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編輯腦洞力
-
2 # 春光明媚6688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浸潤和薰陶會使人德行高尚,彬彬有禮,和氣善良。但少了血性與威嚴,也是不行的,華夏民族,炎黃子孫,國學要修,武備也要做好,小心惡鄰與強梁呢,呵呵。
-
3 # 微彰
這個問題得分開來看,實際上也就牽涉到如何學經典的問題。
第一,關於反覆誦讀經典有什麼好處,我看一樓已經講的很清楚了。學知識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記憶的過程。記住了,是第一步,能運用,才是終極目的。如果連記住都沒做到,談何運用。中國有句古話,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只有把知識記住了,才是學到了,反覆實踐練習運用,才是學會了。
第二,背誦記憶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現在很多學校進行國學教育,讓學生每天早上讀弟子規,三字經。試想,如果學生都不理解,讀的東西,不跟廢話一樣了。
根據我自己的閱讀學習經驗,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是理解加記憶,這個記憶是反覆記憶,達到張口就來的程度,這樣,經典就進到你骨髓裡了,對你境界的提升,高度的提升,三觀的改造,都有巨大的作用。
我不是信口開河,而是自己有切身實踐,我從2015年開始,每天堅持背誦經典,先用了半年把老子背完了,又用了一年時間把論語背完了,現在正在背周易,這不是什麼難以完成的任務,需要的是每天堅持背一點兒,然後,不斷反覆記憶,直到滾瓜爛熟。
如此,便能信手拈來,用經典指導人生。
-
4 # 燃芯聞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句古老的箴言流傳甚廣,一直到今。那麼書的真義真的需要讀一百遍,甚至幾百遍才可以參透嗎?想來是不需要的。一個人的知識積累、閱歷見識、思維體系、意識形態等等,在人生中的每個階段都不同,自然對事物的理解和見解也不相同。譬如,少年懵懂,讀《道德經》能夠通讀下來就已不易了;人過中年,通曉世情,再讀《道德經》就會有了一些體會。所以這裡所說的“讀百遍”非是同一時期去死讀,而應“活到老,學到老”。
我一個朋友說:“不讀書時就像爬山,讀書時就像身上背了飛行器,可不讀書時又跌下來繼續爬”。另一個朋友說:“書可以給我一個和現實並行的世界,既獨立又相容”。他們都認為——讀書是快樂的!
所以,朋友們,請快樂地讀書吧!
-
5 # 知常容
我覺得,首先得確定什麼叫國學經典。
其實什麼叫國學,估計整個中國也沒有一個人能確切的把它給說出來,說出來的結論,能夠讓所有人都信服。
國學,這個詞語出現的時間不長。古代也有國學,古代的國學指的就是國子監學。這個跟我們現在講的國學意義完全不同,所以說這個詞語出現並不長。或者說是國學的引申義。我更傾向於把它定為是新的詞語。
那國學都包括什麼呢?有些人說弟子規,三字經。因為現在全社會都在學這個,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弟子規,和三字經,他並不是國學,他只是兒童啟蒙讀物。
也有人說國學是儒家經典,那麼這種說法,並不全面,因為,中國的文化,不僅僅只有儒家一家,還有釋,還有道等文化,雖然釋家是外來文化,經過一千多年的融合,我相信現在沒有人認為釋家是外來文化。
百度上的國學經典,也只是用舉例子的方式來下定義。也沒有確切說哪些就一定是,哪些一定不是。
國學這個問題都沒有搞清楚,那麼什麼叫做國學經典呢?這個問題就更加難了。
大家其實都一直在談國學經典國學經典,讀國學,學國學,真的詳究起來,我估計真的是沒人說得清。
按我本人的理解的話,我覺得國學裡面,人們應該掌握的是道德經,莊子,論語。墨子,周易,心經。其他的如果你精力還有的可以繼續。
小孩子的話,我覺得讀龍文鞭影,千字文比較好。
-
6 # 子衿書法
這個不讀書的人提出的沒文化的問題,看上去還理直氣壯似的!你的這個問題,就是說文化有什麼用。文化在你身上,估計你也不會用。不會用就是沒用。什麼東西有用沒用,都在於你是否去應用。學生在學校裡面學習的東西,你能確定都有用?你能保證人人都會用?而用不上難道就可以不用上學?不建學校?不要讀書?
不學無術,反倒懷疑聖賢。還以如此理直氣壯的口吻來提問。暴露出你淺薄無知的修養。趕緊回去多讀書。讀懂了書再來提問。
-
7 # 繁星國學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高度體現了為什麼要多讀幾遍書。對於問題中所說的國學經典讀上幾百遍,其真正含義是說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可以不厭其煩、不計次數的反覆讀,尤其是孩子可以從小就開始讀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書目,而且不是默讀,是大聲的讀。這種讀是一種不求甚解的讀,孩子按照一定的韻律像唱歌謠一樣把書讀出來。
為什麼要這樣做,其中大有原因。
一、大聲讀符合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
我們從生理和心理兩方面分析一下為什麼大聲讀書是最符合孩子生長特點、最有利於孩子大腦發育的方法。從生理角度看,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兩部分。兩部分分工不同,語言能力是左腦負責,而對聲音的識別和儲存記憶是右腦負責。我們都知道,在大腦發育高峰期,除了要補充足夠的相應的營養外,對大腦提供的有效刺激越多,大腦就會發育得越好,潛能開發的越好。孩子大聲誦讀經典,既給孩子提供了更多語言的刺激,同時又刺激了孩子的大腦對聲音的識別能力和記憶能力。用大聲讀的方法可以同時刺激孩子的左右腦發育,能夠更好的開發孩子大腦潛能。
從心理學角度講,10歲以下的孩子是以無意記憶和形象思維為主。此時,讓孩子帶著韻律大聲讀經典,就是利用孩子的無意記憶把這些內容儲存到他的腦海中,日後需要時,隨時可以提取出來使用。而且,小時候的記憶是終生記憶,這時存在他腦子裡的東西是可以陪伴他一生的。二、經典的魅力在於經久耐讀
讀國學經典,是有選擇的,不是隨隨便便拿本書就可以讀。一般來講公認的可以反覆多次誦讀的書目是儒家典籍:《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和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因為這些書中包含了較高的道德倫理觀念,對於培養一個人良好的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有非常大的益處。讓孩子從小讀這些書,就是把書中蘊含的人生真諦和做人道理儲存在他的腦子中,雖然,當下看,孩子讀的時候不一定能夠理解,但是隨著他的成長,在他反覆讀的過程中他自己就會有所感悟、有所收益的。
經典的魅力就在經得起考驗,不管到什麼時候,他其中所包含的內容都是有非常高的現實價值和實用意義的,他教給我們的道理可以說是放之四海而皆準。所以,這些書不怕反覆讀,多次讀,讀的遍數越多,記得越牢,受益越大。除了四書五經以外,我們還建議孩子把《道德經》也這樣讀。《道德經》是中國最早的哲學著作,是中國古代真正的形而上,能夠幫助建立非常強大的抽象思辨和理性思維能力。 -
8 # 琳琳162994183
試著給國學經典下一個定義。可不可以這樣理解,凡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或者說凡是可以推動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和弘揚社會正能量的文化,都可稱之為國學經典。如果這個定義成立的話,那麼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學讀國學經典的意義。
近年來興起的國學熱有其歷史發展的必然性。也可以說是新時代的需要。究其原因,由於自然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的破壞,從而導致了各種天災人禍的發生,危脅到了人類自身的生存壞境。迫使人類在不斷的反思自己的行為,尋求解決之道。在"窮則思,思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思維指導下,人們逐漸發現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思維理念,正是解決人類生存危機的最佳途徑。
具體到實施上,儒家文化做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流,由於倡導"仁愛"(博愛)精神,即由愛家人推廣到愛大眾,愛國家,愛世界,愛自然,愛好世界和平,而在世界範圍被廣泛的推廣。
大家都知道,人的行為是受大腦意識所支配的。說明人的思想至關重要,因為它是行動的主導。而人的大腦就好比是一個儲藏室,裝進去什麼東西,到使用的時候,自然而然的就會輸出什麼東西。如果一個人非常注重自身道德修養,頭腦中裝進的全是"真、善、美、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等等這些好的思想。既使他行為沒有表現出來,也一定是一個有益於家庭和社會的善良好人。相反,如果一個人缺乏自身道德修養,頭腦中裝進的全都是"名、利、色情、暴力、爭鬥、邪惡、自私、自利等等這些不好的思想。既使他行動沒有表現出來,也必然是一個危害於家庭和社會的邪惡之人。想必學讀國學經典的意義就在於此吧!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歷史賦予了華夏兒女復興中華的重任,希望同胞們齊心合力,共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華夏有衣,大美漢服!著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同胞加油!
個人理解,不當之處,懇請指教!
-
9 # 夢歸秦淮
國學,最早指的是國家設立的學校,在唐朝時復刻十二經的基礎上,加上《孟子》,即後來所說的“十三經”。清末以後,國學的範疇尤指中國古代文化學術的大一統特徵。在西方文化進入中國以前,中國的傳統文化已經有兩千年的歷史之久。從當今的國學範疇上來看,它的範圍也更加的廣泛。
在近現代,尤其是當下,提倡學習和踐行傳統文化,誦讀國學經典具有跨時代的意義。
1、體現愛國主義情懷幾千來的文化傳承,尤為重要的一點是“愛國憂民”的意識和情懷。早在《禮記大學》中就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提升自己修養的同時,不忘持家憂國的家國情懷。不管是分裂割據的亂世,還是國泰民安的盛世,都有敢為人先,憂國憂民,心懷天下的有志之士。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對的“亡國”和“亡天下”的總結,梁啟超把它歸結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2、和諧發展國學在封建社會最主要的是為了終亂世,實現國家的統一和長治久安,裡面提到了“天人合一”。從現代意義上來看,和諧不僅僅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天地與我合一,萬物與我共生”;還有人與社會的關係,體現在集體的利益大於個人的利益。
3、對個人的塑造當今,我們社會存在著種種弊端和詬病,但是我們都可以借鑑古人的智慧和經驗,比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多讀國學不僅可以塑造我們的品格,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可以提高文學素養和審美能力,拓展知識面,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總之,國學博大精深,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內容和處事方法,值得我們去深入學習和多方面實踐,把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傳承下去!
-
10 # 佛系文青8勇哥
讀的再熟,不起半點作用,重要的是,落實到行動中,從傳統文化中學會待人接物,學會做人,而不是死記硬背,這才是真正的繼承了國學文化,只有這樣,傳統文化才會復興。
回覆列表
讀誦經典要達到100遍,自古以來都是這種要求。康熙教育皇子的時候要求的是120遍,一遍都不能少,非要這個數,就算100遍之內背下來了,也要達到120遍。
假如你的孩子能夠背下來《論語》。那你再聽這樣一個數據:一萬五千多個字的《論語》從小開始背,讀完100遍就是150萬次舌頭的運動,150萬次神經網路運動的建立,而人小時候一秒鐘可以有八千個神經元的輸出。
所以從三歲開始背,三歲到五歲, 進行150萬次的這種運動, 人的腦神經結構得到充分的鍛鍊,這個人的“硬體”就不一樣了。 中國古人背的十三經,總共是64萬字,如果讀了100遍,就是上億次的神經元刺激。所以古時的科舉考試,每三年考一次,每次取一兩百個進士,那都是全國最頂尖的人才。他們的大腦跟沒有受過這種訓練的人是不一樣的。做宰相的,進翰林院的,做朝臣的,也都是從小做這種訓練的。這樣的人可以文可以武, 比如說帶兵打仗的曾國藩,是進士。李鴻章,也是進士。
說從唐朝以來的中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上的名人,很多都是進士、舉人的這種水平。自科舉考試製度建立,狀元出了將近一千人,舉人進士大概有百萬人次,大家都是這麼學的。所以說讀書至少讀100遍是一個規矩。現在讀經的這種學習方式與我們的文化傳統是吻合的,大家可以去嘗試。
所以我也非常推崇文理兼備,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的教育方式,還要推陳出新,把這些結合起來。我們應該按照這樣的方式去培養我們的下一代。
《易經》——不學易無以為將相、無以成太醫
《易經》16589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帛書易經》的字數是4934字。《易經》就是經典的源頭活水,在《易經》的影響下,產生許多著作,比如《道德經》《黃帝內經》,都離不開《易經》的思想,在《易經》的影響下,發展出道家、儒家、醫學、甚至於兵法等等,那麼,我們就跟在聖賢后面,也去喝源頭之水,來讀群經之源,萬經之首,看到了那些著作對聖人有著深遠影響!聖人以不言之教告訴我們該選擇什麼書讀,那麼,我們按照聖賢的指引,讓孩子從高起點起飛!我們也讓孩子讀讀《易經》!童蒙養正!!
《大學》——華人必讀的一本書
約2000字,孫中山先生稱這本書是“中國獨有之寶貝”,是華人必讀的一本書。曾國藩選拔人才的標準“功名看器宇,事業看精神”,所謂“器宇”即一個人的心量。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認為:讀《大學》可以培養孩子敦厚中正之性,有利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從小就建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人生格局。
《中庸》——“和諧”人生的指南
約4000字,“中”是指做人做事不偏激,中正平和;“庸”就是“永恆不變”,所以,《中庸》說的就是永恆不變的和諧之道。學了《中庸》,能夠開發領導潛能,培養處理人際關係的智慧,成為一個高EQ素養的人才。
《老子》——華人的智謀奇書
約5000字,是華人的智謀奇書,眾所周知的《孫子兵法》,就是出自《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智慧可以運用到工作、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例如: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就將《老子》的思想運用到科學研究領域;企業家張瑞敏則運用《老子》將海爾打造成世界知名企業;從小熟讀《老子》,領悟《老子》,可以使人智慧超群,卓爾不凡。
《論語》——華人的“聖經”
約16000字,共498章,自古以來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讚譽,它形象、生動地教會我們人生永恆的法則,從小熟讀《論語》可以使人洞察人性,了悟人生,一個人無論是經商、從政,還是企業管理,甚至生活中看人識人、選擇朋友等等,都能從《論語》中得到巨大啟發,教會一個人“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千字文》——“天下第一字書”
由1000個不重複的漢字編成的韻文,是最好的童蒙識字教材。詞藻華麗,語言優美,且脈絡清晰,熔自然、社會、歷史、教育、倫理等知識於一爐。學完《千字文》,孩子就可以輕鬆開始閱讀,及早養成自主學習的興趣及探究式學習習慣。
《三字經》——中國文化史綱
約1100字,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三字經》選入《兒童道德叢書》,向全世界發行和推薦。《三字經》是一部高度濃縮的中國文化簡史。學了《三字經》,就等於將中國文化史綱記在腦子裡,對孩子的升學考試和文化修養都有極大的幫助!
《弟子規》——系統化的“兒童行為守則”
約1000字,是一整套系統化的“兒童行為守則”。《弟子規》是教育小朋友從小懂禮貌、講信用、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兄弟姐妹、和別人平等相處等,而這些正是一個人與社會接軌的通行證,直接奠定孩子人生成功幸福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