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巨蟹好多腿毛
-
2 # 謝立頓
人耳是一個非常精密的傳聲器,將空氣中的振動轉換為神經電訊號,透過大腦翻譯成我們能夠認知的聲音,這樣的過程就是我們對聲音的感知方式。人們透過人耳的聽音原理製作出了我們的傳聲器——話筒,透過振膜將振動轉換為電訊號,可以將聲音記錄下來,同時製作出了換能器——音響,將電訊號轉換為振動,重新回放被我們記錄的資訊。
但是人耳因為它獨特的生理構造以及與眾不同的振膜,使得這樣一個傳聲器官擁有很大的侷限性和特殊性,因為人們的主觀聽覺方式從而引出了人耳的等響曲線。
圖示的橫座標是頻率,透過查閱資料,得知對低於(16~20)Hz和高於(18000~20000)Hz的純音,不管聲壓級多大,絕大部分的人都是無法感知到這個聲音的存在,所以將20Hz-20KHz定為人耳所能認知的音訊。縱座標是聲壓級,用聲音在空氣中帶動的擾動大小定義的聲音單位,在圖片120dB上方標出的是聽覺閥,大於這個聲壓級的聲音會對人耳產生很大刺激,帶來痛覺和不適,甚至是毀滅性的傷害。在1-2Khz上方標出的是響度方,將人耳聽到的響度作為參量,在不同頻率人們感知到響度相同時的真實響度作為變數,從而獲得圖中曲線。
從圖中可以看到人耳不管在什麼聲壓級下,對中頻(200-5K)Hz的感知是最敏感的,這個頻段包括了我們生活中大量的聲音,例如人聲,機械運動產生的聲音,人們對低頻(20-200)Hz和高頻(5K-20K)Hz的感知就沒有中頻敏感。在低響度時人們對中頻和低頻高頻的敏感度差異最大,在聲壓級逐漸增加的時候,這個敏感度差異逐漸減小,但敏感度的差異是聲壓級無法解決的。
這樣的現象註定了人們的聽音是不存在客觀的平均的,也無法非常精細的量化我們的聽感,但是這個等響曲線可以為我們錄製聲音和回放系統進行一定的參考。
在錄製環節中,我們的話筒作為我們的錄製工具,它也擁有自己的個性,不同的話筒在機械結構和製作工藝會給話筒帶來不同的頻響。那麼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頻響進行錄製,如錄製人聲,因為人聲的頻率基本上(150-2k)Hz(資料參考)之間,那麼我們可以選擇在人聲頻率上頻響相對比較平直的話筒進行拾音。如果對貝司等低音樂器進行拾音,那我們就可以 使用低音相對敏感的話筒,對小提琴類高音樂器進行拾音也是同樣道理。
這是AKG C214話筒的頻響曲線,它是一個大震膜電容話筒,一個適合錄製人聲的話筒,由圖可見,這個話筒再50-1kHz的時候比0dB大,在1k-2kHz的時候小於0Db,這樣的話筒很適合用於人聲的錄製,同時更加偏向於男聲的錄製。
上圖為AKG P170話筒的曲線,他是一個小振膜電容話筒,因為小振膜帶來相對更好的高頻響應,在200-2kHz擁有一個相對平直的頻響曲線,在10k的時候抬升了一段,這樣的話筒在中高頻的表現和小振膜的特點,就非常適合對小提琴等中高頻樂器進行錄製,對這樣的樂器的高頻泛音的採集更好。
另外我們錄製了的聲音訊號要透過我們的回放裝置音響讓我們重新感知聲音,但是這裡對錄音棚混音棚這類追求細節和高還原的場所和追求完美聽感追求聽覺刺激的人群就有了分歧,就分成兩種情況。
在錄音棚中,我們將採集的聲音進行回放,首先我們需要的是頻響曲線相對平直的音響,整個回放系統的儘量不帶有音染,保證很好的還原。同時我們需要很好的響度,透過文中對人耳等響曲線的討論,我們應該將我們的回放聲壓級控制在70-90Db,這時候的曲線相對變化小很多,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更準確客觀的聽覺感受,太響或者太輕都會影響我們對音訊素材的判斷。
另一群人,是將經過後期混音之後的成品音訊製品進行回放,這群人使用的音響會擁有一定音染,對人耳的聽覺頻響進行補償,人耳對低高頻的敏感度不高,他們的音響就會對高頻和低頻進行補償,帶給人們一種很好的聽感,這樣的裝置會一定程度的影響人耳對響度的認知,但是因為裝置的多樣性,那麼可以自行選擇自己適合的響度進行回訪以獲得舒適的聽感。
在音訊製作或者聆聽音樂的過程中,人耳會聽覺疲勞,會不自覺的將聲壓級放大來刺激聽覺系統,響度的變化會非常直接的影響人們對聲音素材的判斷,對聲音的平衡失準,所以請不要長時間的高響度的使用耳朵。
人耳聽到的聲音是可以用響度,頻率來量化的,不管哪一個條件的改變都會讓人們聽到的聲音發生改變,在錄製環節還是回放環節都需要將兩個變數進行斟酌。
上圖為AKG P170話筒的曲線,他是一個小振膜電容話筒,因為小振膜帶來相對更好的高頻響應,在200-2kHz擁有一個相對平直的頻響曲線,在10k的時候抬升了一段,這樣的話筒在中高頻的表現和小振膜的特點,就非常適合對小提琴等中高頻樂器進行錄製,對這樣的樂器的高頻泛音的採集更好。
另外我們錄製了的聲音訊號要透過我們的回放裝置音響讓我們重新感知聲音,但是這裡對錄音棚混音棚這類追求細節和高還原的場所和追求完美聽感追求聽覺刺激的人群就有了分歧,就分成兩種情況。
在錄音棚中,我們將採集的聲音進行回放,首先我們需要的是頻響曲線相對平直的音響,整個回放系統的儘量不帶有音染,保證很好的還原。同時我們需要很好的響度,透過文中對人耳等響曲線的討論,我們應該將我們的回放聲壓級控制在70-90Db,這時候的曲線相對變化小很多,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更準確客觀的聽覺感受,太響或者太輕都會影響我們對音訊素材的判斷。
另一群人,是將經過後期混音之後的成品音訊製品進行回放,這群人使用的音響會擁有一定音染,對人耳的聽覺頻響進行補償,人耳對低高頻的敏感度不高,他們的音響就會對高頻和低頻進行補償,帶給人們一種很好的聽感,這樣的裝置會一定程度的影響人耳對響度的認知,但是因為裝置的多樣性,那麼可以自行選擇自己適合的響度進行回訪以獲得舒適的聽感。
在音訊製作或者聆聽音樂的過程中,人耳會聽覺疲勞,會不自覺的將聲壓級放大來刺激聽覺系統,響度的變化會非常直接的影響人們對聲音素材的判斷,對聲音的平衡失準,所以請不要長時間的高響度的使用耳朵。
人耳聽到的聲音是可以用響度,頻率來量化的,不管哪一個條件的改變都會讓人們聽到的聲音發生改變,在錄製環節還是回放環節都需要將兩個變數進行斟酌。
回覆列表
原因要說起物理,到初二的物理就有一章是有關聲音的,傳導聲音的物質叫做介質,介質有三種分別是:固體、液體、空氣,又因為介質不同所以傳導的聲音質量不同而且傳導的速度一般以不同。在固體聲音的速度是最快而質量是最好的,其次是液體再是空氣。你錄的音在別人聽來就是你的聲音,但你自己聽的卻不一樣,因為你自己說話時是透過你的頭骨傳送到聽覺神經(也就是骨傳導),所以你聽到的聲音質量是最好的,但你錄音了再放出來是透過空氣傳到耳朵~耳膜~聽小骨~聽覺神經~大腦,介質是空氣所以相對骨傳導聲音的質量較差所以兩個聲音的音色上有所不同(音色也就是聲音的特色,例如:我們聽到笛子和琴所發出的聲音,很容易就可以辨認出哪個是笛子的聲音,哪個是琴的聲音,這就是靠聲音的音色來判斷的)。所以你自己聽到自己的聲音不同於你錄音後再放出來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