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領導下的紅高梁
-
2 # 今古達觀
怎能不哭!?是一種痛徹心肺的哭,當然帶有些許的釋然。
一個替滿清愛新覺羅朝廷賣命的干將能臣走了,慈禧和皇上誰可依託?
一個替混蛋朝廷背下喪權辱國所有不平等條約黑鍋的背鍋俠,一個承受賣國賊罵名不計後果的人走了,甲午談判日本人槍擊血流滿面,一舉使朝廷減免一億兩白銀,沙俄逼約李鴻章病榻床前嘔血憂憤連連,這樣的朝臣太難得了!從此以後,慈禧和皇上就要赤膊上陣面對列強面對億萬民眾,何以自處開脫?
當然也有釋然:自長毛(太平軍)起事以來的漢人領兵大員又少了一個心腹大患,我愛新覺羅朝廷或可安枕。
李鴻章啊李鴻章,你死的不是時候(列強虎視眈眈),死的有點太晚……
-
3 # 秦右史
政治家的眼淚只是一個象徵。皇帝與慈禧真哭與不哭其實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大清帝國該何去何從。李鴻章去世,朝野上下震驚。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眼裡,李鴻章乃是不二之人才: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李鴻章目光高遠,在同時代無疑是最瞭解世界的人之一。他感慨道:
“歐洲諸國,百十年來,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國,闖入邊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載,亙古所未通,無不款關而求互市……此三千餘年的大變局也。”
三千年大變局乃是天才般的見解。在李鴻章看來,洋人因為船堅炮利才敢肆意妄為:
“西人專恃其槍炮輪船之精利,故能橫行於中土,中國向用之器械,不敵彼等,是以受制於西人”。因此清廷要變,學習西方,舉辦洋務,自強求富,才能與西人爭一上下。
老百姓把民間替人裱糊棚頂、窗欞、門楣等為業的匠人叫裱糊匠,中堂大人李鴻章一生做了個大清帝國的“裱糊匠”。
1901年(光緒27年)簽訂《辛丑條約》。李鴻章在簽字回來後大口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塊”,“痰咳不支,飲食不進”,被診斷為胃血管破裂。
而後不久病逝北京,詔贈太傅,晉封一等侯爵、諡文忠,賜白銀五千兩治喪,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處,京師祠由地方官員定期祭祀。清代漢族官員京師建祠僅此一人。他被慈禧太后稱讚為“再造玄黃”之人,享年79歲。
其臨終詩: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
觀之令人心酸。李鴻章去世的訊息傳來,慈禧的眼淚當場就流了下來,感嘆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李鴻章曾對洋人記者說:“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是淨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應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國家真正強盛,人才才能有真正發揮能力的機會。從李鴻章、伊藤博文的境遇對比,可以深刻彰顯內中道理。
時局之悲也。
-
4 # 搞哥讀史
那麼,在什麼情況下,皇帝是可以哭的呢?讓我們以光緒為例:
(一)先帝駕崩
——“上恭視大行皇帝大殮畢,奉安梓宮於乾清宮正殿,行殮奠禮,上號泣悲慟。”(當時光緒還小,估計是被嚇哭的。)
(二)恭謁陵寢
——“恭謁昭西陵、孝陵、孝東陵、景陵、裕陵、定陵、定東陵、惠陵。俱未至碑亭,即降輿慟哭。”(這種一般做做樣子就可以了。)
(三)遭遇國難
——“自去歲倉猝開釁,……至今日而關內外情勢更迫,北則竟逼遼潘,南則直犯京畿,……用是宵旰旁徨,臨朝痛哭。”(這是甲午戰敗後,日本威脅要直取北京,嚇得光緒臨朝痛哭,決定與日本議和。)
像晚清的重臣李鴻章去世,慈禧和光緒必然也有一番表示,但諭旨上的用詞,就比較講究,說的是“遽聞溘逝,震悼良深”,還有“披覽遺章,曷勝愴慟”。
震悼良深、曷勝愴慟是什麼意思呢?可以說很震驚、很傷心、很悲痛,但是到底哭沒哭,倒沒有明說。畢竟慈禧、光緒是君,李鴻章是臣,用哭、泣這樣的字眼,不符合他們的身份。
至於慈禧和光緒到底哭了沒?我認為,他們是有理由哭的。
二在那道悼念李鴻章的諭旨中,提到帝后悲痛的原因是“當茲時局艱難,失此柱石重臣。”
而實際上,自從甲午戰敗後,簽訂《馬關條約》後,李鴻章一直被投閒置散,後來慈禧還把他外放去做兩廣總督。直到八國聯軍入侵之前,慈禧和光緒都沒有意識到,李鴻章對他們來說有多麼重要。
在慈禧宣佈與列強開戰時,李鴻章聯絡東南地方大員,不奉詔令,實行東南互保,避免了讓東南地區一起陷入戰火之中。若非李鴻章等人老臣謀國,只要戰釁一啟,可能中國會馬上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無法挽回。
而慈禧逃到西安後,灰溜溜地希望與洋人和談,她想到的不是身邊的重臣榮祿,不是劉坤一、張之洞,而是遠在廣東,年近八旬的李鴻章。最後是李鴻章拖著病軀北上,多番斡旋,才與列強簽訂了《辛丑條約》。雖然是個恥辱合約,但堪堪保住了國土,沒有割地。
要是追根溯源,如果慈禧不把李鴻章外調,八國聯軍入侵甚至不會發生。
就在向列強宣戰的前一晚,慈禧都已經準備解散義和團,但端王載漪捏造的一條假訊息——洋人要求慈禧歸政給光緒——讓慈禧徹底失了智,對洋人態度來了個180度大轉彎,挑起了戰爭。假如李鴻章此時在京,派他去和外國駐京大使溝通,載漪的這一謊言,豈非馬上就被戳穿?
李鴻章在晚清政局中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他的去世,慈禧和光緒豈不心驚,既是哭李鴻章,也是哭自己。清朝泱泱大國,當遇到危難時,卻只能靠一位年邁老翁獨力支援。看著《辛丑條約》談判桌上李鴻章佝僂的身影,基本也預示了清朝晚節末路的命運。
回覆列表
李鴻章《1823-1901》晚清大臣慈禧太后的政治追隨者。他刻苦學習有淵博知識學問,過人的聰明才智。但他的聰明和才華沒有找到真理,只是慈禧太后政治工具的推手。做北洋大臣的時候,開辦學堂興辦學校鼓勵經商,開放洋人貿易。增加了清政府的財政收入促進了文化的發展,有人說興辦學堂通商是為了更好的斂財,李鴻章的人品雖然不能和左宗棠相提並論但他在辦學上還是有點功勞的。在《戊戌變法》中李鴻章錯失一個名留千古的機會,他不是不知道《戊戌變法》給社會帶來的好處,他更清楚《戊戌變法》是以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為首的兩個政治集團的鬥爭。李鴻章敏銳的感覺到沒有軍隊和朝中大臣的支援,光緒皇帝變法失敗是必然的,他更明白槍桿子是政權的唯一真理。他選擇了向慈禧太后政治集團的靠攏,真理和良知頓時蕩然無存,貪婪和慾望侵蝕著他的靈魂深處。在和太平軍的軍事鬥爭中左宗棠在胡雪巖支援下,憑著聰明軍事指揮才能太平軍以失敗而告終。在新疆保衛戰中左宗棠更是名聲遠揚,慈禧太后為了安撫民眾將左宗棠官升一級,胡雪巖資助糧草有功破格提升一品大臣。此時的慈禧太后敏銳的感覺到,左宗棠廉政愛民在官場和百姓中有很大的號召力,軍權在手有首富支援又有強大的號召力,宮中能放心嗎?除去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一黨獨大,政治權力的天枰失去平衡是慈禧不願看到的。除去胡雪巖左宗棠就成了沒牙的老虎,斬翅的雄鷹。在慈禧太后的暗示下和除左先除巖的政治策略下,李鴻章對自己的老鄉痛下殺招,一代徽商名人胡雪巖倒下了。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1895年4月17日簽定《馬關條約》《馬關條約》的簽定一時間李鴻章臭名遠揚,萬夫所指,成了賣國賊和漢奸的代言人,其實對李鴻章是不公平的,為人臣子的慈禧太后的旨意他敢不聽嗎?這個黑鍋他敢不背嗎?可惜百姓沒有對政治有深刻的理解,慈禧太后為了平息百姓的怒火對李鴻章做出了處理,他的人生仕途得到了終結,不久就一命嗚呼了。李鴻章的去世慈禧是不會傷心的,更不會失聲痛哭在慈禧的心中李鴻章只是她統治政權的一個工具忠於自己的一條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