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亦有所思

    白樂天的詩,通俗易懂。

    宋·惠洪《冷齋夜話》卷一:“白樂天每作詩,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則易之。”

    也就是說,如果不認識字的老太太也能聽懂的話,那麼他認為自己的詩算過關了。

    日本人仰慕大唐文化,詩也是重中之重,相比李杜而言,白居易自然要得天獨厚了,畢竟為了讀懂詩,還要學那麼些典故就有些太難為人了。

    還有另一種解釋,但應當是無稽之談。就是楊玉環未死,去了日本。感念樂天在長恨歌中對自己的讚美,於是大加推廣,但這個真有些狗血了。。

    所以,通俗易懂是正解

  • 2 # 關東俠客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唐詩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頂峰時代,上致皇帝和達官貴人,下致黎民百姓都會吟幾首,留傳下來的巜全唐詩》收錄了四萬八千多首唐詩,是文學領域裡向瑰寶。唐朝著名詩人也很多,初唐四傑楊炯,盧照齡,洛賓王,王勃。盛唐李白杜甫人稱大李杜,李白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一生縱情山水之中,留下許多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愛國主義詩篇,後人稱李白為詩仙。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他所處年代正是安史之亂,百姓流漓失所的動亂年代。杜甫寫下流浪之中所見所聞。著名的有《三吏》,《三別》後人稱他為詩史。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白居易寫的詩通俗易懂,連普通老百姓都能聽懂。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中國唐代著名的詩人,地位沒有先後,因為合人愛好不同,喜歡的詩歌型別就會不一樣。曰本人熹歡白居易是因為白居易寫下千古名篇《長恨歌》: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末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頭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唐玄宗李隆基,寵愛楊玉環,任用楊玉環哥哥楊國忠為相,荒廢朝政,引發安祿山叛亂。叛軍一路打向長安城。唐玄宗和楊貴妃逃往四川。當走到馬嵬坡時,陳玄禮領御林軍譁變。士兵殺死楊國忠,要求唐玄宗殺楊貴妃。李隆基萬般無耐讓楊玉環自縊而亡。當安史之亂結束後,唐玄宗從四川回來,路過馬嵬坡。不覺淚如雨下。發現官材裡並無楊玉環屍首。於\是全天下尋找,最後證明楊貴妃逃到曰本,改名叫太貞。如今日本留下許多有關楊貴妃的遺蹟。唐玄宗和楊玉環悽美的愛情故事更是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曰本的山囗百惠曾公開成認自已族是楊貴妃後代。白居易響當然在日本有名了。

  • 3 # 歷史有妖氣

    正如題主所言,為何較之李白杜甫,日本人反而更喜歡名氣稍遜一籌的白居易呢?

    原因有三點:

    一是語言問題。白居易的很多詩用典較少,平白如話,比如“離離原上草”之類,兒童即可理解,便於不精通漢文的日本人理解。在白居易活著的時候,其作品便傳入日本,時間不晚於838年,唐文宗開成三年,《日本文德天皇實錄》記載,這一年由太宰少貳藤原嶽守從唐商人帶來的物品中挑出《元白詩筆》,專門呈給仁明天皇。《元白詩筆》就是元稹、白居易二人作品。天皇一見大喜,因為一看就懂,於是印發給百官,從此朝野傳頌。

    二是審美問題。白居易的詩審美風格更符合日本人的趣味。比如“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問劉十九》), “冷碧新秋水,殘紅半破蓮。”(《龍昌寺荷池》),“清緊如敲玉,深圓似轉簧。”(《題周家歌者》)。都是很符合日本人的審美,相反,李白的詩過於狂放,不符合日本人內斂低調的性格,杜甫的詩又過於悲催,不符合日本人收斂情緒的心理。而白居易的詩恰好又雅緻內斂,大受歡迎。

    三是實用問題。白居易的詩題材廣泛,涉及廟堂、朝野、江湖、民間、軍旅、宴請、送別、風景等各類題材,而那時的和歌也有很強的應酬功能,所以很多白居易的詩可以直接被借鑑,白居易的詩集在日本士大夫階層暢銷不衰。

    因此,日本人很崇拜白居易,在河南洛陽龍門東山琵琶峰,白居易墓園的一塊石碑上,日本學者用中日兩種文字刻下:“偉大的詩人白居易先生:您是日本文化的恩人,您是日本舉國敬仰的文學家,您對日本之貢獻恩重如山,萬古流芳,吾輩永誌不忘,僅呈碑頌之。日本中國文化顯彰會 一九八八年戊辰七月吉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能讓小孩不吃辣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