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好心情149600850
-
2 # 小蘇哥哥1
七十年代,7分錢一倆糧票買兩根油條,當時沒有錢,及時有錢沒糧票也買不到吃的,當時,輕體力活一月30斤口糧,重體力一月40斤口糧,這就是當時城裡人的定糧日子。到改革開放,5斤糧票換一鞋架,30斤糧票換一鋁鍋,直到到後來取消糧票,還要一條,有地方糧票和全國糧票之分,全國的就是全國通用,地方的就是在自己省用,謝謝!
-
3 # 小白我不愛
在新中國的歷史上有過糧票、布票、肉票、糖票、腳踏車票、煤票、肥皂票等等票證,它涉及老百姓生活的各個方面,可以說只要人們所需要的生活物品都可以找到所對應的票證。從1953年至1993年,它幾乎流行了半個世紀。它也是我們建國初期物資匱乏、生活艱難的寫照。
新中國成立之初,可以說瘡痍滿目、百廢待興。“華人民站立起來了”,但要實現“人人有飯吃,人人有衣穿”,談何容易。經濟上的不平等,政治上的平等就是一句空話。而面對列強環伺、經濟封鎖,也必須集中社會財力辦一些諸如造原子彈、衛星上天等等大事情。因此,實行計劃消費,定量供應——票證制度誕生了。
中國的糧票種類數量有“世界之最”之稱,除有全國糧票外,全國2500多個市縣,還有一些鎮、鄉都分別發放和使用了各種糧票,進行計劃供應,還有一些大企業、廠礦、農場、學校、部隊、公社等也印發了各種糧票,種類繁多。
使用各種票證的艱苦歲月鍛鍊了幾代人,我們不能忘記這段歷史。
糧票大王收藏63000多張糧票,價值百萬也不賣”的新聞引起了大家的廣泛討論,糧票收藏也再一次引起了關注。蔣俊從1974年到2017年收藏了63000多張糧票,1996年,蔣俊的文革系列糧票首次在中國革命博物館展出,當時的館長說博物館願意出200萬買,被他婉拒。
我覺得這是一段歷史,也是人生經歷,大概誰都不想去觸碰吧!
-
4 # 47547577軍哥
這真是曾是兒時的一個記憶,如今則成了一個對往昔的回憶。糧票做為一個在特定時期的產物,在五十年代中期開始流通使用,但那時發行的糧票,還是侷限為全國糧票,一兩、半斤、壹斤。尚未發行各省市地方糧票。而全國各省市地方糧票的產生髮行並使用,則是在六十年代開始。以我的家鄉城市為例,其發行的地方糧票有一兩、二兩、半斤、壹斤。以後隨著社會需求,市場需要大值面額糧票應運而生。我省陸續發行了二斤,(全國糧票三斤、五斤)五斤、十斤、二十斤面額的地方糧票。那時到商店買糕點,是要收糧票的,沒糧票根本不賣。有到外省市出差的人,則需要使用全國糧票,到糧站換取全國糧票是要扣除你的個人豆油的。(月每人供應半斤豆油)。兒時的回憶充滿難忘的艱辛和快樂!難以忘懷!在八十年代未期,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髮展並壯大,祖國越來越繁榮昌盛!全華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好!糧票這個做為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徹底的退出了歷史舞臺,人們也將永遠銘記這段歷史!銘刻於心!謝謝邀請!
-
5 # 燕yu1
謝謝邀請!這個當然記得!不僅是糧票還有布票糖票,吃供應糧的還有油票,還有很多商品需要憑票購買,像腳踏車,縫紉機,手錶。糧票和布票分全國的和地方的,生產隊按每人每戶發放,二兩地方糧票加上五分錢能買一個饅頭!後來這些票類逐漸的取消了,有很多人就開始倒票收藏了!
-
6 # 捕獵者的守候
糧票在那個年代相當第於第二貨幣,跟人民幣差不多是同等地位。我家還有幾張糧票和油票,我這年代的人對它比較陌生,我聽父親跟我講過,那時買東西都是憑票,有糧票,布票,煙票,糖票,……,所以沒有糧票你就沒飯吃。糧票好像是53年實行統購統銷政策,到55年首次發求糧票,一直到93年糧票退出市場,結束了它的歷史。
-
7 # 雪藏62
談起對糧票的回憶,那是孩童時最難已弄不明白的票據。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最盛行的就是什麼都要憑票供應:買肉有肉票-買布有布票-買棉花有棉花票-買菸買糖都要有票,票就是購買各種商品時的"資格證",沒有這"資格證"想買東西門都沒有。那年代雖然各種物質都匱乏,但最缺的是糧食,幾乎家家戶戶糧食都不夠吃,那時城鎮的每人每月供應三兩油,農村菜社每人每月才一兩半油,大田社(專門種糧食的生產隊)一兩不兩。油水少,吃的就多,家裡孩子生的一個又跟一個,在說那時城鎮人口的供應糧每月都是定量的:中學生是三十五斤半,正常工人幹部是二十七斤半,特殊重體力包括煤礦井下工人是五十七斤半,那時有很多大人為了讓孩子們吃的更飽,就放棄了原來不錯的工作,到了煤礦井下上班,為的是那每月多出來的十幾斤糧,每天單位發的井下保健:麵包(班上不捨的吃拿回家),還有每月夠二十六個班以上才有的"細糧票"補助,用這樣的"細糧票"只能在供應糧店買到相對的細糧(大米或白麵)。那時除了國營食堂,經營餐飲業外,沒有任何一傢俬營餐館,你想要改善改善主食:比如想買油條-饅頭-花捲----那你就要先上糧店去"訖"糧票","訖"多少斤糧票就要把糧食卡片中的糧食扣掉多少斤,況且"訖"糧票的斤數也是有"嚴格"的規定的,不是想"訖"多少斤都行的,如要"訖"全國糧票,那是要拿單位證明信,證明該同志要到外地出差才行。那時很多人家糧食不夠吃,那怎麼辦呢?一般都透過特別熟的熟人介紹,像地下黨接頭一樣,在晚上把家裡的的大人代入一家暗地裡"投機倒把"倒騰"糧票"的票販子家裡,俏俏的交易,那時的"票販子"如被抓住是一種很嚴重的政治錯誤,就連買糧票的人也會被扣上"莫須有"的罪名------
不知不覺的糧票就失去了它應有的"特殊"作用,直到現在被許多人徹底忘掉,包括我,要不是這幾天收拾老東西,在一個爸爸生前留下的木盒子裡發現了許多年前曾經相伴成長的糧票,這才打開了塵封已久的童年記憶,也許就在也想不起來了!!!!!!
回覆列表
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前一段時間吃糧食是要供應的,當時分為輕體力和重體力勞動二種,輕體力每月供應三十斤,重體力供應四十斤,無論是在食堂吃飯還是出差都是要糧票的,在本省內可使用本省糧票,如出差到其他省份是要全國糧票的並且還限額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