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每日健康生活

    不一定!要看地方的氣候,季節,飲食。南方地區溼氣會偏重,特別是春天,溼氣會較重,還有喜歡喝冷飲,冰凍的食物,長期偏食寒涼的食物,容易導致體寒,溼氣重!

  • 2 # 塞北名駝

    “溼氣”主要是因為生活不規律,運動少導致的。人身體的“溼氣”容易淤積在頸肩,腰椎等部位,這主要是因為現在人們(尤其是辦公室一族),長時間坐在電腦前,這些部位得不到充分的活動,血脈流通就會不暢,造成鬱結,長久以來就會形成所謂的“溼氣”。

    由於現在人們過於依賴手機,爭做低頭族,缺乏鍛鍊,相對以前,“溼氣重”的人群確實在增多。

    預防和治療“溼氣”,可以用拔火罐和按摩等辦法,但建議還是要加強鍛鍊,“溼氣重”的人可以適當做些瑜伽動作,幫助身體拉伸,更有助於血脈流通,拔除溼氣。

  • 3 # 中國臨床營養網

    一、中醫陰陽、五行、六淫學說

    中醫理論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系統理論,第一個是陰陽學說。第二個是五行學說。

    陰陽學說:脫胎於太極理論,世間萬物分陰陽,世間萬物的組分分陰陽,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比如世間有男人,女人。男屬陽,女屬陰。但男的是不是全身都屬陽?不是的,比如手背就屬陽,手心屬陰。只有陰陽調和,人才能夠不得病。

    五行學說以木火土金水為基礎,將我們自然界的各種事物、現象、機體用五行學說來進行歸納。

    對於機體來說,主要分兩個大環境。一個是外部大環境,也就是自然界。另一個是機體內部的大環境。內部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這也就是我們在每個季節都會有相應的一些養生方法的原因。

    不管內環境還是外環境,都需要進行五行的分類。

    外環境的五氣(氣候相關)是:風暑溼燥寒,對應的機體五臟是:肝心脾肺腎。溼氣對應的髒是脾。

    從五行學說又衍生出來“六淫(六種引發疾病的病因,屬於病因學說裡面的一種,其實就是為了尋找疾病的原因)學說”:風、寒、暑、溼、燥、火。

    這個六淫就是機體的內環境。也是題主關注的所謂溼氣重的中心點。也就是六淫中的溼。也就是機體內環境中的溼邪。

    那麼溼邪是怎麼來的?

    1、剛才講到過,和外環境相關,也就是外環境。相對應的是:風、暑、溼、燥、寒——春、夏、長夏、秋、冬。

    按道理,都是四季,怎麼又出來個五季?長夏是個什麼鬼。這個還得從五行學說來講了。剛才講到過,古人利用五行學說將萬事萬物要以五行進行分類。所以在夏秋之交那段不是很燥,也不是很熱,但是雨相對較多的那段時間定義為長夏,大約24天左右。

    長夏對應溼,說明長夏的時間段,外環境溼邪較重,我們需要注意一點。讓外環境儘量少的影響到機體內環境。

    2、溼,在我們生活中,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水,沒錯,水也可以成為溼邪,比如夏天小孩喜歡玩水,也可能導致溼邪過重。

    3、溼對應的五臟是脾。脾的功能不好容易導致溼邪不祛除。

    什麼人容易溼氣重?

    外部環境溼氣重。比如氣候較潮溼的地方,比如地下室長期居住,比如常年接觸水的職業等。

    脾胃功能較差的人溼氣重。消化很差的人。

    肥胖的人大多溼氣重,尤其是虛胖的人。

    陽氣不足的人溼氣重,比如怕冷的人,經常感冒的人。

    喜歡吃冷東西的人。損傷陽氣,不能運化水溼。

    6、不愛運動的人。

    溼邪該如何祛除?

    1、少接觸溼氣重的事物。

    2、保護好脾的功能。溼氣屬陰,需要陽氣來進行運化,尤其是脾陽的作用。所以我們平時需要保護好脾陽。比如:注意冷飲,注意少坐臥在溼地,注意冰鎮瓜果等。

    3、運動。從陰陽學說來講,動屬陽,靜屬陰。在運動過程中,人體陽氣是屬於生髮(可以簡單理解為生成)狀態的。陽氣生髮是可以運化溼邪的。其次,運動過程中會出汗,本身也是排出溼邪的一部分。第三,運動本身就可以加強脾胃功能。

    綜上所述,運動可以加強溼邪的祛除。但是運動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因素而已。

    溼邪是一個綜合因素,脾陽的功能也是一個綜合因素。所以在有溼邪的基礎上,運動少會加重溼邪。但是如果注意生活中的溼邪,避開,運動少也不一定就會導致溼邪積聚。

  • 4 # 一生的感悟

    經常會聽到“十人九溼”,尤其是去看中醫的時候,總是被告知,溼氣重,可以說,溼邪現今已經成為威脅現代人健康的最大敵人。

    古人總結“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邪到底是什麼,它有哪些危害?究竟應該如何除去?

    筆者查閱了很多資料,並引述名醫的觀點,為您一一解答。

    首先,什麼是溼氣?

    在中醫裡面,這溼邪為六淫(風、寒、暑、溼、燥、火六種病邪)之一。

    溼的存在有三個因素

    1.因為吃了過多的油膩物,消化不了,堆積成溼;

    2.雖然沒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點兒就膩住了,也會成溼;

    3.還有就是環境、季節因素的影響,比如夏天,很多人體內都會有溼,身體會變得很重、很懶。

    外溼:自然界中的水溼,比如天上的雲、地下的水、早晨的霧露、冬日的冰雪。

    內溼:人體內的津液,也就是西醫學上的體液。

    正常的溼氣沒什麼,但溼氣太過,就叫做溼邪了。

    “溼重”是標,“脾氣虛”是本。

    中醫說的脾,是負責運轉的,任何代謝產物的排除都要藉助脾氣的力量。脾氣一虛,髒東西就要瀦留體內。髒東西是什麼呢?可以是多餘的脂肪,也可以是異常的分泌物、排洩物。

    其次,溼氣有什麼危害?

    溼邪有這些危害——

    如果侵入人體的胸膈部分,就會阻擋氣機的升降,出現胸悶。

    如果溼困脾胃,就會使脾胃功能減弱,出現吃飯不香,胃脘脹痛、便溏、小便短澀的情況。

    還會帶來面板病,如腳氣、溼疹、下肢潰瘍等。

    風溼病、婦科炎症、水腫、肥胖等,也和溼邪脫不了干係!

    再次,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溼氣重?

    溼氣檢測“三字訣”

    【黃】

    臉和手微微發黃——脾虛

    臉和手呈蠟黃色——內溼

    【油】

    面部容易出油,頭髮黏黏膩膩。

    【沉】

    雙腿發沉,像灌了鉛。

    頭濛濛的,像裹了一條溼毛巾。

    這三項,如果出現一項,代表溼氣已經存在了,三項都有,溼氣就比較重了 。

    除此以外,下面這幾個現象也可以幫你判斷溼氣是否嚴重。

    小便混濁、大便溏洩

    婦女白帶過多、陰部瘙癢有異味

    小肚子大,水腫型肥胖

    眼腫舌大,舌頭有明顯齒痕

    長痘長斑,前胸背後長痘

    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溼潤,體內有寒

    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體內有溼熱

    機能衰退,對房事不感興趣質量不高

    耳內溼(耳禪溼)毛髮粗糙,易脫落

    最後,送你一份最全祛溼法

    一:泡腳

    熱天陽氣最盛,用熱水泡腳可以刺激胃經、膀胱經等足部的6條經絡,從而起到健脾、除溼、通經、利水的作用。

    二:排汗

    溼氣重可以增加運動量,多做一些揮汗如雨的運動,比如打球等,讓汗出透,這樣有利於氣機的通暢。

    人體排汗是一種很重要的調節內溼的功能,發汗可以透過運動來實現,也可以透過飲食比如麻辣味食品來實現,從養生防病的角度講,更推薦加強運動鍛鍊,既可以直接排汗,又可以間接加強肺脾腎等臟腑的功能來加速溼的運化代謝。

    三:茶療

    蒲公英薏苡仁茶(適合溼熱)

    材料:蒲公英根、赤小豆、薏仁、淡竹葉、馬齒莧、槐米、芡實、綠茶

    作用:健脾祛溼、益胃、利水消腫

    做法:取蒲公英根0.7g、赤小豆1.7g、薏仁0.7g、淡竹葉0.2g、馬齒莧0.1g、槐米0.1g、芡實0.3g、綠茶0.2g,全部碾碎,做成茶包即可。

    《本草綱目》中說:“蒲公英解食毒,散滯氣,化熱毒,消惡腫、結核。”蒲公英用來治溼是最為適宜的,蒲公英可瀉火除溼,可以改善溼熱所導致的噁心、舌苔發黃等問題,對溼熱引起的痘痘也有不錯的效果。

    淡竹葉始載於《本草綱目》,以滲溼洩熱見長。《本草綱目》謂薏仁 “ 健脾益胃,補肺清熱、祛風勝溼,養顏駐容、輕身延年 ”。

    《本草綱目》:赤小豆,其性下行,久服則降令太過,津液滲洩,所以令肌瘦身重也。赤小豆可清熱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腫、通氣除煩。

    《本草綱目》:"馬齒莧能"散血消腫,利腸滑眙,解毒通淋,治產後虛汗。"

    芡實入脾腎二經,能健脾祛溼、固腎止瀉,且有“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優勢。《醫林纂要》槐米:洩肺逆,瀉心火,清肝火,堅腎水。

    花椒姜棗茶(適合寒溼)

    材料:花椒9克,生薑24克,大棗10枚,紅糖少量

    做法:將花椒,生薑,大棗放入鍋中煮10分鐘後,放紅糖即可。

    姜棗茶想必大家都知道,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最適合冬季手腳冰冷人群夏季排寒補陽,在這姜棗茶基礎上加上幾粒花椒一起煮,就是花椒姜棗茶,祛溼效果更顯著,還能起到活血散瘀、健脾養血的作用。

    此茶,尤其適合寒溼重的人來喝,還有腸胃虛寒、慢性腹瀉的人,可以常喝;受涼腹痛,特別是女性經期沾涼水以後腹痛,喝花椒姜棗茶就能緩解。

    四:食療

    紅豆薏米芡實粥

    把芡實、紅豆和薏米淘洗乾淨,然後用清水浸泡兩個小時。也可以不泡,直接洗乾淨就煮。把泡好的食材倒入電壓鍋內膽,加入冰糖,適量的熱水,內膽放入電壓鍋中。加蓋按下營養飯-煮粥,即可。

    薏仁入脾,可以健脾除溼,味甘淡,滲利即利水滲溼,像疏通水道一樣將水排走。赤小豆可清熱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腫、通氣除煩。芡實性味甘、澀、平,入脾腎二經,能健脾祛溼、固腎止瀉,且有“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優勢。

    赤小豆鯉魚湯

    赤小豆和鯉魚熬湯,具有健脾益腎,利尿消腫功用。對水溼凝聚引起的臉肌、腹肌、肢肌浮腫,經前水腫,孕婦水腫,都有一定的效果。

    至於具體的做法,唐代的《外臺秘要》這樣記載:“以鯉魚一頭,極大者,去頭尾及骨,唯取肉,以水二斗,赤小豆一升,和魚肉煮,可取二升以上汁,生布絞去滓。頓服盡,如不能盡,分為二服。後服溫令暖,服訖下利,利盡瘥”。

    五:三拍一抓

    拍手

    體內溼氣重的人,在雙手的大魚際靠近手腕的地方,會呈現青色或紫色。經常拍拍手,尤其是大魚際處,就能將滯留在體內的溼氣給拍出去。最開始拍手時,會覺得渾身不舒服,這個時候一定不要放棄。

    拍肘窩

    肘窩上有個曲池穴,大腸經的溼濁之氣聚集於此。可以在肘窩的位置連續拍打5分鐘左右,以感覺到酸脹為宜。

    拍膕窩

    在膕窩(也就是膝蓋後的凹陷)的中心點上,有一個重要的穴位——委中穴,如果這裡不通暢,體內的溼氣排不出去,很容易導致關節炎。

    空閒時候,拍打膕窩5~10分鐘,或直到出痧、有瘀斑為止。每10天拍一次,把這個排汙口調理通暢,體內的溼氣就能順利排出來了。

    抓腋窩

    腋窩的頂點是極泉穴,它是心經的重要穴位,也是腋下淋巴最密集的地方,經常按摩、抓揉此處,能幫助心臟排毒。

    結束語:

    去除溼氣,一身健康,以上方法,不妨試試吧!

  • 5 # 面板科醫生劉光金

    1、在中醫看來什麼是“溼氣”?

    從病因方面出發,中醫分為外因、內因和不內外因。所謂外因也就是外邪致病,這裡的外邪包括“風﹑寒﹑暑﹑溼﹑燥﹑火和疫癘之氣”,也叫做“六淫邪氣”“溼”是在這個時候出現的,它是致病的外邪之一。這個是指的就是大自然的溼氣,他致病的特點是:凡致病具有重濁、黏滯、趨下特性的外邪,稱為溼邪。但是溼氣除了外溼,還有內溼,內溼一般由脾腎陽虛,運化水液功能障礙引起體內水溼停滯之證。證見食慾不振、腹脹、腹瀉、尿少、面黃、浮腫、舌淡苔潤、脈濡緩等。內溼和外溼統稱為“溼氣”。

    2、“溼氣”從何而來?

    外溼本指自然界多雨或潮溼的氣候或環境狀態,多發生在夏秋之交,屬六氣之一。但這種氣候或環境狀態會使正氣虛弱或體質溼盛的人發生疾病,對這些人來說,外溼便成為致病的因素,屬六淫之一。內溼則指因各種原因引起的脾臟生理功能失常、體內水溼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狀態。外溼與內溼雖有不同,但兩者在病證表現上有共同的特點,且在發病過程中常相互影響。外溼致病,易傷及脾臟,使溼濁內生,而脾失健運,水溼停聚,又易招致外溼侵襲。

    外溼致病,多因患者傷於霧露,或汗出沾衣,或水中作業,或涉水淋雨,或居於潮溼之處而得。

    內溼可因外溼侵入人體,影響脾的生理功能而形成,稱為溼困脾土。也可因飲食不當、勞倦思慮等原因損傷脾臟,或因腎陽衰弱引致脾陽不振而形成。因脾主運化,與人體內水液的代謝和輸布密切相關,脾臟虛損,失去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則人體內水液聚而成溼,甚至積而成水。

    3、現在的“溼疹”是不是溼氣重引起的?

    溼疹一詞其實是一個舶來語,它來源於日本,指的是一種變態反應性,不完全是由“溼氣“引起的,中醫和這個病類似的叫做“溼瘡”,根據辨證,它分為溼熱浸淫、脾虛溼蘊、血虛風燥三證。前兩個和溼還是有點關係的,後面的才是和溼氣一點關係沒有。所以千萬別再看到溼疹就說是溼氣惹的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錶應該如何選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