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麥穗的vlog
-
2 # 追逐漁樂
你知道除夕的由來嗎?關於"除夕"的由來有一個傳說,相傳很早以前出了一個妖怪名字叫“夕",神出鬼沒、禍害百姓,每到晚上肆意糟蹋貌美姑娘,老百姓恨之入骨。有個叫七郎的獵人決心除掉“夕"怪,他力大無比、箭法又好,還養了一條非常厲害的獵犬。“夕"怪一般白天不露面,太陽落山後才出來害人,半夜後又不見蹤影。七郎找"夕"怪一年上頭,已經是臘月三十,人們都準備歡歡喜喜過新年。七郎擔心“夕"怪會來,告訴大家“夕"最怕響聲,要求人們準備好能敲出聲音的傢俱,不要睡覺,一有動靜就使勁地敲,把"夕"嚇出來除掉。這天晚上,"夕"怪果然來了,全鎮子上的人都敲起了自家的盆盆罐罐,把"夕"怪嚇得四處逃竄,七郎和獵犬緊追不捨,獵犬撲上去咬住"夕"不放,七郎立刻一箭將“夕"射死,除掉了"夕",人們皆大歡喜。從此,人們把農曆三十叫"除夕"。

以上只不過是一個民間傳說。“過年"是中國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據說最早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末的祭神祭租活動。農曆最後一天叫“除歲",這天晚上稱為“除夕",除夕全家團聚吃團圓飯,有通宵不眠、貼門神和春聯、放鞭炮、掛燈籠的習俗,表示從農曆舊年的最後一天守到新年的第一天,所以稱之為“除夕"過新年
-
3 # 悟Wxj8551覺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
4 # 阿斌媒體
除夕,為歲末的最後一天夜晚。歲末的最後一天稱為“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
-
5 # 北漂的牛犇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個妖怪叫“夕”。這傢伙專門害人,特別是看見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而後還要把女孩吃了才甘心。老百姓對它恨得要死,但又沒有辦法。
有個叫七郎的獵人,力大無窮,箭射得特別好,喂的狗也非常厲害,任何猛獸都敢去鬥。七郎見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他。他帶著狗到處找“夕”,找來找去始終沒有找到。原來“夕”白天不出來,太陽落山後它才出來害人,半夜後又不見了,也沒人曉得它住在哪兒。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這天已是臘月三十,他來到一個鎮上,見人們都在歡歡喜喜準備過年,心想,這個鎮大,人多,姑娘也多,說不定“夕”要來。他就找鎮上的人們準備商量,說“夕”最怕響聲,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覺。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放在家裡,一有動靜就使勁敲,好把“夕”嚇出來除掉。
這天晚上“夕”果然來了,他剛闖進一戶人家就被發現了。這家人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這家一敲,整個鎮子也跟著敲起來了。“夕”嚇得四處亂跑,結果被七郎看見了。七郎放出獵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來。人們一聽外頭殺起來了,都拿起東西敲得震天響。
這時“夕”有點鬥不過,想逃跑了事,哪曉得後腿被獵狗咬著不放。七郎趁機開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從那以後,人們就把臘月三十叫“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守歲、放火炮,表示驅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
6 # 一梅君
關於“除夕”的由來有很多的傳說故事。單從字面上看,“除”是除去的意思。“夕”是晚上,也就是每年臘月的最後一個晚上, 除夕過完就是大年。相傳這裡面有一個故事。
相傳遠古時代,有一個非常兇猛的怪獸叫做“夕”,它本來是生活在山林裡,每年臘月大雪覆蓋大地,它就很難找到食物,只好到村裡尋找食物。人們由於害怕“夕”的侵害,就紛紛緊閉大門,躲到山裡邊去了。有一次,有的“夕”由於沒有找到食物,就追到山林裡。當時,逃難的村民,正在用竹子生火取暖,火光四射啪啪作響。“夕”一看,嚇得就四處逃竄。這一下,人們抓住了“夕”的軟肋,就再也不用害怕“夕”,也不用再逃走。每年到臘月三十晚上,家家戶戶張燈結綵,點篝火,放鞭炮,貼春聯,送祝福,圍在一起吃年夜飯,慶祝團圓,又美好的心情,迎接新年的到來。
-
7 # 微笑人生朋芳
除夕就是臘月三十的最後的一天,今天除夕,9點貼春聯,12點掛紅燈,下午6點後接祖先,放鞭炮,吃年度夜飯後,看電視,玩小牌,走東家轉西家,玩一通宵,除夕除夕除掉煩惱,除去黴運,迎來好運,迎來福氣,今日除夕是春節的前奏除夕是春節的開端,新的起點祝我的家人和親朋好友永遠平安
-
8 # 大順故事
相傳古時候有個兇惡的怪獸叫“夕”,頭上長角,兇猛異常,每到歲末,夕獸便出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村上人們便扶老攜幼上山避難。
又到歲末,村上人正準備上山避難,這時,村外來了一個半大的小孩,長得濃眉大眼,帥氣可人。小孩問一位老婆婆為何驚慌離村而去,老婆婆告訴他有個夕獸要出來傷人,勸小孩趕快上山躲避。小孩對老婆婆說:“婆婆,我的名字叫年,讓我在你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獸趕走”。老婆婆答應他後,便上山去了。
半夜時分,夕獸闖進村來,發現村東老婆婆家門上掛了大紅綢布,屋內燭火通亮,夕獸怪叫一聲,便向老婆婆家撲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爆炸聲,嚇得夕獸渾身發抖,再不敢前去。
原來是小孩年在門上貼了紅紙,在院內燃燒竹子發出火光和爆炸聲,夕獸害怕紅色、火光、爆炸聲,不敢前來搗亂。
小孩年趕走夕獸的事在村上傳開後,於是,人們每到歲未,便在門上貼紅色春聯,鳴放爆竹“除夕”,這就是除夕的由來。
-
9 # 青鸞驚鴻
關於除夕的來歷和為什麼叫除夕,傳說很多,而且每個地方的傳說又都不太一樣,但流傳最廣的要算是除掉夕這個兇猛的野獸了。
傳說夕是一頭頭上長角的猛獸,每到大雪封山後的冬天,就會出來危害附近鄉村,搞得人仰馬翻、雞犬不寧的,欠下很多血腥的債,但是人們又拿它沒辦法呀,只得一到臘月三十天就集體逃出村子避難,直到第二天了才回村裡收拾被夕弄得一片狼藉的殘局。
儘管大家一直苦惱,一直被夕迫害著,可想不到辦法也還是隻得年年這樣逃命躲避,幾乎是再重建家園這種。直到有一年臘月三十,一個少年跑村裡來,告訴大家說他有辦法對付夕,人們在懷疑中按照少年教的做:
門口貼紅布條,背很多竹節集中在村子裡。
晚上,遠遠的聽見夕的狂吼聲,村子裡的人嚇得渾身發抖,只見少年鎮靜的指揮大家將門口紅布條掛好,然後夕走到村子,看到家家戶戶門口都掛著紅色布條,就不敢進屋。正徘徊不走的時候,少年又點燃了那些竹節,竹節一燒起來,便噼裡啪啦的響個不停,嚇得夕掉頭就跑,不見了蹤影。
村民一看這個方法果然奏效,便一陣歡呼,慶賀驅逐了夕。因為紅布條掛門口不美觀,大家便想了法子,將紅布條變成了紅紙,又為左右對稱好看(中國傳統審美觀大多講究對稱),便左右門框上都貼上,到了宋代,皇帝喜歡寫對子,於是命家家戶戶寫對子在紅紙上,就成對聯啦。竹節也被換成了鞭炮,一到除夕便點燃鞭炮,整個村子或者街道就噼裡啪啦響個不停,夕就再也不敢進村了。
於是人們就把臘月三十這天叫做了除夕,言外之意就是除去夕這頭猛獸。
-
10 # 白雲3498
過年了,三十夜晚一般不睡覺,等交夜了才睡一一一守夜!
情感上一年最後一夜,用不睡覺的意識送除去。
-
11 # 文化傳播君
古代中國民間傳說中,除夕夜有一隻一角四足,形貌猙獰,生性兇殘的惡獸——夕,因冬季大雪覆蓋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莊裡去找吃的,因其身體非常龐大、脾氣暴躁、兇猛異常,給村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
每到臘月底,人們都整理衣物扶老攜幼,到附近的竹林裡躲避夕。
這一年,村裡的人們在收拾東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紀約七八歲的孩子,餓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將孩子救醒,並要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惡獸——夕,這個聰明的孩子便與老婆婆一起跟著村子裡的人來到了村後的竹林裡。由於冬季在竹林裡寒氣逼人,大家冷得紛紛伐竹蓋房、燒火取暖。這個被老婆婆救來的孩子就好奇的問大家:我們這竹林離村子那麼近,就不怕夕會來到這裡嗎?有位老人回答他說:“我年小的時候就隨鄉親們來這裡躲避夕,雪很大的那幾年因為它餓極了也追來過,可是它每次都看到鄉親們在這竹林裡伐竹就匆匆忙忙地走了。”這個孩子想了想告訴大家:“我有辦法除掉‘夕’讓大家從今以後不用每到臘月裡就出來逃難。”大家聽後都非常高興,紛紛問該怎麼辦?這個聰明的孩子告訴大家:多砍一些竹節帶著,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們各家的門外掛一塊紅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後夕就再也不會來了。鄉親們半信半疑的聽著這個孩子的話,由村裡的老者帶著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很快入夜了,村民們由於害怕“夕”會來沒有人敢睡覺,除都在自家的門外懸掛了紅布條之外,就來到村中間的空地上,守著一些從竹林裡帶回來的一些碎的竹節。天氣寒冷大家點了火堆取暖,餓了就拿些吃的出來……子夜,便聽到一聲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懼的縮做一團。這時那個聰明的孩子突然間站出來告訴大家說:“我去把他引來,然後大家就往火堆裡扔我們守了一夜的碎竹節。”
還沒等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這個孩子已經來到了村口,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裡硬闖,破壞了很多東西,於是他大聲地叫道:你每年都來,害得百姓不能安居樂業,今天我一定要給你點厲害!“夕”聽到孩子的叫聲,便循著聲音追來過來,可是它看到家家門牆都掛著紅紅的布條就沒敢進,於是順著孩子的聲音忍著捱餓的肚皮來到了村中央的空地這裡。這時孩子大聲地說:“鄉親們,往火裡扔碎竹節啊!”,可是大家因為害怕早已經站在那裡礓住了,這個瞬間“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來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們聽到孩子落地的聲音反應過來,紛紛往火裡扔起了竹節。由於是砍伐不久,溼溼的竹節遇到旺火紛紛爆裂,噼裡啪啦的響了起來!“夕”聽到這響聲掉頭鼠竄,再也沒有來過這個村莊。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後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點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裡,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
12 # 執遠
除夕來自先秦時期的逐除的習俗。先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除夕通常會被稱為大年三十,但是其實由於陰曆曆法的原因,除夕的日期可能是臘月三十,也可能是臘月二十九,但不論如何,它都是陰曆年的末尾。
-
13 # 雲南壯鄉追夢人
除夕是春節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種傳說:是古時候有個兇惡的怪獸叫夕,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知道夕最怕紅色和聲響,於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
-
14 # 那些舊時光
關於除夕,有很多有趣的傳說。其中傳說最廣的當屬“年”的故事。年,是上古兇獸,在除夕夜它常常下凡搗亂,人們對它十分憎恨。
除夕的來歷相傳,“年”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每到除夕來到凡間,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 渾身戰慄,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
人們把每年農曆最後一天的夜晚叫除夕“除”字的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 除夕二字合起來就是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
古人認為除夕這一天是一個人長一歲的界日,而這個晚上又是舊歲已過、新年到來的一夜。人們舉家歡慶,徹夜不眠,圍坐守歲,辭舊迎新,以求新的一年裡大吉大利。
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除了繼承老傳統:吃團圓飯,祭祀,守歲外,每個家庭的除夕之夜都有了新的內容,全家坐在電視機前欣賞各個民族演員表演的優秀節目“春晚”,使除夕之夜過得更開心、更熱鬧,更喜慶了。
-
15 # 愛上讀書寫作
我們平時說的三十晚上,大年三十,就是除夕,是農曆的最後一天。
下面就來說一說,除夕的來歷和原因。
除夕的來歷
在這一天,要打掃衛生,掃除灰塵、落葉,廢物等一切髒東西,掛上紅燈籠、紅對聯和福字。
到了晚上,要一家人歡聚一堂,喝酒吃飯,相互交流暢談,一直到天亮,叫守歲,同時,還要不停地燃放爆竹,以“辟邪驅鬼”。
除夕的這種習俗,經過唐、宋等一代代相襲,一直因襲到今天。
除夕的這個來歷,記錄在中國最早的文獻資料,由周處所著的《風土記》裡。
至於為什麼叫除夕?
那是源於一個傳說故事。據說在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叫做“夕”,它在每年的農曆最後一天晚上,都會到村子裡吃牲畜,搞破壞,由於他身體非常龐大,不但要吃很多牲畜,還讓莊稼,物件,甚至房屋都遭到嚴重破壞,村民都非常懼怕它。
後來一個聰明的人,想出一個辦法,在怪獸“夕”再來的那一天夜裡,家家戶戶都點上紅燈籠,掛上紅對聯,貼上福字,並不間斷地燃放爆竹,當“夕”來時,遠遠就聽到噼噼啪啪的爆竹聲,走近後,看到村裡紅紅一片,爆竹聲裡青煙四起,一下子嚇得轉身便逃,從此不敢再來。
看見怪獸”夕“不敢再來,除去了“夕”的危害,人們高興萬分,便把這一天叫做除夕。
除夕裡的習俗演變
雖然除夕,放爆竹、貼對聯、掛燈籠、貼福字等,一開始是“辟邪驅鬼”和驅除怪獸的說法,現在已經不在有什麼妖魔鬼怪的存在。
但在今天,除夕依然是一個承上啟下、辭舊迎新的美好日子,在除夕這一天,為慶祝這個美好的日子,表示來年紅紅火火、平平安安,幸福吉祥的美好願望,家家都會掛燈籠、貼對聯、貼福字,放爆竹,呈現一片安樂祥和熱鬧的節日氣氛。
當然,為了增添節日的氣氛,有的地方還會流傳著表演一些辟邪驅鬼的民俗歌舞活動,我們家鄉的傣族面具舞,就是這種習俗。
-
16 # 文化茗居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夜、歲除、大晦日,是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上,農曆十二月多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稱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而十二月小月時為廿九日,有些地區又會改稱“二九暝”,“除夕”中“除”字的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舊歲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
節日起源:
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除夕的傳說: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脹觸角,兇猛異常。“年”常年身居海底,每到一年的最後一天村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有一年的最後一天,桃花村的鄉親們正急急忙忙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柱柺棍,臂搭囊袋,銀鬚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馬趕羊,到處都是人喊馬嘶的聲音。一片匆忙恐慌的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心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頭的老婆婆給了老人一些食物,並勸他趕緊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搖頭笑道:“婆婆若是讓我在這住一晚我定吧年獸趕跑〃老婆婆驚目細看,只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老婆婆仍然勸說趕緊上山吧,一會年獸就要來了。老人搖搖頭。老婆婆無奈只好自己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子,它發現村裡氣氛與過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一聲,衝向了老婆婆家,就在這個時候!院內“噼裡啪啦”響了起來。它渾身亂抖,再也不敢前進半分,原來它怕紅色,亮光和炸響。這時老婆婆家的們打開了,之間院內的老頭哈哈大笑。年獸大驚狼狽的逃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的人會來了,人們見村內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恍然大悟,連忙向鄉親們敘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起擁向老婆婆家,之間老婆婆家門上貼著大紅紙院內幾根紅蠟燭發著餘光……欣喜若狂的相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朋好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就在周圍的村子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去敢年獸的方法了。從此以後,人們把這一天叫除夕。
-
17 # 人滿為海
起源除夕作為年尾的節日,源自上古時代歲末除舊佈新、祭祀祖先風俗。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地方風物誌《風土記》。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另據《呂氏春秋·季冬記》中說,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每年將盡的時候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據說這也是當時“除夕”節令的習俗之一。七郎射夕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個妖怪叫“夕”。這傢伙專門害人,特別是看見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而後還要把女孩吃了才甘心。老百姓對它恨得要死,但又沒有辦法。
有個叫七郎的獵人,力大無窮,箭射得特別好,喂的狗也非常厲害,任何猛獸都敢去鬥。七郎見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他。他帶著狗到處找“夕”,找來找去始終沒有找到。原來“夕”白天不出來,太陽落山後它才出來害人,半夜後又不見了,也沒人曉得它住在哪兒。七郎找“夕”找了一年,這天已是臘月三十,他來到一個鎮上,見人們都在歡歡喜喜準備過年,心想,這個鎮大,人多,姑娘也多,說不定“夕”要來。他就找鎮上的人們準備商量,說“夕”最怕響聲,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覺。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放在家裡,一有動靜就使勁敲,好把“夕”嚇出來除掉。這天晚上“夕”果然來了,他剛闖進一戶人家就被發現了。這家人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這家一敲,整個鎮子也跟著敲起來了。“夕”嚇得四處亂跑,結果被七郎看見了。七郎放出獵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來。人們一聽外頭殺起來了,都拿起東西敲得震天響。這時“夕”有點鬥不過,想逃跑了事,哪曉得後腿被獵狗咬著不放。七郎趁機開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除夕,為歲末的最後一天夜晚。歲末的最後一天稱為“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歲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時值年尾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夕是除舊佈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與清明節、七月半、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祖大節。
小時候,除夕在我們小孩子世界就是新的一年的倒計時,過了今天就可以吃好吃的,穿新的衣服,還可以收壓歲錢。這一天的早上,媽媽也不用趕著去辦置年貨。這一天中午,媽媽會做燴菜,也就是一些豬肉,土豆,白菜等。切好,放在一起,整個煮熟就可以吃,一般這個時候,我都是心不在焉的,把自己碗裡喜歡吃的都挑出來吃,剩下菜,磨嘰一會,趁著媽媽端著碗去後面大嬸家吃飯時候,自己都會放下碗,那一兩塊錢,小心翼翼揣進口袋裡。
從家裡出來直接小燕這一天就會穿上新衣服,新鞋,漂漂亮亮的。上午時候,在家時候看到她幫她爸爸貼春聯,下午應該沒事。下午小孩子們都會放假,開始寒假。到小燕家,剛吃好飯,小燕今年買的新衣服是大紅色的棉服,上面嗨喲一個雪花,真漂亮。
“你明天穿什麼新衣服呢?”我帶著小燕跑回家,開啟櫃子,拿出來媽媽給我買的新衣服。小燕看看,眼睛裡也是羨慕,更多的是開心。
下午時間,小孩子們從小賣部裡買好吃,買鞭炮,一直會有炮聲。到下午四點時候,天還是大亮時候,就開始斷斷續續的點炮仗,一直從四點放到深夜。放好炮仗就可以吃媽媽包了一下午的餃子,媽媽們會在這個時候,準備第二天的中午的大年初一午飯需要的菜。
一直會玩到晚上十二點各回各家,第二天還要早起,開始新的一年的。這就是我記憶中的除夕,沒什麼特別,但是,就是這樣過,和一切不好的說再見,迎接新的一年。
現在的除夕就是能從遠方自己工作城市,用十幾個時辰回到自己出生的村莊,聽聽炮仗的聲音,吃一碗熱騰騰的餃子,這就是我現在的除夕。
-
18 # 寫作大提高
據說,“夕”也是一位神仙,住在荒野。白天時,夕的衣服很漂亮,可是一到了夜晚,夕的衣服就變得破破爛爛了。大家都不喜歡夕,想在某一個晚上把夕除掉。後來,把除掉夕的晚上就叫做除夕。現在可理解為把過去一年不好的東西都統統除去。
據說“年”又名“歲”是一隻怪獸,常住在深山,只有除夕夜裡出來禍害人,除夕夜守歲、點旺火、燃爆竹等儀式也可能描述了一場戰爭,或者一次狩獵活動——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喜慶吉祥的氛圍常伴隨著怒張劍拔的險象,這種敘事方法巧妙地將“否極泰來”和“惜福”的哲學寓意寄於其中。
-
19 # 日照故事匯
除夕,即歲除之夜,它與歲首(新年)首尾相連。舊歲至此夕而除,第二天就換新歲了,故俗以為除夕。除夕作為年尾的節日,源自上古時代歲末除舊佈新、祭祀祖先風俗。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地方風物誌《風土記》。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另據《呂氏春秋·季冬記》中說,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每年將盡的時候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據說這也是當時“除夕”節令的習俗之一。除夕通常會被稱為大年三十,但是其實由於陰曆曆法的原因,除夕的日期可能是十二月三十,也可能是十二月廿九,但不論如何,它都是陰曆年的末尾。
-
20 # 夜幻心
相傳古時候有一頭叫“夕”的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常害人命。村村寨寨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避獸害。一除夕,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這時,村外來了個孩子,小孩子來到村東頭便問起大家為何驚慌。村民告訴孩子夕又來做亂,那孩子笑道:“我的名字叫做年,讓我在你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獸攆走”。村民答應後上山避難去了。
“夕”闖進村。發現村裡村東頭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夕”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朝改屋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夕”不寒而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夕”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
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夕”獸的辦法。為此,大家紛紛都去拜會年,也就是現在的“拜年”(拜年的由來)。

回覆列表
除夕,為歲末的最後一天夜晚。歲末的最後一天稱為“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歲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時值年尾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夕是除舊佈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與清明節、七月半、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祖大節。除夕,在華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這個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遠的遊子也是要趕著回家去和家人團聚,在爆竹聲中辭舊歲,煙花滿天迎新春。
春節的來歷
傳說,有一種叫"年"的野獸,每當寒冬將至,出來食人,使人不得安寧。人們在與"年"的搏鬥中,這種兇惡的猛獸怕火光和響聲,於是,人們想了一個辦法,在"年"出現時,便燃起大火,投入竹節,燃起熊熊大火,"年"聽到爆竹的響聲,便逃走了。以後,人們開始以"掛紅燈、放爆竹、吃年飯"來慶祝新年。
春節傳說之一: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傳說之二:萬年建立曆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複一遍。
自西漢開始,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而這一天,人們會舉行盛大的儀式來慶賀這個節日,如: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