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醫生AT雲筱堂
-
2 # PET中心蔣書情醫生
半夜老是感覺醒的症狀,這種情況發生主要考慮是由於存在睡眠障礙,有考慮是存在情緒精神狀態,內分泌調整問題有關,如果存在一定的睡眠不足或者有存在明顯的頭暈頭痛的情況下,是需要在醫師指導下應用安神藥物來改善目前情況,平時需要保證睡眠,注意休息。
半夜老是感覺醒的症狀,這種情況發生主要考慮是由於存在睡眠障礙,有考慮是存在情緒精神狀態,內分泌調整問題有關,如果存在一定的睡眠不足或者有存在明顯的頭暈頭痛的情況下,是需要在醫師指導下應用安神藥物來改善目前情況,平時需要保證睡眠,注意休息。
很多人都有這種體驗:每晚11點之前入睡,凌晨卻定時醒來。有的是到凌晨1點多鐘就醒,有的是到凌晨3點多鐘就醒。
遇到這種情況,有時翻個身又睡著了;可有時翻來覆去,折騰好久,天快亮了才能睡著,這樣反反覆覆讓人很困擾。
◆◆
為什麼半夜總會醒?
◆◆
中醫認為,人體臟腑與十二個時辰相對應。在相對應的時辰裡,本臟腑的氣血最旺盛、功能最強。如果臟腑有異常,就會出現莫名清醒且難以入眠的情形。
因此,這種情況可以透過疏通相應經絡來解決,有時會立竿見影。
◆◆
這兩個時間最容易醒!
◆◆
01
丑時:凌晨一點至三點
凌晨1-3點鐘莫名醒來,多由肝火旺盛所致。常有煩躁、易怒或氣鬱等症狀,在氣血流注到肝經的時間段,自然把人喚醒。
建議:
此時敲揉、點揉肝經的陰包穴、太沖穴,會痛不可摸,在痛點處敲、揉5-10分鐘,3-5天痛感消失,可一覺睡到天亮。
敲打手勢:
敲肝經時,拳握緊、用小指掌指關節敲 。
敲擊方法:
1、輕敲3-5遍後,在大腿內側的“陰包穴”會有強烈痛點,可進行點揉。
2、“太沖穴”在大腳趾與二腳趾分叉處的凹陷中,用食指向腳踝方向勾住此處然後點揉,如果有痛點需要疏理。
3、雙腳著地,一手握空拳輕敲大腿內側。
02
寅時:凌晨三點到五點
這個時辰是肺經當令,也就是肺功能最強的時候,因此肺火過旺、肺氣不足、肺熱等人群就更容易醒來。
建議:
肺不好的人群可以多吃潤肺的食物,比如梨、百合等等,睡前不妨敲揉肺經的孔最穴、點揉魚際穴,在痛點處每次操作5-10分鐘。
經過一段時間的反覆按摩後,穴位處的痛感會減輕,會發現自己夜間驚醒的症狀有減輕。
敲打方法:
敲揉孔最穴:掌心向上,前臂放鬆平舉,另一手握空拳輕敲肺經巡行處。
輕敲3-5遍後(前臂一定要放平),多數肺臟功能有異恙的人在“孔最穴”會有明顯痛點。此時,可對痛點可採用按揉或點揉的方法進行疏理。
點揉“魚際穴”:“魚際穴”在靠近大拇指的兩骨中間位置,按揉時,拇指要靠向第一掌骨發力,肺有疾時此處也會痛感明顯,可是有人開始時痛感不重,當把“孔最穴”疏通之後,感覺才會出現。
◆◆
這些行為加重失眠
◆◆
1、玩手機
手機光線會刺激大腦和眼睛,導致神經興奮,不利於再次進入睡眠。
2、喝涼水
冰涼的口感容易讓神經更加清醒,對腸胃也是巨大的刺激,如果要喝水還是建議喝點溫白開,它能降低血液粘稠度,預防血栓形成。
3、凍雙腳
起夜時要注意腳部保暖,有句話叫“寒從腳下起”,特別是夏天很多家庭都開著空調,地板冰冷沁人,體質弱的人就容易感冒,入睡困難的人也會更加清醒。
4、開亮燈
半夜醒來開了明晃晃的亮燈,就更難睡著了,一下開啟亮燈會給神經和身體一個“啟用”訊號,最好在床頭擺放一個燈光柔和、溫馨的小夜燈,既能看清也不至於影響睡眠。
5、想事情
思緒煩擾會干擾睡眠,半夜醒來想東想西,不但事情想不清楚,睡眠也耽擱了,反而越來越焦慮不安。
◆◆
儘量在此時入眠
◆◆
曾有調查顯示,睡眠時間在6.5-7.4小時之間的死亡率最低;而少於4.4小時的死亡危險率會翻倍,老年人睡眠時間相對更少,但也應保持在5.5-7小時才更健康哦~
01
子時23:00入眠
子時(23:00-1:00):此時睡得足,黑眼圈不露。
中醫理論認為;“肝之餘氣,洩於明膽,聚而成精。”人在子時前入眠,膽方能完成代謝。“膽汁有多清,腦就有多清。”反之,會因膽汁排毒代謝不良更容易生成結晶、結石。
02
丑時1:00熟睡
丑時(1:00-3:00):此時最好進入熟睡階段。
中醫認為,丑時是肝經當令,肝血推陳出新。《黃帝內經》中有言,“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也就是說肝臟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等功能,特別是氣血不好的女性更是要注意好好睡覺喲~
03
寅時3:00醒了也彆著急起
寅時(3:00-5:00):此時是一天陽氣的開端。
很多老年人也最容易在這個時間段醒來,這和氣血不足有很大關係。即使醒了睡不著也別急著起來,可以先在被窩裡活動活動手腳再起。
溫馨提示:高血壓患者起床建議遵循“221”原則,即醒來後現在床上躺2分鐘,起來後稍坐2分鐘,再坐到床邊等1分鐘再站起來活動。
注意:並不是說睡覺時間只能集中在以上6個小時,比如早上六點當然也可以繼續睡,視情況而定,只要保證充足、規律的休息,就沒有大礙。
圖文源自網路
請在醫生指導下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