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問道京師

    解手,意思是上廁所方便。明初移民過程,途中怕移民逃跑,領隊官員把移民用繩子捆住手連結成隊。隊伍當中誰要想方便了,就提出申請解開捆住手的繩子。以後大家約定俗成,解手就成為上廁所的代稱,延續至今。

  • 2 # 濤哥雜說

    我是四川人,知道四川的一些方言詞。

    “花兒”指背篼,四川主要屬於山地丘陵地帶,道路極其不方便,古時候,巴人運輸主要靠背夫,四川俗稱“背老二”,背篼就叫背兒,也許“背兒”和花兒叫法接近,背兒的叫法變為“花兒”。

    “解手”指上廁所,明末清初,四川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死亡。當地流傳是四川全民抵抗外來入侵被清軍所殺。但歷史記載是張獻忠屠川所致。後清朝政府從各地組織了大量人員填川,有自願的,也抓去的。抓去的這些人用繩索綁住,因路途遙遠,這些人在途中需要上廁所的時候就要喊解手,解手一詞沿用至今。

    丘二指店裡的跑堂的,也叫打雜的。抗戰勝利後,一位川軍老兵在重慶開了一個飯店叫“丘八飯莊”,生意非常好,於是請了一些以前當兵的打雜。老闆叫丘八,打雜的就不可能這樣叫,於是大家就叫“丘二”(四川人稱呼人名或職業特喜歡加二,比如背老二,挑老二,棒老二,王老二,張二娃,李二哥這些)。這樣的叫法就延傳開來。

    “棒棒”指挑夫,改革開放後,生活水平提高,商品自由流通。那時重慶朝天門是商品主要集中地,其他周邊縣城的去採購,短途運輸爬坡上坎就需要挑夫運送到車站,碼頭。後來棒棒逐步發展到四川其他地方,因他們背上背個棒棒,大家習慣的叫“棒棒”。

  • 3 # 曉帆輕舟

    我是湖北省荊州市城區人。

    圖的左上方:荊州古城一帶

    圖的中間與右方:沙市

    先作個地理介紹:荊州市城區是由荊州古城與沙市城區這兩塊組成的,現在,這兩部分城區是完全連在一起的。

    我們的方言裡,以前有個常用詞:城裡。

    如果按語文的通常理解,“城裡”一詞是泛指“整座城鎮裡”,與“農村”、“鄉下”的意思形成對比。

    但是,對於荊州市城區(荊、沙)的老居民而言,“城裡”一詞卻有著特定含義,所指的只是“荊州城牆內的區域”(荊州古城),而不是泛指整個荊、沙城區,並不包括沙市城區。

    在我小時候,我們本地人常說“城裡”,含義是特定的。老沙市人如果說“我到城裡去一趟”,一定表示的是“我到荊州古城去一趟”。

    荊州市城區的口語中,為什麼以前把“城裡”一詞與荊州古城掛鉤呢?

    個人分析,原因大概是:

    (一)荊州古城是有完整城牆的,而沙市沒有城牆。對於荊州古城外的人們、尤其是與荊州古城近在咫尺的沙市人而言,由城牆環繞一圈的“城裡”,其形象感尤為鮮明。

    (二)歷史上,荊州古城與沙市同屬於江陵縣,荊州古城是縣城所在地,而沙市畢竟是是縣城外的河港(雖然沙市工商業早在宋代以後就超過了縣城)。對於老荊沙一帶的人們來說,“城裡”一詞也就有“江陵縣城裡”之意。

    (三)在荊沙合併之前,荊州城與沙市的區別感很大,“城裡”一詞可謂歷史的見證。

    雖然荊沙兩地近在咫尺,有著密切聯絡,但是,曾經很長時間裡,荊沙畢竟行政區劃是分開的,還不是同一座城市。而且,荊沙之間交通並不太便利,甚至很大程度是靠一條狹窄擁擠的荊沙河予以水上的相互溝通。

    那時,荊沙兩地未能實現一體化。所以,在老荊沙地區,“城裡”(江陵縣城牆裡)與沙市(城牆外)的區別感還是挺大的。

    “城裡”一詞,簡簡單單,卻承載了荊州古城、老江陵、荊州—沙市分分合合的歷史風雲。

  • 4 # 活動礦石收音機

    唐山話把辨別氣味叫“聽”。而別處多說作“聞”。

    那麼“聽”氣味究竟對不對?當然不對。那麼“聞”氣味對嗎?好像也不對。耳熟能詳的成語“耳聞目睹”,詩經名句“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顯然“聞”是耳朵的功能,從字形看“聞”字門裡一個“耳”。

    辨別氣味準確詞語是“嗅”。

    唐山話裡是不是也保留了古代語言痕跡?

  • 5 # 想要一顆西瓜

    排場 chàng 安徽話,記得有一次舅舅孩子的滿月酒當著大家的面說:看看我女兒個排場 指的就是我的女兒漂不漂亮

    排場:古代就是與體面、好看、面子相關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UZI一帶四成功翻盤,賽後直言:“知道永遠的神是什麼意思了嘛”,如何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