為“我的認知”就是正確的,這也是問題的最大症結;
好比對於兩個不同的家庭,同樣的問題發生,所採取的解決措施想必有差異,因為在解決時,雙方考慮的因素相異,它可能包括:經濟基礎、家庭氛圍、成員基數、家庭發展定位等等;倘若以此為辯題,要兩者家庭進行交流,必會是一場激辯;因為ta們都不知道對方的家庭內部因素與自身有異;旁觀者清,更易發現處理方式為何會不同;
以自身為基點,我們大多數人的認知觀念就是自我的自以為是;儘管我們很多的認知來自於客觀規律和事實,但是在我們進行思維吸收的過程中,就會漸漸的將這些客觀認識融入到自我的主觀認知中,它在思維中的存在,不僅僅是客觀事實的記憶,更是與自身思維習慣的融合;
鑑於個人的成長環境不同,因此每個人的思維都是獨立自主的存在的;全球幾十億人,存在相同的思維方式也是極少的,當然我們不能夠單一的透過某些問題來反駁,因為對於少數的問題,人們的認知結果無謂就那幾種,但隨著問題數量的無限擴大,就會發現之間的差異性;
例如:10個人來思考1件事情、3件事情、6件事情、10件事情等;當多個人考慮單一事情時,認知結果相同的可能性是很高,但鑑於對於每個人所遇見的事情(需要進行思考的)數量趨於無限大,最後就很難發現對於100件事情,整體認識結果是相同的兩個人存在,何況我們需要去考慮的事情是遠遠超過這一數量級;這樣的整體認知就會形成我們的思維習慣,往後就會體現在單一事情的思考結果的不同;因此對於單個人的認知都具有單一性、獨立性,這是具有普遍性的;
生活中常常伴隨著爭論,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著爭論,多數人的爭論都是為了滿足自身利益,至於自我的利益對於他人會不會帶來傷害或者不便,ta是無暇顧及的,利益的結果可能是地鐵的座椅、亦可能是一份大合同;我們大多時候都會潛意識的希望:在每場思維激辯中獲得勝利,侵蝕掉別人的認知,獲得最大的自我認同;
“自以為是”的廣泛的存在,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各種各樣人群的存在;
與你有交集的人,都極有可能某一天某一刻某一事,與你來一次自我認知的交鋒,當然了,不一定就是為了某種利益,可能就是簡單、純粹的辯論,我就是要證明“我的認知是對的!”我贏了!或許ta都沒有很享受這贏得快感,但就是一定要說服你!ta的認知是對的;
這種認知激辯目前存在最為明顯的是:父母與子女之間;
由於兩者之間認知的時間跨度、時代觀念、成長環境、見聞眼界等等的不同,都會形成較大的互相不認同,魯迅先生曾說及“人吃人”的觀念,在這有異曲同工之妙;作為父母,ta們的目標就是要馴養你!因此現在很多的年輕人群逐漸在流失自我塑造能力,或是自我塑造的條件被侷限,作為長輩會以較優的物質基礎來誘惑,來宣誓ta們作為過來人的認知正確性,而你作為年輕人只需要去按照ta們的認知來執行就好;然而這種“自以為是”ta們認為自己壓根就不存在;
“自以為是”在不同的年齡層都會存在,在年輕人身上的表現會更強烈一些,和長輩思維觀念不同,一個是期望去主動馴服別人;一個是渴望自我認知的充實;因此也會表現出頑固不化、叛逆等現象;
若非要去判斷個對錯是非,我個人認為是毫無必要的,“尊重他人意志的自由存在”是每個人應該要懂得和做得;
正是因為“自以為是”的普遍性,為了維護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就有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去束縛個人意志,凡是在法律法規的規定下,任何“自以為是”都是被許可的,可能你在某次的認知激辯中輸了,你感到窘迫、生氣、羞愧等種種糟糕情緒,但那又怎樣,這是你個人的認知,關ta們屁事!
-
5 # 知我心理學
“愚人們總認為自己很聰慧,而智者們卻覺得自己很愚鈍。”——莎士比亞
在生活中,我們都遇到過一些“自我感覺良好”的人。他們自認為聰明、幽默、能力很強,而事實卻往往和他們的想象相差千里。相反,那些真正優秀厲害的反而很謙虛。
其實,早在1999年心理學家就有實驗證明:那些表現不佳的人,更容易忽視自己的缺點。他們似乎沒有能力去認識到自己在某些技能上的缺失。
研究者請來65名大學本科生對30個笑話的有趣程度評級,然後將他們的評分與標準參考答案(專業喜劇演員對這30個笑話的評分)相比較,根據評分給他們排名次。之後他們還會詢問這些本科生,看他們自認為的幽默感與平均水平相比,請他們為自己的水平排名。
得到的結果很有意思:大部分人對於自己幽默感的評價是過高的,尤其是那些表現糟糕的人。
測試結果比平均水平略高的人,對自己的成績的預測非常準確。
測試中表現最優秀的人,卻認為自己僅比平均水平高一點點。——他們對自我的評價偏低。測試中表現最糟糕的人,認為自己高出平均水平。——他們對自己這方面的能力的評價最不準確。研究者們之後又分別測試了志願者們的邏輯推理能力和語法水平。實驗得出了相同的結論:那些表現最差的人,評價自己能力的準確性也最差。他們全都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無法意識到自己是團隊中最差的。
最後,研究者們對在邏輯推理中表現較差的一組人進行了能力培訓,結果是,隨著邏輯推理能力的提高,他們自我評價的能力也隨之提高了。這表明,能力高低的確會影響自我認知。
因此,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只有真的具備某種能力,真的瞭解這項能力是什麼,才有辦法對自己是否掌握這種能力做出精確的評估。所以那些不具備能力的人,因為不瞭解這個能力究竟是怎麼回事,也就無法認識到自己的欠缺。
同樣,這一“能力低下且不自知”的現象在日常生活情境中(比如閱讀、駕駛、下棋、球類運動等)也是存在的。譬如,對文字敏銳度很差的文字工作者,對於自身文筆水平的判斷也是不準確的;而臨床經驗糟糕的醫生,也往往察覺不到自身的無能。
這種現象後來由研究者的名字命名為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達克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表現為“對自己無知這件事本身的無知”。他們因而沉浸於虛幻的優越感中,以為自己比大多數人都優秀。
而那些認知能力較強的人,往往是優秀的自我監督者,他們會不時地停下來,反思自己為什麼要這樣思考。他們會不斷地計劃、檢驗、監督自己,以控制和引導自己的心智和認知過程。
-
6 # 暖心理
當看到這種描述時眼前會浮現出一些人,這種無知又自以為是的人,如果在生活裡遇到的話,可能確實會覺得特別討厭;目前,最常遇到這一類人的場景可能是在網路上以匿名的形式出現,講得越多越呈現出無知,而自己卻不自知。
而你說的要去怎麼應對這種人,我想可能就是因為他們給你帶來的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才讓你會覺得有一些困擾。
我們可以先來看看這種無知又自以為是的人,大概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像你說的,其實生活或網路上無知的人是挺多的,而且我們自己也有可能是在某些方面是無知的,無知本來非常正常。
那為什麼會有一些人在無知的狀態下表現出來的狀態,讓別人覺得是自以為是呢?我想可能這裡的差異是能讓別人覺得自以為是,是他們沒有覺得自己是無知的,甚至反而可能會認為別人才是無知的,自己對這部分是非常精通的。還有就是可能他們也不太會呈現一種開放的狀態,反而會認為自己講的就是對的,是比較全面的,不願意聽信別人的意見。
這部分我們可以看到,其實這一類人在無知的狀態下面還有一層是不自知,不知道自己的無知,才會侃侃而談覺得自己說得特別對。
分析到這裡的時候,你可以體會一下,你現在知道他們背後的這種狀態之後,你目前對他們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還只會是那種特別的討厭嗎,是不是還挺想有機會伸出援手關愛一下的。
這裡特別提醒下,對這一類的人最不適合的方式可能就是直接拆穿。因為這會首先干擾到他們對自己的判斷和認知,動盪太大。可以嘗試用的方法是找機會主動表達自己對事情的想法和觀點,如果他們做好準備的話,他們自然也會看到不同的角度,從而有可能在之後轉變態度也不可知。
回覆列表
心理成長:他老實善良,一無所有,可為什麼卻總是看不起人?
一提到看不起人,我們大多數人會想到是那些或者經濟地位高的或者社會地位高的人看不起比自己各方面條件要低一些的人。但還有一種看不起人,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那就是有些人本身一無所有,但卻還是看不起人!
下面我們可以透過一個小故事來分析一下這種型別的看不起人的心理機制到底是怎樣的?
但論性格,絕對是老實忠厚,善良孝順。不但對自己的父母言聽計從,對亡妻的父母更是關愛有加。總的來說,這是一個難找的好人。但就是這樣的好人,卻從小不被自己父母喜歡,現在也被孩子們排斥。當然,也經常被外面的人看不起。
而這樣一個一無所有的老實善良的好人,卻總是看不起人。別人家買輛車,他會說人家買的檔次太低。去別人家串個門兒,也會對別人家的裝修或者廚藝指指點點。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其實就兩個字:"自卑"!
小時候,因為自己的外形條件比不上兄弟姐妹,又因為太老實不會油嘴滑舌地討父母歡心。所以從小經常被父母批評。小時候的家庭教養模式也形成了他敏感多疑,心理脆弱的性格。這是自卑形成的第一個原因。
青年時期,成家立業,娶了一個能幹而又強勢的妻子,又因為自己生意上老不順利,又經常受到妻子的譏諷和父母的批評。這是自卑形成的第二個原因。
人到中年,孩子們開始成家立業。人生也迎來了可以鬆一口氣的時刻。而恰恰在這時候,為這個家撐了整片天的妻子卻離他而去。孤身一人的他更加敏感多疑,而他自己的一些不好的行為方式,卻又讓孩子們感到不敢靠近他。因而心理上產生一種不被尊重的感覺。這是自卑形成的第三個原因。
有一句話說得好:自尊心越強的人,自卑感越重。其實這位老實善良的大好人就屬於這種型別。
但為了掩飾他內心的自卑與脆弱,他就開始用表面上的所謂的"強大"來貶低別人,但他萬萬沒想到的是,這種貶低與看不起人並沒有給他帶來應有的尊重,反而讓別人更看不起他。這又進一步加重了他的自卑,於是他更加想透過強大來掩飾這種自卑與不安。於是就形成了惡性迴圈。
仔細想想,這真地是一件讓人挺心酸的事情。也許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吧!
在這裡,想提醒大家的是:只有自己心理上真正地強大,才能贏得別人對自己的尊重!用看不起人來對抗內心的自卑是萬萬要不得的,只能適得其反,損人不利己!
當然,就您提到的問題,網路上的未必都是我文章中這位朋友的老實善良,但他們肯定在現實生活中都是不幸福的,找不到存在感的,於是為了自我保護,開始用渾身的刺武裝自己,也開始變得有攻擊性。攻擊的背後是心酸和自卑!
我認為對網路上的這種人就兩個字:無視
無視是最高形式地忽略,也是那些一言不合就開噴的人最怕看到的。
衷心希望老實善良的好人們都能擁有真正強大的心理!
心理成長,心靈提升,我們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