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兒科世界

    其實沒有生下來就懶或勤快。只是生活中需不需要孩子去勞動。如果不需要,所以的事情都由別人幹完了,自然不需要他勞動,也就無法養成勞動的習慣。襪子不洗,因為還有的穿。如果沒有乾淨襪子穿了,穿著髒襪子不舒服,自然就會自己去洗了。所以找到孩子懶的原因,才能知道如何應對和改變。

    要將勞動養成習慣,從以下方面去做,看看改變的效果。

    1、將勞動視為快樂。這就需要父母在幹家務的時候,要任勞任怨,讓孩子也能體會到勞動是件快樂的事。而不是家長邊幹家務,邊抱怨,邊指責其他家庭成員。讓孩子覺得家長幹家務是件痛苦的事情。也引導孩子體會幹完家務後整潔、乾淨的環境,是件非常舒服的事情。比如朋友的孩子曾經問她,媽媽,你每天都做這些家務,你不煩嗎?朋友告訴孩子,為自己所愛的人做家務,非常高興。

    2、如果孩子勞動時,要及時表揚。正面強化孩子,這是個好事情。而不用勞動懲罰孩子,比如說,家長在孩子做錯事後,說你去幹什麼幹什麼,來懲罰你。使孩子在心裡逐漸形成印象,認為勞動是件非常不好的事情,逐漸牴觸家務勞動。

    3、家庭工作做分工。即使是個小孩子,也告訴他,家務中哪些事情由孩子來做,哪些事情由父母來做。形成習慣。比如家長告訴孩子,為了大家吃上飯,由爸爸媽媽做飯,你負責來擺桌子、拿碗筷等,再大些,可以洗碗等等。逐漸讓孩子意識到家務是全家人的事情。也讓孩子有所擔當。

    4、創造勞動好的體驗。比如孩子洗自己的襪子,家長也洗自己的內衣,一起勞動,一起聊著天,會讓孩子非常享受這種氣氛,和睦,和諧,溫暖。自然就不排斥做家務了。當然即使是孩子應該完成的事情,家長也可以適時地幫助他一下,使他感到家長是與他在一起的,而不是把這件事甩給他,就沒人管他了,讓他感到很冷漠。

    5、當然,也有些懲罰機制,比如沒有洗襪子,就沒得換,孩子會在必要的場合,比如需要脫鞋等時候,會很難堪,自然就會回家把襪子都洗了。

    6、也和孩子一起商量安排家務的時間。一些小家務,在學習放鬆的時候就做了,而不至於做了功課,玩夠了再想起襪子還沒洗,時間就不充裕,顯得沒時間做家務,家長與孩子的約定成為空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培養小孩習慣與性格,以及理解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