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極簡管理學

    製造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對產業工人有很大的需求量,一家小型製造企業就能有上百名員工,因此要有更好的培養員工的方式。我剛畢業時進了一家上千人的國有製造企業,按照國企的培養方式,所有大學生首先接受為期一週的入職培養,然後全部進入車間生產一線工作一年,然後再根據各單位需求和個人情況進行入崗分配。

    記得當時進的是機加工車間,跟著一名老師傅操作一臺小型臺式鑽床,先熟悉車間情況,然後是所在班組的裝置、人員、工作內容,接著瞭解這臺鑽床涉及的零件及工序,由於是機械專業出身,很容易就看懂了工藝圖紙,重點就放在了鑽床的操作上。從清理檯面、緊固零件、安裝鑽頭、調整轉速、切削操作,到如何打冷卻酒精、到哪開啟水等等,老師傅都會手把手耐心地教,然後就開始頂崗,再過段時間又學習到了如何磨鑽頭,老師傅從實操的角度講解之前說本上學過的前角、后角等,慢慢地自己也成了熟練工。

    國企的“傳幫帶”類似於學徒制,學徒一般對於師父都會心存尊敬,同一個師父教出來的學徒們也會以師兄弟姐妹相稱,多了一道感情紐帶,彼此拉近了距離,這些幾乎與學徒制如出一轍

    然而相比門派中的師父,車間裡的師父們教的內容會更加通用、科學,而且更多時候只是習慣性地在盡義務,而不會指望學徒如何報答。這些車間師父們大多數的學徒都是中專、技校畢業的學生,他們才是車間工人的主力軍。我當時也有一個師弟,老師傅對他顯然更加嚴厲,總是對他說不要跟大學生比、吃的就是這碗飯、千萬不能偷懶云云。

    一年後被調到了技術中心,參與新產品的研發,一位工程師把我從車間接走,他也就成了我新的“師父”。從畫圖紙開始,再到跑車間、計量測繪、倉庫領料、做耐久試驗,都是跟在這位師父的後面,邊看邊聽邊學,沒過幾個月就能獨立完成很多工作了。國企用這種“學徒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技能工人,一批又一批的工程師,推動著企業的發展。

    或許是因為“身在此山中”,當初在國企時並沒有太多感覺,只是留下了豐富的記憶罷了。等到後來接觸了很多民企,才明顯感覺國企在分工協作、認真細緻、關係紐帶、穩步培養等方面要高明不少,也難怪當時的國企會人才濟濟。當然了,隨著眾多民企實力的提升、社會上人才流動加劇,後來很多國企就不再那麼風光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曹操與李世民相比,誰的軍事才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