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被你牽著左手

    總體來說,集中發展的勁頭被反制勢力壓制並打敗,漢元帝之後國家結構發生了變化,而內部沒有重生和打破這種慣性發展的力量,如孝公這般的國君,商鞅這般的人才,只能依靠新崛起的利益集團代表反制。總之漢元帝之後國內力量團體失衡,結構失衡鬆散控制力不暢和下滑。--不能使新的矛盾轉化處於平衡,物極必反。具體細節描述!不好意思,我多研究的是春秋戰國史,小時候看三國。(大部分研究歸為一統前的歷史,因為這些時候需要解決具體現實問題,思想也相對開放容易出現思想大家,個人偏向實用主義,自學管理十幾年,包括日本,美國,南韓。想找到的一個務實的通用之學,偶然間在2012年似乎找到了答案,就是諸子百家中的法家和道家,結合了一定馬哲,後來有大概看了部分諸子百家各家思想,結合現實觀察到的問題分析了各家優缺點,發展各家思想有不同出發點和對同一事物不同描述角度以及切入點,開始因為我受到課本影響一直不怎麼喜歡法家思想,2012年看一起節目復活的軍團,才發現我自學多年的管理日本和美國的社會,企業怎麼和法家思想有這麼的共性和相似之處,堅定了日本,美國就是一種法家兼顧道家思想的管理方式。後來讀了法家法派才發現我們被儒家誤導了兩千年,法家法派是以務實為第一步,帶有至少三個部分:平衡、疏通、獎罰,而且平衡和疏通才是法家思想的重點,獎罰是處理極端情況。我們大部分人看到被誤解的法家獎罰就討厭,因為儒家為了修補自己學說的缺點看中併兼收了獎罰,而且因為懶政和只罰不獎造成了後世對法家法派的誤解,拿裡耶秦簡一小部分來說明這個問題,秦國為了保證農耕和人口,國家出資為百姓配了鐵犁,正常使用損壞可以去國家更換,這種推廣力度是六國沒有的。還有法律規定一畝地土地優劣,什麼樣年景指旱澇程度該播多少種子,這些是優選出來當時最佳農業技術。牛耕就需要牛,怎麼飼養達到什麼要求,怎麼獎罰。一般百姓就可以預知結果。國家可以知道資源狀態和最佳化狀態,有了這些國家也知道百姓日子怎麼樣,這也保證秦滅沒有饑荒記載的奇蹟,後世朝代滅亡多伴隨饑荒,也是因為這些思想沒有打破了平衡。保證農業生產的工具有了,先進管理方法有了,比儒家只動嘴不動手推諉強上太多。這些才完成了秦統一的糧食和人口缺口,古代人口發展往往受限於糧食多少,糧食受限於開荒多少和生產效率高低。這就是孝公商鞅到秦昭襄王秦華人沒有因為法家法治而投他國,當然還有其他策略一起作用結果--不詳述。秦滅原因很多,暴政這個詞語值得玩味,客觀承認始皇慾望太多和統一需要,加上二世亂法。六國貴族勢力,仇恨造就了讓子彈飛。但的提示研究者們秦帝國戰略佈局有很大問題,關中移民出則空,招致秦民怨,六國豪強入則內部消耗大,統一之後沒有生養生息急於大工程,造成民怨包括秦人。南方到北方戍邊和修長城,這些徭役沒有存亡齒寒境界,絕大部分人不會有,失期當斬是妙論,可見統一速度過快法率普及不力,被陳勝吳廣利用。南軍不回,因為有天險,更重要的是始皇就地屯墾軍隊可以自給自足失去控制力和高層昏庸亂政,南軍觀望。北軍支援遲緩除了秦軍自信和防範匈奴--長平之戰,趙國北部李牧也沒參戰是同樣的考慮,和南軍情況差不多。其它不在詳述,上面一般會被忽略。如果有喜歡填補這個空白的歷史以後再說。)

  • 2 # 視覺黔東南

    漢初,因多年戰亂導致社會經濟凋敝,漢廷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

    漢文帝二年-和十二年- 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 ,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這就是輕徭薄賦的政策。

    漢文帝生活十分節儉,宮室內衣服沒有增添,衣不曳地,車類也沒有添,帷帳不施文繡,更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因此,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就是休養生息的政策。

    文景二帝還重視農業,曾多次下令勸課農桑,根據戶口比例設定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員,並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生產。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解百官關心農桑。每年春耕時,他們親自下地耕作,給百姓做榜樣。

    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當時社會比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來。到景帝后期時,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了,府庫裡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以至於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了。

    隨著生產日漸得到恢復並且迅速發展,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時漢朝的物質基礎大大增強,是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最高的盛世。文景之治也為後來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這個問題涉及到西漢王朝衰落的有關歷史事實,看起來是王莽滅亡了西漢,其實早在漢元帝的時候西漢就已經顯示出滅亡的徵兆,說到底就是因為統治階級不體諒百姓的疾苦,統治暴虐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結果,有關的歷史如下:

      一、衰於元成

      宣帝於43歲時病死,漢元帝即位。元帝即位以後,一反宣帝時期的政策,大力推行儒家空闊不切實際的政策,致使豪強大地主兼併之風盛行,國家的吏治也開始敗壞,中央集權逐漸削弱,社會危機日益加深。後來的漢成帝更沉迷女色。王氏的權力愈來愈大,自王太后的親戚王鳳以來,全由王氏子侄出任大司馬大將軍,王氏在朝廷的勢力日漸鞏固。

      二、鐵官徒起義

      漢在弘農等郡設立鐵官,利用刑徒冶鑄鐵器,在殘酷的奴役下,陽朔三年(前22年),潁川(今河南禹州)鐵官徒申屠聖等人發動起義,申屠聖自稱將軍,奪取武器,殺死官吏,歷經九郡;永始三年(前14年),山陽(今山東金鄉)鐵官徒蘇令等人發動起義,奪取武器,殺死官吏,歷經十九郡國,沿途釋放囚徒,殺死漢東郡太守和汝南都尉。最後被漢軍鎮壓下失敗。

      三、敗於哀平

      漢成帝死後,成帝皇后趙飛燕聯同太子合力排擠王氏。太子即位是為漢哀帝。把哀帝祖母傅太后及生母丁太后入主宮禁。大司馬王莽見大勢已去,向太皇太后王政君建議暫時退讓,結果王莽辭官回到新野新鄉封國。

      漢哀帝死後,王氏權力再冒起,此時,王莽以君子之姿逐漸干預朝政。最後,他弒孝平,廢孺子,於9年1月10日正式稱帝,改漢為新,西漢結束。

  • 3 # 文史宴

    因為西漢的盛世本身既沒有想象中那麼盛,又被漢武帝攔腰斬斷了。

    首先,西漢的文景之治被視為輕徭薄賦、政治清明的典型,漢文帝、漢景帝一再降低田租,好像是很體恤農民,另外自從劉邦約法三章以後,好像法律是很寬平的。但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錯覺。

    據張家山漢簡的法律文書,漢承秦律,沒什麼改變,法律條文跟秦朝一樣苛刻,當然漢初可能執行得沒那麼嚴格,但遠不是想象的寬平,這是一。文帝、景帝雖然降低了田租,但田租在租稅裡只是小頭,芻藁稅就超過田租,更別說人頭稅了。雖然人頭稅也減到了40錢,但是漢代的錢比較貴重,所以民間的負擔也不是那麼輕的,這是二。

    但文帝、景帝時代政府存在感低,也就沒機會作惡,所以對民間休養生息確實有好處。但既然這一整套體制都是秦朝的體制,那麼瘋狂暴虐秦制政府隨時可以再來,只要皇帝需要,而漢武帝身為權力狂,就透過一系列手段使秦制復興而且加強了。

    漢武帝把民間的稅賦大幅提升,算賦即人頭稅從40錢提到120錢,小孩的口錢從七歲交降低到三歲交,人民負擔增加何止一倍。漢武帝又透過算緡、告緡令摧毀了整個商人階層,透過酷吏的屠殺滅完了政府之外的地方豪族,鼓勵地方豪族跟政府合作,只要採取這個態度,欺壓小民沒關係。其他為征伐匈奴、海中求仙、大修宮室而產生的兵役、徭役負擔十分沉重,所以漢武帝晚年天下戶口減半, 反亂蜂起,漢武帝要下罪己詔自打自臉來平息民間的怒火。

    而漢武帝也透支了文景以來漢王朝積累得不多的合法性,儒生、方士等社會各階層人員認為漢朝合法性已經沒有了,不斷的要求漢朝禪讓。漢昭帝、漢宣帝一面減輕苛政暴政,一面鎮壓要求禪讓的人,但不敢否定禪讓的合法性,也不敢跟民間搞強對抗。到漢元帝性格軟弱,又拉又打玩不轉,地方豪族就不斷壯大,並且因為害怕漢朝再出一個漢武帝屠殺他們,就推舉王莽代漢了。

  • 4 # 家有梧桐

    王氏家族一門十候尾大不掉,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削弱諸侯矯枉過正,違背了漢高祖“非劉氏不能封王,非有大功者不得封候”的本意。再加上元成二帝喪失了武帝宣帝的殺伐決斷,主威日衰,皇族近親血脈斷絕,遠親已被推恩令逐漸奪盡實權,沒有了藩衛中央王室的能力。

  • 5 # 三俗兒82488335

    宣帝從一個平民一躍為皇帝,沒明白漢代皇權的根基。這根基重點就是少府山陵。漢代皇帝一登基就修山陵,遷山東豪強到到關中削弱地方勢力,遇到饑荒把饑民遷到陵區就食,可以提高皇帝的聲望,解決矛盾。少府經營山陵給皇帝提供而外的金錢,招募饑民做工可以製造兵器,武裝皇帝的私兵,天下都反,皇帝也有完整的地盤軍隊政府,這就是少府山陵的做用。宣帝把這些全停了,導致豪強膨脹世家做大,到元帝死後只能靠外戚平衡世家,最後世家王氏篡位

  • 6 # 野叟雜談

    漢代國力最強的時候,其實是出現在昭宣中興的時代裡。文景之治,國家承平四十多年,百姓得到了充分的休養生息。但是,漢武帝親政後,對匈奴作戰三十多年,幾乎耗盡了此前的積累。漢武帝東征西討,封禪、巡遊、修仙,幾乎把大漢帝國折騰到了亡國的邊緣。漢武帝晚年不得不下罪己詔來對自己的內外政策進行檢討。漢武帝去世,昭宣兩代又是將近四十年,大漢朝轉危為安。而且,漢朝在西域獲得了最終的控制權,漢朝在西域設立了西域都護。困擾漢朝一百多年的匈奴問題獲得了最終的解決,匈奴單于呼韓邪單于內附。這個時候的漢朝國力發展達到了頂峰,所以在漢元帝的時候,陳湯才敢於說出:“犯天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壯語。

    漢宣帝去世後,漢元帝、漢成帝兩朝,雖說相比於漢宣帝有所下降,但是國家並沒有遭遇到太大的困難,沒有大規模的水旱災害,沒有外敵入侵,也沒有大規模的反抗事件,如同後世的黃巾軍起義之類的情況並沒有出現。雖說有王氏外戚專權,但是,國家的政治也沒有黑暗到一塌糊塗。

    為什麼到了漢平帝的時候,大漢朝會亡於一個書生王莽之手呢?這不得不從漢武帝罷黜百家開始說起,漢武帝罷黜百家後,把儒家作為意識形態的核心,作為根本的治國理念。對於漢武帝本人來說,他不過是為自己的法家政治披上了一件儒學的外衣而已。但是,眾多的儒生卻是信以為真。他們渴望著漢朝能夠真的按照儒家典籍所說來治理國家,以構建王道理想的社會。董仲舒在漢武帝上書中就說,應當對漢朝的制度進行改弦更張式的改革。類似這樣的主張,並非是董仲舒個人的主張,在整個西漢一朝都存在著變法的思潮。人們普遍認為,儒家典籍之中所描繪的王道理想社會是真實的,是可以實現的,而且是可以在短期內實現的。儒生們對此深信不疑。

    早在漢武帝還活著的時候,就已經有人根據儒家典籍來對漢朝的現實政治提出批評。到了漢昭帝時期所召開的鹽鐵會議上,儒生們更是對漢武帝時期的內外政策進行了激烈的批判。就在漢昭帝的時代裡,已經有儒生上書皇帝,要求皇帝退位。董仲舒的再傳弟子眭弘向漢昭帝建議,漢家皇帝應該退位,求索賢人,禪以帝位。眭弘雖然被殺,但是這樣的觀點並沒有就此結束。人們認為王道理想可以在短期內實現,實現不了的原因是因為皇帝不按照典籍上說的做。他們對皇帝進行批評。皇帝如果不接受他們的批評,他們就主張換人。在漢昭帝的時候,司隸校尉蓋寬饒就曾經向漢宣帝上書,要求皇帝退位。漢宣帝大怒,要求處罰他的時候,蓋寬饒到皇宮門口自殺。收到的效果是“眾庶莫不憐之”。由此可見人心所向。漢成帝的時候,谷永對皇帝說,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就連忠於漢朝的宗室劉向也說,明天所授者博,不獨私一姓也。

    一方面,儒生們高漲的理想主義情緒認為王道理想可以實現。據此,他們對皇帝有著很高的期望。當期望不能實現的時候,他們對皇帝進行了激烈的批評。另一方面,漢宣帝之後,元成哀平,確實一代不如一代。這更加劇了人們對漢朝的失望情緒。

    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王莽以近乎聖人的面目出現在世人的面前,因而王莽獲得了巨大的民望。當王莽拒絕封賞的時候,有四十八人上書要求王莽接受封賞。這裡面難免會有王莽的部屬在鼓吹。但是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王莽的巨大聲望。王莽向人們做出了要帶領大家實現王道理想,要把經典之中所描繪的王道社會變成現實的承諾。在西漢的時候,人們尚且沒有絕對的忠的觀念,人們覺著皇帝不行,就應該換人。並不會覺著這是什麼不忠的表現。所以,王莽憑藉外戚的勢力,佔據有利地位後,非常輕而易舉地奪取了漢家江山。

    至於王莽登基稱帝之後,為了實現他對人們的承諾而進行了大規模的變法,使得天下最終陷入到了風雨飄搖之中,那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 7 # 史詩雜談

    (關鍵就要說一下漢元帝:歷史學家多認為西漢就是在他的手裡走向衰落!)

    漢元帝的父親是漢宣帝劉詢:中興之主,開創"孝宣之治",史家稱西漢國力在其治下最為強盛,這是位文治武功足可令他笑傲於西漢諸帝的君主。劉詢的時期,是西漢武力最強盛、經濟最繁榮的時期。他從民間走來,開創了西漢的全新時代,堪稱西漢最好的皇帝之一。然而,也是這位中興之主一生唯一的致命錯誤:就是選錯了繼承人!甚至他自己也發出"亂我家者,太子也"的預言!

    作為一代賢君,劉詢本應另擇合適的大漢繼承人,然而因顧念許平君之故劍情深,無法下定決心。最終,劉詢保留其太子之位,滿懷憂慮的為太子指定了輔政大臣之後,便撒手人寰。然而,令漢宣帝劉詢沒有想到的是,當年一語成讖,太子劉奭繼承帝位之後,果然,大漢王朝進入無可挽回的黑暗時代。

    漢元帝-劉奭(shì)

    他的父親給他留下的是一個西漢最好的時代,而漢家江山在他手裡卻走向衰落。漢元帝-劉奭(shì),漢宣帝劉詢與嫡妻許平君所生之子。漢元帝多材藝,善史書,通音律,少好儒術,為人柔懦。劉奭的"柔仁"與先祖漢惠帝劉盈的"仁弱"格外相似,柔弱仁慈的劉盈是不適合做皇帝的,而溫柔仁慈的劉奭同樣不適合。

    漢元帝劉奭的一生平淡無奇,在位16年期間,基本毫無建樹,卻因寵信宦官,導致皇權式微,朝政混亂不堪。當西漢王朝來到歷史的拐點時,劉奭沒有能力力挽狂瀾,這個龐大的帝國從此徹底進入無法挽回的黑暗時期,離王朝滅亡的喪鐘已經敲響。

    柔仁好儒,繼承帝位

    公元前67年,八歲的劉奭被立為太子。當他還是太子時,見宣帝重用法家人物,用刑罰懲治下屬,大臣楊惲、蓋寬饒等因"刺譏辭語"被殺,很不認同。一日,他勸諫宣帝應多用儒生。宣帝劉詢頓時斥責他:漢朝本就是‘王道’、‘霸道’兼而用之,怎能單純使用所謂的"德政"呢?更何況那班俗儒根本不能洞察世事,卻喜好厚古薄今,怎能委以重任!

    漢宣帝長嘆:亂我家者,太子也!公元前49年十二月,宣帝駕崩,臨終前委任樂陵侯史高領銜,太子太傅蕭望之、少傅周堪輔佐太子。後太子劉奭繼位,是為漢元帝。公元前48年改年號為“初元”,漢元帝在位期間,漢朝雖比較強盛,但也是衰落的起點,豪強地主兼併之風盛行,中央集權逐漸削弱,社會危機日益加深。

    自廢武功,親小人遠賢臣

    漢元帝的信任與支援,讓蕭望之等儒臣看到希望,但也只是曇花一現。儒臣的影響力與日俱增,致使史高心理失衡,與蕭望之等產生嫌隙,權力鬥爭的陰影籠罩西漢王朝。史高與宦官石顯等裡外呼應,反對蕭望之。蕭望之憂慮外戚放縱、宦官擅權,向元帝建議:中書是國家政事之本,應由賢明公正之士掌管,任用宦官掌管中書,不合乎國家舊制,違反“古不近刑人之義”,必須糾正。

    然元帝柔弱無主見,久而不決。蕭望之此議,招致宦官石顯等嫉恨,於是與史、許兩姓外戚聯手,共同對付蕭望之,將蕭望之逼死。蕭望之飲鴆自殺,元帝僅僅口頭責怪弘恭、石顯等人卻沒有懲治幕後推手,事後對其寵信如故。從蕭望之的死,看出漢元帝的政治無能,缺乏眼光與謀略。

    宦官專權,皇權旁落

    蕭望之死後不久,中書令弘恭病故,石顯繼任。中樞權力急劇失衡,向宦官一方傾斜。元帝特別寵信宦官,認為宦官沒有家室,不會結黨營私。於是元帝將朝政全部委託石顯處理,事無大小,都由石顯彙報決斷。於是石顯威權日盛,公卿以下無不畏懼。石顯儼然一言九鼎,元帝雖為天子,權柄卻握在石顯手中。

    石顯不僅與宮廷太監結為“內黨”,還勾結史、許等外戚,並拉攏見風使舵的儒臣,結為“外黨”;內外呼應,興風作浪,黨同伐異。易學大師京房曾提醒元帝不要寵信佞臣,元帝卻執迷不悟,依然聽任石顯專權;京房觸怒石顯,很快被逐出朝廷,隨後又因“非謗政治”而被處死。石顯擅權期間,綱紀紊亂,吏治腐敗。宦官石顯專權,正是漢元帝縱容的結果。在帝制時代,大權旁落乃為君之大忌。

    唯一功績算是-平滅匈奴郅支單于

    元帝剛即位時,匈奴郅支單于自以為與漢朝距離遙遠,加之怨恨漢朝支援他的仇敵呼韓邪單于,就有與漢絕交之意,並與康居王勾結起來,在都賴水(今恆邏斯河)畔興建了一座郅支城,作為進一步擴張勢力的基地。

    郅支單于將勢力向漢西域發展,直接威脅漢朝在西域的統治。公元前36年,時任西域都護府校尉的甘延壽與副校尉陳湯對匈奴郅支單于發動攻擊,大獲全勝。至此,以後近數十年,西域基本維持著和平狀態,絲綢之路也暢通無阻。

    中年去世,繼承人更加昏庸

    據史料記載,漢元帝30多歲時,就已發齒脫落老態龍鍾。公元前33年五月,漢元帝劉奭在長安未央宮去世,終年四十二歲,葬於渭陵。同年,太子劉驁登基,是為漢成帝。無可避免的是,漢元帝劉奭的一生犯錯不斷,就在關鍵的繼承人問題上依舊是致命的,太子劉驁即漢成帝。

    從名字就可以看出寄託漢宣帝與漢元帝厚望的漢成帝,並沒有引領大漢王朝轉回興盛,反而使得西漢王朝日趨沒落。漢成帝劉驁,就是歷史上因貪圖享樂、荒於酒色、寵幸趙飛燕姐妹而被世人多知的皇帝,在古代昏君排名榜上,這位也是赫赫在列。如果說漢元帝是漢朝衰落的起點,那麼漢成帝就是徹底斷送了西漢帝國僅存的實力與希望。

    個人之見:

    宣帝虎父生犬子,元帝優柔寡斷,受制於宦官外戚。在位16年,自然災害不斷,社會危機日深,土地兼併之風盛行。他親小人遠賢臣,寵信宦官,皇權旁落,開啟西漢王朝宦官專權之風。他本想以儒家治國,過卻於理想化,結果卻背道而馳,使漢室江山轉入衰落。或許至死之前,劉奭都不明白自己始終篤信的儒道為什麼不能國富民強...

    讀史明志,翻翻書,看點兒歷史~

  • 8 # 歷史簡單說

    劉奭(shi),漢元帝,是漢宣帝劉詢的兒子,而劉詢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劉病已,如果大家對漢元帝不太熟悉的話,那麼我們再講一個人,大家就熟悉了,這個人就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

    王昭君入宮成為宮女,宮女不好見皇帝,畢竟宮中的宮女那麼多,所以一般採用一個辦法,那就是讓畫師將宮女的樣貌畫下來,然後交給漢元帝來挑選,這樣可以節省時間。

    王昭君家貧,沒辦法向畫師送禮,結果可想而知,美貌的王昭君被畫成尋常女子,自然不入漢元帝的法眼。

    後來匈奴呼韓邪單于向漢朝求親,漢元帝隨便就挑中了王昭君,做為單于的妻子,可是王昭君臨走的時候來拜見漢元帝,漢元帝大悔,可是又不能反悔,最後氣得把畫師給殺了。

    而劉奭為什麼能成為太子呢?因為他的生母叫許平君,而許平君是劉詢很落魄時的髮妻,後來劉詢當皇帝了,霍光想讓自己的女兒霍成君當皇后,可是劉詢給拒絕了,他認為糟糠之妻不可棄。

    而霍光的妻子一心想讓自己的女兒成為皇后,竟然買通了太醫,毒死了許平君。

    漢元帝與漢宣帝的性格完全不同,漢宣帝喜歡用法家人物,而漢元帝覺得儒家好,甚至還向漢宣帝提意見,說不能過度使用刑罰,而要用儒家人物。

    漢宣帝大怒,說漢朝就是用王道和霸道來治理的,怎麼可以像周朝那樣只施所謂的仁政呢?怎麼能用那些誇誇其談,不講現實的儒家呢?

    漢宣帝又說了一句:亂我家者,是太子呀!

    可是漢宣帝還是沒有廢掉劉奭,而改立其他皇子,畢竟劉奭是皇后之子,是嫡長子,要廢掉他的難度不小,另外,漢宣帝也想著許平君,不忍心廢掉劉奭。

    西漢的衰弱,確實是從漢元帝劉奭開始的,因為劉奭的性格過於優柔寡斷。

  • 9 # 風姿隱龍

    簡單的講當時的社會生產力已經不能負荷帝國的發展,當落後的生產力不能適應這個時代的發展,就會上演一部帝國興衰史.滅亡只是早晚時間.

    假若當時農耕社會的生產力能滿足帝國運轉的需求,這個帝國會相當強橫,例如漢武帝時期,橫掃八荒六合,大漢天子響徹四海,八方臣服.但是封建社會的弊端,必然導致帝國需要從上至下的進行改革來持續運轉這個強大的國家機器,如若不然,帝國必然會被動的從下到上的去改革,俗稱造反.不僅西漢,上下五千年都是按照這個規律發展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朋友回老家定居,提出分手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