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鄉村播報橙二狗

    多爾袞既是順治的恩人,又是順治的仇人,說多爾袞是順治的恩人,因為順治繼承皇位,多爾袞起了一定的作用。皇太極是八月初九病故,過了六天,就是八月十四,要討論皇位繼承,當時主要有七個人,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四位親王,還有三位郡王,就是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和穎郡王阿達禮。努爾哈赤有遺詔,就是皇位決定的時候,要滿洲貴族來討論。七個人裡面多爾袞兄弟佔了三個,他再拉一票就過半數了。

    當時這七個人爭奪皇位可能性最大的就是兩個人,第一個豪格,第二是多爾袞,豪格的有利條件是皇太極的長子,年35歲,屢立軍功,有兩黃旗支援。多爾袞的有利條件,他父親努爾哈赤的時候,喜歡他,年齡32,戰功卓著,有兩白旗支援。會前多爾袞找索尼探口風,索尼說,說先帝有諸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多爾袞不是皇子,八月十四,開會討論皇位問題的時候,兩黃旗的清兵持槍,帶著弓箭,環衛宮殿,會上索尼先發言,他建議立皇子,多爾袞說,說你這個資格不夠,你出去,索尼就退席了。完了代善說,帝之長子,當承大統,很明確,就是豪格繼位。豪格這時候自己覺得有兩黃旗,兩紅旗支援他,覺得比較有把握,他就又故意謙辭了一下。他說福少德薄,非堪當任。他的意思是我客氣一下,大家再一推我不就行了嘛。這時候多爾袞弟弟就說了,說既然你推辭,那就請睿親王多爾袞做皇帝。多爾袞趕緊就說,說這個事情還得再討論。於是多鐸又提出來了,既然多爾袞謙辭的話,那就請代善來繼位,代善說我年紀老了,身體也不好,我不堪大任,代善也推辭,這樣繼位的事情變成一個僵局了。濟爾哈朗因為是屬於侄子輩,皇太極的堂兄弟,他沒有繼承皇位這種可能,就在中間協調。多爾袞考慮了,他如果強行登極的話,勢必遭到兩黃旗,兩紅旗和一個藍旗的反對,就是五個旗的反對,那讓豪格繼位他又不甘心,怕豪格反過來報復,最後就折衷了。多爾袞說我贊成黃旗的意見,由皇子繼位,皇子當中豪格他提出,他不做了,那就請福臨繼位,福臨年紀又小,我和鄭親王濟爾哈朗我們倆輔政。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就達成了一致的意見。就是順治繼位,順治繼位之後,多爾袞就做攝政王,多爾袞和順治之間就發生了矛盾。

    第一,多爾袞是居功驕傲,獨擅威權,順治不滿意了。第二,就是多爾袞把豪格給殺了,這個豪格帶兵打仗,為清朝立下了功勞,下西安,戰陝西,定四川,都是豪格。張獻忠是豪格射死的,豪格帶了大軍凱旋的時候,到了盧溝橋,豪格死了,怎麼死的?《清史稿??豪格傳》說,相傳軍隊凱旋到盧溝橋的時候,舉行宴會在宴會當中,用弓弦給勒死的,還有一種傳說就是也是凱旋的時候設了伏兵把他給殺了,總之是多爾袞把豪格殺了,豪格是順治的哥哥呀,多爾袞殺了豪格還霸佔了豪格的妃子作為自己的福晉,當然順治不滿意了,這是第二。

    第三多爾袞主要代表兩個白旗的利益,處處照顧這兩個旗的利益,從土地的分配,從幹部的任免,損害了兩黃旗的利益,黃旗不滿,當然順治也不滿了,第四就是多爾袞和順治的母后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順治也不滿意。我在這裡頭還要說一下,就有一種說法是順治是多爾袞的私生子,我覺得這純屬無稽之談,只是小說家言。

    多爾袞感到攝政王做了七年,在順治七年的時候,十二月份死了,死在喀喇城。第二年正月,順治八年正月,順治親政,二月就宣佈多爾袞十大罪狀,順治採取什麼措施呢?籍其家產,籍沒,抄家,罷其封爵,原來封什麼都罷免,撤其廟享,誅其黨羽,多爾袞黨羽殺的殺,放的放,貶的貶,不僅如此,據傳教士衛匡國有一本書叫《韃靼戰記》這裡面記載說:多爾袞的墳被挖了,把多爾袞的屍體拋屍荒野,用棍子打多爾袞的身體,用鞭子來鞭屍,更有甚者,把他頭割下來,身首異地,我們不評論這件事情是不是過分,但是說明一個問題,就是順治對多爾袞之恨可謂咬牙切齒。

    參考資料:閻崇年-《清十二帝疑案》

  • 2 # 史家淺唱

    我認為

    多爾袞既是順治的恩人,又是順治的仇人,說多爾袞是順治的恩人,因為順治繼承皇位,多爾袞起了一定的作用。皇太極是八月初九病故,過了六天,就是八月十四,要討論皇位繼承,當時主要有七個人,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四位親王,還有三位郡王,就是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和穎郡王阿達禮。努爾哈赤有遺詔,就是皇位決定的時候,要滿洲貴族來討論。七個人裡面多爾袞兄弟佔了三個,他再拉一票就過半數了

  • 3 # 九夏濤聲

    從官方正史極難對某一古人做出公允評價,尤難“蓋棺定論”,由此,誰是誰非,唯順治與多爾袞最清楚!在皇宮,或許——有時只為爭奪一宮女,就會興兵動刀:皇宮腥臭無比,不值遑論……

  • 4 # 歸心谷

    看過清朝歷史的人都知道,清朝的順治皇帝對自己親叔叔多爾袞深惡痛絕。在上朝的時候,每當有大臣提及多爾袞的名字,立即就龍顏大怒,大發雷霆。那麼為什麼順治帝會如此痛恨恨自己的親叔叔呢,他們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愛恨情仇呢?我想大概以下三點原因。

    一.對自己君權的威脅

    順治皇帝的登基,既是有幸的,又是不幸的。說他有幸,是因為他小小年紀,大福降臨,成了皇帝;說他不幸,是因為他只是做了個兒皇帝,無權無勢,形同傀儡。他與叔父多爾袞的關係也是雙重的:沒有多爾袞的支援,他無法登上皇帝寶座;但是隻要有多爾袞在,他就要生活在皇叔攝政睿親王的陰影裡,有名而無實。

    未成年的小皇帝,起初還有兩把保護傘:一是兩黃旗大臣的效忠,二是有皇兄豪格作為堅強後盾。攝政睿親王多爾袞經過幾年謀劃,運用各種手段對這些小皇帝的保障,同時也是自己的阻礙的政治勢力,逐個加以翦除。經過一番經營,多爾袞真正做到了大權獨攬,小皇帝也真正成了孤立無援。多爾袞的尊號從“叔父攝政王”到“皇叔父攝政王”,順治五年再尊為“皇父攝政王”,成了名義上的“太上皇”,實際上的皇帝。而小皇帝的處境則危如累卵,只有仰人鼻息,任人擺佈了。

    二.多爾袞功高蓋主

    作為順治皇帝的叔叔多爾袞,他曾經為大清朝入主中原立下了赫赫戰功,我們都知道皇太極死的時候清朝還沒有入關,是多爾袞帶兵打敗了李自成攻下北京,然後順治才得以從盛京(今天的瀋陽)遷都到北京做了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代皇帝。可以說多爾袞的功績十分突出,所以順治皇帝十分清楚,這個人隨時可以仰仗的自己的這些功績將自己從皇位上趕下去。

    三.與孝莊皇太后的特殊關係

    根據民間傳聞和野史記載,順治即位的時候才6歲,孝莊太后擔心多爾袞廢除自己的兒子自立為帝,於是決定下嫁來籠絡攝政王多爾袞。這對於順治皇帝自己而言是奇恥大辱,對於這個皇室和整個愛新覺羅家族更是奇恥大辱,所以眼見自己的母親被侮辱的順治皇帝對多爾袞的恨肯定是到達了極限。

    綜合以上三點原因最終在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二月順治皇帝宣佈了多爾袞的十大罪狀。籍其家產,罷其封爵,撤其廟享,誅其黨羽。不僅如此,傳教士衛匡國《韃靼戰記》一書記載說:據傳多爾袞的墳被挖了,多爾袞的屍體被拋棄荒野,還用棍子打多爾袞的屍體,用鞭子來鞭屍。更有甚者,把他的頭割下來,令他身首異地。我們不評論這件事情是不是過分,但是足以說明一個問題,就是順治對多爾袞之恨可謂咬牙切齒。

  • 5 # 滿樓書坊

    順治繼位後,皇族中勢力最大的多爾袞以皇叔父名義為“攝政王”,而民間傳說,當時為了保住順治的皇位,孝莊太后不得不下嫁多爾袞,後者也就變成“皇父攝政王”。

    順治七年十二月,多爾袞死於喀喇城。

    死訊傳來後,順治親率群臣到東直門外迎接其靈柩,並追封多爾袞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定廟號“成宗”。

    但讓人吃驚的是,還沒過幾個月,順治就突然翻臉不認人,對多爾袞“奪爵,扒骨,鞭屍,貶為庶人”。

    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當年孝莊太后下嫁,順治年齡尚小,還不知道這種事情的意義。

    但等他稍微懂事並窺破宮中曖昧後,立刻感到一種難以啟齒的莫名屈辱,對於母親“屈身事仇”的良苦用心根本就難以接受。

    另外,順治和母親多年分宮而居,母子間的感情漸生隔閡,在他的心中,不僅對多爾袞恨之入骨,對自己的母親也是多有怨恨。

    再說多爾袞這個人,也一貫是我行我素,縱慾不禁。孝莊太后下嫁後,多爾袞又逼死順治的大哥肅親王,還收了他的妃子。

    多爾袞剛死的時候,順治還不敢立刻發難,而是先將多爾袞風光大葬,並追稱其為“義皇帝”。

    在多爾袞死前,順治和孝莊太后心裡很清楚,要是自己流露出一點不滿,都極有可能導致母子被廢的悲劇發生。

    即使多爾袞猝死後,順治懾於其餘威和餘黨的勢力,開始也表現極為恭順,在靈柩運回來的時候,順治還親自出迎,“跪奠三爵,為之大慟”。

    但是順治並不甘心,他咬牙切齒的將復仇希望寄託於親政之後。

    等到在太和殿宣佈親政後,順治大權在手剛二十幾天,就要對這位“繼皇父”加罪洩憤,瘋狂報復了。

    各王公大臣受多爾袞欺壓太久,又揣測了順治帝的隱衷,這幫人索性公推鄭親王濟爾哈朗領銜追劾多爾袞的罪狀,狠打“死老虎”。

    在彈劾書裡,大臣們給多爾袞羅列了諸多的罪狀,什麼“驕僭悖逆,逼死豪格,誘納侄婦”,甚至“私制帝服,藏匿御用珠寶”等,無所不用其極。

    順治果然大發雷霆,積鬱已久的一腔怒火立刻噴湧而出,其當即下令:

    削奪多爾袞的“成宗義皇帝”尊號,籍沒家產,毀掉陵墓,甚至把屍體挖出來,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後砍掉腦袋,暴骨揚灰。

    多爾袞昔日的黨徒們也非死即貶,兩白旗的勢力大衰,而一直受多爾袞打擊和排斥的兩黃旗則被大加任用。一時間,順治的權力迅速得到加強。

    不過話說回來,多爾袞的好色亂倫是罪狀確鑿,但是他死後,“牆倒眾人推、鼓破萬人捶”,各大臣們彈劾多爾袞“暗蓄龍袍,意圖篡位”,顯然純屬羅織罪名,滑稽可笑。

    想當年,多爾袞手握朝中內外大權,要想廢掉這孤兒寡母那還不是易如反掌,還用得著制什麼龍袍嗎?

  • 6 # 醉劍書

    第一,多爾袞睡了順治的母親孝莊。在關外,清朝還是遊牧民族時稀鬆平常。可是進了關內,順治是大清皇帝,漢化了。漢人絕對不允許叔嫂通婚,亂倫。順治認為是奇恥大辱。

    第二,多爾袞野心勃勃,威脅到順治的皇位。早年順治帝就是個傀儡,多爾袞死後,順治才嚐到權力的滋味。冒犯皇權者,都死得很慘。何況多爾袞殺了順治的哥哥豪格,嫉恨多爾袞的宗室多的去。

  • 7 # 以禮觀書

    向敬之

    按理,順治帝應該感激多爾袞。如果皇太極去世後,多爾袞不計後果地爭奪帝位,或在坐穩攝政王位子後自立,那麼沖齡踐祚的順治帝都難逃厄運。多爾袞統兵入關,讓順治帝擁有了擴大十多倍疆域的天子。

    但是,攝政七年的多爾袞,卻獨擅威權,讓順治帝只是名義上的皇帝,純粹一個擺設。

    《孝莊秘史》順治帝與多爾袞爭權

    一、多爾袞高居攝政王之尊,但還是臣下,但他凌駕於皇帝之上,做了皇叔父攝政王后,逼封皇父攝政王。按關內的稱法,多爾袞自許為順治帝的皇父,即對太上皇改了一個等同的稱法。

    二、多爾袞掌控票擬本章大權,規定其命令為令旨,且將玉璽搬入攝政王府,貌似組建了第二朝廷,架空了順治帝和真正的朝廷。同時多爾袞在儀仗、音樂、侍從和府第,規制上一步步接近皇帝的規格。

    三、多爾袞喜好美色,經常出入後宮,胡亂姦淫。民間傳聞,太后下嫁多爾袞,給崇尚儒家禮教觀念的順治找了一個後爹。太后下嫁當存疑,但多爾袞侵佔了順治帝的後宮,必然讓順治很是不滿,擔心哪天自己的女人也被迫上了多爾袞的床。

    《孝莊秘史》馬景濤版多爾袞與寧靜版大玉兒

    四、多爾袞“擅稱太宗文皇帝序不當立,以挾制皇上”(《清史稿·多爾袞傳》),多爾袞稱皇太極即位不合法,那麼作為皇太極之子繼立更是不合法理。順治帝更擔心此條,一旦形成了大影響,不免會被多爾袞奪取皇位。

    至於多爾袞將濟爾哈朗排擠出局,另封多鐸為輔政叔王,構陷肅親王豪格至死,那都是濟爾哈朗為何幫助順治帝做足多爾袞的罪證而已。

  • 8 # 宋安之

    清世祖福臨為清太宗第九子,在位期間滿清入關,實現太祖太宗兩代人的夙願,統一中國。

    多爾袞為清太祖第十四子,為順治朝攝政王,實際上統治清朝,並且在他的力主下滿清入關,定都北京,開始統一中國。

    多爾袞與福臨這對叔侄的關係很微妙。

    首先福臨的帝位是妥協而來的,1643年皇太極猝死於盛京(瀋陽),沒有確定繼承人是誰,清內部就出現兩派,一派擁立皇太極長子豪格,一派擁立多爾袞,雙方互不相讓,一度僵持不下,新興的清朝面臨著一場岌岌可危的分裂,最後在多爾袞的示意下,雙方各退一步,立皇太極第九子年幼的福臨為新帝,是為順治帝,多爾袞為攝政王,這一點不得不說多爾袞的雄才大略和大局觀很強。

    1644年,明京師被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陷,崇禎自殺殉國,明亡,清實際統治者多爾袞馬上率領大軍入關奪取天下,當時清朝大部分王公貴族都想著如宋之金朝崛起時一樣,南下掠奪一番退回關外或與南明劃江而治,多爾袞堅持統一中國,所以這方面福臨要感謝多爾袞,沒有多爾袞,他登不上帝位,清朝也統一不了天下,他更是當不了世祖,而多爾袞大權在握以後,為鞏固自己的地位,先是不允許順治讀書學習,順治在親政以前都是大字不識的,然後逼死順治的大哥豪格,壓制了順治多年,孝莊與順治母子倆為了保命更是小心翼翼,委曲求全,更有野史記載孝莊下嫁多爾袞之事,雖然正史無記載,但是多爾袞被加封過“皇父攝政王”,孝莊太后康熙年間死後更是遺詔不用再葬回太宗皇帝的昭陵,種種異常之下,讓人遐想無限,更何況當時,朝野上下都是有風言風語的。

    綜合種種來說,順治必然對多爾袞恨之入骨,首先多爾袞是攝政王,代行他的皇帝權利多年,霸佔皇權,不讓其讀書識字,逼死親大哥豪格,與其母親有著說不清的關係,壓制多年,一朝大權在握當然是痛下狠手瘋狂報復。

  • 9 # 鄧海春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愛與恨都不會無緣無故,我來談一談順治小時候與多爾袞集團有關的心理陰影。都不是大事,卻對順治的成長有影響。

    皇太極死後,由他6歲的兒子福臨繼承皇位。因皇帝年幼,朝政大事由福臨的叔父多爾袞全權處理,稱為攝政王。多爾袞憑藉在家族中的地位和攝政王的威信,一步步地獨攬了朝中軍政大權,而根本沒有把他的皇侄子福臨放在眼裡。當時,在朝廷內外,只知道有攝政王而不知道有個順治皇帝。不僅如此,就是追隨和討好多爾袞的一夥幕僚也不把福臨這個小皇帝放在眼裡,而且還經常肆無忌憚地譏諷、取笑福臨。

    福臨年幼時不明事理,也就不知道好壞,待稍大一點,雖能辨明是非,但懾於皇叔的威力也敢怒而不敢言,只好耐心地忍讓、等待,把自己沉湎於遊獵逸樂之中,發洩自己的苦悶。從下面幾件小事中,可見福臨在叔父攝政期間在家族中的地位。

    多爾袞攝政時期,雖然沒有皇帝的名號,卻掌握了皇帝應有的權力。他對福臨置之不理,任其放任自流。小福臨無奈也樂得逍遙自在,於是,騎馬、拉弓、射箭成了他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內容。這樣時間一長,福臨練就了一身驚人的騎術和嫻熟的弓法。他能夠在飛奔的馬背上張弓搭箭射中各種飛禽走獸。他經常帶著人馬到南苑行獵。如:順治四年(1647)和順治八年(1651),福臨就曾經帶領大隊人馬,出張家口、獨石口進行了二次較大規模的圍獵。

    福臨親政前,在家族內一些人的眼中不過是一介孺子。他的叔父阿濟格就經常在背後說他什麼也不懂。還有一些趨炎附勢的小人,如福臨的侍衛以及宗室內的鞏阿岱、錫翰、席納布庫等人更是毫無顧忌,他們為了討好多爾袞,不但不忠心侍奉皇上,反而故意刁難、取笑、譏諷福臨。

    有一次,福臨帶著人馬外出狩獵,鞏阿岱等人作為皇上親身侍衛陪同。鞏阿岱自己選擇平坦的大路走,而讓人把福臨引上險峻不平的小路。小路上崎嶇難行,福臨前導的小侍衛一不小心馬失前蹄,摔倒在地,福臨等人無奈只好下馬,小心翼翼地牽著馬步行。而當時鞏阿岱等人卻慢慢悠悠地在大路上說笑閒逛。等走到與福臨匯合時,見福臨下馬步行,冷嘲熱諷地說:“小小年紀不好好學習騎射,像這樣的路都騎不了馬,還要下馬步行!”

    又一次,福臨與鞏阿岱、席納布庫等人一起去圍獵,當他們走到河石懸崖之下時,不能騎馬前進,福臨便下馬步行。這時,身為皇上侍衛的鞏阿岱等人不但不給皇上牽馬引路,反而高聲向走在大路上的獵兵喊到:“喂,皇上都下馬步行了,你們還不下馬!”更為嚴重的是,在狩獵過程中,他們故意與福臨爭射獵物,無視君臣之禮。有一次,福臨正在追射一隻麂子,席納布庫中途截住迎上去爭射,箭落在福臨馬前,險些傷著福臨。他們這夥人依仗與多爾袞的特殊關係,對身為皇帝的福臨不放在眼裡,肆無忌憚到如此程度。由此可見,福臨在多爾袞攝政期間,在朝野上下處於一種什麼樣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

    錫翰、席納布庫都是愛新覺羅家族的人,他們作為福臨的侍衛,不履行自己的職責,不忠心護衛皇上,經常擅離職守,影響很壞。他們經常在當班時不請假不報告,就擅自回家。他們這種無所忌憚的行為嚴重地影響著他們的手下。有一次,福臨在塞外避痘,司膳官厄參竟然率膳房的大部人外出釣魚尋樂,只留下兩個人在膳房負責福臨的飲食。這次福臨狠狠地將厄參等人訓斥了一頓,厄參竟覺得受了委屈,轉向鞏阿岱等人訴苦。鞏阿岱得知此事,非但沒有處罰厄參擅離職守,反而責怪二人不該不等厄參等回來後再進膳,而把厄參等人釣魚之事暴露給皇上知道。

    福臨對於鞏阿岱、錫翰等人對自己的種種非難、譏諷,心中很氣憤,但是,終因實權掌握在叔父手裡,而對此等小人竟束手無策,也只好忍氣吞聲,暗暗記在心裡。只盼自己快快長大,等到親政之時,一起清算。

  • 10 # 羈遊書生

    既有政治原因,也有情感原因。

    首先說政治原因:順治是清太宗皇太極的第九子,愛新覺羅·福臨,多爾袞算是順治的叔父了。皇太極突然病逝,皇位懸空,引發朝局動盪不安,當時是主要以多爾袞和豪格為首的兩大派系互相爭鬥,但最後兩人都放棄了皇位,從多爾袞來看,他個人雖然有極大的野心和政治抱負,也有實力登上皇位,但是因為當時清朝的統治還不穩定,有李自成,南明宏光政權,還有張獻忠等勢力對清朝虎視眈眈,他不想造成清朝統治最高統治層的分裂,在整個滿洲的集體利益面前,他放棄了個人的政治抱負,為了朝局穩定,他放棄皇位,支援當時只有6歲的福臨,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登上皇位,而他自己也連同其他幾位大臣,稱為攝政王。

    在攝政王期間,福臨也漸漸長大,他的權利受到制約,皇權受制,福臨肯定是不甘心的,尤其是在他慢慢長大有了自己想法的時候更是這樣,這時候多爾袞雖然和其他大臣一起擔任攝政王,但迫於多爾袞的勢力,其他大臣其實是對多爾袞的言行比較附和的,福臨的權利竟然沒有多爾袞大,對於皇位上的人來說,極大的挑戰了順治的威嚴,這就是當時的政治原因。

    其二,為什麼說還有情感原因呢?這就與順治的母親,孝莊文皇后有關了。野史上通常所說多爾袞與大玉兒(孝莊文皇后)有感情,更是說因為大玉兒,所以多爾袞放棄了皇位,這種說法其實是不太恰當的,杜撰的成分居多。

    但捕風捉影也得有個來頭是不是?這個來頭就是因為當時大玉兒在順治登基後,下嫁給了多爾袞,至於原因,大多數人認為是為了保住她的兒子順治的皇位,多爾袞在稱為攝政王后,權勢滔天,隱隱有蓋過皇帝的趨勢,大玉兒答應下嫁多爾袞,也是迫不得已。多爾袞成為實際上的“太上皇”。 這讓本來就對多爾袞權勢過大而心存不滿的順治,更是對他咬牙切齒,於是就有了後來多爾袞去世後順治掘墓鞭屍多爾袞一事了。

  • 11 # 不勝寒秋

    皇太極死前沒來得及指定接班人,於是一場皇位爭奪戰在宮廷裡上演。當時最有力的競爭者一個是皇太極長子豪格,一個是皇太極十四弟多爾袞。最終的結果是:立年僅6歲的皇太極九子福臨為帝,豪格一無所獲,福臨得到皇帝的虛位,而多爾袞得到實權,史稱“攝政王”。

    在這場權力鬥爭中,福臨的母親孝莊文皇后起到了重要作用,她運用政治手腕,爭取到代善的支援,籠絡住多爾袞,削弱豪格的實力,最終以妥協告終。毫無疑問,多爾袞和孝莊文皇后之間存在著密切的政治關係,但關於“太后下嫁”恐怕只是民間傳說了。

    其後大權在握的多爾袞一次次打擊豪格及其黨羽,在福臨的苦苦哀求下,(1648年)豪格最終還是冤死獄中。多爾袞目無皇上,還肆無忌憚的為自己掘取權力,毫無還政福臨的意思,當然引起了福臨(順治)的強烈不滿。

    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初七,多爾袞在外打獵中突然去世。臨死前多爾袞讓自己的親信阿濟格率300精騎兵疾馳入京,但大學士剛林卻搶先一步抵達。當死訊傳入北京時,順治對多爾袞擅權積怨在心,但仍詔令天下臣民舉喪。十二月二十五日追尊多爾袞為義皇帝,廟號成宗。多爾袞死後的尊榮,也達到了頂峰。但二十六日就議多爾袞親信阿濟格之罪,羅織的罪名竟然是不尊重多爾袞。

    次年(1651年)二月二十二日,順治帝突然下詔追議多爾袞罪狀,昭示全國,罪狀多達十四條,並對多爾袞進行掘墓鞭屍。然後再為多爾袞的政敵豪格等人進行平反,而多爾袞的親信則被處死或遭懲罰。

    實際上這是一場純粹的權力鬥爭,根本不涉及政策上的分歧。權力鬥爭的結果是:多爾袞一派土崩瓦解,他的心腹被剷除殆盡。順治皇帝大獲全勝。

    加之於多爾袞身上的那些莫須有的罪名,實際上羅織者自己也知道是難以服人的。但在權力鬥爭中羅織的罪名能否成立以及是否令人信服,那是無關緊要的。只要能把失敗者置於死地就足夠了。

    總結來說,順治對多爾袞之所以如此咬牙切齒,就是因為多爾袞目無順治,大肆為自己掘取權力,還毫無還政的意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俄羅斯和土耳其在敘利亞進行火箭彈對轟,土耳其完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