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姜塵默
-
2 # 十八線mama
你說婆婆極度自私,過年回去肯定要吵起來,你既然知道她極度自私為什麼要跟她吵架呢?看樣子,平時你們是不回去的,過年一共也沒有幾天,你就忍一忍不吵了不就行了嗎?為什麼非要吵架呢?一個巴掌拍不響,說白了,還是你也願意跟她吵。再說,你和婆婆關係不好,那麼老公是個什麼態度?你可以跟老公好好溝通,實在不行就早點回來,不論如何,過年如果老公要回家,你也應該跟他一起回家的。
-
3 # 文都肉多多
又過年了,回家,期待又想逃。每年過年,更像是過劫,帶著和聖誕老人一樣的禮物袋子,掏空了再回來。不知道聖誕老人的禮物要不要買,我的是用工資、年終獎交換而來的。
回家前的必備工具是計算器,噼裡啪啦,你家我家,三姑奶奶四姨夫,表外甥小侄子,孝敬長輩打發小輩,裝滿口袋回家,兩袖清風回程。自打上了班,這事就成了歲歲年年花相似,年年歲歲人不同。
據說高速公路春節期間繼續免費,想想後備箱裝滿給七大姑八大姨的有去無回的禮品,少要百八十的過路費,真真是親人。
人還沒回家,就按照每年的老規矩開始拉單子,春節前這幾天,把該送親戚的東西都買全。村裡小賣店的康帥傅泡麵和旺仔牛奶遍地,鄉親們已經習慣買而不吃,因為它們被定義為禮品,只存在流通領域。
早些年,小孩子大多扮演跑腿的角色,被打發著給親戚家送過節的東西,兩條不怎麼蹦的魚,一隻稍微掙扎的雞,幾盒包裝嚴實的糕點,甚至一筐子蘋果。那時候送來送去的禮物,都能進肚,小孩子跑著跑著龍套,就把自己跑成了主角。
把大象關進冰箱要分三步,送禮也不例外。收到禮品,估算價格,回贈等值禮品。步驟二的工作難度略大,那時沒有二維碼,小孩子還會經常被派到商店打聽價格,然後在派送過程中遇到親戚一番看似真誠的推拉。一直想不通,既然最終都是要收下,這個過程為什麼不能省略呢?如果真心不想要,為什麼還要相互送呢?
廣告裡狂轟濫炸的腦白金並不是大多數實用型家庭禮儀來往的首選,菜市場裡拎著筐找白菜蘿蔔西紅柿的大眾家庭,更注重往來禮品的實惠,八寶粥、牛奶、小箱水果,送禮的人淡定地坐在沙發上閒扯,等待著儲藏室裡,對方正在費盡周折地搭配合適的回贈品。
去年到親戚家串門,偶遇他們正在對收到的禮品分量過稱,出門我就後悔沒把超市的小票帶上,多給人添麻煩……
上世紀的電影、小說裡,鄉下的親戚帶著一小筐新鮮的特產上門,也還在延續。地窖裡的大白菜和蘿蔔,帶著一股子土地的氣息就來了。十來斤自家養的肥豬肉,幾十顆絕無激素的土雞蛋,這些物品的回贈最為困難,其價格帶著太多非物質遺產的特性,又摻雜著淳樸的感情。
對於超過60歲的親戚,送出去的禮品,一般是不用指望回贈的,他們的子女會在看望你的父母之前,詳細詢問並根據你的贈送回饋。如果這個相互的看望並沒有實現預期的你好我好,下一年基本就可以禮節性斷交,這種潛規則只有在實際運用中才能體會到。
節前,不管是鄉村還是城市,街頭都會走著很多拎著禮物行色匆匆的人,從城市回鄉前,城市會因此而擁堵,那些外地車牌的漆黑轎車,車膜貼的濃重而嚴肅,像後備箱裡深不可測的X。
那些龐大而花哨的包裝盒,很多時候我們關心的並不是裡面裝的什麼,而是它的剛剛好被需要的價格。每每我拎著禮品出去,回來就會看到客廳有別人送來的東西放那,既然這些東西都是如此流轉,它們會不會被送了一圈又重新轉回買它的第一家?
以物易物的時代,遠古人就在用,科技這麼先進,物品如此流轉,大家直接在紙上寫上心裡想送的東西的名字,或編成微博簡訊相互@傳送不是更好?難道我們的禮儀只是為了拉動GDP?
再來說說壓歲錢,除了工資不漲什麼都漲,壓歲錢也不例外,一百塊已經拿不出手,還不會爬的小孩子,抱在父母的懷裡,聽著他們的父母代其喊你的一聲姨姨或者姑姑,幾張紅票票就和你說拜拜了。
老同學、舊朋友,真親戚,拜訪這一圈,七八個小孩子,從幾個月大到十八歲以下,沒幾千塊下不來。回家時帶著的那一摞厚實的鈔票,在防盜門一開一合的過程中被擠薄。我並不生產人民幣,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
今年很多禮品也漲錢了……誰說獨生子女政策不好呢,等他們長大了,沒什麼親戚可以走動,倒是可以好好的過節了。
回覆列表
首先不回去是錯的。在這個越來越強調自我的社會,你首先要擺正自己的心態,你是別人的兒媳。你回去會吵架會被別人看不起,這是別人唱起你和你婆婆鬧笑話,也是你們一家鬧笑話。
但是你不回去就顯得你不懂禮節,別人絕對不會像你婆婆啊,會說你。說你不懂板。不管,他人怎麼樣,你要做好你自己的本職工作,你是別人的兒媳婦。吵架,也要回去。同樣也為了你丈夫的面子和裡子。一大家子都回去過年你丈夫的臉,不知道往哪裡擱,你丈夫內心會怎麼想?你男人會記得你的好的。
當然所有的問題都是辯證的看待,也有人說活出自己來,為什麼要和別人去活呢!也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