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不知最後總共損失多少,不過我想應該還有不少吧。為什麼不重新打造,捲土重來?
12
回覆列表
  • 1 # 閉家鎖的紅楓

    確實有個估計:在中國清朝康乾盛世的鼎盛時期,1750年,中國GDP佔世界總量的32%,幾乎是1/3;

    但到了150年後的19世紀末,這個情況就完全不同了。1900年美國經濟第一次超過大英帝國,佔據了全球第一的地位,美國和大英帝國相加,大概佔據了全球經濟總產值的40%。而1900年的中國,佔據的全球經濟比重大約是6%。(從32%到6%以上資料全都是經濟歷史學家的估計,並不是準確計算)

    另外談談海軍投入。與很多人以為的相反,其實日本在海軍的投入上,並不亞於清朝。清政府雖然“大治海軍”的口號喊得很響,對海軍的實際投入卻很少。1885—1894年,清政府年度財政平均收入約為8360萬兩白銀,北洋海軍年度經費預算僅為200萬兩,約佔年度財政平均收入的2.4%左右,但實際上這筆海防經費始終不能如數撥付。北洋海軍實際得到的海軍經費,每年大約100萬兩已經是極限了。

    而日本將“海軍建設為當今第一急務”的口號落到實處,竭盡所能加大海軍經費投入,海軍建設突飛猛進。僅僅1885年,日本財政收入為5111萬兩白銀,海軍軍費就為399萬兩。

    兩組資料相互比較,情況一目瞭然。1885—1894年,北洋海軍實得經費1252萬兩,日本海軍實得經費6416萬兩,日本投入經費總量是清政府投入北洋海軍的5.12倍。

    所以甲午海戰失敗,其實在所難免。

    有人問了,那為什麼在戰後,清政府不加大投入呢?

    有句話說百年海軍,這意思有點誇張,但建造一隻海軍,從軍官訓練到艦艇買賣,後勤港口建設,戰術訓練等等,不僅僅需要錢,還需要時間,沒有20-30年是看不到成效的,我們可以算算,從1895到1911,大清實際還有多少壽命?

  • 2 # 銀向陽

    說起來讓人氣忿,當時的清政府想的不僅不是捲土重來,報仇雪恨,反而是要自廢武功,以示與曰本交好的誠意,更有甚者,還有人主張把現有的軍艦拆除,以換取敵方的信任!在當時,就會有這麼荒唐的想法!

  • 3 # 明天的絢爛

    甲午戰爭之後,清朝的確從新組建過海軍,1899年,清政府決定重建北洋水師,葉祖珪任統領,至1909年,清政府將北洋,南洋,廣東,福建四支水師統一改編為巡洋艦隊和長江艦隊,由薩鎮冰任海軍提督,程璧光統領巡洋艦隊,沈壽堃統領長江艦隊,1910年建立清朝海軍部,載洵任海軍大臣。並且這支海軍出去訪問過他國,並出海保護過我們的海外同胞呢。其中,載洵還提出七年海軍規劃,可惜的是,留給清朝的時間不多了!後來民國時期繼承了它們,但是由於國內動盪,也就被擱置了,在哪一段時間內,這隻海軍就是擺設,甚至連會開的人都沒有了,就更別提去向日本艦隊決一高下了。然後這些當時看的過去的軍艦也漸漸落後了,所以中國的近現代海軍發展並不連貫,導致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海軍幾乎從零開始。都說百年海軍,中國的海軍停滯那麼久,和世界差距不是一點點,在新中國建立的幾十年裡,中國的海軍要麼是些小艇,要麼是些落後的掉渣的兩三千噸炮艦(炮還不響,那都有問題,關鍵是幾乎沒人會修理,甚至沒人敢開),憑這些我們可報不了仇。現在我們有了現代化的海軍,但是我們不能驕傲,中華民族的復興將會實現,侵國之仇也會報的,好好等著吧!

  • 4 # 現代艦船雜誌社

    首先說78艘這個包括了勤務船啊小艇乃至南方的木殼船,而且所謂參加只有十艘應該只是說黃海海戰。不過這十來艘才是主力艦。沒了可以說剩下的也都是菜。

    之前清政府的戰後賠款往常都是增加徵稅,而從甲午戰後這一次開始進入了貸款還錢階段,說明財政確實是不好拿出錢了。中國古代的政令不下縣導致不少所謂的經濟底子實際都在地主手裡。想徵稅很難。

    1900年前買的海天級

    民國時期的海容級

    至於戰後確實是有所重建的,比如4000噸級的海天級2艘、3000噸級的海容級3艘,以及一批小船(張之洞造炮艇黑了不少錢)。1907年後整理到1909年統籌海軍部後本來是要大建海軍的,但是大清亡了.....

    (應瑞號下水圖片,訂購三艘2000噸訓練巡洋艦可見當時中國擴軍海軍的決心)

    根據當時的計劃是要建造8艘大型戰列艦以及配套的裝備,可以看出是對標日本的66艦隊的,而且經過伯利恆公司簽署的第一批貸款協議中還包含潛艇。

    1908年大白艦隊訪問廈門,當時毓郎、薩鎮冰等人就已經開始私底下和美華人“勾結”,這才促成了1909年的載灃訪美以及簽署協議。當時美華人就已經算計著幫著中國恢復艦隊抗衡日本。而且1909年的奏摺中也提到所謂“八艘各洋頭等戰艦”很可能是戰列巡洋艦。1913年民國海軍部的設想明確提出要戰列巡洋艦——裝甲巡洋艦——穹甲巡洋艦——驅逐艦——潛艇的建設思路。

  • 5 # 逍遙如風20

    因為華人,包括當權者 ,都是先顧家 ,再顧國。。清末以後的遺老遺少,總是一副可憐兮兮的樣子,可是他們不會去想,為什麼不去破家為國。。縱觀歷史 落水狗有上岸的嗎?自己這邊的船漏水了,不想去補,想的最多的還是去拆這艘船的零件去換錢,不沉就沒天理了,清末的皇室家族統治中國260多年,我不相信一點底蘊都沒有,就這樣還是倒了說明還是活該。清末的統治者要是日本明治一半的眼光,不至於連祖墳都被刨了。

  • 6 # 海研會

    這個問題涉及到比較鮮為人知的歷史,實際上,甲午黃海大東溝海戰後,李鴻章、丁汝昌就有加強北洋海軍的計劃和行動。而甲午戰爭失敗、北洋海軍全軍覆滅後,清政府更是非常快地開始了北洋海軍的重建。

    甲午黃海海戰後的充實海軍行動

    1894年9月17日,甲午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海戰黃海海戰爆發,戰況空前激烈,北洋海軍參戰12艘主要作戰軍艦中損失5艘(“超勇”“揚威”“致遠”“經遠”“廣甲”),重傷4艘(“定遠”“鎮遠”“靖遠”“來遠”),被迫退入旅順軍港進行維修。旅順軍港僅有一座幹船塢,技術工人人數又很有限,而待修各艦的傷情十分嚴重,“平遠”“廣丙”“濟遠”等傷勢較輕的軍艦又因後勤供應的問題,難以得到彈藥補給,事實上北洋海軍當時已經失去了戰鬥力,所以才出現了北洋海軍坐困旅順,黃海制海權被日本聯合艦隊掠走的慘痛局勢。

    在此情況下,為了儘快恢復北洋海軍的戰鬥力,北洋大臣李鴻章經與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商討,委託中國駐英公使龔照瑗、駐德公使許景澄、英國怡和洋行經理克錫,設法在國際市場上緊急購買一批新式軍艦。

    (甲午戰爭中,駐英公使在英國緊急購買的“飛霆”號驅逐艦)

    其中,中國駐英公使龔照瑗從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訂造到一艘現成的魚雷炮艦,即英式驅逐艦的鼻祖,後來被命名為“飛霆”號。

    (駐德公使緊急訂造的“飛鷹”號驅逐艦,照片拍攝於該艦回國途中路過直布羅陀時)

    中國駐德公使許景澄從德國伏爾鏗公司訂造到一艘魚雷炮艦,後來被命名為“飛鷹”號。

    不過“飛霆”因為英國對中日甲午戰爭持中立態度,不準向中日兩國輸出軍火,“飛鷹”則因為建造耗時,這兩艘軍艦交付中國實際已經是甲午戰爭結束之後。

    (李鴻章原計劃購買的智利海軍鐵甲艦“卜拉德”)

    (智利海軍的“埃斯梅拉達”號巡洋艦,李鴻章原有意購買,後來被日本海軍購得,更名“和泉”)

    (李鴻章原計劃購買的智利海軍巡洋艦“白朗古·恩卡拉達)

    除了兩位駐外公使,英國怡和洋行經理克錫也在穿針引線,想要從軍火貿易中牟利。鑑於中國迫切需要現成軍艦,克錫注意到了南美洲國家智利在甲午戰爭前曾有意把自己海軍的一些軍艦出售的訊息,隨即與智利政府接洽,作為中間人幫助中國購買智利海軍的現成軍艦,包括有鐵甲艦“卜拉德”,巡洋艦“白朗古·恩卡拉達”“埃斯梅拉達”“額拉粗力士”“平度”“康德爾”“林則”。當時甚至產生了購買下這批軍艦後,僱傭外國船員,單獨組成一支艦隊襲擊日本本土的提議。最終,這批軍艦因為總價高昂,未能購買。其中的“埃斯梅拉達”被日本政府搶購。

    甲午戰爭失敗後的重建北洋海軍行動

    1895年甲午戰爭結束後,由於北洋海軍覆滅,黃渤海門戶失防,至清政府收回遼東半島被日軍侵佔的旅順、大連灣後,開始調集南洋水師和船政的巡洋艦北上填防,同時命令北洋大臣、直隸總督王文韶重建北洋海軍。

    (重建北洋海軍時期向德國伏爾鏗公司訂造的“海容”級巡洋艦)

    (重建北洋海軍時期向英國訂造的“海天”級巡洋艦)

    (英國《佈雷賽海軍年鑑》上刊載的中國驅逐艦“海龍”號美術作品)

    新北洋海軍最初以李鴻章在甲午戰爭中訂購的“飛霆”“飛鷹”號軍艦為裝備基礎,之後挪用為馬關賠款而向英德籌借的款項,向德國伏爾鏗公司訂造了設計模仿日本“吉野”艦的2000噸級“海容”“海籌”“海琛”3艘巡洋艦,向英國訂造了4000噸級的“海天”“海圻”號巡洋艦(原計劃向德國訂造前無畏艦)以及“海龍”“海青”“海華”“海犀”驅逐艦,初步重建了北洋海防的實力。

    這批軍艦中,除“海龍”級驅逐艦在1900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被聯軍擄走外,其餘各艦一直到民國時代,仍然扮演著中國海軍主力的角色。

    在編制方面。1895年2月14日北洋海軍在山東威海全軍覆沒後,清政府震怒,下令撤銷海軍衙門,撤銷北洋海軍全軍編制,撤銷內外海軍學堂,北洋海軍的軍官儘管全部被革職,但是大量被直隸總督籠聚於天津等地待命。重建北洋海軍的活動開始後,仍然以這批人作為骨幹力量,無論是赴歐洲監造、接艦,還是成軍後編制人員,都仍然還是以原北洋海軍的官兵為基幹力量。

    (清末“海容”巡洋艦軍官合影)

    (清末“海天”巡洋艦軍官合影)

    1895年末收回旅順、大連灣,開始重建北洋海軍後,最初由津海關道李岷琛任總理北洋海軍營務處,原開平煤礦總辦張翼、登萊青道李希然任會辦北洋海軍營務處,原北洋海軍威海水陸營務處牛昶昞任幫辦北洋海軍營務處,襄贊新建海軍的管理事務。艦隊方面,由原北洋海軍將領、“廣乙”管帶林國祥統率,任艦隊督統,兼“海琛”管帶,原北洋海軍“平遠”艦管帶李和任幫統,兼“海容”管帶。1899年,新建北洋海軍改由原北洋海軍將領葉祖珪任艦隊統領,薩鎮冰任幫統,原艦隊統領林國祥則被呼叫南下。

  • 7 # 讀史品生活

    這個問題,幾位大佬已經基本回答清楚,不過,有個人的貢獻被忽略了,那就是袁世凱。

    從袁世凱在甲午戰後關於海軍的系列舉動,可以看出,他在中國近代史上,是真的被低估了。

    袁世凱早年在北韓及在山東鎮壓義和團時期與日本及歐洲各國打交道多年,對當時的國際局勢有深刻的認識,深知建設海軍的重耍性。

    他認為:“竊維中國今日大勢,論練兵則陸師視水師為急,論求將則水師視陸軍更難。蓋今之水師,重在海軍,非徒馳聘於長江內河者所可同日語也”。

    然而,“我自甲午一役,海軍殲焉。然大東溝一戰,勝負相當,以視陸路諸軍,猶有聲色。近年來,海軍將才,日少一日,即使從新募練,而成就尚復需時”,認為海軍人才難得。

    他極力向清政府推薦並提攜薩鎮冰、葉祖珪等海軍將領。

    葉祖珪,在甲午戰爭中管帶靖遠艦,戰後被革職,待罪天津。1899年被開復革職處分,授提督銜補用總臂職。

    薩鎮冰與葉祖珪一樣畢業於福建船政學堂駕駛班,也於1877年被派往英國格林威治海軍學校留學。在甲午戰爭中任康濟號管帶,戰後被革職返回福建。1896年復職吳泌炮臺總檯官,後任通濟練習艦管帶。1899年任北洋幫統。

    1902年8月袁世凱上奏向清政府推薦葉祖珪到天津處理軍務。

    1903年3月袁世凱上奏向清政府極力推薦薩鎮冰,要求破格提拔。

    袁世凱認為“水師人才最為難得,自前船政大臣沈葆楨、前督臣曾國藩、李鴻章等極意培養,今所存者,甚屬寥寥”。

    所以,對於戰後一併被革職的前北洋海軍署精練右營遊擊後軍中營都司藍建樞、前署左翼中營遊擊本營都司何品璋、前三品銜補用守備程璧光、前調署後軍中營都司右翼左營都司何文彬、前借補提標中軍參將山東題奏道嚴道洪五人,

    袁世凱認為“威海一役,實因水陸援絕,該員等情有可原,才堪任使”,考察他們在被革職後“頗知愧奮,或委令管帶師船,或隨同辦理交涉,莫不操巡匪懈,應付適宜,深足以資臂助”,建議將他們開復原官,以觀後效,硃批依議。

    在此之前他也將林穎啟、李鼎新、李和等人保奏復官。

    因北洋海軍的實缺在戰後被一併裁撤,後被起復的將領多被授予其它官銜。1903年7月,袁世凱上奏“津愉一帶,洋兵尚未撤盡,時有交涉要件,胥賴磋商,未便遽易生手",請求讓被授為溫州鎮總兵的葉祖珪替緩赴任,將其留在北洋海防。

    8月,袁世凱又以“現在海軍將才缺乏,該總兵謀略夙優,中外引以為重,交涉巡防,均關緊嬰,未便驟易生手”為由,將被授為南澳鎮總兵的薩鎮冰留在海軍。

    1904年,葉祖珪被授予廣東水師提臀,袁世凱再次請求“俯念北洋防務吃緊,准將該提督仍留北洋差遣”。

    由此可見袁世凱對葉、薩二人的器重。

    雖然袁世凱對海軍將領盡力保護提拔,但是如果出現失職袁世凱也秉公處理,不徇人情。

    1904年3月海天號裝運軍火因為遇霧觸礁沉沒,袁世凱上奏稟報實情,“海天兵輪為北洋海軍鉅艦之一,遭此意外之變,殊堪痛惜”,要求儘快起撈船上器械,“萬無吝惜工費,聽其沉沒之理”。

    同時,該船管帶劉冠雄“雖系因公奮往,究屬不審事機,粗疏貽誤,未便稍事姑容”,請旨將劉冠雄革職。

    有人認為海天既已沉沒不如棄打撈,袁世凱再次上奏,認為不管起撈海天艦需要多少成本,都應該盡力打撈,“較之盡付洪流一無所得者,究屬有益”,儘量止損。

    而且,“戰艦存沒,各國視之極重,但能設法,未便袖手,猶之軍隊被困,不得不竭力救援。現在設法起撈,非止希冀能有收穫,亦便各國環視者,皆知我于軍艦絕非視若無足輕重之物,擲以不甚愛惜之思,其於中國聲譽亦有關係”。

    從這可以看出袁世凱對海軍軍艦的重視。

    1904年8月,俄國一艘魚雷艇按照中立條約在煙臺停泊,卻被日艦強行拖走,袁世凱認為“戰國船隻,逃入中立口岸,既經繳械具結,受我管束,按照公法,我應有保護職責”,而總兵薩鎮冰“雖經多方攔阻,究屬保護不力”,請旨將其交部議處。

    1905年葉祖珪病故,袁世凱上奏陳述生平,認為其“在北洋海軍當差多年,心精力果,資勞最深”,請旨“準照軍營立功後積勞病故例從優賜卹,以彰忠藎,出自鴻慈逾格”,同時推薦薩鎮冰接統海軍。

    袁世凱在編練陸軍的同時對海軍也傾注了較大的心力,他深刻認識到海軍人才對海軍重建的重要性,盡力推薦提拔海軍將領。

    甚至在1906年上書向在劉公島自盡殉國、後被“籍沒家產,不許下葬”的丁汝昌求情,認為丁“戰功素著,捐軀殉難,志節可憫,遺愛在人”,“其敗績固不必諱,其忠勇要自可嘉,其始終艱難委屈之情形,亦為天下中外所能共諒”,請求將其開復原官原銜,以順輿情而彰藎烈。

    【“祥說近代史”問答團隊·李姣姣】

  • 8 # 50後男人

    思想決定一切。

    一個閉關自守上千年、已腐朽麻木到極點的、搖搖欲墜的老邁清未皇權政府,你還想它有奮發圖強、奮起直追的可能嗎?

    甲午海戰後,直至清廷簽訂屈辱的賣國條約,在內陸不少省份的地方官員,竟然還不知道中日已打了一場決定雙方國運的海戰,就可以知道,北洋水師不會捲土重來的原因了!

  • 9 # 西風r

    賠款鉅額太多,附帶鉅額利息,日本高利貸外加利滾利,還都還不清,有點錢,趕緊都給日本搞日本的各項建設,日本工業化,日本買武器,哪有錢再買?

    割讓大片土地,國內就嚴重不滿,國內各個階層,覺得這種不配在當大哥,西洋人東洋人那麼厲害,憑什麼你當大哥?國內治理一團糟,因鉅額賠款,國內民生經濟崩潰,結果繼而爆發太平天國,大規模內亂,再出錢憑內亂,滿清開始崩潰,要錢沒錢,要治理沒治理,民生凋敝,各地賠款,中國所有階層都不滿,認為肯定是滿清不對,要對,怎麼會輸給日本這種屁國?

    滿清無數的賠款,加利息,高利貸,以再無能力發展國內。割地給屁一樣的日本國,引起所有階層不滿。

    其實也不是沒機會,畢竟掌握公器,還可發奮圖強,但滿清階層已經失去鬥志,繼續奢靡沉淪腐敗,這就沒辦法了

  • 10 # 坐古談今

    “黃海海戰”後,北洋海軍的實力只是受到重大損失,但是還沒有到不能戰的地步。雖然我方損失了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五艘戰艦,來遠基本失去戰鬥能力。但“北洋水師”的看家武器“定遠”號、“鎮遠”號並未受到重大損害,這兩艘艦在“北洋水師”就有一半兒的戰鬥力。

    同時,我方還有靖遠、濟遠、平遠、威遠、康濟、廣甲、廣丙、鎮中、鎮南等戰艦,總體上尚可以一戰。

    北洋海軍只要能儘快修復戰艦、再把倉庫裡的那麼多武器彈藥重新武裝起來,完全可以和日軍再戰,但為什麼沒有再戰,主要是因為以下三個原因。

    (1)北洋海軍“黃海海戰”後,不能再戰的原因之一中國產能力退化,修艦速度不行

    左宗棠病逝,之前主張的“自造戰艦”政策被李鴻章忽視,“中國產化武器”能力退化,捎帶著其他能力也開始退化,工人修艦能力不行。

    再加上,經過海軍偵查、判斷,日軍攻打撫順是必然的。所以,撫順也發生了大量軍人、軍工企業員工逃跑的情況。

    (2)李鴻章聽取德國軍事顧問漢納根的主張,導致丁汝昌指揮北洋海軍“龜縮”在威海衛,李鴻章過於想“保住”艦隊,但忘了自己的淮軍的戰鬥意志問題

    李鴻章在9月24日要求10天內把戰艦修好,到了10月18日,各戰艦南下威海基地。11月12日,丁汝昌在李鴻章地斥責下激烈請戰,必與日軍決一死戰,保衛撫順、保衛渤海灣!

    但李鴻章卻順勢要求丁汝昌:撫順已經無法保住了,要求他全力保護“定遠”號、“鎮遠”號,躲入威海衛,憑藉強大的岸防炮火等防禦力量,力爭保住“北洋艦隊”。

    (3)慈禧已經決定向日本求和,因此,李鴻章抓住了慈禧的求和意圖,過於希望保住自己的家當。失去了作為臣子應有的義務。

    當平壤之戰(9月15日)、黃海之戰(9月17日)兩次戰敗後,慈禧立刻於1894年9月29日,從後臺跑到前臺要求和談停戰。10月6日,慈禧就派人去請英華人找日本去和談。這和當年中法戰爭時期一樣,慈禧、李鴻章都派出各自人馬去和談,然後兩路人馬都歸李鴻章指揮。

    那麼,你想著和談停戰,戰鬥意志不強必然許多事情會被耽誤。

    作為臣如果你忠心,皇帝要求你去戰,你即使不同意也要力戰。很顯然,李鴻章沒有這樣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魂之刃波塞冬的出裝和打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