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嚁月

    什麼崖山之後再無漢?什麼滿清之後無中華?這些問題都是出自某些學者之口罷了!存在很大的爭議。回首歷史,崖山一戰,元軍鐵蹄毀我華夏,但毀不掉漢人永不服輸的精神;滿清統治了中華,卻征服不了中華自強不息的意志!更加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和人類的大發展。因此無論怎麼改朝換代,漢與中華都與日月同輝!這才是歷史,歷史從來少不了漢人與中華來書寫的。它是一部血與淚的記載。

  • 2 # 187591627

    這種觀點是受日本和西方國家洗腦洗壞的。在十多年前社會上就沒有這種說法,為什麼?那時中國不強大,威脅不到某些國家。現在中國復興路,強大了。威脅到美國日本等一些國家了。他們在煽動中國的民族仇恨。企圖否定元清,否定中國領土的合法性和文化延續性,否定中華文化的強大包容性。煽動漢滿,漢蒙,漢回,漢維等矛盾。製造分裂中國的機會。

  • 3 # 107369541

    胡扯!按你的說法西晉之後無大漢! 中華文明之所以屹立5000年不倒,沒有斷代,就在於她不斷吸收其它文明及民族的加入,一直在更新,一直在自我修復! 中華文明是建立在文化上的,而非民族上的。那些建立在民族上的文明全亡了,如巴比倫,埃及,印度,羅馬,希臘……

    沒有五胡亂華就沒有隋唐,沒有元清就沒有今天的版圖。按民族劃分,漢人的區域與秦朝差不多。沒有大清,東北,西北,西藏內蒙都是外國了!

  • 4 # 吉月文

    這句話是在特定歷史背景之下提出的,並不能將之視作一種結論。這個觀點當然是錯誤的。相關的反駁很多,這裡不再贅言。我覺得更值得重視的是為什麼這種觀點在現代社會還有很多人認同。

    首先,認同這種觀點的人當中有不少是漢民族主義者。他們認為蒙元以及之後的滿清將漢民族的優秀文化損害殆盡。從文化角度上看,當代的中國文化融入了大量的蒙元以及滿清少數民族文化,已經不再純淨。他們用這句話來哀嘆漢民族文化的衰落。但實際上,漢文化在蒙元和滿清時期,依然保持了中國文化的主體地位。蒙元雖然在漢化的道路上有反覆,但是蒙古文化並沒有能夠取代漢文化的主體地位。滿清則積極主動地採取了漢化的措施。因此這種觀點並不符合事實。

    其次,是中國歷史學界的遺留歷史問題。自晚清以來,中國的傳統天下觀和現實的世界就產生了劇烈的衝突。在傳統社會中,代表漢族的華和代表少數民族的夷相互之間的互動就構成了中國歷史的主要內容。而隨著西方人的到來,傳統的華夷關係理論全面崩潰。中國被迫在西方人構建的世界體系內進行自我定位。而滿清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對當時的中國實行了分類治理的辦法。比如在漢地實行行省制度,在遊牧民族實行將軍轄區制度,在西藏實行喇嘛和大臣共同治理的制度,並且限制人口流動。因此晚清時期的中國實際上是幾大民族聚集區拼合而成的,相互之間是因為共同供奉滿清皇帝這一共主聯絡起來。那如何在滿清覆亡之後保持中國國土的完整?這需要構建一個共同的民族認同。因此以梁啟超為代表的學者就提出了中華民族的說法。試圖以中華民族概括中國傳統華夷兩大族群,並且以這種方式實現與歐洲式民族國家的對接。實事求是地說,這種概念的構建當然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如何構建這個概念上出現了嚴重問題。很多歷史學家在這個問題上缺乏政治責任感,沒有意識到這個概念一旦提出就意味中國現在的民族構成就已經與歷史上發生了本質的差異。當代的漢族,不能簡單的等同於歷史上的漢人,而是整個中華民族當中的的一部分。當代漢族當然繼承了古代漢人的所有文化遺產,但同時也繼承了所有古代少數民族的文化遺產。同樣的,當代的少數民族不僅僅是古代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繼承者,也是古代漢族文化的繼承者。因為既然匯成一體,那麼無論是漢人還是當時所謂的蠻夷都是現代華人也就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如果認清了這一點,就不會形成所謂的岳飛是否是民族英雄的可笑問題。部分學者基本理念不清,以加強少數民族研究為幌子,丟擲一些似是而非的荒謬言論,再經過網上發酵,就形成了非常惡劣的社會影響。應當說,在歷史學界當中存在著部分學者混淆歷史和現實民族概念,形成荒謬結論的嚴重問題。這一弊病時至今日都未能扭轉。因此,歷史研究結果非但沒有能夠促成民族融合,反而成了民族分化的助推力,助長了此類說法的流行。確實是中國歷史學界的悲哀。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觀點在日本曾經非常流行,也進而影響了一批留學日本的學者。日本人提出這種觀點的主要想法是爭取中華文化的主導權。日本在近代以來國力突飛猛進,又恰逢中國發展陷入低谷,在這種情況下有一些非分之想倒也合情合理。但是華人就不要跟在後面做應聲蟲啦!何況隨著中國復興,這種觀點在日本的市場也會越來越小。

  • 5 # 憤怒的小野豬

    這是個悲傷的話題,華夏民族從來沒有被北方蠻族推進到如此南方的海岸。

    崖山之戰有幾件事情的發生。

    第一,傳國玉璽,為了不再落入北方蠻騎之手,被永遠沉入大海。傳國玉璽,也就是和氏璧,自有秦大一統以來,就是正統漢人政權的象徵。南宋遇到的敵人如此強悍,漢人頭一次被北方蠻族推進到最南的海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從此從傳世國璽變成大漢族的陪葬。再無正統。

    第二,崖山海上的漂屍數十萬,是後人無法想象的慘烈。崖山之戰毫無疑問是一場空前絕後的戰役,戰死的人中,不光包括披甲的戰士,還有赴海而死的婦孺和手捧文卷秀寶的文官宮人。經此一役,大漢民族積累千年的工業與文化文件損失殆盡。

    第三,有相當數量的宋朝遺民東渡扶桑,強烈的仇恨和復國情緒下,反而對倭中國產生了非常大的文化影響。最後,漢人復國的願望被朱元璋實現。解決掉同樣是漢人的幾個義軍勢力,朱重八以更慘烈的殺戮滅掉了元朝。此時的漢人,卻再沒有考慮漂泊在外的大宋遺民。

    崖山之戰後華夏存否,和傳國玉璽與遺民強調計程車族正統已經關係不大了,是崖山戰役所體現的民族精神遺澤後世。

    崖山戰役中,漢民族是用最後的軍力與精華去奮戰,戰鬥的目標不為求生,只為赴死。

    即便我族力戰盡隕,何不快哉?

  • 6 # 歷史偷窺者

    所謂“崖山之後無中國”之說法,不無道理。崖山之後,宋即全亡,與之相伴的是宋世代的恢宏之氣象。

    歷數中國之文化全盛,先有諸子百家爭鳴,後有趙宋倚重文人,宋素有不殺文人之律法。並輔之以寬鬆之政策,天文、曆法、數學、醫學、水利、印刷、造船、航海、文學、戲曲等等各行各業自由發展達全盛。有白鹿洞、嶽麓、嵩陽等書院,至今聞名。宋社會之開明、開放、富庶,前所未有,而後取而代之以蒙元、明,至清代,莫能與宋比肩。並且宋之後保守之風盛行,即便康乾盛世也極其保守,少有宋之胸襟與自信。

    弱宋其實不弱,相比同時期面對蒙古入侵的國家(歐洲印度中西亞),宋雖終滅,然其存續時間之長足見其強盛。金人南侵,北宋遂滅,南宋承之,偏居東南,而東南最為富庶,素譽“蘇湖熟,天下足”。宋之印刷業,宋之制瓷業,宋之絲綢,因商業化程度高,國內繁榮,水準奇高。

    而版圖侷促,遂拓展海外,海外貿易日頻道,今啟宋代海上沉船,得文物以萬計,悉為民間貿易,而宋代海上,日行以數千艘類似商船。以此觀之,縱有明代鄭和下西洋,仍不法與宋比肩。若宋不曾為蒙元滅,則大航海時代之先鋒,未可知也。

    宋之時,社會財富、技術、文學等足以供給這方土地百千年,這也是後世沉迷祖輩成就而不進取,坐吃只待山空的由來。同理,崖山之後無中國,該“中國”乃常思進取、而胸襟廣大之中國,而非狹隘、自私之中國。中國亡於崖山之戰,或許可得理解。

    而今講究一個“民族復興”、“復興中華”,此“民族”“中華”當為自信、胸懷寬廣之中華,當為言無不盡、不殺士人之中華。以清新歷史之風,蕩盡宋後的陰霾。此或許中肯。

  • 7 # 雲亭遠創

    只知道漢民族有睡獅和醒獅之說,所謂不在沉默中瀑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當漢民族被壓抑到一定成度,就會產生一種巨大能量,那就是民族自尊心,所以說在任何形式下,也不會有無漢之說。一小部分人的論點只不過是消極的漢奸論調,動搖不了漢民族的根本。

  • 8 # 睿智山丘Z

    宋朝是漢民族最恥辱的朝代,先是北宋靖康之恥,皇帝的老窩讓人給端走了,兩個皇帝還有逃跑到杭州建立南宋的趙構當時都成了俘虜。趙構逃到杭州後仍然不思抗敵,整日吃喝玩樂歌舞昇平,還殺害前方統兵作戰的功臣岳飛等人,這樣的朝廷豈能不亡。後來的崖山海戰小皇帝跳了海,跳海的臣民有十多萬人,真是慘不忍睹。我納悶現在有些出名的文人都極力吹捧宋朝,不是腦袋被驢踢了就是居心不良。

  • 9 # 東周列國8

    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都說出自南明,作者不詳!

    實際這是日本人在明治維新後,為獲得亞洲主導地位而大肆宣傳的!也是日本脫亞入歐,蔑視大清的主要理論之一!

    我們還在高高興興研究這句話?日本告訴我們,中國,華夏的歷史到明已經結束了!誰來替代呢?日本!我們的文化才能代表亞洲!

    不要被別人賣了,還在數錢!

  • 10 # 923老石油

    這樣的說法不過是專家們的說法,其實嚴格來說我們漢民族卻是用我們的文化把如關還是野蠻民族的滿族人徹底變成了我們漢族人的一部分,

  • 11 # 鴻涵先生

    我們中國的歷史是由自古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所以,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多元共生的歷史,如果站在人數眾多的民族建立的政權立場上去否定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將他們排除在歷史之外,這就是歪曲,這就是蠱惑人心,其心可誅!

    上古時期的中國,根本就沒有民族概念,都是按照地域、家族的方式分為大大小小各種部落,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口也開始增長,人們手中可以利用的器械也是越來越多,於是優秀的部落掌握了更多的資源,他們開始為了爭奪更多的資源進行兼併戰爭,也就是開始走向了融合,我們炎黃子孫怎麼來的,不就是炎帝和黃帝打了一場大仗,兩個大部落最終成為了一家人,然後還是繼續發動戰爭、兼併,最終形成了國家,慢慢地一些有腦筋的人開始創造各種制度去約束人們,繼而一代比一代強,從堯舜時期開始,再到夏商周的建立,然後還是隨著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制度也就越來越完善,我們從原始社會逐步走向奴隸制社會接著就是漫長的封建社會。

    自古以來,我們一直以中原文明為主線文明,所以一講中華民族,大家都會認為漢文化才是核心,這一點毋庸置疑,那麼到底是什麼時候才以此確立的呢?也許有朋友會說秦朝,因為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不過很顯然秦朝短暫二世而亡,秦的法家思想成為了後繼統治階級們沿襲統治的法則外,書同文、車同軌等也都為民族的融合做出了貢獻,但是這些都不是最深入人心的根本法則,因為法家思想的使用者們還是及其少數的,所以,漢文化並不是始於秦朝。

    其實文化認同才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得以存在、融合和發展的基礎,而漢文化是始自漢朝,開始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就是“尊孔”的開始。

    從漢朝開始儒家思想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主流思想,這種思想是深入人心的,所以我們的民族文化根源就是儒家思想,所以說,民族的形成除了人口的結合之外,最重要的還是文化認同,當然,這也並非是籠統的,本文開篇已經說了,中國的歷史是由自古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文化認同的原則就是本土的民族文化的認同和歸一,所以說在中國的歷史上,無論是匈奴、鮮卑族、蒙古族、契丹還是女真族等等,他們都是我們的本土民族,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份子。

    比如匈奴,《史記》中早就說了“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夏后氏就是夏禹的後人,而大禹則是軒轅黃帝的直系子孫,那麼很簡單,匈奴就是夏朝跑偏了的後人,而匈奴到了大草原之後又分了很多部落,其中西邊的叫做“西胡”,在東邊的叫做“東胡”,隨著時間的發展匈奴人又與當地的各民族產生了融合,又發展成了很多的部落,比如蒙古族的老祖宗就是“東胡”,而女真(清朝)的祖先則是最早生活在東北大地的土著民族肅慎,早在上古時期就臣服於中原了,請問,你能說他們都是外來的嗎?不要看他們人少就否認他們,這就有點人多欺負人少了。

    所謂“崖山之後再無漢”的觀點是錯誤的,漢朝早就讓曹丕取代了,不用等到宋朝,再說了宋朝的時候也沒有實現大一統,當時並立在中原大地上有很多政權,宋只不過是文化、經濟最為發達的國家,真要是以宋的地域、歷史為核心來斷定中華民族的劃分,那麼算是華人的就只有幾個省而已,因為當時北方各省和西南各省都不屬於宋朝的。

    不過,崖山一戰確實是英勇非凡,絕對有尿性,但是請不要歪曲歷史,歪曲中華民族共融的客觀事實,崖山之後,蒙古族再度建立了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他們興的是漢法,尊的孔子,所以我們看問題真的不要太片面。

    咱們接著說,大明的歷史近些年尤其被人推崇,但是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就下令祭祀從“三皇五帝”開始一直到元朝忽必烈的眾多帝王,並且自稱是繼承了他們的衣缽,這就是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的最好體現。

    就算到了清朝,雖然統治階級是以滿洲貴族為核心,但那是皇權,真正的國家管理者還得是封建地主階級,單靠愛新覺羅一家統治,沒兩個月就得完蛋,晚清時期要不是湖南那波子地主階層搞團練也早就亡國了,所以提出“崖山之後再無漢”這個觀點的朋友,有點別有用心,是破壞民族團結的,這種思想應該摒棄。

  • 12 # 漢水長流

    "崖山之後無華夏",總有人會說是日本學者為配合當年的侵華戰爭提出來的。其實,這句話出自明末清初的文學大家錢謙益的一首名詩裡的一句:“海角厓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

    講的是公元1279年,蒙古軍隊和南宋逃亡的軍隊在這裡發生的崖山海戰,這場慘烈的戰爭之後,煌煌華夏進入了歷史上的最黑暗時期。

    單就這句話本身來講,不管歷史走多遠,這個事實是不能否定的。儘管如今的和諧社會重在民族團結,但是一碼歸一碼,正確面對崖山之後屈辱的歷史,跟現在的大中華理念並沒有衝突。如果選擇性的忘卻歷史,其實就是等於背叛。

    所以說"崖山之後無華夏",這句話是有道理的。

    不得不承認,崖山之戰永遠是漢人心中的一個沉重的話題,漢族此前在與外族的戰爭中,雖然有時候也有慘敗,甚至像五胡亂華時期,整個北方都被外族佔領,衣冠南渡,但是好歹還有東晉偏安一隅,代表了華夏正統。但是,崖山之戰後,漢族真正的是“亡天下”,華夏大地全部淪陷於異族手中。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對宋的評價是:“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蒙元滅宋,帶來的不僅僅是對華夏文明的摧殘和賤踏,而且還有蒙元統治者實行的赤裸裸民族壓迫政策,將所有的人分為四等,漢人成了最低等的人。

    伴隨著蒙元殘暴統治的加強,華夏文明開始走向了封閉與變態,那種支援我們民族不斷前行的血性越來越稀薄,霸秦、強漢、盛唐的陽剛之氣變成了難以企及的渴望。我們缺失的不僅有昂揚的精氣神,還有民族創造性的整體衰落,由於理性被壓制,代之而起的是頹廢的奴性文化的興起。從此,華夏文明不再是獨佔鰲頭,獨領風騷,不再具有開拓進取的精神了!

    這就是崖山之後的近百年的歷史事實,應當說"崖山之後無華夏"是我們民族在無助中最悲情的渲洩。

    我們都讀過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同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這首詩慷慨悲壯,感人至深,反映出了華夏民族渴望國家統一的時代要求。然而,蒙元代宋,徹底破滅了當時所有仁人志士的美好理想!有位愛國詩人面對亡國之痛,在陸游的墓地前,觸景生情,吟誦出蒼涼悲壯,同樣感人至深流傳千古的詩句:"青山一髮灰濛濛,干戈況落天南東。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所以不能脫離歷史背景,懷疑這句話的正確性。但是,慶幸的是我們這個民族,骨子裡就有股不屈服於惡勢力的精神,這種精神,就是我們這個民族最偉大的財富,雖然多次遭遇強敵入侵,甚至江山更易,但是我們始終不會屈服,總有人在危難之時挺身而出,救民族於水火。1368年,朱元璋領導農民起義,終於驅逐了韃虜,恢復了中華!

  • 13 # 沐夏花園

    “崖山之後無中華”這句話,指宋元鼎革為中國歷史的一大劇變,崖山海戰後陸秀夫揹負著幼帝投海自盡,後宮及群臣大多隨之殉國,華夏文明自此而絕。

    而且紛紛傳說這話是日本人內藤湖南說的,他提出了唐宋變革論看來看去,他最像!

    日本歷史學家內藤湖南主攻的斷代史其實是清代史,對於清代樸學推崇備至,顯然他是沒有這個覺悟提出“崖山之後無中華”的。

    但如果把 目光轉向中國,便不難找到這句話的原型,出自錢謙益的《後秋興之十三》: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更無魚腹捐軀地,況有龍涎泛海槎?望斷關河非漢幟,吹殘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無歸處,獨俺銀輪哭桂花。

    所以 “崖山之後無中華”原本出自南明遺民的詩句,以崖山海戰比喻南明敗亡,哀嘆山河破碎 ,神州陸沉,後被一些別有用心者曲解為華夏文明自宋亡後斷絕。其目的就是貶低華夏文明,以達到不可告人之目的。

  • 14 # 牛頭對上了馬嘴

    清代錢謙益所說的:崖山之後無漢人。其實有二種含義,一、是中國自漢唐以後的文化不復存在;二、中國的人種徹底改變。

    兩漢是儒家鼎盛時期,儘管大量的儒家偽作和神話故事產生,但是還是在劉姓諸侯國和宦黨之爭。東漢中期道家和佛教崛起,對庶民(老百姓)思想和生活方面還是比較寬容的。唐朝是鮮卑王朝,他們祖先來自西伯利亞和西域廣闊草原,對人的約束力較寬。明清時期稱漢唐為“髒漢臭唐”。北宋是沙陀人,他們延續了隋唐的風氣,官府是官府,民間是民間,兩者互相不干涉。北宋的宋仁宗趙禎時期,還有女子裸體下身遮塊布相撲,司馬光當丞相時,作為裸戲給禁止了。

    我們不說蒙元時期將華人分成四等十級,實際上就是在文化上“嚴酷和專制”的開始了。順便提一下:西方人認為,看東方文化到日本去,原因是日本還保留著漢唐時期的純中國文化。日本是一個海島國家,它從中國學習的漢唐文化沒有被外敵入侵而打斷。譬如:這次東京奧運會上的女子水上芭蕾舞運動員,身穿印著“祭”字的泳衣。就是中國漢代儒家祭祀文化的標誌;日本女子和服是中國唐代道教和服;日本男子相撲,就是中國女子相撲傳過去的克隆版;日本的儒釋道是漢唐時期的(沒有中國明清儒家一脈相承的炎黃子孫論);奈良和名古屋大量的建築都是原汁原味的唐朝建築。

    南宋崖山以後被滅,蒙元將華人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其中的漢人都是漢化的胡人,他們分別是“党項、契丹、女真、回鶻、突厥、沙陀、柔然”等等。在北宋的靖康之難以後,女真對北宋進行了大規模的殺戮,中國歷史上發生了第四次“衣冠南渡”。女真在中原建立了前金,前金延續了120多年,在中原的胡人都漢化了,他們漢姓、漢字、漢文化(儒釋道)。所以忽必烈建立元朝,他分不清誰是漢人,就將自己身邊中原的漢化的胡人都認為是“漢人”。

    朱元璋本是信仰“摩尼教”,這些教是西亞色目人獨有的。明朝建立,朱元璋改為儒教,作為是道統,也就是他建立的朝代是正宗的中原漢人王朝。但是,朱元璋西亞人的本色沒有改變,上臺伊始就開始將在中原滅絕三千年的“剝皮、活人殉葬、滅九族”等等酷刑用上了。明朝建立之初,留在中原的蒙古人將168個蒙古姓改為漢姓;一部分色目人信仰伊斯蘭教改為“回民”,另一部分色目人信仰摩尼教改為漢人;在蒙元時期的漢化的胡人通通名正言順的變成了漢人,他們就是我們現在漢人祖先的主體,華人開始向蒙古人種轉移。滿清入關,剃髮易服、滿清十大酷刑、文字獄、主子與奴才、殺殺殺到滅亡,都是蒙元時代留下來的“專制和嚴酷”的表現。所以說,崖山之後無漢人,說的就是中華民族最悲傷的一段時間和歷史。

  • 15 # 天下登徒子

    笑了,漢人是漢人,南人是南人,從明朝開始南人硬把自己也變成了漢人,自古以來南人都不受待見,宋朝的寇準就曾經說過不讓南人參加科舉,宋太祖趙匡胤也不讓手下的南人掌握兵權,明朝皇帝朱元璋就是個南人,他覺得南人太丟人了,所以把南人和漢人都稱為漢人,就算到了明末南人還不受歡迎,顧炎武也曾經說過南人狡詐重利而忘義不可交,漢人和南人的區別就是漢人講的是文化傳承,而南人因為自身的自卑老是強調血統,生怕別人把他混血漢的老底扒出來,更怕被排除出漢人之外,那群天天在網上罵別的民族挑起民族矛盾的全都是南人的後代,有些人天天漢人漢人的,先搞清楚你是漢人還是南人,笑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多肉可以防輻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