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才講史
-
2 # 一個人的歷史
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裡,對於漢初三傑之一的蕭何有如下記載:
精通律法,慧眼識人相國蕭何是沛縣豐邑人,因為通曉法令,沒有凝滯,又執法持平,所以做了沛縣縣令的主吏掾。 高祖劉邦還是老百姓的時候,蕭何多次憑藉手中的職權保護他。劉邦當了亭長,蕭何也常常幫助他,劉邦曾以官吏的身份到咸陽服徭役,一般人送給他的路費只有三百錢,唯獨蕭何送了五百。 秦朝的監軍御史交給蕭何的事情,蕭何都辦理的井井有條,於是蕭何被提升為泗水郡的卒吏,考評為第一。秦朝的御史就向上級推薦,準備徵調蕭何,蕭何堅決不肯,所以才沒有去京師。
漢隨秦制,舉賢任能到劉邦起兵造反做了沛公,蕭何常常做副手督辦事務。劉邦攻入咸陽,將領們都爭先恐後到府庫分取金銀財物,只有蕭何一人率先入宮把秦朝丞相、御史掌管的法律詔令、圖書典籍收藏起來。劉邦做了漢王,就封蕭何為丞相,項羽帶領各路諸侯一把火燒了咸陽的秦朝宮殿才離開。 後來劉邦之所以能詳細瞭解天下的軍事要衝,各地的人口情況,貧富強弱以及人民的疾苦,都是因為蕭何完整的得到了秦朝的圖書檔案。蕭何還向劉邦推薦了韓信,劉邦任命韓信做大將軍,在垓下一戰徹底擊敗項羽一統天下。
建章立制,坐鎮關中劉邦率領軍隊東進平定三秦,蕭何做為丞相留守在漢中,收服巴蜀民心,釋出政令,安撫百姓,及時為軍隊供給糧食。漢王二年,劉邦聯合其他諸侯全力攻打楚國項羽,蕭何則奉命鎮守關中,侍奉太子,治理櫟陽。 蕭何制定了許多法令制度,建立了宗廟、社稷、宮室、縣邑,有的報告劉邦,劉邦認為可以就同意照辦,有的來不及報告,是根據需要不經請示先做了,等劉邦回關中時再作報告。 蕭何在關中管理戶口,徵集糧食,透過陸行水載的辦法及時向前方運送物資,劉邦多次失敗仗,士兵紛紛逃走,蕭何經常徵發關中計程車兵去補充劉邦的軍隊,劉邦因此把關中的事情都交給蕭何全權處理。
兄弟上陣,不招君忌漢王三年,劉邦與項羽在京縣與索城之間相持不決,期間多次派人到關中慰勞丞相蕭何。鮑生看出了問題,就對丞相蕭何說:“漢王生活在風餐露宿的戰場上,卻多次派人來慰勞您,這是對您產生懷疑了。為您著想,不如把您的子孫兄弟能上戰場的,都送到前線當兵,這樣漢王一定會更加信任您。”於是蕭何就照鮑生的話去做,劉邦果然十分高興。
忠君之心,謀國之人漢王五年,劉邦滅了項羽,平定天下,開始論功行賞。由於大臣們互相爭功,各不相讓,所以爭了一年也沒有把功勞等次定下來。劉邦認為蕭何功勞最大,封他為酇侯,給他食邑最多。功臣們不服,都說:“我們這些人親自身披鎧甲,手拿武器,在戰場上衝鋒陷陣,多的打了一百多仗,少的有幾十丈。攻城池、佔領地盤,大大小小都立了戰功,現在蕭何沒有立下汗馬功勞,只不過靠舞文弄墨空發議論,卻反而功勞居我們這些人之上,這是為什麼?” 高祖劉邦說:“你們知道打獵嗎?”大家說:“知道!”高祖又說:“知道獵狗嗎?”大家我回答:“知道。”高祖接著說:“打獵的時候,在前面追捕野獸的是獵狗,但是發現野獸蹤跡指示野獸的位置讓獵狗去追殺的卻是獵人,現在你們這些人只會捕捉野獸,功勞與獵狗差不多。至於蕭何卻能指揮獵狗出擊,功勞就像獵人一樣,再說你們一般只是一個人跟隨我作戰,多的也不過一家兩三人,而蕭何全族數十人都跟隨我南征北戰,他的功勞是不能忘記的。”大臣們這才不敢多說什麼。
功臣之首,萬世之功列侯全部受封完,又開始評定位次,大家都說:“平陽侯曹參身上受了七十處傷,攻打城邑,佔領地盤,功勞最多,應該排名第一。”高祖劉邦已經摺服功臣,多給了蕭何一些賞賜,等到排位次時,不好意思在為難眾功臣,但是心裡還是想讓蕭何排在首位。 瞭解劉邦心意的關內侯鄂千秋進言說:“大家話都說錯了,曹參雖然有攻城略地的傑出戰功,但是這只是一時的事情,而皇上與楚軍相持五年,經常打敗仗,兵士傷亡很大,多次隻身逃命。然而蕭何經常從關中派遣士兵補充前線,並不是皇上有詔令要他徵召的,數萬士兵多次正趕上皇上最困難的時候奔赴前線。漢軍楚軍在滎陽對峙數年,軍隊沒有現成的糧食,蕭何從漢中水路運輸,才保證了軍隊的給養沒有中斷。陛下雖然多次喪城失地,但是蕭何保全關中地區來等待陛下,這是永垂萬世的功勞。現在即使失掉曹參這樣的人幾百個,對漢朝有什麼損失呢?如果漢朝只得到像曹參那樣的人一百個,也不一定能保全天下。怎麼能讓一時之功的人凌駕於萬世之功的人之上呢?應該把蕭何排在第一,曹參第二。”高祖劉邦說:“這樣很好。”於是就下令把蕭何排在第一,可以帶劍穿鞋上殿朝見皇帝,上朝時也不必快步走。 漢高祖劉邦說:“我聽說推薦賢才的人應該受到獎賞,蕭何的功勞雖然很高,經過鄂千秋的表彰才更加顯著。”於是讓鄂千秋仍然享有關內侯的食邑,再加封為安平侯。這一天,蕭何父子兄弟十多人全部得到了封賞,而且都有食邑。又給蕭何額外加封兩千戶,因為漢高祖劉邦秦朝時曾經到咸陽服徭役,蕭何比他人多送兩百錢。
不受封賞,不戀虛名漢王十一年漢將陳稀叛亂,劉邦親自帶兵討伐,到了邯鄲。陳稀的叛亂還未平定,淮陰侯韓信又在關中謀反,呂后採用蕭何的計謀,殺了淮陰侯韓信。劉邦聽到淮陰侯韓信被殺的訊息,就派使者帶拜丞相蕭何為相國,加封五千戶,並命令一個都尉帶領五百名士兵做蕭何的衛隊。大臣都來向蕭何祝賀,只有召平一人來報憂,召平原來是秦朝的東陵侯,秦朝滅亡後淪為百姓很窮。在長安城的東面種瓜,瓜甜美可口,所以人們把這種瓜叫做東陵瓜。就是用召平以前的封號來命名的,召平因此出了名。 召平對蕭何說:“您的禍患從這裡開始了,皇上在外面風餐露宿、艱苦作戰,而你卻留在家中安享富貴,沒有任何戰功,反而加封官職。這是因為淮陰侯剛剛在關中叛亂,皇上對你也懷疑了,設定衛隊保護你,並不是寵幸你。希望你推掉封賞不要接受,把家裡的錢財全部拿出來支援軍隊,那麼皇上一定會高興。”蕭何依計行事,高祖劉邦果然大喜。
自汙保身,無為脫罪漢王十二年秋天,黥布造反,劉邦又親自帶兵征討,同時又多次派人詢問丞相蕭何在幹什麼?蕭何因為皇上在軍中指揮平亂,就撫慰勉勵百姓努力耕種,把財物都拿出來支援軍隊,就像平定陳稀叛亂時一樣。這時一位門客勸蕭何說:“你不久就要遭到滅族之災了,你位居相國功勞第一,還能增加什麼呢?讓你剛到關中就得到百姓的擁護,十幾年來人民都依附你了。現在你還努力去贏得人民的擁護,皇上所以多次派人來慰問你,是害怕你的威望太高,。現在你為什麼不多買些田地,做些放貸之類的卑賤之事,來敗壞自己的名譽,這樣皇上才會安心。”蕭何於是依計行事,劉邦果然非常高興。 劉邦平定黥布的叛軍回來時,百姓紛紛攔路上書告狀,說相國蕭何用低價強行購買農民的田地房屋數千萬。劉邦到了京城,相國蕭何去朝見,劉邦笑著說:“你身為相國竟如此利民!”並把老百姓的告狀書都給蕭何看,說你自己去向老百姓認罪吧。蕭何就趁機替老百姓求情說:“上林苑中許多空地荒廢很久,是否能讓百姓到那裡去耕種?不要只長草來餵養禽獸。”劉邦龍顏大怒說:“相國一定接受了商人的很多賄賂,才會替他們來要我的上林苑。”於是就把蕭何交給廷尉處理,廷尉給蕭何戴上刑具關押起來。幾天以後,有個姓王的衛尉在劉邦身邊當差,就小心的問道:“相國犯了什麼大罪,一下突然把他抓了起來。”劉邦說:“我聽說李斯做秦始皇丞相的時候,有功勞都歸皇帝,有過錯都自己承擔,現在相國蕭何自己大量接受商人的金錢賄賂,卻又假惺惺的替老百姓求我的上林苑,這是討好民眾抬高自己,所以把他抓起來治罪。” 王衛尉說:“在職位權範圍內,如果碰到對百姓有利的事兒,為他們請求,這正是宰相應該做的事,陛下怎麼會懷疑相國接受了商人的錢財呢?再說陛下與楚相爭多年,之後陳稀、黥布叛亂時,陛下率兵親自征討。那個時候相國獨守關中,只要稍微動一動,那麼函谷關以西早就不屬於陛下了。相國不在那個時候為自己謀私利,怎麼會在今天看上商人的那幾個錢呢?況且秦始皇正因為聽不到過失而丟掉了天下,李斯把秦始皇的過錯攬在自己身上的做法,有什麼值得效法呢?陛下怎麼能懷疑相國是那樣淺薄的人呢?” 劉邦聽了不太高興,有一天劉邦派人拿著皇帝的符節赦免相國蕭何。蕭何年紀大了,平時一貫謙恭謹慎,這時趕快入宮脫掉官帽,赤著兩腳向高皇帝劉邦認罪。劉邦說:“相國算了吧,給老百姓請求上林苑我不同意,說明我不過是像夏桀、商紂一樣的君主,而相國才是賢明的。我故意把你關起來,是想讓老百姓都知道我的過錯。”
蕭規曹隨,不爭不強蕭何和曹參關係一直不好,蕭何生了重病,漢惠帝親自來看望。漢惠帝問蕭河:“相國百歲以後誰來代替你?”蕭何回答說:“瞭解臣下,莫過於君主。”漢惠帝就說:“曹參這個人怎麼樣?”蕭何點了點頭說:“陛下看得很準,我死也不遺憾了。” 蕭何購買田地、房屋都選擇在偏僻的地方,造房子也不修建有高大圍牆的宅地。並且說後代如果賢能就學習我的簡樸作風,如果不成器家產也不會被權貴所搶奪。漢惠帝二年,相國蕭何死去。
-
3 # 納蘭談史
正史把蕭何和張良、韓信並稱為“漢初三傑”,這個評價之高可想而知,總結為兩個詞:智商高、情商高!
蕭何和劉邦是同鄉,早年在沛縣兩人都是在編公務員,蕭何比劉邦的官大些,是沛縣管律法的小吏,但其人胸懷大志能力極強,而且人品也是一流的,儘管是個縣級幹部但是沒一點官架子,結交的人物也是三教九流,尤其對下屬劉邦很是仰慕和尊重。
在劉邦起事後,蕭何積極擁護,多次幫助劉邦在關鍵時刻做出決斷,在攻入秦都城咸陽後,義軍搶奪金銀美女,他卻第一時間趕到丞相府、御史府查詢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日後漢王朝制定政策奠定了物質根基,可見此人之大志。
除了蕭何業務能力強、全域性戰略意識強外,為人處世之道也很厲害。在天下平定後,統治集團內部危機浮現,蕭何看透了劉邦的心思,於是為了讓領導對自己放心,不惜假稱自己貪汙自汙名節以求自保,也算是得以善終了。
業務能力強、懂變通、人際關係好,你說蕭何厲害不?
-
4 # 鄢城秀才
說起蕭何不能不提劉邦。
蕭何與劉邦的關係值得研究,可謂奇葩得歷史所僅見。
其一,蕭何堪稱古今第一經理人。最初是他對劉邦有知遇之恩,功勳卓著但為人低調,立場堅定而不惜出賣韓信,為了自保而甘願自汙,最終得以善終。
其二,毛澤東稱劉邦是“最厲害的皇帝”。除了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劉邦的成功秘訣就在對知識分子暨謀士的高度尊重上,簡直是從諫如流的代名詞。
▌ 從優秀經理人角度看蕭何
蕭何為漢朝立下不世之功而位極人臣,更難得的是能在歷史上罕見地得以善終。
(一)敢做敢為,扶持劉邦抓住機遇做老大。 當初蕭何在沛縣政府做秘書時便胸懷大志,與亭長劉邦、屠夫樊噲、獄掾曹參、車伕夏侯嬰和吹鼓手周勃等人結成鐵桿。陳勝、吳廣揭竿而起,蕭何積極動員縣令召回犯事避難的劉邦。當地民眾殺掉昏庸縣令迎接劉邦進城後,選舉出德高望重的十位鄉賢主政。 此時,蕭何極力動員劉邦挺身而出,但劉邦卻瞻前顧後。蕭何便設計用抓鬮方式選老大,結果不出意外地劉邦“中彩”,蕭何急忙把其他9張紙條全部吞進肚裡——因為每張紙條寫的都是劉邦。
(二)治國有方,為老闆爭天下提供可靠大後方。 “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比子房;鎮國家、撫百姓、供軍需、給糧餉,我不比蕭何;指揮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我不比韓信”。劉邦的評價中肯至極,但蕭何為何力壓張良、韓信而高居榜首呢? 劉邦攻克秦都咸陽後,大家忙著搶奪珠寶、美女,蕭何卻爭分奪秒地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與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日後贏得楚漢戰爭並安邦治國起到了無法估量的作用。 楚漢相爭長達四年,蕭何一直留守關中,不僅把後方治理得井井有條,還源源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所以世人評價:項羽百戰百勝,但最後一敗塗地而自刎烏江;劉邦屢敗屢戰,得以最後一擊致命、笑傲江湖,蕭何就是勝負手。
(三)立場堅定,不惜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當初“月下追韓信”,是蕭何不厭其煩地拍胸脯向劉邦推薦帥才。眾所周知,沒有蕭何,無名之輩韓信就沒有大展雄圖的歷史機遇,劉邦也就無從戰勝西楚霸王。 而天下初定之後,政治覺悟有限的韓信自覺、不自覺地捲入了叛亂。又是蕭何與呂后設計,並親自跑到韓信家裡拍胸脯動員他來宮中開會,結果戰神一去不歸。 蕭何不夠朋友,但絕對是以老闆的根本利益為重,堪成古今第一經理人。 實際上,老闆並非對蕭何絕對放心。楚漢相爭期間,劉邦常年帥兵在外征戰,卻派人到後方慰問蕭何。激靈一下的蕭何明白過來,馬上將自己的至親家屬20多人派赴前線參軍。 治理漢中既久,蕭何勤儉愛民、舉重若輕的聲望日隆,此時他卻接受門客建議,做出欺壓百姓、侵佔民產之事。得到群眾舉報的劉邦哈哈大笑,蕭何就這樣及時化解了個人政治風險。 當然,老辣如蕭何也有“犯糊塗”的時候。他因上疏劉邦將享樂狩獵的皇家上林苑向民間開放而觸了黴頭,被“雙規”一段時間。 總體來看,位極人臣的蕭何食邑萬戶,老闆甚至准許他穿鞋帶劍上殿。劉邦去世後,年邁體衰的蕭何繼續輔助惠帝兩年。繼任者蕭規曹隨,可謂空間絕後的善終。 地球人都知道,張良出家修行才得以樂逍遙,韓信遊移不定則送了命。
▌ 從成功老闆角度看劉邦
秦時十里為一亭,身為泗水亭長的劉邦不過是個比村長級別略高的基層幹部。遊手好閒的劉邦成就兩漢四百年基業,“高富帥”的項羽兵敗垓下,以下幾點不無啟發。
(一)格局、情商與戰略規劃。 貴族出身的項羽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為使命,目標實現後滿足於自封西楚霸王、堅持衣錦還鄉,毫無治理天下的戰略思想。 劉邦少慕魏公子信陵Regal名,長途跋涉去投奔卻生不逢時。在咸陽附近巧遇秦始皇浩浩蕩蕩地出巡,羨慕得他脫口而出“大丈夫當如是”。 當初,劉邦為泗水郡押送徒役去驪山,中途不斷有人逃跑,劉邦乾脆趁著夜色把役徒們都放了。部分壯士願意隨他起事,於是有了劉邦斬白蛇起義。 此時劉邦已48歲,不論是與前半場與暴秦作戰,還是後半場對抗強楚,劉邦經常是輸得一塌糊塗。但他能伸能屈、屢敗屢戰,深知生存就是勝利、機遇就是成功;而且重視安撫民心、依法治國,因為正義的力量才能長久。 劉邦滅秦進入咸陽宮時,也曾迷戀起紙醉金迷的帝王生活來。謀士張良提醒他莫蹈前車之鑑,他才恍然大悟。
(二)打勝仗靠武將,成大業靠謀士。 有萬夫不當之勇的項羽剛愎自用,僅有的謀士“亞父”范增最終也揮淚而別。 基層幹部劉邦也討厭空談。對凡是頭戴儒生帽子來見的人,他會立馬將其帽子摘下來在裡邊撒尿。但對有真才實學的謀士,劉邦卻是謙恭有加、信任有加。一部劉邦創業史,簡直就是一部從善如流、尊重知識的歷史。 酈食其初見劉邦時,正由兩位美女洗腳的劉邦傲慢得很。酈生一席話如醍醐灌頂,劉邦馬上起身下拜,將其延請上座,並採納其攻取陳留的計策。 蕭何三番五次地向劉邦舉薦韓信,劉邦不耐煩地說那就給他個官做。蕭何堅持說要大將軍才行,劉邦說那就下文封吧。蕭何說不行,要鄭重其事地搞個拜將儀式,劉邦說OK。 公元前202年。劉邦登基稱帝。他原定都於洛陽,後採納婁敬建議而遷都咸陽以東的長安。公元前199年新皇宮竣工,劉邦批評蕭何搞得過於奢侈豪華。蕭何回答:百業待興,政府工程能安排就業、拉昇GDP;而且標準高一些,後代就不再折騰了。劉邦說有道理。
(三)仗義疏財易,股權分享難。 韓信評價項羽兩大軟肋,一是逞匹夫之勇,二是具婦人之仁而不捨得利益分享。 在外征戰的韓信功勳日隆,派人回來要劉邦給個假王名份,劉邦隨口大罵混帳。旁邊的陳平暗踹他一腳,劉邦馬上改口:大丈夫要封就封真王,要什麼假王?韓信於是破天荒地得封齊王。 滅掉項羽後,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改封韓信為楚王、封彭越為梁王。隨即,二人聯合原來的燕王臧荼、趙王張敖及長沙王吳芮上書劉邦,請他即位稱帝。
遺憾的是,後來韓信等開國功臣們紛紛身首異處,劉邦為此白馬盟誓“非劉姓不得封王”。更遺憾的是,劉邦後封的九大劉姓王,半個世紀後也都灰飛煙滅了。 打江山時大家是合夥人,坐江山時卻成了一姓的家天下。封建時代老闆與經理人的關係可謂死結,關鍵在於根本利益難以協調和讓步。
-
5 # 放歌聲野老梁
謝謝邀請。正史上的蕭何有多厲害?蕭何,江蘇今豐縣人,早年任秦沛縣獄吏,秦末輔佐劉邦起義,建立漢朝,出任丞相,制定漢律;他的厲害之處,在於深謀遠慮,收存典籍;慧眼識才,力薦韓信;坐鎮關中,保障軍餉供給。建國首功,位列三傑;助劉邦殺韓信,自汙名節,保自身;恭謹謙讓,鞠躬盡瘁;所以,不只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也,為君謀,正己身,蕭何是楷模。
-
6 # 史學達人
蕭何被劉邦視為“漢初三傑”之一,為劉邦建立大漢立下了漢馬功勞,下面我們來看看蕭何究竟有多厲害?
蕭何是沛縣的世家大族,他在沛縣任職縣長秘書,是縣長的左膀右臂。
那麼那時候蕭何處理政事到底有多好呢?
這麼說吧,秦朝每年都有評選優秀員工的制度,每次評選,蕭何都是整個泗水郡的第一名。要說這麼優秀的人,肯定是會被提拔到秦朝中央去任職的。要不大秦就太腐敗了。
這就不得不說蕭何的眼光十分的獨特了,因為他已經看出大秦氣數即將用盡了。
後來,他跟著自己曾經的下屬,劉邦開始起義了。
力挺劉邦,在他的支援下,劉邦得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劉邦未起義之前,只是沛縣的一個小小的泗水亭長。他之所以很長時間在這個亭長之職上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蕭何的保護。
到了秦末亂世,劉邦開始召集了一夥亡命之徒起義了。
這時候蕭何也加入了進來。因為蕭何在沛縣是相當的有影響力的,他推崇劉邦,那些跟隨蕭何的人,也都歸屬到了劉邦的旗下。然後,劉邦帶領一夥人馬,把沛縣的縣長給殺害了。
這標誌著劉邦已經官宣了,徹底的走上了反秦的道路。
後來劉邦投靠了項梁,在項梁這裡結識了項羽。
在秦滅之前,項羽和劉邦一起擔負起了滅亡大秦的使命。後來劉邦和項羽兵分兩路殺入到咸陽城。
推薦韓信,讓劉邦打出了一片大好江山。項羽因為參與了鉅鹿之戰,耽擱了時間,這就給了劉邦提前進入秦的都城咸陽的機會。在劉邦率領部下進入到咸陽之後,其他人都是搶錢搶美女,唯獨蕭何搶的東西和他們不一樣,蕭何搶的是國家的地圖,人口的檔案。
你看蕭何是不是很不一般,在他的眼裡,這些東西要比錢值錢。
這也是後來為何蕭何能當宰相的原因。
之後,就是劉邦把大秦給滅了。項羽打了鉅鹿之戰,名動天下,然後也來到了咸陽。歷史上極其有名的鴻門宴就是發生在這個時期。
鴻門宴因為項伯的告密,劉邦的機智,讓劉邦逃過一劫。
事後,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前去漢中上任。
在這期間蕭何給劉邦推薦了軍事奇才韓信,劉邦就是在韓信的帶領下,開始殺出漢中,衝出關中和項羽角鹿中原的。
幫劉邦管理國家,運送糧食和輸送兵員。劉邦和項羽在滎陽對峙的時候,蕭何坐鎮咸陽城,在後方給劉邦提供糧草和士兵。可以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了。
但是,劉邦對蕭何並不放心,因為蕭何的名聲在關中實在是太好了。他很怕蕭何擺他一刀,自己當王了。
所以,隔三差五劉邦就問蕭何最近好不好?
經常被領導問候,不是什麼好事,為了打消劉邦對自己的惦記,蕭何把自己能打仗的親人,兒子,侄子全部送到了劉邦打仗的前線,說是讓他們去給劉邦打仗,其實就是讓他們到劉邦那裡當人質。
劉邦見到蕭何的親人都到了,就這才放心。
從此,一心一意的來對付項羽了。
劉邦和項羽在滎陽對峙了兩年多的時間,隨著韓信在北方戰場上的節節勝利,項羽逐漸由戰場上的主動進攻,變為了被動挨打。
為呂后出謀獻策,除掉韓信。最後,項羽在劉邦,韓信,英布,彭越等人的聯合下打敗了項羽,項羽兵敗自刎烏江。
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蕭何被封為了萬戶侯。
論功行賞的時候,蕭何還被劉邦評為第一功臣,把他推到大漢丞相的寶座上。
蕭何在當丞相之間,盡心盡力,讓大漢在之前戰亂的基礎上漸漸的恢復到了平靜,然後減少各種賦稅和徭役,民生得到了休養,大漢的國力逐步恢復起來了。
劉邦晚年諸侯王開始叛亂,劉邦開始剿滅各地的諸侯王了。
就在劉邦去平叛陳豨的時候,呂后告訴蕭何,韓信要造反了。
呂后向蕭何求計策,蕭何親自把韓信給騙到了長樂宮,然後呂后命令手下把韓信捉住給滅了族。
這也就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典故的由來。
蕭何自毀名節只為保命。劉邦在平叛最後一個異性諸侯王英布之後,這時候他的生命就要走到盡頭了。劉邦又開始惦記起蕭何來。
他還是覺得蕭何的名聲太好了,若是蕭何想在他死後,造反當皇帝,只要雙臂一揮,關中的老百姓都會歸順他的。
劉邦的這種惦記,又被蕭何給捕獲到了。為了打消劉邦的惦記,他開始自毀名節,大量用低價來收購關中百姓的土地,導致百姓對他惡語相加。
就是這樣劉邦最後才放了蕭何一馬,沒有在自己死前,把蕭何給幹掉。
劉邦死後,蕭何一直兢兢業業地在丞相之位上辛勞,直到漢惠帝執政時候,他因勞累死在了丞相之職位上。
這就是蕭何大致的一生。
-
7 # 五味社
雖無帝王之風範,卻有助人一臂的能力。
蕭何跟隨劉邦起義之初,劉邦對其是有疑心的。為此,蕭何表現出“自己只有跟隨劉邦才能成大事”的決心。日後,劉邦命蕭何管理關中、漢中、巴蜀之地,可見劉邦對蕭何的信任,但還是存有疑心,為此,蕭何將自己的兄弟子孫送上前線,劉邦大悅。
蕭何和曹參原是老搭檔,但二人在漢朝建立後因論功行賞而結下恩怨,但蕭何臨終前,漢惠帝推薦曹參作為他的接班人,蕭何對此激勵贊同,因此留下“不計前嫌”的雅名。
蕭何最著名的事件莫過於“月下追韓信”,從韓信為漢朝建下的赫赫戰功,可見其知人善用。但日後參與誅殺韓信,也因此有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
8 # 歷史簡單說
蕭何是漢初三傑之一,是漢朝的第一個相國(丞相),那我們來看看蕭何有什麼過人之處。
蕭何很會識人,劉邦還是平民的時候,蕭何就多次幫助劉邦,當劉邦成為亭長,要到咸陽去辦差事的時候,其他人送他三百錢,而只有蕭何送他五百錢。陳勝吳廣起義之後,沛令也想要起兵,蕭何就推薦了劉邦。
後來沛令後悔,蕭何與曹參就推舉劉邦起兵,殺了沛令,蕭何從一開始,就知道劉邦是個能成大事之人。
要說劉邦會識人,但是蕭何就比劉邦更會識人,比如韓信,韓信因為不受項羽的器重,在那邊只當了個執戟郎中,所以跑到了漢軍這邊,可是因為沒有啥名氣,所以也只當了個迎賓的小官。
後來因為犯事,差點被殺,多虧滕公夏侯嬰相救,蕭何與韓信相熟,認為韓信很有才能,就向劉邦推薦,劉邦也見了韓信,覺得也沒啥特別的,就任命了一個管倉庫的小官,韓信覺得仍不受重用,就跑掉了。
蕭何一聽韓信跑了,就月下追韓信,把韓信給追了回來,劉邦還怪蕭何不追別人,而只追這個看起來沒有啥本事的韓信,蕭何就跟劉邦說,你要奪天下,就一定得用韓信不可,劉邦雖然不怎麼相信,但還是看在蕭何的面子上,封韓信為大將軍。
劉邦對上項羽,前面有彭城之敗,後面有滎陽之敗,還有後面的固陵之敗,可以說劉邦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那劉邦是靠什麼來支撐的呢?就是靠著關中的蕭何不斷提供的兵源與糧草。
所以在封侯,還有評定位次的時候,劉邦都把蕭何排在第一位,在曹參之前。另外,呂后是在蕭何的幫助下,設計殺死韓信的。
-
9 # 鐵馬冰河wu
蕭何是西漢開國功臣,也是漢初名相,他和漢高祖劉邦是貧賤之交,也是患難之交。早在劉邦還是泗水亭長時 ,蕭何在沛縣任主吏掾(秦基層官名,縣衙署吏)一職,由於蕭何官位高於劉邦,就時常在權力範圍內給劉邦以各種幫助和照顧。後劉邦負責押送伕役到咸陽去修秦陵,沿途逃亡者眾,劉邦無法交差,索性將剩餘伕役全部釋放了,部分人被他的義舉感動,不忍離去,於是他率這夥願意留下的人一起躲到芒碭山中落草為寇去了。
不久,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率眾揭竿而起,打響了反秦第一槍。暴動軍衝出大澤鄉後,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兵鋒很快就逼近沛縣,沛縣令害怕義軍前來攻城,蕭何乘機給他出了個主意,說可以召回在外避禍的劉邦,讓他率眾回來保衛縣城。
縣令考慮到城中防守薄弱,先是同意,但等劉邦率眾到來時,他又反悔了,並想加害蕭何。蕭何察覺不妙,急忙逃到城外,兩人會合後,他協助劉邦施計攻破沛縣,誅殺了縣令,眾人公推劉邦為沛公。
蕭何是劉邦起兵反秦的主要促成者與策劃者,從此,他就一心一意的追隨劉邦,殫精竭慮地輔佐他成就大業。蕭何的功績主要表現在:幫助劉邦制訂了奪取天下的大戰略,為其提供源源不絕的後勤保障供給。史載,漢軍每攻取一地,蕭何立即就埋頭蒐集官衙裡法令制度方面的圖書典籍,而不像其他將領那樣急不可耐地搶奪財物。
劉邦入關中攻取咸陽後,蕭何幫助他制訂了完善的律令制度,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約法三章”,安定了兵戈擾攘、人心惶惶的三秦之地。之後,兵雄勢大的楚霸王項羽把劉邦分封為漢中王,劉邦不忿,蕭何勸誡他要忍耐屈辱,韜光養晦,暗中集聚勢力,待時機成熟後再同項羽決一死戰,萬不可激於一時義憤而以卵擊石,自尋死路。在蕭何的極力勸阻下,劉邦包羞忍辱,安心在漢中整飭軍備,訓練士卒,為最終和項羽一決雌雄做著精心的準備。
秦亡後,在長達四年的楚漢爭霸戰中,蕭何有兩大傑出貢獻:一是向劉邦推薦了百戰不殆的大將韓信,二是盡心竭力的保障了漢軍的後勤供應。
劉邦在漢中整軍備戰時,將士在外征戰日久,思念故鄉,相率東逃者日眾,蕭何不去追別的開小差將領,卻偏偏“月下追韓信”,他慧眼識英才,極力勸說劉邦築壇拜將,任韓信為大將,韓信果然不負眾望,他以摧枯拉朽之勢掃滅群雄,終於為劉邦擊滅項羽、一統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當劉邦率軍在東部前線與項羽激烈鏖戰之時,蕭何坐鎮後方漢中,他安撫百姓,頒佈法令,把軍糧等作戰物資源源不斷的轉輸前線,還積極招募新兵並加以嚴格訓練,把軍隊後勤保障工作做的紋絲不亂,井井有條。毫不誇張地說,沒有蕭何提供的紮實後勤保障,沒有他想法設法籌集並運往前方的糧草,劉邦和韓信能耐再大,也是無法徹底擊敗項羽的。
劉邦建漢稱帝后,蕭何為西漢第一任丞相。劉邦登基稱帝后,為保劉漢江山子孫永繼,開始處心積慮的屠戮功臣,英布、韓信、陳豨、彭越等大功之臣先後被誅殺,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功臣們賜死的賜死,革職的革職,告老的告老,只有蕭何、曹參、陳平、張良等廖廖幾個勳臣得以留任。
蕭何在殺戮不斷、功臣相繼罹難的西漢初年,不僅得以保全性命,還有所建樹。他究竟厲害在哪裡、有何過人之處呢? 善於韜晦自保的蕭何主要採取了三條策略:一:看淡利益,不要封賞。二:極力協助劉邦、呂后處置軍政大事,包括違心幫助呂后處死韓信,決不違背上意。三:設法自汙、自黑,醇酒美人,貪財好貨,讓劉邦覺得自己胸無大志,難有作為,毫無威脅。就這樣,蕭何才得以壽終正寢,功德圓滿。劉邦把蕭何點贊為:“鎮國家,撫百姓,給糧餉,不絕於道”的“建漢首功之臣” , 他不僅得以善始善終, 還被後世史家譽為“漢初三傑(另兩位是張良、韓信)”之首,也算名標青史了。
【插圖源於網路】
【寫作不易 嚴禁剽竊】
-
10 # 正史漫談
在漢初三傑中,蕭何與張良、韓信完全不同:
張、韓是天縱英才、國士無雙,二人各自在文、武方面的才能讓其他人望而興嘆;
而蕭何則是另一種型別,他既不能率軍作戰,又不擅長軍事謀略。
那蕭何厲害在哪裡呢?通俗點理解:蕭何勝在嫻熟的職業技能、高超的“情商”,相對而言,這些技能是可以模仿的,因此也更值得我們研究學習。
首先,蕭何有一個另類之處:他曾經是劉邦的領導、恩人。
秦朝建立後,為了全面消除貴族階層對國家政治的影響,朝廷採取丞相李斯“以吏為師”的主張,逐漸打造起一支訓練有素的官吏隊伍,蕭何就是其中的一員。
《史記》稱蕭何“通曉法律、無人能比”,在沛縣縣令手下當差。從後來縣令招待呂公時,蕭何主管收禮、安排賓客位置,由此看來,他應當是一縣之長的親信、骨幹,按今天的概念來理解,有點像政府秘書長、辦公室主任之類,在任何時期,這都屬於成功人士。
但奇怪的是,這麼一位縣高階幹部,卻會刻意照顧一位小人物——“高祖為布衣時,何數以吏事護高祖。高祖為亭長,常左右之”,無論是在當平頭老百姓、還是做亭長(類似於派出所所長)這種小官時,劉邦經常得到來自縣長親信的關照。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關於其原因,我們可以結合另一件事加以猜測。
有一次,朝廷的御史前來泗水郡督察工作。蕭何跟著這位來自中央的領導辦事,表現極為出色,在後來的考核中名列第一。愛才的御史打算上奏朝廷、把蕭何調進京城工作,但面對這種尋常官員夢寐以求的機會,蕭何竟然再三推辭,最終對方遺憾而去。
因此,蕭何之所以照顧劉邦,最有可能是因為以下原因:
其一,秦帝國的一攬子政策,是對過去幾百年舊體系的全面推翻,必然會存在較多問題;而蕭何身在基層、精於吏事,見慣了最真實的情況,對王朝存在的巨大危機深有感觸。而劉邦這種草根英雄人物,則代表著官員體系外的另一個群體,蕭何關照他,極有可能是提前押寶,以便將來多一條後路;
其二,逆反心理。在縣令招待呂公的酒席上,蕭何曾說時任亭長的劉邦:“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這句話看似嘲笑,實際上更像是為劉邦找臺階下;也許正是劉邦這種大大咧咧的性格,才讓對森嚴官僚體系心懷不滿的蕭何心生好感,因此刻意對其進行關照。
一言以蔽之:蕭何極有可能是把劉邦當成了自己的另一面:相對於有臉面、有地位、在現有體系下循規蹈矩的自己,豪爽、灑脫、膽氣十足的劉邦,契合了蕭何內心中挑戰秩序的另一副形象。他照顧劉邦,說好聽點是善於識人、押寶潛力股;難聽點就是投機倒把、狡兔三窟。在任何時期,這都不失為明智之舉。
大澤鄉起義爆發後,緊繃的秦朝地方體系瞬間崩潰,各郡縣紛紛殺死當地官員起義,驚恐之下的沛縣縣令也想見風使舵、起兵響應。主吏蕭何聯合獄掾曹參勸說縣令召回逃亡在外的劉邦等人,一是為了提高事變的成數,畢竟劉邦在基層更有號召力;二是可以憑藉對劉邦多年的照顧,能夠使其被自己所用。
說得直白點:蕭何多年的投資終於要見到收成了。但人算不如天算,先是縣令竟然臨陣變卦,害得蕭何差點丟了性命,不得不翻牆投奔劉邦;隨後劉邦竟然振臂一呼,讓沛縣城內父老乖乖開啟城門。如此一來,蕭何就成了背叛朝廷的官員,也變成了劉邦的部下。
蕭何的心情八成不怎麼愉快,更何況隨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他都沒凸顯出特別重要的地位。
在當時混亂的局面下,武力成了決定一股勢力生死存亡的首要因素,在劉邦手下最受歡迎的,一是能衝鋒陷陣、率軍打仗的武將,二是可以出謀劃策、運籌帷幄的謀士。但遺憾的是,在這兩方面,蕭何都不擅長;相比較在鴻門宴上大出風頭的張良、樊噲,乃至憑藉軍功逐漸升遷的曹參,蕭何一度顯得銷聲匿跡、默默無聞。
不過,透過在佔領咸陽後的一項舉動,蕭何成功的躋身於劉邦陣營的權力核心圈。
殺入咸陽後,眾將紛紛奔向府庫搶奪金銀財寶時,蕭何卻視財寶為無物,徑直秦丞相御史府,把秦朝的法律條文、地理圖冊、戶籍檔案等文獻資料全部收集起來,等於是搶佔了全國的戰略情報資源。
這種獨樹一幟的行為,自然會引起劉邦的注意,畢竟眼下秦朝已經崩潰了,已經到了分地盤、同時準備下一階段更激烈博弈的新階段,想要在新的競爭格局下佔據優勢,必須提升綜合實力,如何治國理政將上升到與打仗同等重要的地位。而蕭何在這方面的成熟與老練,無疑是出身底層的劉邦最需要的。
因此,蕭何憑藉著自己多年官場培養出的素質,成功的為自己攫取了有利身位。隨著劉邦由沛公升級為漢王,蕭何一躍成為了丞相。畢竟矮子裡面挑將軍,在劉邦陣營中,曾經被朝廷御史看中的蕭何,當然是頭號治華人才。
進入漢中後,蕭何理政的才能日益凸顯,劉邦也越來越離不開他,韓信得到重用的過程就體現了這一點。後來,當劉邦帶著一眾文武東進與項羽逐鹿天下時,蕭何留守關中,以一己之力帶領大後方整頓政務、發展經濟、徵集糧草、輸送軍隊。
正是由於身後有蕭何這麼一位既能幹、又忠心的幫手,劉邦在跟項羽作戰中屢屢被打得丟盔卸甲、損失慘重,卻總能迅速重整旗鼓、捲土重來。畢竟關中資源雖強,但如果執政者水平和能力不夠也是白搭(如秦二世)。
正是在楚漢相爭的過程中,蕭何的地位才逐漸變得不可替代。但隨著劉邦的全面獲勝、漢王朝的建立,蕭何逐漸面對著新的困局:與劉邦的衝突。
在之前的戰爭期間,蕭何獲得了巨大的權力,也在關中、巴蜀形成了一定的聲望和影響力。而隨著天下趨於安定,蕭何的相權逐漸成了劉邦皇權的巨大威脅:事業草創,劉邦既需要蕭何的政務才能,卻又忌憚其權力與威望(更可況對方還曾是自己的領導),因此,必須對其進行適當的壓制。
於是乎,在分封功臣時,劉邦利用手下人之間的矛盾,刻意抬高蕭何、貶低曹參:群臣都認為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劉邦卻故意把這一殊榮給了蕭何,並且准許他“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這看似抬舉,實際上是把理政的蕭何推到軍功集團的對立面,好讓雙方掐個頭破血流,自己坐收漁人之利。
蕭何此時的角色其實很尷尬,稍有不慎,極有可能就會淪為眾矢之的。情況若惡化到一定地步,保不準劉邦會丟卒保車、捨棄屬於少數派的蕭何。
此時的蕭何,則充分發揮了自己的“高情商”:
為了進一步博取劉邦、呂后的信任,蕭何不惜投其所好,利用韓信跟自己的交情,活生生把對方騙到了絕境;
而因此功勞被拜為相國、加賜重賞後,蕭何則聽取召平的建議,堅決辭讓封賞,並且把大量家產、資財捐給軍隊,讓劉邦龍顏大悅;
下一年,劉邦在征討英布的途中,還沒忘記派人來調查蕭何在幹什麼。為了保命,蕭何透過強買民田等自汙方式來打造一副毫無野心的形象,以打消劉邦的疑慮;
此外,他在購置田地住宅時,必定選那些貧苦偏僻的地方;建造房子時,也從不修築圍牆;
而對於跟自己一向不和的曹參,蕭何也刻意退讓,後來當漢惠帝向其諮詢繼任人選時,他毫不遲疑的推薦了這位老對手。
蕭何的一切舉動,其實跟當初他在沛縣時照顧劉邦一樣,都是為了明哲保身,甚至不惜招上坑害老友(韓信)、欺壓百姓等惡名。但這就是封建政治的無奈,也是人性的悲哀。
人類向來是“只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早年的蕭何對劉邦照顧有加,雖然也許有私心的考慮,但劉邦從中獲益匪淺卻是事實;
而隨著劉邦在亂世中的崛起,蕭何憑藉自己嫻熟的理政才能身肩重任,幫助老友穩步成長為問鼎天下的帝王;
但當天下太平時,蕭何在艱苦歲月中積累起來的功勞與名望,卻成了皇權的潛在威脅。如果蕭何沒有那份“識時務者為俊傑”的情商,搞不好他也會步入韓信的後塵。
漢初三傑中,一個被殺,一個隱退,另一個夾起尾巴做人,這看似是巧合,卻是人性的必然。
-
11 # 常棣tandy一、漢以前的蕭何才能
蕭何天性誠篤,辦事敏捷,大事小事,有條不紊。秦御史到泗水郡督察庶務,發現蕭何是一個難得的行政人才,就把蕭何從沛縣調到泗水郡任郡卒史。沛縣在秦時是泗水郡治,因此蕭何的調轉,只是換了衙門,沒有換地方。一年後,郡吏考核,蕭何治績列為第一。
秦御史要推薦蕭何到京師任職,蕭何懇切地堅決辭謝,回到沛縣主吏的舊職上,不肯去京師。按常理,一個地方小吏被欽差看中,推薦京師是求之不得,多少人鑽營拍馬都得不到的東西,蕭何為何卻不屑一顧呢?這正是蕭何的過人之處,因為他看清了秦暴虐天下的大勢,留在故鄉靜觀時變。這當然是秦始皇的晚年時代,大約在公元前212年前後。
說到蕭何,不能不與劉邦並提。兩人同鄉裡,蕭何習文,劉邦習武,年齒相若,自幼相知,一同出仕在沛縣為小吏,一同走過了坎坷艱難的創業道路,功成名就,共同創造了漢家基業。劉邦做了開國皇帝,蕭何做了開國丞相。兩人少了一個,也許歷史將是另一番模樣。評說他們事功,兩人連體相依,不可分離。
蕭何與劉邦的出仕,其年無考,大約在秦統一之初。公元223年秦滅楚,蕭何二十六歲,劉邦二十五歲,正當出仕年華。公元前221年,秦並六國,在全國推行郡縣制,需要大批官吏。
蕭何、劉邦等人以農為本業,在秦漢時代稱良家子,正是新政權的依靠物件。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重本抑末,大力培植自耕農作為鞏固政權的階級基礎,因此蕭何、劉邦在秦統一之初出仕地方小吏合乎情理。在昇平年代,蕭何和劉邦在定格的生活環境中與普通人一樣,也是規規矩矩做人,盡心盡職辦事,長時期碌碌無為,蕭何奮鬥了十年除博得一個能吏的聲譽外,沒有做出什麼轟轟烈烈的事業來,而劉邦也僅是一個泗水亭長。
蕭何與劉邦,為了共同的事業,走到了一起。史稱“何數以吏事護高祖”",這正是在秦末征戍無忌的多事之秋。蕭何留在故里靜觀時變,實際上是蕭何與劉邦聯手在沛縣組織地下反秦的仁人志士社團,並且已成為這個社團的首腦人物。蕭何與劉邦,在秦末山雨欲來風滿樓之際,已經連體相依,誰也離不開誰了。
二、為漢打天下而經營後方深固根本,鎮撫關中,足食足兵,支援前線,這是蕭何在楚漢戰爭中所立的最大功績。
1、開發巴蜀,使給軍食
劉邦被封為漢王,轄有巴、蜀、漢中。漢中富庶,但地方狹小,資源有限。而巴、蜀之地,幅員廣闊,數十倍於漢中之地,資源豐富。《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巴蜀亦沃野,地饒後、姜、丹沙、石、銅、鐵、竹、木之器。“《漢書·地理志》也說:“巴蜀、廣漢本南夷,秦以為郡,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實之饒。”
巴蜀富饒和重要,又與漢中連成一體,因此劉邦得王漢中,不是一件壞事,所以蕭何力勸劉邦接受漢王的封號。從那時起,蕭何胸中已有了開發巴蜀的成算。就當時整體經濟而言,巴蜀路遠艱險,雖然有秦國上百年的開發,仍然落後於漢中地區。
蕭何留守漢中,高瞻遠矚地大力開發巴蜀。當劉邦“還定三秦”後,蕭何繼續留在漢中“留收巴蜀,填撫諭告,使給軍食”,也就是說蕭何在劉邦大軍人關中後,繼續在巴蜀做安撫人心、籌備軍糧的後勤工作。
在楚漢相爭之際,蕭何在漢中,為支援前線付出了極為艱苦的工作,其徵發萬船之米談何容易,還有大量精銳的兵源補充,而且僅限於漢中、巴、蜀之地。透過研究,這裡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即蕭何發蜀、漢萬船米是怎麼運到前線的。根據有關文獻的記載考察,蕭何萬船米是由水陸漕運和陸路轉輸才到達關中的。水陸,是從今四川各地調足糧食後,經“嘉陵水道”彙集於今漢中西北的略陽縣(古代稱沮)後,再溯“嘉陵水道”東北上,至故道(今甘肅徽縣境)後,轉入陸路,翻西秦嶺人散關直抵陳倉(今陝西寶雞)。
所謂“嘉陵水道”是指發源於西秦嶺南麓的故道水,西漢水等彙集後而成,今稱為“嘉陵江”,古代有稱“故道水”、“西漢水”及“漢水”等。從四川各地漕運至漢中的沮縣,這一段水路,較為便捷,但是從沮縣至故道,這一段水路則十分艱險。
巴蜀的糧食從漢中運至關中,解決了軍隊的需求,完成了“還定三秦”的戰略轉移,使劉邦在關中站穩腳跟,開闢了除巴蜀以外的新的根據地,為興漢滅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從戰略高度來認識漢軍所取得的成果,若沒有蕭何在後方做後勤保障,提供足夠的軍糧及補充兵源,漢軍縱有韓信指揮,也難以迅速佔據三秦大地。
蕭何身為劉邦丞相,在漢中的任務之一就是為戰爭準備物資,開發巴蜀之地的糧食及其他物質資源,足食足兵以支援劉邦問鼎天下。
蕭何先撫漢中後鎮關中,其核心任務是“足食足兵”,在整個楚漢戰爭時期,蕭何一直為此而努力工作。但是,蕭何撫漢中,不單單是從百姓手中徵集糧食,重要的是蕭何帶領人民大興水利發展農業,向大地要糧食,以此富國強兵支援戰爭。
2、鎮撫關中,足食足兵
自劉邦平定三秦率軍東出函谷關以後,蕭何就由漢中轉為鎮撫關中,兼撫巴蜀漢中。在鎮撫關中期間,蕭何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足食足兵”,為滅楚做後勤保障。對於關中的富庶在秦漢間是舉世公認的。關中平原沃野千里,是古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早在新石器時代,以西安半坡為標誌的文化遺址,就有較為發達的農業生產。後經周人的辛勤開發,已經居全國之首。
秦亡劉邦入關中後,關中的農業生態並沒有遭到破壞,一如從前。項羽入關中,雖然大肆破壞了一通,但為時短暫,絕大部分破壞的是秦朝的建築及陵寢等,對農業設施等方面的破壞應該講不是太大,或者說尚未及之。
所以劉邦還定關中之後,一切都是秦朝留下的原樣,蕭何就是在此基礎上為漢軍籌備糧草及兵源的。蕭何從漢二年(前205年)還定關中至垓下決戰的漢五年(前202年)間,為滅楚興漢留下了“足食足兵”的政績,史書有以下幾條不完全的記載。
(1)《史記·高祖本紀》載:“高祖曰: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這是劉邦對蕭何在楚漢戰爭中所作貢獻的總體評價,其內容涉及到四個方面:一是鎮國家,即在後方保衛國家根本,也就是經營所據有的關中、巴蜀兩塊根據地;二是安撫百姓,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擁護新的政權;三是給饋餉,在社會安定的情況下,採取政策措施及各種手段,讓百姓為新政權出糧出兵,支援興漢滅楚的戰爭需求;四是不絕糧道,即為戰爭所提供的糧食及其他物資提供充分的保障,絕不匱乏。
(2)《漢書·高帝紀》載:“二年(前205年)十一月……故秦苑囿園池,令民得田之。”“五月,漢王屯滎陽,蕭何發關中老弱未傅者悉詣軍。"
這講的是兩件不同的事,但有關聯。第一件屬於政策性的假民公田,就是讓老百姓耕種秦王室的苑囿,增加糧食以供軍。第二件講徵發補給前線。兩件事,蕭何做得很好。
蕭何開秦禁苑,假民公田,值得大書一筆。這是一項不同尋常的國家大政,當徵得漢王劉邦的同意,才得以頒行。秦王室的苑囿面積很大,以上林苑一處為例,就佔地達數百里之多,苑中不僅有宮室可供休息享樂,還可以遊獵。
《三輔黃圖》載:“漢上林苑,即秦之舊苑也”,又《史記·李斯列傳》載秦二世“乃人上林齋戒,日遊弋獵。”可以在苑中游弋射獵,其面積之大是可以想見的。直到漢武帝時,面積仍有“方三百四十里”之巨。秦代的上林苑是由專人管理的。
(3)《史記·蕭相國世家》載:“漢二年(前205年),關中事計戶口轉漕給軍,漢王數失軍遁去,何常興關中卒,輒補缺。上以此專屬任何關中事。“漢五年(前202年),既殺項羽,定天下,論功行封。……關內侯鄼君進曰:夫上與楚相距五歲,常失軍亡眾,逃身遁者數矣。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非上所詔令召,而數萬眾會上之乏絕者數矣。夫與楚相守滎陽數年,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
從上邊這兩段記載中,我們獲得了關於蕭何鎮撫關中足食足兵的幾條基本資訊。
第一,劉邦率眾出關後,關中的一切事務(軍事除外)均由蕭何全權處理,主要是民政建設與徵兵籌糧轉漕前線。
第二,劉邦與項羽交鋒,多次慘遭失敗,其中最著名的是彭城大戰,可以說劉邦全軍覆沒。就是在這骨節眼上,蕭何將關中數萬子弟送上前線,甚至把還沒有在服役冊上登記名字而應免役的老弱以及少年都組織起來送往滎陽前線。劉邦就是靠蕭何送來的生力軍才“復大振”而轉入相持的。
第三,蕭何及時地為前線的劉邦補充隊伍,常常是洞察形勢需要而主動採取的自覺行為。劉邦在多次軍潰之後,都是由蕭何主動補充兵源的。所以史稱“常從關中遣補其處”,而且數量之多,一次有數萬人之眾。
第四,蕭何鎮關中,把徵集到的糧食,透過轉漕運輸,及時地送至滎陽、成皋前線,出色地完成了後勤保障工作。
(4)《史記·項羽本紀》載:“是時(指廣武相峙),漢兵盛食多,項王兵罷食絕。漢遣陸賈說項王,請太公,項王勿聽。“
這段記載,是司馬遷用互見之法,又在項羽本傳中強調糧食的重要性。楚漢廣武相峙,優勢原在項羽一方。後來劉邦經張良、陳平等人的謀劃,採取了各種分散楚力量的戰略戰術,終於使楚軍陷入多頭應戰的極度疲憊之中,轉入劣勢。
而漢軍之由弱轉強,除了戰略指導正確外,就是蕭何撫關中、巴蜀,足食足兵。正如學術界所評論的那樣:“使漢軍始終保有鞏固的戰略後方基地,從而在人力物力上得到源源不斷的補充,保障了進行長期戰爭的需要。”誠如所言,漢兵之盛在糧足,楚兵之疲在糧少食絕,真所謂“民無食,則不可事”,只有“量蓄積,齊勇士”,才能克敵制勝。
(5)《漢書·項籍傳》載:“漢王稍收散卒,蕭何亦發關中卒悉詣滎陽,戰京,索間,敗楚。楚以故不能過滎陽而西。”“時,關中兵益出,食多,羽兵食少。漢王使侯公說羽,羽乃與漢王約,中分天下,割鴻溝而西者為漢,東者為楚。歸漢王父母妻子。”
上引《漢書·項籍傳》的記載表明,彭城大戰後漢兵潰不成軍,除了韓信在京、索埋伏擊楚追兵外,蕭何補充的丁壯及老弱之兵同樣起了重要作用。另外,透過記載,再次證實廣武相峙,項羽之所以願意與劉邦議和,除了“韓信又進兵擊楚,羽患之”而外,“項羽自知少助食盡”則是關鍵所在。
縱觀蕭何在長達五年之久的興漢滅楚的戰爭中,鞏固後方戰略基地,足食足兵支援前線,其傑出的軍事後勤保障,對於興漢滅楚最終戰勝項羽做出了重大貢獻。
三、興建漢朝、創建制度蕭何一生,與劉邦相終始,臨終死在丞相任上,他給漢家當了一輩子的管家。楚漢戰爭結束,漢朝興建,征戰功臣已功德圓滿,而蕭何的事業正方興未艾,建立國家的艱苦工作,責無旁貸地落在蕭何肩上。西漢建國,從劉邦入關之始,蕭何已經著手劉邦念念不忘,功臣分封,蕭何第一,這是符合實際的。
1、沿襲秦制,初立國家
漢朝是從秦朝手裡奪取的,參與奪取秦朝的人大多數是社會下層人,除極個別的如張良等以外,因此從來沒有經歷或考慮過國家制度的建設問題。劉邦集團中蕭何是秦朝的縣吏,熟悉秦朝制度,所以在隊伍擴大的同時,其組織建設大體是借鑑秦朝的成規而略有一些改動。
蕭何出身秦沛縣主吏,加之為人精明能幹頗有心計,所掌握的情況要多於職守所需,在劉邦集團中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行政官員。蕭何長於管理,他又身為丞相,所以,他對國家制度律令之事特別留意。
當劉邦率領起義軍人關中,秦王子嬰投降後,別人都在秦宮大發其財,只有蕭何一人進入秦丞相府、御史府中,指揮隊伍將其所藏有關國家的“律令圖書”等一併接收,並秘密轉移珍藏。後來項羽入咸陽就沒有在秦官府找到這批極其珍貴的國家檔案,也就不了了之。就是這批國家檔案,在漢朝的建立過程中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蕭何,從沛縣起義之始,就是以丞相的身份替劉邦管家。劉邦封漢王后,蕭何從留守巴蜀到鎮撫關中則以正式的丞相職守理事。丞相,秦官。
據《史記·蕭相國世家》記載:漢元年,劉邦為漢王,蕭何為丞相,二年蕭何以丞相鎮後方,三年又從前線慰勞丞相蕭何於關中,由此證明,在漢建立以前,劉邦集團使用的是秦朝的人事政治制度。另外在1997年公佈的秦代封泥中就有“丞相之印”、“左丞相印”以及“右丞相印”,證實了文獻記載的真實性與準確性,同時也可佐證楚漢戰爭期間漢王使用秦制的事實。
制度是國家的構成形式,用以維持秩序鞏固政權。但作為國家,政治要走上正軌,尤其是正在建立中的國家,單有政治制度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怎樣執行政治制度即政治態度。
被史家簡稱為高祖入關“約法三章”,是取信民心的重大動作。我們從更深層次分析,發現此通告具有國家宣言的性質。因為這裡清楚地宣佈廢除秦朝的苛律,以最原始最簡單的“約法三章”的形式,確立新的法律制度(當然還談不上體系),如果不是政權,或者說不想建立政權,便無需當眾宣佈更改國家法律的大事,因為法律的更改代表著國家的意志,這一點熟悉秦朝律令的蕭何最為清楚,他透過劉邦之口向三秦父老宣佈,表達了五層意思:
第一,劉邦是如約入關的,應為關中王,這就暗示三秦人民,劉邦當建立政權;
第二,廢除人人痛恨的秦苛法酷律,讓人民知道這個(政權)不像暴秦,而是施仁義道德的;
第三,建立新的法律制度,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承諾法律對人人平等的宣言,獲取人民的信任;
第四,在新政權領導下,一切秦朝的官吏維持現狀(罪大者除外),保持正常的秩序,使政權繼續有效地運作,並爭取舊職人員為新政權服務;
第五,新政權要打擊的是一些壞人,是為民除害,決不侵害百姓。
仔細分析這五層意思,完全是一個新生政權的臨時施政綱領。由於是反秦愛民,所以受到了關中人民的擁護,“唯恐沛公不為秦王”。可以說劉邦的這一著棋,出乎意料地收到了一個臨時政權所想得到的東西,其影響之深遠一直流傳至今。後來漢王還定三秦,蕭何鎮撫關中,就是依照這一思路治理關中的。劉邦能納諫,任用人才,這也是他帝王氣度的體現。
2、建都關中,經營長安
漢五年(前202年)十二月,項羽自刎於烏江邊,楚漢戰爭結束,劉邦奪取了天下,建立了漢朝。取天下後,劉邦都於洛陽,並在洛陽論功行賞發號施令,以穩定戰亂初定後的社會秩序,恢復生產和發展經濟。但洛陽是劉邦稱帝的臨時都城,而最終建都於何地,開國元勳們意見不一。由於劉邦本是楚人,手下諸將又多為楚人,頗有點類似項羽“沐猴而冠”的味道,因此紛紛勸其都洛陽,距離家鄉近一些。為了風光,而劉邦自己也想都洛陽。
就在這時,發往隴西戍邊的齊人婁敬路過洛陽,他聽說劉邦要都洛陽,便穿了一件沒有面子的羊皮衣,也就是沒有襯帛顏色的羊皮衣,透過一位虞將軍晉謁劉邦。虞將軍勸婁敬換件新鮮的衣服。婁敬說:“臣衣帛,衣帛見;衣褐,衣褐見;終不敢易衣。“於是穿著羊皮襖見到了劉邦,顯得十分特別,表示為民眾代表。劉邦賜了婁敬一頓飯。飯後,婁敬向劉邦表明了漢朝定都關中的看法。
在建都關中後,劉邦讓蕭何營建長安城,建了長樂宮、未央宮,武庫和太倉。
建都關中,經營長安,是蕭何在漢朝正式建立之初做出的第一業績,它起到了穩定漢政權的重大作用。隨著政權的穩固,蕭何轉入了制定律法、健全制度和無為而治的全面建設漢王朝的工作之中,歷史從此進入了新的一頁。
3、休養生息、創建制度
司馬遷寫《史記》,對統一六國,建立秦帝國的開國功臣李斯、王翦、蒙恬等,多有微詞。司馬遷認為,李斯被極刑而死,不冤,王翦“偷合取容”,其孫王離為項羽所虜,蒙恬“輕百姓力”,而兄弟遭誅。這些只貪戀個人功名利祿,不管百姓死活的人,遭到了現世報應。當然,這樣的評價,不盡合理,乃是一種為黎民伸張正氣的感情爆發。
作為鮮明的對比,漢相蕭何則被司馬遷比之於周朝的閎夭、散宜生,因為蕭何“謹守管龠”,是一位極其稱職的丞相,他“因民之疾秦法,順流與之更始”。
面對建國後出現的新情況,蕭何審時度勢,不失時機地為民請田,以度困難。秦之苑囿在漢二年時曾開禁於民,但到漢朝正式建立後復又歸劉邦所有,依舊為皇傢俬苑。蕭何為民請田,遭到劉邦的非禮,引起朝中大多數人的不滿。幾天後王衛尉詢問劉邦,蕭何犯了什麼罪而系之刑具收入獄中,劉邦沒有理由,遂釋放了蕭何,並說:“相國休矣!相國為民請苑,吾不許,我不過為桀紂主,而相國為賢相。吾故系相國,欲令百姓聞吾過也”。
在施行無為而治的大政方針中,蕭何對於秦代遺留下的法律進行了改革,廢除了秦律中人民深惡痛絕的律條,制定出適合於漢初社會狀況的新法律。蕭何參照秦律,除去其“三族”、“連坐”之法,取其盜律、賊律、囚律、捕律、雜律、具律等六律,又增加了戶律、興律、廄律三篇,合為《九章律》。
蕭何在秦時為幹練的刀筆吏,對秦律非常熟悉,經過反秦鬥爭的洗煉,深知人民的好惡,於是他刪繁就簡除苛去密,依照當時社會的狀況制定出與之相適應的《九章律》,減輕人民的心理壓力,為社會營造出一種平和的氛圍,使無為而治引向深入。比起秦始皇、秦二世之際人民處於背不貼席的恐怖氣氛之中,漢初的政治氣氛確實要松馳得多。
漢初社會在蕭何無為而治主導思想的治理下,與民休息,除去秦朝律法的煩苛,為社會創造出一種寬鬆的氣氛,反映出以德為本以刑為輔的治國方略。在蕭何的主持治理下,人民心情舒暢,擺脫暴秦的壓力,使國家迅速擺脫了戰爭留下的瘡痍,呈現出蓬勃向上的發展勢頭。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到文景末期,“天下殷富,粟至十餘錢,鳴雞吠狗,煙火萬里”,人民安居樂業,國家富足強威,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個盛大的西漢王朝,毫無疑義,蕭何創立的無為治國方針,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四、劉邦嘴中的蕭何功績漢高祖五年(前202年)二月初二日,高帝在洛陽南宮舉行盛大慶功酒會,宣佈對文武功臣,論功行賞,次第受封。高帝親自出馬為漢三傑論功。其時韓信為楚王,高於封侯,不論。高帝評論三傑,以張良居首,要封張良三萬戶,張良謙退,則蕭何第一,當列群臣首功。
高帝說:“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可是諸侯爭功,歲餘不決,封侯之事一直拖到了第二年的十二月。在一次朝議中,高祖以蕭何功最盛,封為酇侯,“所食邑多。”
功臣們不服,大家都說:“臣等身被堅執銳,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
高帝以人功與狗功有別來漫罵群臣,說蕭何發縱指示獵物處所,立的是人功,而攻城略地的諸將有如追狡兔的獵狗,立的是狗功。群臣不敢言。隨後又討論功臣封侯的位次,功臣們一致推舉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
高帝很不高興,仍然想讓蕭何排在第一,可是已經壓服了功臣一次,自己再不好開口。正在為難之際,關內侯鄂千秋看出了劉邦的心事,出來打圓場說:
群臣議皆誤。夫曹參雖有野戰略地之功,此特一時之事。夫上與楚相距五歲,常失軍亡眾,逃身遁者數矣。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非上所詔令召,而數萬眾會上之乏絕者數矣。夫漢與楚相守滎陽數年,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今雖亡曹參等百數,何缺於漢?漢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萬世之功哉!蕭何第一,曹參次之。
高帝聞言,大稱其“善”。但我們查核《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發現,第一批封侯是以曹參為首戰功最多的十人,時間在高祖八年(前201年)十二月甲申,即十二月二十八日。張良、蕭何等十七人第二批封侯,要晚一個月,在正月丙午,即正月二十一日。查食邑與侯第,食邑,曹參一萬六百戶,最多,侯第為第二,張良食邑一萬戶,蕭何食邑八千戶,侯第蕭何第一,張良第六十二。
高帝要封張良三萬戶,張良謙讓,願封留侯,實封一萬戶,少於曹參六百戶,侯第六十二。大約是蕭何也作了謙讓,實封八千戶,少於曹參二千六百戶。
《蕭相國世家》記載的是朝議的情況,而《功臣表》是最後形成國家檔案的結論,高帝做了讓步,對文武功臣食邑與次第作了調整,因此先頒佈曹參等人的封侯令,曹參食邑第一,蕭何放在第二批頒佈,侯次第一,食邑少於曹參,如此來擺平文武功臣的心態。為此,蕭曹兩位好朋友,因為爭功疏遠了。由此可見,功名利祿,尋常人難以擺脫。爭功不決,鬧了一年多,背後如果不是蕭、曹二人鬥法,事情不會鬧到這一步。相比之下,張良的謙退,實不容易。
以今日的觀點來看,鄂千秋之言,不能簡單地看做是拍高皇帝的馬屁,戰功確實不能與治政之功相比。蕭何固根本,創立漢家制度,功在萬世,曹參等人之功,只在一時。蕭曹相繼為相,曹參遜色蕭何遠盛。並就楚漢戰爭來說,鎮撫關中,非蕭何不可。
至於西漢建立,如何鞏固漢王朝,既承秦朝,依成法治國,而又取前車之鑑,立萬世之安,更非蕭何莫屬。蕭何“從民之慾”,司馬遷稱為“順流與之更始”,遵黃老之術,無為治國,“君臣無言”。“國家無事”,具體措施,約法省刑,開關梁山澤之禁,十五稅一等等。蕭規曹隨,鞏固了這一成法。
(正文完)
-
12 # 蘭臺
我覺得蕭何的厲害大概就表現在蕭何主政關中地區後拼命為劉邦壓榨關中的人力資源,搞得關中地區出現“人相食”,搞得關中地區15歲的孩子和60歲的老人都被趕到河南前線與項羽對峙,搞得關中僅存的人力資源在楚漢戰爭後還被蕭何趕去給劉邦修未央宮。
蕭何如此拼命壓榨關中民眾,關中民眾居然沒有起來造反,可見蕭何汲取關中地區人力資源以及對關中民眾人身控制都到了一個非常高的水平。
蕭何亦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復大振。——《史記·卷七》
蕭何治未央宮,上見其壯麗,甚怒,謂何曰:“天下匈匈,苦戰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就宮室。且夫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後世有以加也。”上說。——《漢書·高帝紀》
熟悉《史記》的朋友可以算一下,蕭何“發關中老弱未傅”去河南前線發生在公元前205年;而長安未央宮是什麼時候開始修建的呢?公元前201年。
垓下之戰發生時間是公元前202年。
換言之,才打完項羽,劉邦才奪取了天下,蕭何就開始趨勢關中地區的民夫給劉邦修未央宮了。史料裡沒有說為了修未央宮死了多少人,但是從劉邦的表態看,未央宮的規模肯定是空前龐大,而且因修未央宮而死的民壯絕對不少。
有人會問了,難道就不能從其他地區調集民壯嗎?
只要稍微看一下公元201年天下形勢圖就能知道,劉邦幾乎把所有關東地區都封給了諸侯王,他自己能真正控制的地盤就是關中和巴蜀以及洛陽一帶。
所以,很顯然,修未央宮的主力就是關中民壯。
這還不包括劉邦收拾完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諸侯王,漢朝逐步穩定後蕭何在關中長安地區大肆侵佔民田。
上罷布軍歸,民道遮行上書,言相國賤強買民田宅數千萬。——《史記》
蕭何這麼虐待關中民眾,史料上硬是沒記載當時有什麼大規模民變,我覺得這就是蕭何厲害之處。
-
13 # 孤城影隨
漢初三傑之一的蕭何排在首位,劉邦在一統天下之後,被認為是開國首功因此被劉邦封為酇侯,食邑也是最多的。蕭何在早年時擔任秦沛縣縣吏,一個地方官吏,劉邦也正擔任沛縣的泗水亭亭長,兩人也相交甚好。劉邦能娶到呂公的女兒,也可以說都是蕭何的功勞。當時是蕭何放劉邦進入宴會的,就是在宴會上劉邦被呂公看上,然後,讓自己的女兒嫁給劉邦的。
蕭何這一生的最大功績是幫劉邦取得天下,秦末亂世了,劉邦失職犯了死罪。陳勝吳廣起義後,蕭何也加入了劉邦的起義,史稱“蕭相國”,對日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之後蕭何立捧劉邦,讓劉邦當作起義軍的首領。劉邦帶領軍隊進入咸陽,秦朝滅亡了。
後來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在劉邦平定天下時不得不提起韓信,而蕭何與韓信的關係可謂頗有淵源。韓信在投奔劉邦時,並未受到重用,所以,就逃跑了。而蕭何卻認為韓信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天才,在韓信出走後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
後來,韓信被封為大將軍,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率漢軍渡陳倉,戰滎陽,破魏平趙,收燕伐齊,連戰連勝。劉邦能夠最終奪取天下,一定程度上說,同蕭何的慧眼識才,傾力薦賢是密不可分的。在楚漢戰爭時,蕭何坐鎮關中,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朝起了重要作用。由於蕭何辦事精明,施政有方,頒佈利民法令,農業生產迅速得到恢復,建立了穩固的後方,保障了前線的需要。
漢二年,劉邦攻佔了彭城(江蘇徐州), 不久便被項羽困於彭城靈壁(安徽濉溪市南)。幸於陳平獻“金蟬脫殼”之計,才得以帶著數十騎殘兵敗將逃回滎陽。公元前203年,項羽陷入了兵盡糧絕的困境。劉邦卻因為蕭何坐鎮關中,形成了兵強糧多的好形勢,越戰越強,終於逼得項羽兵敗垓下,自刎烏江。
再後來蕭何又協助劉邦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劉邦死後,他又輔佐漢惠帝。可以說蕭何是西漢開國功臣裡唯一一個不但得以善終而且一生顯赫的功臣,對於心狠手辣的劉邦,他也能夠全身而退。
劉邦登基之後,蕭何被提拔為宰相治理天下,也正是蕭何的能力,讓漢朝初年的國力得到了恢復的。蕭何死後,繼任宰相的曹參也不敢修改蕭何制定的規章制度,歷史上把這個叫做蕭規曹隨。
-
14 # 小婉的文化客棧
一個小小的文科生,憑啥功高蓋主,讓老闆忌憚三分?讀懂蕭何,你就讀懂了職場潛規則,什麼樣的人能夠成為老闆心腹,讓老闆心甘情願為你升職加薪、漲工資。
公元前202年,劉邦平定天下,正值論功分賞之時,大家都爭搶功勞,就怕自己分不到好處,結果一年多了,也沒商議個結果出來。
劉邦很不耐煩,他告訴各位群臣,別爭了,別爭了,我已經決定了,最大的功勞就給蕭何,封為酇侯,所享受封邑的租稅最多。
群臣們很不高興,紛紛表示,劉老大您這不夠意思了啊,當初我們這群人跟著你東奔西走,風餐露宿,打下多少城池,立下多少汗馬功勞。蕭何一個小小的文人墨客,又不會舞刀弄槍,也沒有打過仗,憑什麼他分封最多?
劉邦輕輕一笑,問諸位,各位你們知道打獵吧?見過獵狗吧?打獵的時候,雖然往往是獵狗跑在前面追殺獵物,但是發出號令的人是獵人。獵人說往哪裡追,獵狗才往哪裡跑。打仗也是一樣的,蕭何就是站在幕後的那位獵人,發現目標,確定方向,然後才告訴諸位進攻。
劉邦這麼一說,大夥都不敢有異議,於是蕭何分封排第一。
為什麼劉邦特別關照蕭何,將其分賞最多?一方面,除了蕭何之外的這些功臣都是跟著劉邦出生入死的兄弟,他們個個飽經殺場,功勞都極大,劉邦忌憚他們的實力,自然不敢拔高。
但是另一方面,劉邦之所以分封蕭何,自然有他的道理,我們就來說說為什麼。
首先,蕭何和劉邦是舊相識,兩人年輕時就彼此熟悉,相互信任,知根知底。
蕭何原來是沛縣豐邑主管群吏的小官,一直以來同劉邦交好。劉邦還是平民的時候,他就護著他,等劉邦做上亭長的時候,蕭何也時常幫助他。後來,劉邦到咸陽去參加徭役,同做官的朋友同事資助劉邦錢財,別人都資助他三百錢,偏偏蕭何給了五百錢。
這說明,兩人的關係本就不一般,非常要好。
劉邦曾經說過,別人都是二三人跟著我,而蕭何是家裡十幾口人都跟隨著我,可見蕭何對劉邦是極其信任的,而劉邦心裡也很明白。
其次,蕭何是一個有頭腦的文官頭目。
當初,劉邦帶領眾人殺入咸陽,諸將進入秦朝的皇宮以後都在爭搶錢財地皮,只有蕭何一個人跑到圖書館,把秦朝當時的大部分藏書資料都運了回來。
這使得劉邦後來打仗的時候,能夠對當時天下的形勢地貌、人口分佈、地域差別有著十分透徹的掌握,因此,他才能夠在跟項羽對抗中得利。
劉邦是個大老粗,自然不會對這些文縐縐的文字感興趣,但是劉邦他需要一個這樣的人才,來幫助他更好地分析當時的情形局勢,所以,蕭何必不可少。
打仗絕對不是指哪打哪,必須要經過深入的分析判斷,才能進攻。
此外,每次劉邦出去打仗的時候,蕭何就留在原處幫他處理其他事物,然後籌集運送糧草到前線。
劉邦跟項羽對戰的時候,蕭何就留在巴蜀,安撫軍心,運送軍糧。
後來,漢朝平定之後,劉邦誅殺諸侯王,蕭何仍舊留在關中,輔佐太子,處理其他瑣事。有很多次,劉邦還未下達運送糧草的命令,蕭何就已經把這些事情都安排好了,及時把糧草運送到劉邦所在處。
所以當初分封的時候,有位叫做鄂千秋的官員就說,漢軍與楚軍對戰五年,劉邦幾次死裡逃生,都是靠蕭何源源不斷運送的糧草才能存活下來。雖然,像曹參這樣的將領很重要,但是對於漢朝來說,這樣的將領沒有曹參也會有別人,可是如果沒有蕭何這隻後勤部隊,那麼這個仗根本就沒法打了。
所謂打仗進攻很重要,後勤也很重要。
所以,蕭何的作用在我看來就是劉邦的第二大腦。
劉邦就是一個開拓市場的老闆,時常要帶著銷售精英出去闖蕩世界。但是劉邦走了,這個超級大公司還需要有人管理,使其運轉。
而蕭何就是劉邦的第二隻眼。他本身就是個文官,尤其擅長管理瑣事,處理各類法務,所以才能在老闆不在家的情況下,讓一切都能保持運轉。
但蕭何跟劉邦的區別在哪裡呢?
劉邦天生就是個當老大的人,但蕭何不是,他適合做事,他需要有個主給到他靠山,好讓他安心踏實做事。
因此,這樣兩個人才是絕配。
當然劉邦是個心眼很多的人,他外出打仗的時候,家裡都是蕭何在管的,他有沒有懷疑過他?
有,但是這些危機都被蕭何一一化解了。
雖然,劉邦和蕭何的關係不一般,兩人彼此有著深厚感情,但劉邦畢竟是個君主,他要掌權,穩定自己的根基,他時不時神經緊張,就怕身邊人推翻他。
有一次,劉邦還在和項羽對抗的時候,他就三番五次遣人回來,看看蕭何在幹嘛。
蕭何身邊的人就提醒他,劉邦可能對你起了疑心。
蕭何就趕緊把自己家族中能打仗的子弟都派上戰場跟隨劉邦,劉邦這才放下心來。
後來,呂后用了蕭何的計謀,除掉韓信之後,劉邦又加賞蕭何。有人又提醒蕭何,劉邦這次分賞,實則是試探,看看你是不是也想造反,恃寵而驕。
蕭何的這一番作為,頗得劉邦好感,也化解了他在朝中功高蓋世的危機。
《史記·蕭相國世家》中記載:
“何置田宅必居窮處,為家不治垣屋。”
就是說,他買置的田地都是一些比較偏僻的地方,修築的房子也從不刻意修建圍牆。他自己曾說:
“後世賢,師吾儉;不賢,毋為勢家所奪。”
蕭何看問題還是非常長遠的,保持自身良好樸素的作風,即便你是皇帝眼前的紅人,也能潔身自好,就算有人誣告謀害,也不怕。
總得來說,
劉邦之所以重用蕭何,有那麼四點。
第一,蕭何忠心,是老闆需要的好員工。
第二,蕭何是有本事的,他有戰略頭腦,能夠幫老闆分擔一部分工作上的事務。
第三,蕭何懂人心,將錢財權勢看得比較輕,從而更能得到老闆的好感和信任。
第四,蕭何經常是從劉邦大局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的。
當初,蕭何為什麼要把韓信追回來?
韓信是個人才,蕭何已經看出來了,同時他也知道劉邦他需要這樣的人才,所以他要把他追回來。
但是後來,他又為什麼幫助呂后除掉韓信?
如果從他個人的角度來說,確實不夠朋友。但是從國家的角度來說,如果韓信總是在背後使絆子,劉邦的天下還能不能坐穩?
一幫人好不容易把天下安定下來,誰又願意回到互相廝殺爭奪地盤的那個動盪年代?
後來,蕭何年老生病,將死之死,孝惠皇帝去看他,問他相國的位子該由誰來頂替比較好?
蕭何就跟孝惠帝舉薦了曹參,他說如果您重用了他,我就死而無憾了。
蕭何和曹參是沒有太多交集的,兩個人不太熟,他之所以推薦曹參,也是出於大局的考慮。
劉邦不在了,自己馬上也要離開人世,必須要選舉一個有一定分量的老臣,來壓住朝堂的氣勢。
歸根結底,蕭何還是一個勤勤懇懇為老闆考慮的人,當然,他也運氣好,碰到劉邦這樣頂級的老闆,從而走上了人生巔峰。
所以,一個人一定要考慮清楚自己的角色,你希望得到什麼,你能夠為別人付出什麼。
這個世界上,做老闆的一定是少數。但若是能把老闆給你的平臺,儘量發揮好,也同樣可以成為人生贏家。
回覆列表
秦朝時蕭何是秦朝的一個地方官吏,當時他的職務是縣長秘書。等於是整個沛縣的事情,都是蕭何說了算。
他們家是沛縣的名門望族,縣長都是外派來的,外來的縣長一般是受氣的。可以說縣長都是會仰仗著蕭何的家族勢力在這裡立足的。所以,這樣的蕭何才是正兒八經的秦朝的公務員。
蕭何也是很有才能的一個人,秦朝每年評選優秀員工的時候,蕭何都是被評選為整個泗水郡的第一名。
這樣的好成績,是會被提拔到朝廷當官的。
不過,蕭何沒有去。
因為他覺得秦朝廷烏煙瘴氣,尤其是二世執政期間。若是離開自己的家鄉,到朝廷被人整死都不知道,還不如在自己的家鄉比較安全一些。
所以,他就沒有接受提拔,一直在當縣長秘書。
當時的劉邦,只是一個亭長,劉邦的名聲不是太好,做事不靠譜,還經常打架鬥毆,這個時候主要是蕭何在罩著他。
劉邦能娶上呂公的女兒也就是呂后,可以說都是蕭何的功勞,畢竟縣長宴請呂公的時候,是蕭何放劉邦進入宴會的。
就是在宴會上劉邦被呂公看上,然後,讓自己的女兒嫁給劉邦的。
後來就是秦末亂世了,劉邦因為失職,在監送犯人到都城的時候,逃跑了幾個,按照當時的法律這是死罪,所以,劉邦就逃到了芒碭山。
到了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劉邦也出山開始起義了,就是在這時蕭何也加入到了劉邦集團,他們把縣長給殺了,然後宣佈起義了。
此刻蕭何的威望還是很高的,畢竟他家是名門大族,而且還是縣長秘書。但是,蕭何立捧劉邦,讓劉邦當作起義軍的首領。
很多人一看蕭何都對劉邦如此尊重,因此,也都支援劉邦當起義軍的首腦。他們起義時,還算比較順利。
劉邦帶領的軍隊,先到達了秦朝的都城咸陽,進入到了秦始皇的宮殿之後,他們這一群鄉巴佬簡直都被驚呆了。
他們那裡見過這麼多好東西呀,這個時候所有的人都開始搶寶貝了,唯獨蕭何一個人是明智的,他也搶東西了,但是,他搶的不是金銀,而是秦朝的各種人口檔案地圖,只有有了這些東西,才能治理天下。
這就是蕭何的遠見。
之後,大家都知道,秦朝滅亡了。劉邦被項羽封為了漢王,劉邦到漢中去當漢中王,在他當漢中王的時候,蕭何給他發現了一個曠世奇才,這個人就是韓信。
韓信本來在劉邦這裡是一箇中下級軍官,他覺得自己可能不能被劉邦重用,所以,就逃跑了。
蕭何知道後,趕緊把韓信給追回來,然後告訴劉邦若是你想得天下,就必須要用韓信,若是想要在漢中一輩子,就讓韓信走。
劉邦一看蕭何這麼嚴肅認真,他就聽了蕭何的話,把韓信封為了大將軍。正如後來大家知道的,韓信打了一系列的勝仗,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戰,殺了章邯,滅了魏國,擊敗代過,在趙國打了著名的背水之戰……。
最後,是韓信幫助劉邦打敗了項羽取得了勝利。若是沒有蕭何的慧眼識人,恐怕劉邦也當不了皇帝吧。
當然了在劉邦和項羽打仗的時候,蕭何也沒有閒著,他坐收關中給前線的人供應糧食和人馬,為劉邦穩定大後方。
這些都是不容易做的事情。
可以說正是因為蕭何後勤保障做得好,所以,才有了劉邦的勝出的。在劉邦當皇帝之後,還把蕭何立為了第一功臣。
很多人說蕭何憑什麼是第一功臣,他沒上過戰場,沒有殺過人。
劉邦說你們見過打獵嗎?
蕭何就是打獵時候的獵人。你們這些人就是打獵時候的狗,若是沒有獵人,給你們提供物資供應,你們也不可能打勝仗。
劉邦還把蕭何提拔為宰相,讓他替自己治理天下,正是蕭何的能力,讓漢朝初年的國力得到了恢復的。
即便是蕭何死了,曹參繼任丞相,他也不敢修改蕭何制定的規章制度,因為蕭何制定的太完美無缺了,歷史上把這個叫做蕭規曹隨。
蕭何也是得到了善終的,劉邦有猜疑他,至少猜疑過他三次,但是,都被他給化解掉了。總之,這是一個不簡單的人,甚至一定程度上來說,這就是一個完人。
蕭何被劉邦稱之為漢初三傑,另外兩個就是韓信和張良。可以說劉邦能得天下,這三個人是缺一不可的。
其中蕭何對於劉邦來說是最為重要的一個人,這個人從劉邦起義,到劉邦死亡陪伴了劉邦一生。
在劉邦身邊呆了一輩子,沒有被殺,這是很不簡單的,可以說沒有人能做到,唯獨蕭何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