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就叫驚鴻

    謝邀。

    《大學》講得很清楚,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而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於是修身的關鍵是心要正,正心的前提是意要誠。這個正與誠就不是我們簡單理解的公正與誠實,而是以宇宙法理為標準上的正氣,和對這種法理的全然信賴的至純之誠。其實我們說的修行,大部分努力都在這兩個過程裡。即讓心從不正而歸正,讓意志從不誠而歸誠。一般人都會想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覺得說起來很厲害,其實今人的理解大多是向外的,也是不正確、不根本的。

    那麼,如何達到正心誠意呢?除了我們為自己先定一個決心要入道之外,格物致知,是很好的方法,也是必然會經歷的過程。格物被大家理解為古時的科學,換句話說就是探究事物的本源,當探究清楚之後,人就會得到一份真知,便達到致知。那麼,這個物就不僅指物體、物質,更有事情、情緒、觀念、人心,等等。我們在修行中,要有對一切發生都去感恩並探究它的本來的意識,即明白它為什麼來。既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既然上天是慈悲的,宇宙是大善的,那麼到我們面前的一切就都是為我們的成長而來。於是,找到每一個發生對應的我們自身的漏,我們就能得以成長。

    《大學》是非常直白的經典,如果真的讀懂了,儘開頭一兩段,即可受用終生。

  • 2 # 小兔兔的耕心齋

    驚鴻說的已經很全面了。談談我個人的理解。

    《大學》有三綱八目,“三綱”即明明德、親民、止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對儒家個人道德修養的集中闡述。

    從兩個層面理解,“格物致知”屬於個人層面,目的是養成獨立人格,成為一個有獨立思想能自律的人。“物格而後知致”,即廣泛探求存在於事物中的道理,化約為內心的道德意識和判斷力。“誠意正心”中“意”之所著便是物,“意”可能存在私慾、不符合道德行為正規化的意,“心”代表人類發展過程對人的道德修養的要求,正心即“存天理”。所以要在格物致知過程中時刻注意“去私慾、存天理”,要符合人的社會性,即社會層面。“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而後身修,修身如前所述是為了成為一個獨立人格獨立思想能自律的人,前者是後者的工夫,後者是前者的目標。按照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的主張,齊家治國平天下屬於修身之後的社會活動,即儒家“仁”的思想的現實表現,強調人的社會性。先從家開始,把家管理好了再去談治國,一個國家治理好了再去使天下太平。這種修己達人的仁的思想先要成為一個獨立思想獨立人格的人,再透過強調人的社會性和道德行為規範去影響他人。

    不知道理解的對不對,談談你的理解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前男友分手後,還經常關注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