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優己

    三十萬大軍如果沒有糧餉給養立馬變成飢餓大軍,燒火棍大軍。劉邦聰明的一點就是這裡,他沒有統兵打仗之才卻是懂得賺錢,排程後勤。是一個很好的管理者。只要控制住糧餉兵器,這些兵馬就得乖乖聽話。

  • 2 # 三羊人物誌

    首先,他的志向從來不是當一個君王,他是有“將帥”崇拜情結的。從他與劉邦的那次經典對話中就可以看出來。劉邦問韓信,我可以帶兵多少,韓信說,十萬!那麼將軍又能帶兵多少?韓信答曰,多多益善!這讓劉邦有點不高興,於是劉邦偏過頭有點耍小孩子脾氣似得說,為何將軍帶兵越多越好,而本王只能帶區區十萬兵馬了?韓信說,將軍的天職就是統帥兵馬,自然越多越好,而君王的天職就是駕馭諸將,諸將服則天下平,這與所帶兵馬的具體多少又有何相干了?這番話讓劉邦很受用!

    劉邦與韓信的此次對話是相當經典的,我所表達的文字完全形容不了他們當時君臣之間的“演繹”!可以說,韓信並不像大部分人云亦云說的那樣,完全沒有政治頭腦。他心裡很多東西都是知道的。所以他在有的時候還是會表露自己的真心的,當然更多的是一種真情流露。就比如此番對話,他流露出的意思就是我只想當一個好的元帥,而您劉邦才是真的君王!

    韓信雖然是個軍事天才,但也是個性情中人,他有自傲的一面,也有知恩圖報的一面。在他的謀士蒯通三番五次進諫讓他自立為王的時候,他都因感念漢王的“解衣推食”之恩而拒絕了蒯通的建議。試想一下,如果是你,坐擁三十萬兵馬,將士上下一心,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而且功高蓋天,你會不會自立為王?說句真的,傻子才不會。也只有韓信這樣的傻子才不會。所以我才說他除了是個軍事天才,也是個性情中人。這一性格特點從後來他回鄉看望漂母也能看的出來。

    另外就是很多人對劉邦的誤讀,世人都說他只有“識人”之能,而且多是運氣。其實在我看來,識人並不是他的能力,仁義也不是,仁義是後來尊儒才興盛起來的。他真正的人格魅力是“俠義”。很少有人會提起他年輕的時候一直想做的只是個“遊俠”,而且在他第一次看見秦始皇的時候,說的是“大丈夫當如是!”這些都說明他內心是有“俠義”的,有那種俠義的心氣。這也是蕭何,曹參,樊噲,盧綰,周勃,夏侯嬰這些三教九流之徒,黑白兩道之輩都能聚在他身邊的原因。如果你不相信他的“俠義之心”,也應該相信蕭何的識人之能。如果你這兩個人都不相信,那我也沒什麼話好說了!

    我說這麼多,其實最後想說的是,劉邦和韓信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都有情感的高階動物。在我看來,我相信他們之間是有一定的“兄弟之情”“君臣之義”的。這是讓韓信最後沒有自立為王的直接情感因素,當然還要加上之前說的那個,韓信從一開始就沒有問鼎君王的那顆心。就這麼多吧!人畢竟都是有感情的動物啊,不要人云亦云。看歷史也應該從人性的角度去看啊,才能更全面!另外,韓信不是劉邦殺的,是呂后。而且殺韓信的時候劉邦是在外出徵的吧?應該沒記錯。如果只從我自己的分析角度來看,我覺得如果當時劉邦在宮中的話,韓信還真不一定殺的了。當然最後這只是我個人的“意淫”了,不能當真。人啊,畢竟是情感動物,而情感的事,真的,哪有那麼簡單!

  • 3 # 半份天空

    韓信這個人,是懂得做事,不精於做人。項羽曾經派人遊說韓信,請他不幫漢,不幫楚,三足鼎立。韓信想起在項羽賬下被冷落,回絕了項羽。

    蒯側曾經鼓動韓信背叛劉邦自立,韓信認為劉邦對自己恩重如山,不忍背叛。但韓信功高震主,戰功卓著,皇帝就把他當威脅。特別是關鍵時刻,劉邦正需要韓信時,韓信要挾,要求齊王的位置。這就犯了大忌。劉邦看到,異姓封王的弊端,韓信的理想偏偏要裂土封侯,這個矛盾遲早要爆發。

    雖然如此,劉邦最終還是不忍心殺韓信,可是呂后為了爭寵,殺掉韓信。這就是韓信不仔細研究如何做人,把精力全放在如何打仗的悲劇。

  • 4 # 奇思妙想觀歷史

    這個問題議論紛紛,但是相較來說,綜合比對各大史實,有這麼幾個原因:

    1、劉邦對韓信有知遇之恩,封王拜將,讓他從小兵到將軍;

    2、劉邦多疑,對韓信不信任。一直暗中提防韓信,並在韓信軍中安插大量親信,如:曹參、灌嬰、傅寬等(曹參、灌嬰二人在韓信軍中,曹參掌控漢軍步兵,而灌嬰統帥漢軍騎兵,韓信越不過他們兩人。),韓信每次戰勝後,都削奪其精兵;

    3、韓信軍事牛逼,但政治能力弱。韓信對軍隊掌控一直受制於劉邦,一方面是劉邦安插了許多人,另一方面是他御人能力有限;

    所以,綜上所述,如果他真要謀反,恐怕不用劉邦出手,曹參、灌嬰等人就先處理了他。再加上,韓信雖為齊王,但是封地一直是被彭越、張耳所包圍,一旦反叛,外有這兩個人前後夾擊,內有其他人反抗,他根本難以招架。

    所以,韓信只是表面上的風光而已。

  • 5 # 歷史春秋網

    韓信是一個將帥之才,但並不是一個帝王之才。他用兵打仗行,但政治頭腦是很簡單的,不然也不會中了呂后之計,死於非命。正象大多數人一樣,在亂世年代,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只有少數人有帝王稱霸之心。秦末時代,有帝王之心的,不過陳勝、項羽、劉邦少數幾個人而已。韓信、張良、蕭何、范增、季布等這些英雄都沒有這麼大的雄心壯志。他們只是想當將相,最多封王封侯,享受富家翁生活就夠了。

    韓信當年投了明主是項羽,但項羽並沒有重用他,他才離開了項羽,投奔劉邦。劉邦起初也沒有重用他,他很傷心,覺得英雄無用武之地,是蕭何月下追韓信,才引起了劉邦的重視,登臺拜帥。韓信是苦日子過來的,曾受過胯下之辱,劉邦重用了他,他感激劉邦的知遇之恩,不到萬不得已不會造反的。所以當齊人蒯通勸他自立為王時,他沒有聽從。第二個問題是,韓信雖然手握兵權,但這個兵權是劉邦賦予的。他只有指揮權。如果他自立為王反對劉邦,手下這些兵將會不會跟他造反,還是個未知數。三國時魏延與楊儀鬧翻時,手下兵將就發生了譁變,只剩下了他一個孤家寡人,最後被馬岱所殺。韓信手下的兵將,其實有許多是劉邦的心腹,表面是受韓信指揮,實際上還有監督韓信的作用。權衡利弊,最後韓信未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人說被譽為“法國現代小說之父”的巴爾扎克其實是個偽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