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兵工科技

    圖注:採用變後掠翼設計的米格-23戰鬥機

    在飛機的設計工作中,有一個不易克服的矛盾:要想提高飛行馬赫數,就必須選用大後掠角、小展弦比的機翼,以降低飛機的激波阻力,但此類機翼在亞音速狀態時升力小,誘導阻力較大,存在效率低的問題。而要同時滿足飛機對超音速飛行、亞音速巡航和短距起降的要求,最好是讓不同的後掠角去適應不同的飛行狀態。

    上世紀60年代,實用的後掠翼飛機被設計了出來。它的變後掠翼的內翼是固定的,外翼同內翼用鉸鏈軸連結,透過液壓助力器操縱外翼前後變動,以達到改變後掠角的目的,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上述矛盾。隨後這項技術風靡一時,米格-23、F-14“熊貓”、狂風戰鬥機都採用了可變後掠翼設計。

    但是,採用變後掠翼技術的飛機雖然可以兼顧低速和高速飛行效能,但它機構複雜,故障率也比較高,而且複雜的變翼機構增加了飛機的死重,限制了飛機載荷、外形、隱身等一系列效能的提高,這對飛機設計是非常不利的。

    後來,隨著現代空氣動力學和航空發動機技術的高速發展,相當程度上解決了小型飛機兼顧高低速飛行和控制的問題,如採用幾何可變機翼(翼面擾流板、前緣機動襟翼等)、升力機身、邊條等技術手段。與高後掠角度的可變後略機翼設計相比,不但部分解決了常規機翼低速飛行時的升力問題,也解決了高後掠角度的可變後略機翼結構重量高、製造費用高的問題。此後,三角翼、幾何可變機翼與後掠角度小於45度的梯形翼成為設計的主流,世界上目前再也沒有新的可變後掠翼戰術飛機的研發計劃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私募股權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