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影劇精剪
-
2 # 老徐新書
左宗棠一生留下的遺產,全部兌換加在一起,只值35000兩白銀。不到他本人正大光明所得財富的五十分之一。左宗棠事實非常有錢,他身兼浙江巡撫與閩浙總督時,年養廉銀8萬兩。他身兼陝甘茶馬使,個人合法的額外收入達38萬兩。左宗棠在陝甘14年,每年平均公款開銷800萬兩白銀,也就是說,全國各省的一把手全部欠他鉅額公款。
無論公款還是私款,論財富支配能力,當時中國沒有一個官員或商人可以與他相提並論。
比較以廉潔聞名的曾國藩,他的遺產已經微薄,但也在10萬兩開外。比較以專心集聚財富而聞名的李鴻章,正史記載他的遺產在一千萬兩,野史稱兩千萬兩,與中國首富胡雪巖財富相當。
左宗棠的私人財產,絕大部分全部捐掉了。他為什麼到處散財?一方面天性中有慈善本能,同時,湘潭岳父周衡因集聚遺產,後代紈絝居多,第三代幾乎斷脈,對他是活的反面教材。親家陶澍積遺產,他死後族人爭財成仇,也讓左宗棠警醒。即使有諸葛亮的計算能力,左宗棠也無法算出,自己留下幾百萬兩白銀又如何能保證子孫後代積極奮發進取。他唯一的辦法,只能釜底抽薪,讓後代回到零公里,逼迫子孫們重新奮起。這雖然是一種慈善義舉,但背後還是有利害計算。
事實上,左宗棠子孫後代已繁衍7代,男性血脈近200人,加上女性血脈後代,近500人,在湖南歷史上可謂空前絕後。比較他的恩師賀長齡,到民國時他的孫子在長沙給美華人做侍應生,服務員,其後似乎斷了血脈。胡林翼可謂智者,辦事能力一流,但死後也只能靠過繼的獨子傳後,真正的血脈算是斷掉了。湖南歷史上拜相封侯的官員,子孫後代到今天逾百人的都幾乎沒有,後代達四五百人之多的,除了左宗棠、曾國藩,再無其人。根本原因,在顯宦積產。
左宗棠壯大家族、繁衍後人的方法,叫“耕讀傳家”,卑之無甚高深。但幾乎所有學富五車的湖南人在如何傳家這一點上摔了跟頭。可見家族百年、千年命運,不需要什麼高深理論,決定於常識。孟子說:“身不行,道不行於妻子。”左宗棠說:“縱讀數千卷奇書,無實行不為識字。”身體力行常識,決定家族昌盛。
-
3 # 一千美金演播間
左宗棠可敬可佩但不可學,也只有極少人能學,左公的成功取決於那個特定的風雨飄搖的晚清時代、他的成就在於別人幹不了的事他能做,才有中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還有曾國藩這等完人,成就了左宗棠,沒有曾國藩,左宗棠可能已經死啦!李鴻章為國家還是有些貢獻的,但整體到他積累到銀行的千萬兩的銀子,過大於功,此人不可取,扼殺了華人的血性,即使不是賣國賊,漢奸的嫌疑還是有的。本人討厭李鴻章。
-
4 # 坐古談今
左宗棠之所以不將財產留給子孫,主要原因是清政府該給的錢不給例如官員工資獎金、軍費等等,該撥的錢不撥例如救災、教育資金等等,但是清政府對於高階官員的養廉銀不敢不給、陋規不敢不給,所以,左宗棠的錢發放相對及時。由此,左宗棠在捐給手下人、自助購買武器、捐助地方教育和救災等就成了他花費鉅額遺產的主要捐贈物件。
其次,就是不希望後代懶惰。
這與左宗棠出身“草根”,有人性、懂仁慈有關。像李鴻章那樣,北洋海軍、淮軍、老百姓遭災等看著慘不慘,他從自己腰包裡掏過多少。他跟清政府要錢確實難,但左宗棠是進了自己的最大力氣再跟政府要錢的同時,自己去盡最大地努力去幫忙。
首先,左宗棠不是鉅額遺產好不。他每年的養廉銀:1862年浙江巡撫,養廉銀一萬兩;1863年浙江巡撫兼閩浙總督,從1863年開始到左宗棠亡故前1884年,我們可以認定完整的22年裡,我們以總督一級的養廉銀,每年大概兩萬兩。也就是其一生中,估計有不到五十萬兩的工資、獎金(養廉銀)收入。
至於陋規每年有三四萬兩,左宗棠對待陋規的態度是全部交給地方用於地方資金。曾國藩的態度是留下來以備不時之需。李鴻章則是照單全收。左宗棠的親家陶澍是拒絕接受。
其次,左宗棠的錢花的去向概述。
1.左宗棠每年至少為因戰亂、災荒、修築水利工程等捐款一次,一共15筆,共計13萬兩,其它之所以沒有留下數字估計是左宗棠沒在意,數量應該不大。
2.幫助親朋故舊,給老恩人買東西,例如送潘祖蔭盂鼎花了3000兩,這是左宗棠私下送禮送的最大一筆。這部分錢大概2萬兩。
3.自己的部下許多人都非常窮,左宗棠經常接濟他們。他最喜歡劉典,一共給了劉典大概兩萬多兩。這部分錢有明確數字的為22筆錢,還有30多筆沒有數字,總計5萬兩。
4.捐助地方教育10萬兩。
5.左宗棠因為工作失誤給國家造成損失,自罰大概5000兩。購買武器5000兩等,總計1萬兩。
以上總計就有33萬兩了。再刨去左宗棠的遺產各種數字不太一樣,但一般都認為三四萬兩。也就是說以上左宗棠已經花去了三十六七萬兩,還有十萬兩找不到出處。在《左宗棠全集》中還有幾十筆只有出處去向而無具體數字的情況,也許時間太久他忘了。以左宗棠的地位,即使他那找不到10多萬兩都給兒女,誰又能說得出來。
他在晚清已經屬於非常清廉的能臣了。
-
5 # 翡翠原石丁香花
而我們熟知的左宗棠,歷任浙江巡撫、兩江總督、欽差大臣、大學士、一等輕車都尉等職,封二等侯,死後送贈太傅,諡“文襄”。他任高官二十餘年,每年養廉金二三萬兩銀子,另外還有例規等灰色收入。按理,他死時留給兒孫的財產不會少。
據左宗棠的曾孫左景伊在《我的曾祖左宗棠》一書記述,其曾祖父死時,4個兒子每人只分到5千兩銀子,合計2萬兩,只相當於左宗棠一年的工資。真是匪夷所思。
左宗棠68歲時便立下遺囑“我廉餘不以肥家,有餘輒隨手散去。”年譜中記載:光緒三年(1877年),6月,山西、河南大旱,陝西及甘肅慶陽亦飢,公倡捐養廉銀萬兩。同治元年(1862年)他給兒子寫信:“付今年薪水銀二百兩歸,念家中拮据,未嘗不思多寄,然時局方艱,軍中欠餉七個月有奇,吾不忍多寄也。爾曹年少無能,正宜多歷艱辛,練成財器,境遇以清苦淡泊為妙,不在多錢也。”
他不僅教導子弟儉樸度日,自己也過著儉樸的生活。當了督撫以後,仍然是“非宴客不用海菜,窮冬猶衣?袍”。他把多餘的錢隨手散去,除救濟災民和貧苦族人外,做了許多公益事業,如修城牆,辦書局、書院,資助西征軍糧餉左宗棠常以“不欲以一絲一粟自汙素節”告誡自己。傳說一次有位下屬拜見,臨走時留下了一罈泡菜,他見禮物不貴重,也就收了。
客人走後,家人開啟罈子一看,原來是一罈金子。文襄公立即命人將客人追回,將“禮物”退回,還批評了一頓。又有一次紅頂商人胡雪巖從上海送給他一份禮物,其中有一架金座珊瑚頂和兩支人參,他將這兩件貴重禮品退還胡,只收了一些食品。他經手西征軍餉幾千萬兩銀以上,但他不貪不佔,連按官場例規享受的貼也一概不受。
清史中記載,左宗棠生活相當簡樸,其他同僚每天大魚大肉,而他卻只吃一些素菜。並不是因為他為了養生和減肥,而是實在是沒錢。他的工資雖然不低,但要養活一大家子人,開銷也是相當大。
他為官一生,對那些貪汙腐敗的官員深惡痛絕,自己一直清正廉潔。在帶兵收復新疆之時,朝廷下撥了一千萬兩白銀,而作為一把手的左宗棠,如果想從中間拿走個幾十萬兩,絕對是輕而易舉之事,但他卻沒有這樣做,也不允許部下這樣做。
後人曾這樣評價左宗棠:“左文襄佐駱文忠,僅一幕職而得行其志,似愈於曾文正之為相;奉命出征,發謀出慮,朝廷亦從不牽制,此老一生際遇,文正(曾國藩)不如也。”立下顯赫之功,且能做到清正廉潔,手握大權幾十年,死後去一貧如洗,在晚清時期的朝廷上,左宗棠絕對是一股清流,也令後人所欽佩,此後清朝再也沒有了這種一心為國的棟樑之臣,直到清朝滅亡也沒有!
-
6 # 東籬在望
林則徐曾說: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教會子女成人自立,是做父母的唯一責任,給子女留下過多財產,只會讓子女懶惰和依賴。左宗棠想來也是為此。
-
7 # 歷史春秋網
不知題主從哪裡得知左宗棠給子孫留下鉅額財產的?
根據左宗棠曾孫左景伊在《我的曾祖左宗棠》一書中記載,左宗棠去世時,四個兒子每人只分到5000兩銀子,總共留下20000兩銀子的遺產。
左宗棠是一名開明的老人,在他68歲時就留下遺囑“我廉餘不以肥家,有餘輒順手散去。”
根據《左宗棠年譜》記載,光緒三年,山西河南地區發生大旱,左宗棠將養廉銀10000兩捐給災區。同治元年,左宗棠在給兒子的信中寫道,家中生活貧困,他將一年的薪水200兩寄給家中。同時他還說了原因,軍中將士7個月沒發軍餉,希望兒子們靠這200兩能勤儉持家,過好日子。
左宗棠為人素淨,為官清廉,除朝廷給付銀子外他不貪不拿,生活上雖不至於大富大貴,卻也過的小康殷實。他很少宴請朋友,家中吃飯從來清淡。而他的錢都用到哪裡去了呢?接濟族中窮人,幫助災民,捐助公益,辦學堂,資助西北軍餉,修城牆……總而言之,他把錢都用的差不多了。
此外,左宗棠甚至連學生、晚輩送的禮品都不收。他作為西北大軍的總管,在出徵新疆期間經受軍餉千萬,卻沒有侵佔絲毫,甚至給予高官的補貼他也不要。這樣的人,怎麼可能留下多餘財產呢?
所以說,左宗棠並沒有什麼多餘財產留給子孫。
當然這是從左宗棠的為人方面闡述的,還應從他的思考著手。晚清末年,國家將傾,這一點他能不知道嗎?既然知道國家都要滅亡,留給子孫再多財產又有什麼用呢?亂世之時,錢多反而不是好事。
-
8 # 老照片
左宗棠生前是很有錢的,他曾擔任浙江巡撫與閩浙總督,還兼任陝甘茶馬使,就他一年所得工資就八萬兩,還不算其他合法收入。在陝甘的十四年裡,他每年公款開銷高達八百萬兩白銀。所以左宗棠無論是在私人財產,還是支配公款的能力上,在當時都是無人可比的。
既然他這麼有錢,為什麼只留下了總價值才達35000兩白銀的遺產?
左宗棠留下的私人財產大部分是被他自己捐掉了。據左宗棠的曾孫左景伊在《我的曾祖左宗棠》中回憶,左宗棠留給四個兒子的遺產為每人5千兩銀子,合計共2萬兩白銀,遠遠不足他一年的收入。為什麼左宗棠寧可將財產捐出去,也不留給子孫後代呢?
一方面是左宗棠一生生活儉樸、為官清廉,不貪汙、不收賄,所掙的錢大部分也都用來救災、投資教育、資助軍餉。他一生做了許多公益事業,是個天生的公益慈善家。
另一方面,他不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因為繼承了鉅額遺產而變得紈絝、不思上進、荒廢家業,甚至反目成仇。他的岳父周衡家就因為遺產過多,導致後代坐享其成、不求上進,紈絝子弟非常多,這對他來說是個活生生的反面教材。左宗棠不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步入歧途,他不知道自己給子孫們留再多的錢能不能促進他們發奮進取,所以決定釜底抽薪,讓他們白手起家,透過他們自己的努力創造更好的生活。
事實也證明,左宗棠這個決策是明智的,左家後代中不乏優秀的人才,醫生、教授尤其多,這也與左家嚴謹、淳樸的家風祖訓密不可分。
-
9 # 夢魂慣得無拘檢
這段話一直記得,但不知道出自何處,剛收到這個問題邀請,立刻回想起來,上網搜了一下,是民族英雄林則徐說的。這段話原話是這樣的:“子孫若如我,留錢有何用?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有何用?愚而多財,則增其過”!意思是說子孫後代如果能力比我強,沒有必要留錢財給他們,因為他們自己有能力生存和發展;如果子孫後代沒有能力,不能爭氣自立,也不能留下錢財給他們,否則留得越多,給他們帶來的災禍也越多。
生逢亂世,亂世求財無異於自取其禍!同樣身為封疆大吏,身居高位,如履薄冰!林則徐能夠看透的道理,難道左宗棠不懂嗎?
回覆列表
左宗棠乃清末重臣,歷任浙江巡撫、兩江總督、欽差大臣、大學士、一等輕車都尉等職,封二等侯,死後送贈太傅,諡“文襄”。他任高官二十餘年,每年養廉金二三萬兩銀子,另外還有例規等灰色收入。按理,他死時留給兒孫的財產不會少。
據左宗棠的曾孫左景伊在《我的曾祖左宗棠》一書記述,其曾祖父死時,4個兒子每人只分到5千兩銀子,合計2萬兩,只相當於左宗棠一年的工資。真是匪夷所思。
左宗棠68歲時便立下遺囑“我廉餘不以肥家,有餘輒隨手散去。”年譜中記載:光緒三年(1877年),6月,山西、河南大旱,陝西及甘肅慶陽亦飢,公倡捐養廉銀萬兩。同治元年(1862年)他給兒子寫信:“付今年薪水銀二百兩歸……念家中拮据,未嘗不思多寄,然時局方艱,軍中欠餉七個月有奇,吾不忍多寄也。爾曹年少無能,正宜多歷艱辛,練成財器,境遇以清苦淡泊為妙,不在多錢也。”
他不僅教導子弟儉樸度日,自己也過著儉樸的生活。當了督撫以後,仍然是“非宴客不用海菜,窮冬猶衣縕袍”。他把多餘的錢隨手散去,除救濟災民和貧苦族人外,做了許多公益事業,如修城牆,辦書局、書院,資助西征軍糧餉……
左宗棠常以“不欲以一絲一粟自汙素節”告誡自己。傳說一次有位下屬拜見,臨走時留下了一罈泡菜,他見禮物不貴重,也就收了。客人走後,家人開啟罈子一看,原來是一罈金子。文襄公立即命人將客人追回,將“禮物”退回,還批評了一頓。又有一次紅頂商人胡雪巖從上海送給他一份禮物,其中有一架金座珊瑚頂和兩支人參,他將這兩件貴重禮品退還胡,只收了一些食品。他經手西征軍餉幾千萬兩銀以上,但他不貪不佔,連按官場例規享受的貼也一概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