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惠1999
-
2 # 木春山談天下
木叔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國際關係類似人際關係。國家的喜好與人類社會彼此之間的喜好是很相似的。日本與美國的價值觀一致,就與人與人交往之間的“道不同不相為謀”很相似。只有彼此志同道合,才能走到一起。
第一,雖然日本是東方國家,但無論意識形態還是行為方式在國際舞臺上展示出來的都是西方化的姿態。這從日本的政治體制、社會狀態、文化用品以及價值取向等各方面都能看出來。
以上木叔這是日本與美國能走近的基礎。如果兩個國家的政治理念、社會治理結構和價值觀等具有根本的差異,甚至衝突的話,是不可能有真正的盟友關係存在的。就如同兩個人,一個喜歡男人,一個喜歡女人,這是很難在很多話題上找到共同語言的。
另外,在二戰後,日本被美國佔領,在十來年的時間,美國按照該國的戰略和民主模式對日本進行了“改造”。
可以這麼說,如今日本的和平憲法——即放棄戰爭權利,不擁有軍隊的法律基礎——就是在美華人的策劃下制定的;此外日本目前的議會選舉制以及保留天皇制也是美國為日本進行的政治規劃。這樣一方面避免了日本繼續走軍國主義道路威脅美國利益,另一方面為日本留足了面子,讓日本人對美國不至於恨之入骨,甚至很多右翼分子因此感謝美國。
以上木叔說的這是日本和美國能夠走到一起的現實基礎,也就是說不和美國一起走,日本沒有出路,或者說,日本沒有選擇,因為美軍基地在日本已經是既成事實。
第三,日本在與美國結成盟友後享受到了巨大的好處與利益。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二戰後不久韓戰爆發,日本當時成了美國在遠東的重要物資補給基地,戰爭為日本帶來了很多後勤方面的物資需求,日本社會剛從二戰走來,正需要大量的資金和物資來滿足,因此大量的美軍和大量的商品訂單帶來的商品經濟隨著戰爭的到來變成了一時繁榮的戰爭經濟。而且在周邊其他國家繼續拼命的獲得民族獨立或者進行內戰的時候,日本因此躲過了進一步戰爭的摧殘,在美國的保護下,社會相對穩定,這也是日本60年代經濟騰飛的基礎之一。對於這點,整個日本社會都不否認。
以上木叔說的這是日本和美國能成為盟友的經濟基礎與社會基礎。正因為有巨大的利益,日本人才能夠認為繼續和美國在一起也會獲得更多“搭便車”的機會。
因此雖然二戰時日本與美國不共戴天,雙方既有偷襲珍珠港的慘烈,也有原子彈復仇的快感。但戰後共同的利益與現實的生存環境,讓彼此走到了一起。
其實國際社會類似的例子很多,比如中俄、比如日韓、比如法德等等。根本原因都是利益驅動,而且隨著國際大環境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政策。就好像一個人不可能只有一個朋友,一個人也不可能永遠只和一個人打架,說不定這個人某一天就成了自己的夥伴。
回覆列表
國際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當年打日本時美國與中國是盟友,而打美國時中國與越南又是盟友,但這些事誰記得,記得又怎樣?當年美國扔了兩顆原子彈到日本上,安倍記得一清二楚,那又怎樣?日本現在要想站在世界舞臺上他只有依靠美國,否則中國會打壓他,俄羅斯會打壓他,他彈丸之地憑什麼與兩大國相爭?再加上美國想要在亞洲獲取利益必須以日本作為跳板,要是日本不懂做人冷落美國,到時候連美國也沒給好臉色他看,到時候三國聯軍進攻,日本天皇和首相可能要去跳海了!所以,危機感十足的日本肯定要找一個強有力的靠山,但一旦自己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他也會推到自己跪了這麼多年的靠山,進而再次進攻中國。不過我想,只要華人自己不作死,沒有國家可以擊敗中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