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意識的問題由來已久,我就先分享兩個小故事,探討那些看起來相互矛盾的觀點以及思想實驗。
1996年,一位名叫“西格爾”的醫生接診了一個糖尿病人,他自稱桑德拉,39歲,帶著厚實的眼鏡兒,穿著灰色的上衣,很保守的樣子。
桑德拉說自己每天注射一次胰島素以保持血糖水平的穩定。經過檢查,西格爾發現她並沒有典型的糖尿病損害的跡象,比如口渴或者視力模糊。因此抽了血之後,預約了一週以後的複診,到了約定時間,桑德拉並沒有來就診,又過了幾天,桑德拉沒有預約,就直接跑來診所了。西格爾幾乎認不出她了,她穿著短褲破爛的T恤,和紅色的淺頂帽子,臉上畫的彩妝。經過檢查以後,她的血糖水平達到了250毫克,而正常的血糖水平是在70到140之間。因此,西格爾給她調整了治療方案,並且預約了下一次的複診。
到了複診的那一天
一名身穿男士藍色西裝的病人出現在前臺,儘管前臺助理認為他就是桑德拉,但是他堅持說,他是第一次來這裡,他說他叫唐納德,是22歲,而且診斷不明。西格爾問他是否正在服用胰島素,他說“不,我不是糖尿病人”。
西格爾勸說他去看了精神科醫生,並最終確診為多重人格。他的個性之一是西爾維亞,他是一位60歲的平靜的前學校老師。在某一天,西爾維亞的葡萄糖水平是52,40分鐘以後,西爾維婭忽然聲稱自己是桑德拉。此時再進行檢測,血糖水平變成了185。他還有一個血糖水平是212的人格叫卡瑪拉,以及另外一個血糖水平從來沒有超過100的12歲的小女孩兒。
西格爾和精神科醫生都無法證明桑德拉血糖的波動是由人格改變而引起的,但他們也很難用其他任何方式來解釋這個現象。從這裡看來,身體的機能,包括代謝水平,都可以由不同的人格來決定,也就是說精神層面的意識,決定了物質層面的身體。
路易絲·海伊(Louise L. Hay),在他的暢銷書《You Can Heal Your Life》中說到“如果我們重視內在的力量從心改變,幾乎任何東西都可以治癒”。
他在書中解釋了受到限制的信念,通常是導致疾病的原因,以及如何改變思維方式,並改善生活質量。
路易絲有一個客戶,是一個高度的近視眼,按照路易絲的方式進行自我調節,某一天早晨他醒來後,忽然發現自己的視力恢復了正常,不用戴眼鏡也能看清楚了。他興奮的一連聲的大叫:“我簡直不能相信這是真的,我簡直不能相信這是真的”!
你猜怎麼著?很快,他的視力又回到了以前的近視狀態。這是因為在他的意識當中,他表達出的是不相信自己會康復的資訊,結果他就真的康復不了了。
從此也可以看出,信念和意識的力量,但是且慢,還有另外一個聲音。
1983年,67歲的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心理教授本傑明·裡貝特
在《腦》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他的結果令科學界和哲學界沸然!
實驗是這樣的,裡貝特找來了一些志願者,用腦電記錄裝置監控他們的腦電波活動,然後給他們下達指令,無論任何時候,只要起個念頭就動動你的手指。
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理解,動動手指都是一種自由意志的產物,你決定動了,這個意識產生,於是運動皮層發出指令。透過神經 - 肌肉接頭調動相關的肌肉群,接著手指就會動了。其次序就是意識決定要動然後相關的腦部活動,運動皮層發出指令,最後是手指動。
這個解釋合情合理,但是李貝特發現了其中的破綻,腦電記錄裝置顯示,當志願者意識到自己要動手指的時候,大腦早已經發出了動手指的指令。也就是說,先是出現相關的腦區活動,運動皮層發出指令。這個事件過了大約300毫秒以後,才出現意識決定要動,接著又過了200毫秒左右,手指開始動,這意味著透過監測腦部活動,裡貝特可以預測志願者何時出現動手指的念頭。
這個小實驗無疑展現了驚人的內涵,自由意志可能並不存在,至少在動手指這個簡單任務上,是我們的大腦決定了行動,而意識僅僅是緊隨其後。
裡貝特的這個實驗不是唯一一個證明,大腦的活動先與我們的意識的試驗。
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神經生理學家威廉·格雷·沃爾特
20世紀9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丹尼爾·韋格納說,你生命中所有的決定都是由你的大腦做出的,比如說你站起來說話或者揮手的決定等等。在大腦做出每個決定的瞬間,大腦完成了兩件事:
第一,他將這個訊號傳輸給大腦的某個特定區域,讓你能夠感知到這個決定。
第二,他延遲了傳輸這個訊號到你的腿嘴或者手臂。
所以從結果上來看,你是先感知你剛剛做了一個決定,然後才看到自己和決定相符的動作。因此 你錯誤的認為,是你而不是你的大腦做了這個決定,那麼到底是意識決定了身體,還是意識本身只是大腦的一個副產品呢?
如果說意識決定了物質,決定了宇宙,那麼大家可以考慮一下以下兩個思想實驗:
第一,如果地球突然被一顆行星摧毀了怎麼辦?
那會不會因為觀察者的消失而導致整個宇宙的終結呢?
第二,鯨魚,海豚,大猩猩和黑猩猩這些有意識的動物,是不是因此會成為宇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呢?
我們可以從這兩個問題出發,去思考意識決定宇宙。可以推匯出怎樣的結果?也許意識和大腦本就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並不存在誰決定誰,誰產生誰。
圖中是人的腦幹
紅色部分如果因為中風被損壞,那麼人就會成為植物人。在這種狀態下思維消失了,意識消失了,他去哪裡了呢?此時這個人就喪失了自我的基礎,也無法感受自我的存在。
如果綠色的部分壞掉了,那麼人就會完全癱瘓,但是意識可以保留下來。這個人仍然具有完整的意識,並可以間接的表達。只是他的意識彷彿被囚禁在自己的身體裡。
有人也常常用電腦來類比意識和大腦,說大腦是硬體,意識是軟體,二者是兩個概念。
當然在電腦沒有執行的時候是這樣的,硬體和軟體是分開的,軟體只是儲存在磁碟上的一段程式碼,但是當電腦開始運行了,軟體已經載入到記憶體當中了。這時候,硬體和軟體還分得開嗎?
關於意識的問題由來已久,我就先分享兩個小故事,探討那些看起來相互矛盾的觀點以及思想實驗。
1996年,一位名叫“西格爾”的醫生接診了一個糖尿病人,他自稱桑德拉,39歲,帶著厚實的眼鏡兒,穿著灰色的上衣,很保守的樣子。
桑德拉說自己每天注射一次胰島素以保持血糖水平的穩定。經過檢查,西格爾發現她並沒有典型的糖尿病損害的跡象,比如口渴或者視力模糊。因此抽了血之後,預約了一週以後的複診,到了約定時間,桑德拉並沒有來就診,又過了幾天,桑德拉沒有預約,就直接跑來診所了。西格爾幾乎認不出她了,她穿著短褲破爛的T恤,和紅色的淺頂帽子,臉上畫的彩妝。經過檢查以後,她的血糖水平達到了250毫克,而正常的血糖水平是在70到140之間。因此,西格爾給她調整了治療方案,並且預約了下一次的複診。
到了複診的那一天
一名身穿男士藍色西裝的病人出現在前臺,儘管前臺助理認為他就是桑德拉,但是他堅持說,他是第一次來這裡,他說他叫唐納德,是22歲,而且診斷不明。西格爾問他是否正在服用胰島素,他說“不,我不是糖尿病人”。
西格爾勸說他去看了精神科醫生,並最終確診為多重人格。他的個性之一是西爾維亞,他是一位60歲的平靜的前學校老師。在某一天,西爾維亞的葡萄糖水平是52,40分鐘以後,西爾維婭忽然聲稱自己是桑德拉。此時再進行檢測,血糖水平變成了185。他還有一個血糖水平是212的人格叫卡瑪拉,以及另外一個血糖水平從來沒有超過100的12歲的小女孩兒。
西格爾和精神科醫生都無法證明桑德拉血糖的波動是由人格改變而引起的,但他們也很難用其他任何方式來解釋這個現象。從這裡看來,身體的機能,包括代謝水平,都可以由不同的人格來決定,也就是說精神層面的意識,決定了物質層面的身體。
路易絲·海伊(Louise L. Hay),在他的暢銷書《You Can Heal Your Life》中說到“如果我們重視內在的力量從心改變,幾乎任何東西都可以治癒”。
他在書中解釋了受到限制的信念,通常是導致疾病的原因,以及如何改變思維方式,並改善生活質量。
路易絲有一個客戶,是一個高度的近視眼,按照路易絲的方式進行自我調節,某一天早晨他醒來後,忽然發現自己的視力恢復了正常,不用戴眼鏡也能看清楚了。他興奮的一連聲的大叫:“我簡直不能相信這是真的,我簡直不能相信這是真的”!
你猜怎麼著?很快,他的視力又回到了以前的近視狀態。這是因為在他的意識當中,他表達出的是不相信自己會康復的資訊,結果他就真的康復不了了。
從此也可以看出,信念和意識的力量,但是且慢,還有另外一個聲音。
1983年,67歲的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心理教授本傑明·裡貝特
在《腦》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他的結果令科學界和哲學界沸然!
實驗是這樣的,裡貝特找來了一些志願者,用腦電記錄裝置監控他們的腦電波活動,然後給他們下達指令,無論任何時候,只要起個念頭就動動你的手指。
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理解,動動手指都是一種自由意志的產物,你決定動了,這個意識產生,於是運動皮層發出指令。透過神經 - 肌肉接頭調動相關的肌肉群,接著手指就會動了。其次序就是意識決定要動然後相關的腦部活動,運動皮層發出指令,最後是手指動。
這個解釋合情合理,但是李貝特發現了其中的破綻,腦電記錄裝置顯示,當志願者意識到自己要動手指的時候,大腦早已經發出了動手指的指令。也就是說,先是出現相關的腦區活動,運動皮層發出指令。這個事件過了大約300毫秒以後,才出現意識決定要動,接著又過了200毫秒左右,手指開始動,這意味著透過監測腦部活動,裡貝特可以預測志願者何時出現動手指的念頭。
這個小實驗無疑展現了驚人的內涵,自由意志可能並不存在,至少在動手指這個簡單任務上,是我們的大腦決定了行動,而意識僅僅是緊隨其後。
裡貝特的這個實驗不是唯一一個證明,大腦的活動先與我們的意識的試驗。
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神經生理學家威廉·格雷·沃爾特
20世紀9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丹尼爾·韋格納說,你生命中所有的決定都是由你的大腦做出的,比如說你站起來說話或者揮手的決定等等。在大腦做出每個決定的瞬間,大腦完成了兩件事:
第一,他將這個訊號傳輸給大腦的某個特定區域,讓你能夠感知到這個決定。
第二,他延遲了傳輸這個訊號到你的腿嘴或者手臂。
所以從結果上來看,你是先感知你剛剛做了一個決定,然後才看到自己和決定相符的動作。因此 你錯誤的認為,是你而不是你的大腦做了這個決定,那麼到底是意識決定了身體,還是意識本身只是大腦的一個副產品呢?
如果說意識決定了物質,決定了宇宙,那麼大家可以考慮一下以下兩個思想實驗:
第一,如果地球突然被一顆行星摧毀了怎麼辦?
那會不會因為觀察者的消失而導致整個宇宙的終結呢?
第二,鯨魚,海豚,大猩猩和黑猩猩這些有意識的動物,是不是因此會成為宇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呢?
我們可以從這兩個問題出發,去思考意識決定宇宙。可以推匯出怎樣的結果?也許意識和大腦本就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並不存在誰決定誰,誰產生誰。
圖中是人的腦幹
紅色部分如果因為中風被損壞,那麼人就會成為植物人。在這種狀態下思維消失了,意識消失了,他去哪裡了呢?此時這個人就喪失了自我的基礎,也無法感受自我的存在。
如果綠色的部分壞掉了,那麼人就會完全癱瘓,但是意識可以保留下來。這個人仍然具有完整的意識,並可以間接的表達。只是他的意識彷彿被囚禁在自己的身體裡。
有人也常常用電腦來類比意識和大腦,說大腦是硬體,意識是軟體,二者是兩個概念。
當然在電腦沒有執行的時候是這樣的,硬體和軟體是分開的,軟體只是儲存在磁碟上的一段程式碼,但是當電腦開始運行了,軟體已經載入到記憶體當中了。這時候,硬體和軟體還分得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