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qzuser201704308

    16.13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師:亢,這個字有三個讀音:háng、gāng、kàng。含義是喉嚨(通吭,引吭高歌)的時候讀háng,地名讀gāng,其它含義比如在這裡讀kàng。陳亢此人工於心計,性格孤傲,志大才疏。亢,這裡意思是高傲,和其本人的性格剛好相符。

    “陳亢問於伯魚”,伯魚是孔鯉的字。陳亢問詢伯魚。

    “子亦有異聞乎?”孔子(對你)有什麼特別的教育方法沒有?

    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孔鯉對陳亢說沒有(什麼特別的方法)。(記得)有一次,父親一個人在院子裡站著。我快步走過庭院。父親問我學《詩》了沒有?我回答沒有。父親說:“不學詩你如何說話寫文章呢?”於是告退了(之後開始)學詩。又有一天還是父親在院子裡站著,我走過庭院的時候父親又問我學“禮”了沒有?我說沒有。父親說:“不學禮,沒有辦法安身立命啊。”我退下去(之後又開始)學禮。父親就這樣教育過我兩次。

    “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陳亢告退以後高興地說:“我問一件事得了三個資訊。第一個是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第二個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第三個資訊是君子疏遠自己的孩子(不刻意親近)。”

    大家看,孔子平時是不是不怎麼管兒子啊,就這兩次碰到單獨問了兩句話。這就叫視親人如眾生,明白了吧?孔子會不會因為是自己的兒子就另眼相看?沒有。就像對平常人一樣,你愛怎樣怎樣,你愛學不學,碰到了就問問你。就這麼簡單,說的也都是平時常對人說的話,沒有什麼秘訣。換句話說,所謂的武功秘笈、獨門秘法是不存在的。陳亢就是想透過孔子的兒子來了解孔子有沒有對自己的家人另眼相看。事實證明,孔子沒有。

    關於教育方式中西方有很大的不同。西方是自由式的,比如中小學下午三點以後就放學了。外華人聽說中國還有晚自習,很吃驚啊!對於西方人來說這是不可思議的。他們是希望在三點以後這個時間可以用來培養孩子獨立的生存能力。這是中西文化教育本質的不同。那到底是中國的上晚自習好呢?還是西方的三點以後放學好呢?

    依正:中西結合。

    師:晚自習是應試教育的結果。中國不但有晚自習,早自習也有,一般是七點半上早自習。我上初中時候的班主任更奇葩,要求六點半到學校去跑步,這樣的話六點就要從家裡出發。夏天還好點,冬天六點天還沒有亮呢,只好摸黑去上學,可把我們折騰苦了。

    每天讓孩子處在高度緊張和嚴酷的學習環境中,會讓孩子極度厭學,這樣其實學習效率是不高的。特別是這樣做的結果是忽略了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家長只要把孩子往學校一送就完事了,然後都是學校的事了,所以家庭教育缺失。更重要的是社會教育也缺失了,孩子從小到大一直在學校,到大學畢業啥也不會。到企業去應聘,人家問他會啥?多數人連專業都沒有學好,因為厭學你知道吧?他過去學的東西純粹是為了應付考試。所以孩子擅長的是怎麼抄,培養了各種抄寫、抄襲的技能。包括寫論文也是一樣,上百度搜一搜,拼拼湊湊就整出來了。因為學校有規定啊,畢業論文的重複率不超過25%就可以透過(不算抄襲),標準太低了。所以這樣的學生畢業以後到社會上,沒有一點社會實踐經驗,這樣的人你讓用人單位怎麼用啊!

    所以教育應該多元化發展,既要有西方相對比較自由的教育,又要有中國相對嚴格的考核制度;既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又要對學生有一定的約束力;既要讓學生學到足夠多的基礎理論知識,又要加強學生的專業與實踐能力。中國的教育部門要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 2 # 陳廣逵

    16.13.[原文]

    陳亢問於伯魚曰①:“子亦有異聞②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③。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④’。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⑤也。”

    [原文通釋]

    陳亢向伯魚問道:“您從老師那裡得到過與眾不同的教育嗎?”伯魚回答:“沒有啊。父親曾經獨自站著,我恭敬地從庭院走過,他說‘學《詩經》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便說‘不學《詩經》就沒有說話的資本’。我退下後便學《詩經》。又一天,他還是獨自站著,我恭敬地從庭院走過,他說‘學《禮》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便說‘不學《禮》就沒有立身的資本’。我退下後便學《禮》。就是聽了這兩次教誨。”陳亢回去高興地說:“我提一個問題有三個收穫,得到學習《詩經》的道理,得到學習《禮》的道理,又知道了君子不偏愛自己兒子。”

     

    [註釋]

    ①陳亢問於伯魚曰:陳亢向伯魚問道。陳亢,即陳子禽,見《學而》第10章註解①和《子張》第25章[解讀與點評]。伯魚,即孔鯉。孔子的兒子名鯉,字伯魚。

    ②異聞:不同於對其他弟子講授的內容。

    ④不學《詩》無以言:不學《詩經》就沒有說話的資本,意思是說“不學習《詩經》就會言不及義”。無以,沒有什麼。

    ⑤又聞君子之遠其子:又知道了君子不偏愛自己兒子。之,放在主謂短語“君子”與“遠其子”之間,取消該短語的獨立性。遠其子,與自己的兒子保持距離,以免偏私、溺愛。遠,疏遠,不親近,不偏愛。

    [解讀與點評]

    《詩》就是《詩經》,經過孔子整理。在孔子看來,“《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為政》第2章)《詩》在當時簡直就是一部百科全書,孔子那個時代,無論是外交談判還是社交場合,引《詩》是一種風氣,所以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

    《禮》是社會成員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當時的《禮》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法則”效力,違《禮》是要受到懲罰的,甚至丟掉性命,引起戰爭。不學《禮》,不懂《禮》,就不能立身處世。所以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第1章)這就是“不學《禮》無以立”的道理所在。

    《詩》和《禮》都是孔子向弟子傳授的內容,當然孔子也要讓兒子學習。大概孔子沒有讓孔鯉和自己的弟子們一起參加學習,也沒有特意地給兒子講些什麼,從孔鯉回答子禽的問話中我們可以感覺到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從本章側面捕捉到一些資訊:孔子沒有讓兒子同其他弟子一樣在自己的帳下學習,這是從孔鯉回答子禽之問間接傳遞出來的資訊。如果孔子親自教孔鯉,就不會有“學《詩》乎”“學《禮》乎”之問。孔子對孔鯉的啟蒙教育是一定有的,只是“大學”教育是讓他自修。孔子認為這些知識是必須要掌握的,所以他也告訴弟子們學它:“小子何莫學乎《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陽貨》第8章)他認為人們應該“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泰伯》第8章)《四書集註》說:“《詩》事理通達,而心氣和平,故能言。《禮》品節詳明,而德性堅定,故能立。尹氏曰:‘孔子之教其子,無異於門人,故陳亢以為遠其子。’”《四書集註》的“孔子之教其子,無異於門人”說的不準確。

    參見《子路》篇第5章和《陽貨》篇第9章[解讀與點評]。

  • 3 # 微妙玄通冰激凌

    大家看到“禮”,往往會認為這是束縛人的那些思想上的桎梏。說實話,如果禮僅僅是這些,它確實不會有如此強的生命力,以孔子、曾參、子思、孟子為代表的《論語》《大學》《中庸》《孟子》,講的多是“修”“行”的法則,即隱中求行,行中達隱。

    說白了,孔子及弟子有濟世的熱“心”腸,這個“心”,五行屬火,五德謂“禮”。正統的儒門弟子,先要習修身,進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功夫未煉到家,不離陋巷;功夫已熟,要不忘國家。

    人們往往說火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為它能給人帶來光明,帶來熱量;人們傳播火種,亦是對光明的追求。“火”五行主“禮”,很難想像,一個人如果缺乏“火”、缺乏熱情、缺乏“愛”(此有心才謂之愛)心,會做誠心利他的事,乃至推而廣之的利國之事。

    老子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先。”在丹道修煉中,會有發光現象出現,此時修煉的人,切不可執於光,若執於光,便會出現煉功的紊亂,老子所說的“忠”是要正其心(中之心合謂忠),“信”五行屬土,這裡是在土釜中烹煉養炁。若執於光,便不能正其意,不能正其意,便不能養其炁,故忠信乃薄也。老子非不用禮也!老子說“用其光,復歸其明”,這裡老子說的是有意無意(也就是下意識)中的復歸,而非刻意追求“明”。

    在我們生活中,禮出現的背景,多是不講理或不講禮的出現,破壞了正常秩序,故而需要包裝“禮”,以維護正常秩序,殊不知,不講理或不講禮的,多是強勢之人,很少見到弱勢的人去蠻橫,從這個角度說,儒家有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看到這裡,你不覺得“不學禮,無以立”嗎?

  • 4 # 路人甲湖光山色

    周朝是禮儀社會,禮既是個人的行為規範,也是各種重要場合的程式和儀式的規範。以五禮為代表,從個人的婚冠之事,到朝廷政治上的軍事外交祭祀等大事,禮是無處不在的行為規範和行動指南。以祭祀之事為吉禮、喪葬之事為凶禮,軍旅之事為軍禮,賓客之事為賓禮,冠婚之事為嘉禮,合稱五禮。

    不學禮,就不知道特定場合下正確的行為是什麼,就會手足無措矣。立是指依據或依憑,不學禮,就沒有行為指南,就會動輒得咎,處處碰壁。

  • 5 # 微彰

    “不學禮,無以立”出自《論語》第16章13條。

    這句話難理解在於“禮”和“立”,兩個字。

    第一,禮作何解?

    這裡一定要注意,孔子那個時代的“禮”,不指禮儀、禮節。而是籠統的指代統治階級制定和認可的一套社會規範,比如,臣子面見君王時,如何說話,如何走路,祭祀時,如何操作,各種流程規範。朋友聚會時如何坐,如何吃,如何飲,如何唱,等等諸如此類的。

    第二,立作何解?

    此處的立和三十而立中的立應該是同樣一個意思。簡單點兒講就是立足,但是古代的立足,不是單純的在社會上立足,而是,步入社會上層,成為統治階級。

    孔子一直在講的君子,也不是咱們現在意義上理解的比較正直善良的人,而是泛指統治階級裡的人。他所謂的君子之道,更多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本領,來管理和統治百姓。

    在孔子那個時代,普通老百姓,基本上是沒有受教育的權利的。

    第三,不學禮,無以立作何解?

    根據上面的解釋,不學禮,何以立,應該這樣解讀:

    你不懂統治階級推崇和流行的一些社會規則,你就很難融入上層社會,步入統治階層。

    放在當前社會而言,對我們的啟示是:

    當你想進入哪個領域,或者哪個團隊,一定要充分準備,對這個領域或團隊有深入的瞭解,之後,再進入相應的領域或團隊,便能如魚得水,錦上添花,很快實現自己的價值。

  • 6 # 繁星國學

    “不學禮,無以立”,這句話體現了孔子對於“禮”的重視程度。在孔子和儒家的思想體系中,“禮”是一個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為什麼孔子如此看重“禮”呢?小編就從“禮”是什麼,為什麼“禮”在儒家思想中會佔據如此重要地位兩方面解釋一下,供大家參考。

    “禮”是什麼?從哪裡來?

    孔子及儒家思想中的“禮”不僅僅是我們理解的禮節、禮貌,而是一套完整規範的社會儀軌和行為規範。這個“禮”不是空穴來風,也不是孔子創造出來的,而是周朝時周公所做。

    周朝建立後,周公“制禮作樂”,“禮”和“樂”都是當時社會不同儀式或場合所要遵循的標準和規範,“樂”是不同場合、不同情境、不同身份的人所使用的不同的音樂,這些都有非常詳細而嚴格的規定和標準,大家都按此執行。周朝統治穩定有序,社會安定,各諸侯國相安無事,和平相處,都以周天子為尊。

    以上就是“禮”的含義和產生。那麼,孔子為什麼把“禮”放在儒家思想體系重中之重的位置呢?

    這個問題要從孔子生活的時代說起。孔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末期,此時的時代特點是禮崩樂壞,諸侯之間爾虞我詐,征戰不休,周天子徒有其名,無有其實。

    面對這樣的社會現實,孔子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因為“周禮疲敝”,“禮”失去了作用,大家都不按“禮”行事,所以才引起社會的動盪不安。因此,孔子認為恢復周禮就是解決當時社會動盪的根本途徑。

    孔子提出“克己復禮”,復的就是“周禮”,希望透過恢復周禮重建一個秩序良好的社會,以此構建穩定的國家和社會。可以說,“復禮”就是孔子為當時混亂的社會開出的治世良方。

    瞭解了這些內容,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對國家社會來說,“禮”就是治病救命的良藥,那麼,作為君子,不學禮,就相當於大夫不會看病,怎麼坐診呢?也正因此,孔子及其創立的儒家思想體系中,“禮”也成為其最重要、最關鍵的內容之一。

  • 7 # 玉堂行佛人

    《論語》中"不學《禮》無以立"。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學《禮》就站不住腳。對此,朱熹解釋說,學禮可以使人品節詳明,德性堅定,故能立。中國古代的"禮",是一個內涵極其豐富的概念,它融入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法律、倫理、道德、宗教、文化、習俗等很多方面。《禮記.祭義》記載道:"禮者,履也"。由此可見,禮最初的含義是社會中的人應遵守的行為規範和準則。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而且,禮是古代法的精神核心,兩者不可分離,在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共同目標中,相輔相成,發揮著各自的作用。禮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符號,己深深根植於華人民的精神世界,獲得了普遍的認同,其地位與作用,甚至超過了法律。現在,我們實施依法治國和依德治國的治國方略,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同樣吸收了《禮》的合理核心,進行了揚棄,實現了古為今用。這必將使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

  • 8 # 好玩的國學

    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是什麼?是遵守遊戲規則。如果你不遵守社會遊戲規則的話,你可能寸步難行,更明確的說,你根本就活不下去。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這是儒家思想的一個主要的倫理原則。儒家強調愛人,這是要人從內心深處自覺自願地愛人。而僅僅有仁還不夠,還需要一整套的行為規範。可以說,有了仁和禮的配合,我們的社會才能和諧。

    所以,孔子認為,學習遵守並自覺踐行禮的規範,非常重要。沒有禮的規範,你根本無法生活下去。舉個例子,你違反交通規則,可能出車禍,你違反法律,可能要被槍斃,所以,遵守禮即法律規範,是人生存的底線。

    另外一層意思是,立,就是樹立成人的意思。只有以仁為心,以禮為行,才能立德成人。

  • 9 # 三教一家共華夏

    我們形容一個人‘六神無主、侷促拘束、坐立不安’,就是不知禮造成的!

    為何?學禮,則知進退,懂善惡,明道德,通權衡。外合人、事、物,記憶體仁、智、勇。

    學禮,則知道,怎麼站,怎麼坐,怎麼說,怎麼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生黨快速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