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
5
回覆列表
  • 1 # 晴暖育兒寶典

     可以說,幾乎所有粘人的孩子,都不是莫名其妙、故意消磨大人的。真正得到過愛的孩子,就像吃飽了的人一樣,都不會繼續再心心念念要吃食。只有沒吃飽的孩子才會喊餓。所以,媽媽陪伴在孩子身邊,以穩定的情緒陪伴孩子,以無條件的愛接納孩子,孩子才能夠有心理能量獨立於媽媽,否則,孩子就會像小汽車一樣,沒有加夠油,怎樣也跑不遠。

      可能媽媽自己不願離開孩子

      也有一些孩子,早年父母照顧得很到位,甚至可能過於周到了,這也會成問題。譬如,靜觀育兒後臺有位媽媽談到自己給女兒的斷奶經歷:

      和家人商量好了,決定給女兒斷奶,女兒不肯,於是我沒有堅持。我知道這樣不好,但是當時就那麼妥協了。半夜裡她就會自己蹭衣服然後又開始母乳。那個時候她已經能聽話,我們倆就商量好不告訴別人。連爸爸都瞞了好久。母乳又餵了好幾個月。現在的問題是,她睡覺要摸乳房,有時候大白天也要摸,不管旁邊有沒有人,會說,媽媽我要捏捏。不給就哭鬧。家人都怪我寵著她,我要怎麼辦呢?

      媽媽能夠堅持母乳很偉大,孩子那麼懂事也很讓人心疼,但是媽媽串通孩子一起隱瞞爸爸的行為是個值得玩味的事情。與孩子共同擁有一個爸爸不知道的秘密,等於是把自己和女兒緊緊地綁在一起,同時把爸爸排除在外。這也意味著,這個媽媽距離孩子太近了,親子關係已經悄然凌駕於夫妻關係之上。媽媽的心裡,顯然只有寶寶一人。而當媽媽將自己全部的關注都給予孩子的時候,孩子往往會因為難以承受如此重的壓力而選擇心理發育遲滯,即雖然生理上已經斷乳,但心理上卻還停留在哺乳期小寶寶的階段。也就是說,媽媽在該放手的時候沒放手,孩子於是“配合”媽媽,繼續粘在媽媽身上。

      所以,不是孩子難以斷奶,難以與媽媽做到真正的剝離,而是媽媽不願切斷和孩子的親密聯絡,放手讓孩子獨立成長。正因如此,才會出現後面一系列的問題,這是媽媽的心理不成熟和孩子的心理發育停滯所帶來的負面表現。

      許多抱怨孩子太粘自己的媽媽,都需要往自己的內心想一想,到底是孩子離不開自己,還是自己並不希望孩子真正長大?

      可能爸爸未擔起自己應有的功能

      節後第一天,收到一位媽媽這樣的抱怨:

      兒子5歲半了,年前早就能獨立睡自己的小房間了。因為這回過年帶回老家,房間不夠,只得跟我和老公擠一張床睡。結果慣出了毛病,這些天回到家後,仍然堅持和跟我們睡一起,死活不願意睡回自己的房間了。我老公還覺得兒子好玩,甚至縱容兒子跟他睡一個被筒,反倒把我擠到一邊去了,把我給鬱悶的。

      這個案例中,孩子爸爸由於平日裡工作忙,很少陪孩子。反倒是藉著過年期間與兒子睡一起的機會,擁有了難得的親子互動時光。顯然大人和孩子都很享受這段日子,以至於在該分床睡的時候,爸爸和兒子默契地配合上了,互相都不肯分開。

      其實,當一個孩子跑到父母放房間說,要跟你們睡一起的時候,爸爸此時應該站出來,明確地告訴孩子:

      這是爸爸媽媽的房間,你的房間在那裡。

      這個挫折是孩子需要的。被推開的孩子,也許當下會是沮喪的,但唯有如此,他才能長大。

      爸爸的重要性部分地就在於此。我見過大多數的家庭中,爸爸缺席已然造成了很多問題,爸爸功能弱化,直接導致母子關係過於緊密,從而造成孩子無法真正與母親分離,也就無法真正長大。所以,爸爸們必須要扮演起自己應該擔負的角色:

      迴歸家庭,並介入媽媽和孩子之間,這樣做,一方面可以給媽媽足夠的情感支援,另一方面能保證家庭中的夫妻關係是健康的,且是第一位的,從而幫助孩子與父母真正剝離,並走向獨立。

  • 2 # 曼40722150

    首先,我們要明確什麼是低質量的陪伴。

    生活中,不少父母陪伴孩子就是單純地陪在孩子身邊:一邊刷朋友圈一邊陪孩子看動畫片,偶然跟孩子打兩句話,甚至孩子說話也都沒聽見;或者雖然給孩子講故事、做遊戲,卻浮皮潦草,並沒有全心投入;再或者,正陪著孩子,來了個電話就自顧自接電話、幹別的去了,完全忘記還等在那裡的孩子。

    我們說,這種陪伴,之所以是低質量的,一是父母沒有在陪伴的過程中和孩子建立情感聯結,只是形式上的陪伴;二是父母在心理判定,陪伴孩子是一件重要但非緊急的事情——他們總以為時間還很長。

    為什麼低質量陪伴有害

    長期處於這種低質量狀態下的孩子,會覺得自己不可愛、沒有安全感、沒有價值、不快樂,甚至長期影響著孩子的幸福感以及享受和創造幸福的能力。

    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時間也就是生命最初的那幾年,等Ta慢慢長大了,就開始獨立。而如果沒有在他小的時候建立起足夠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那他的獨立就可能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與父母的距離也會越來越遠。

    在低質量的陪伴中,孩子感受到的是自己的不重要、不可愛和不幸福,他們有更多焦慮情緒,更多敵意,性格內向,更少合作溝通。

    缺少父母雙方的陪伴對兒童的心理行為影響最大。其中,缺少父親的陪伴兒童性格更內向,更難於合作溝通。這也表明父親對兒童人格和行為的影響確實是不同於母親的。

    陪在孩子身邊不叫陪伴,看管孩子不讓他做這做那不叫陪伴,說教不叫陪伴,孩子要什麼就買什麼更不叫陪伴。真正看見孩子,以及看見孩子的需求,才算高質量陪伴。

  • 3 # 遊戲養育

    父母平時忙於工作,陪伴孩子的時間本來就不多,如果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高質量的陪伴,對於孩子傷害是蠻大的!

    1、孩子們會覺得父母喜歡玩手機而不喜歡自己

    2、孩子缺乏安全感,父母似乎時刻會離開

    3、孩子很難建立專注的品質,父母不專心就是榜樣,

    4、孩子很難和父母建立真證意義上的連線,孩子不會對你開啟心扉

    所以陪伴要專心,專注,這樣的陪伴才有效哦!

  • 4 # 諾媽家有男寶

    這樣的場景或許不難見:

    父母一人一個手機,低頭刷屏,兒子在呼喚父母多遍後無果,也湊在父母身邊瞧熱鬧,又或者是無休止可能電視,或ipad玩遊戲。許久以後,當父母突然如夢初醒,抬頭一看,孩子竟然還在看電視,還在玩遊戲,頓時怒火中燒,河東獅吼,或暴揍一頓。孩子心裡委屈,卻沒有辦法,不知不覺在心底留下恨意。不再信賴家長,不再親近家長。

    這就是低質量陪伴的一種後果,在我們身邊,也天天上演這這樣的一幕。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作為父母,應該為孩子樹立榜樣,才能贏得孩子的愛。

  • 5 # 谷媽媽心理育兒

    個人認為,低質量的陪伴不如不陪伴,它只會帶給孩子告訴他:你不重要,你不好……

    在肯德基吃飯時看到一個孩子在椅子上叫著“媽媽,媽媽”,而媽媽一直在低頭玩手機,好幾聲後才抬起頭,嗯了一聲。孩子想跟她說話,但媽媽的頭又已經低下去了。孩子只好再大叫一聲“媽媽”,媽媽只是抬頭看了一眼,便又低下頭去。

    接著孩子過來拉媽媽的衣服。媽媽心情有些煩躁了,“幹什麼!”孩子嚇得哭了起來!抽泣著說,媽媽,我不想喝飲料了,你喝嗎?

    看到這些,其實這個媽媽的眼裡是沒有孩子,只有手機的。而在孩子心中則是,媽媽不愛我,媽媽喜歡手機,我不好,我不重要,沒有手機好,沒有手機重要……

    所以,如果愛孩子,就請收起手機,收起你還在遊蕩的心,全身心的去陪伴孩子吧,其實他們要的就這麼點……

  • 6 # 我是浩媽156772879

    什麼是低質量的陪伴呢?

    我的理解是:人在,心不在。顧名思義,你的身體就在身邊,卻沒有走心的關注或者交流!

    不管是什麼關係,低質量的長期陪伴真不如高質量的短期陪伴!

    很多低質量陪伴的父母,他們小的時候可能也是這麼被自己的父母陪伴過來的,如果父母有覺察,知道自己陪伴孩子的方式是“代代相傳”的,那麼父母就能更好地理解低質量的陪伴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影響!

    從小受到關注度不夠的孩子,長大的成長過程中,會透過外在取得的成功來博取關注度,而忽視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也可能會不斷否定自己:我不夠好,還要更……

    從小陪伴不走心的孩子也容易愛不足,以後會不停地向外找愛,因為愛槽不滿,會源源不斷地希望對方給予100%的關注和長久的愛,可是我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長此以往這樣的孩子長打如果不去反觀自己這方面的坑洞,又怎麼會幸福呢?

    我孩子出生之後快三個月之後我就去上班了,心裡非常敬佩當全職媽媽的女人們,可是自己不願意,我每天陪伴孩子的時間就是下班之後,可我自己本身還有喜歡的業餘愛好,我就是和孩子呆一起的時候給予高度的關注,不能和他玩兒的時候也會告訴孩子媽媽現在有事不能陪伴他,自己能做到的努力去做,把自己的擔心化作隊孩子的祝福。

  • 7 # 堯媽成長記

    低質量的陪伴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呢?

    我認為低質量的陪伴直接影響著親子關係!孩子與父母的的親子關係不好,就會越來越缺少溝通,溝通少了,孩子就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慢慢的孩子的性格就會受到影響,點的不愛說話,性格孤僻,不樂觀,甚至形成自卑心理!

    所以孩子是自己要生的,既然生了就對孩子負責,陪伴孩子也就那麼幾年,千萬不要找一大堆自由說孩子與你不親,首先得問問你自己,你是否一直都是在用低質量的陪伴孩子呢?

  • 8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王麗霞,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北京懋德工作服務中心專案及行政管理組組長。)

    心不在焉、孩子說話愛搭不理;抱著孩子卻在不停看手機;與孩子沒有眼神交流;孩子說話簡單粗魯地打斷;嫌孩子礙事,用看電視打發孩子;打斷孩子正在興致勃勃做的事情,干擾孩子的活動;忙於工作或家務,簡單、生氣地斥責孩子在打擾自己;孩子說東,家長說西,不能與孩子合拍;與他人熱聊,對孩子置之不理;對孩子的需求不能及時響應……

    這些都構成了低質量的陪伴。

    父母身在曹營心在漢,身心不在一處,是造成低質量陪伴的根源。

    低質量陪伴帶給孩子的影響是深遠而隱藏的,許多人終其一生會攜帶莫名的焦慮、悲傷與恐懼,並且會一直無意識地尋找那個能與他真正在一起的人。而一旦找到這樣一個人,他又會緊緊地糾纏住他,害怕他離開,整天地生活在更深層的恐懼中。許多家庭婚姻中的鬧劇都會因此而產生。

    孩子需要父母與其進行眼神的交流。缺乏眼神交流的孩子通常會在潛意識中形成“沒有人能看到我”的恐懼,在其成人後,他會一再地透過表現傑出、標新立異、出風頭、甚至製造恐怖事件等來尋求關注。

    孩子需要父母對其需求及時給予響應。如果其需求經常被置於不理不睬的位置,孩子就會在潛意識中形成一種對死亡的極度恐懼。他會感到特別地不安全,成人後,會執著於物質的需求,不敢輕易放手。一旦他所執著的東西失去,就會觸發他兒時潛藏的對於死亡的恐懼。

    孩子需要父母真正的陪伴,即使父母再忙,他也希望自己是父母心中最為重要的物件。很多父母以“為你掙錢”作為藉口,而疏於陪伴,或者陪伴時心不在焉,會使孩子感覺到“我不重要、我不夠好、他們一定討厭我”的潛意識,他在成人後,會變得小心翼翼、唯唯諾諾、不敢輕易提出自己的要求。

    所以,很多父母說,我每天回家都陪孩子,可是想請問一下,您每天陪孩子時,是身體在陪孩子,還是心也在陪孩子?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很多孩子成人後,很想感恩父母,但就是做不到;他們知道父母愛他們,也想給予父母,但就是無法給予;很多孩子成人後,總是有一種模模糊糊的感覺,覺得父母不夠愛他們,可是具體怎麼不愛他們,卻說不清道不明,於是又產生內疚,覺得自己不應該這樣對待父母,對自己進行道德綁架,結果在自己的內在製造更多的分裂……那種潛藏的原因就在這裡。

    困難之處在於,父母不能全身心地陪伴自己的孩子,是因為他們的父母也沒有全身心地陪伴過他們,所以,他們也不知道如何全身心地陪伴自己的孩子。這是社會的通病、家庭的通病,從眾心理使得人們忽視了它的危害性和病態性,而它的隱藏性也使人們更多地去外部尋求原因及解決方案,而忽視眼下可做的簡單平實之事。看清本質,就可以少走彎路、少經波折。最後,祝福大家!

  • 9 # 知之小妹

    本來孩子很需要父母陪伴,在孩子的世界裡父母就是一切,孩子透過父母瞭解外界世界,是父母搭起了孩子與外界溝通的橋樑。

    所以教育專家都提倡父母應該多陪伴孩子。但是電子產品發達,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時候,並沒有全身心。這也造成了,父母的陪伴質量低下。

    為什麼要陪伴,因為可以溝通。而孩子做著自己的事情,父母也做著自己的事情,何來溝通?長此以往,孩子與父母缺乏有效溝通,隔閡會越來越大。

    在孩子心中,曾經是一切的父母會變的不再重要。很多家庭矛盾由此產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社會調查:你對待同性戀的態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