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咕嘟趣歷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忍不住來回答一下。

    要評價一個人,首先一定要從多方面來評價。這世界的所有事情並不是非黑即白,人也不是非好即壞。所以要評價一個人,就必須要綜合多方面來評價。

    首先,從個人角度評價。毫無疑問,李中堂已經完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的修身了。我們來看一下李鴻章的履歷,首先二十四歲考中進士,這可以說是歷史上每一個讀書人畢生追求的目標了。而李鴻章早早就完成了這個終極目標。而後建立淮軍,在對太平軍,捻軍作戰中立下赫赫功勳。《三國演義》中羅貫中評價姜維的那一句“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立馬定乾坤。”用在李中堂身上一點也不為過。李中堂最高官職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文華殿大學士。做官的話已經做到了大清國的權利中心,一品大員,名義上的宰相。

    第二,從國家方面評價,如果從大清國的角度評價的話,李鴻章為大清國,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慈禧稱李鴻章為再造玄黃之人。其實造的玄黃也是他大清朝的玄黃。但是作為一個臣子,中堂他老人家也勉強算是為國為民,建立湘軍掃清太平軍,洋務運動想要挽救大清國,一手締造北洋水師,來抵抗日本,雖然最後北洋水師不堪一擊,全軍覆滅。但是我敢說,當時大清國的那種情況,任何一個人坐在李鴻章的位置上,都不可能比李鴻章做的更好。大廈岌岌可危,李鴻章能做的無非也就是裱裱糊糊,強行為清朝續命而已。

    最後,歷史程序上來說,李鴻章就像歷史書上說的一樣,阻礙革命程序,是封建主義的維護者。從歷史程序來說,這句話是沒錯的。縱觀李中堂一生所行所為,無非就是為了大清朝能夠延續下去。一個人在強大,也難免有歷史侷限。李鴻章從小受到的就是儒家教育,儒家教育,無非忠君愛國那一套。世界革命潮流浩浩蕩蕩,盪到李中堂這,也難以改變李鴻章從小就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啊。

    最後說一下我個人對於李中堂的評價吧:能力很強,無虧大節,奈何生不逢時。還有,千年以來最大的黑鍋,就是他幫忙背的。

  • 2 # 領導下的紅高梁

    李鴻章(1823-1901)字漸甫名章銅安徽合肥人。曾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文華殿大學士,一等肅毅侯。李鴻章雖然有才華,但他的才華沒有為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帶來任何的改變。效忠慈禧太后是他一生的信仰和追求,在戊戌變法中李鴻章深知戊戌變法給國家帶來的好處,他更知道雖然光緒帝主張的變法是皇帝和太后之間的政治鬥爭。他更敏銳的感覺到光緒帝不會成功,沒有軍隊和大臣們支援是光緒帝失敗的主要原因。中國有句古話叫: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槍桿子是政權的唯一真理。在除左先除巖的政治鬥爭中,李鴻章在慈禧太后的暗示下對自己的同鄉胡雪巖痛下殺招,使一代徽商名人胡雪巖破產了,在悔與恨的交織中去了另一個世界。李鴻章更知道胡雪巖在清政府和太平軍作戰中是功不可沒的,更可恨的是他對左宗棠的政治圍剿。在兩江和新疆的保衛戰中左宗棠的豐功偉績是有目共睹的,其實他更清楚左宗棠在百姓心中的位置,一心為國家無私奉獻的精神是李鴻章應該學習的。甲午戰爭之後簽定的《馬關條約》使李鴻章一夜之間成了漢奸賣國賊詞語的代言人,對李鴻章是不公平的。沒有太皇太后的旨意和授權李鴻章敢簽字嗎?國民應該找慈禧來清算這筆賬,慈禧太后才是真正的賣國賊,真正禍國殃民的頭目。可惜當時的民眾是多麼的無知,多麼的迷茫。《馬關條約》的簽定使李鴻章仕途走向終點,免職不久他就病倒了,病床上的李鴻章對自己所做所為是內疚還是理所當然之有他心裡更清楚。

  • 3 # 曹老師xixi

    漸多了起來。在馬關談判,李鴻章與日本據理力爭,使大清挽回了不少顏面,後來與八國聯軍談判,也展現出李中堂逆流而上的博大智慧。梁啟超和伊藤博文對中堂給予高度評價,當時更有“東方脾斯麥”的稱號,讓李中堂近年來口碑好了很多。

    也確實如此,李中堂不像歷史書中那樣的窩囊,但水平也沒有網路上的那麼好。我為什麼這麼說?李鴻章只能說是優秀的外交家,但他在其他方面做的並不好。我們對比晚清四大名臣,曾國藩不講,他相當於是其他幾人的老師長輩,就對比張之洞左宗棠,三人均為洋務運動的代表,在近代工業發展均有相似的貢獻,也均是清朝能獨當一面的朝廷大員,在太平天國運動中均有出色表現,並且三人各經歷影響中國的三次大戰,一個一個講。

    1.收復新疆戰,軍閥阿古柏在英國的支援下,佔領新疆獨立,沙俄趁機佔領邊陲重鎮伊犁及周邊。於是清政府討論是否要收復新疆時,李鴻章作為中樞大臣極力反對收復新疆,認為"海防大於塞防,新疆地廣人稀,資源匱乏,又是列強眼中之物,不如丟棄,以求中中原穩定。“,左宗棠知道後極力上書,稱新疆自古是中國聚寶之地,礦產無數。幸好慈禧保守沒聽李鴻章的,派了左宗棠去收復新疆,左宗棠克服糧餉環境困難,與英俄支援的軍隊決一死戰,最終收復新疆全境,一路還種柳無數,如今稱為左公柳,估計沒有左宗棠,恐怕中國現在將少1/6的土地。

    2.中法(越)之戰,中法馬尾之戰給清朝打哭了,法國又要從越南佔領雲貴,李鴻章歷來寄希望於談判,又力勸朝廷主和,但是法國拖拖逼人的態勢孰不可忍,清廷決定與法國一戰,派誰去呢,當時強硬派左宗棠聲望如日中天,李鴻章擔心左宗棠勢力太強,推薦張之洞為主帥。張之洞赴任後立即加強軍事操練,啟用名將馮子才,聯合黑旗軍劉永福,鎮南關大破法軍,收復涼山,東線薛富貴鎮海大捷,法軍名將孤拔重傷身亡,南洋艦隊與臺灣巡撫劉銘傳在臺灣擊敗法軍,就在此時,李中堂擔心事態擴大,法國報復,暗地與法國談判,上書趁好就收,結果造就了著名的“不敗而敗”。錯失收復越南的機會。

    3.甲午中日戰爭,李鴻章自己淮軍和北洋為主的一場戰鬥,結果大家都知道,海陸日本全勝。有人講李鴻章是被翁同龢坑的,但是淮軍的軍紀渙散他能不知道?並且錯用主帥葉志超導致北韓戰場全線潰敗,中堂應有責任。海戰雖然北洋實力略差日本,但李鴻章總寄希望歐美調停,能和就和,制定避戰保船的方針,讓海軍不能放手一搏,最後全軍覆沒,日軍一艦未沉的結局。最後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及澎湖列島,至今還有歷史遺留問題。

    不同的三次戰爭,不同的三個主帥,只有李鴻章為主的戰爭敗了,對比左宗棠張之洞,李鴻章確實是保守了一點,戰爭意識差很多,網上很多學者分析,甲午戰爭如果有堅定的意志,海陸戰爭均未必會敗。李鴻章為朝廷中樞,有備受慈禧的信任,他的意見對朝廷的方針有極大的影響作用。但他重視黨派之爭,為求政局的穩定,對列強及日本總是忍讓,希望以談判解決一切問題,可是當時的環境卻不允許。對於其他能影響至今的事件,李鴻章也是報著消極的態度,比如臺灣漁民事件、琉球滅國事件、北韓設省事件、長崎事件等,沒有給清政府正確的意見,如果換成左宗棠,現在也許就是另外一個樣子了,但是也許換成左宗棠,也許就沒有那麼大的權利了,意思也就是講只有李鴻章更懂慈禧,慈禧才能這樣信任李鴻章,也因此能位極人臣那麼久。

    李鴻章對於自己的評價就是“大清國的裱糊膠”,獨自支援著愛新覺羅快要崩塌的房子,在一群狼的羊圈裡,這隻羊還沒有跪倒,也確實不容易。

  • 4 # 磨史作鏡

    李鴻章是晚清重要軍政人物,爭議很大,身上有各式各樣的“標籤”,下面列舉一下,供大家參考,自己得出結論吧。

    1.“中興名臣”。位列曾左李胡四大名臣,洋務派領軍人物之一,實幹家,參與鎮壓太平軍和捻軍,編練淮軍和北洋水師,成為清末國防軍主力,可以說是晚清擎天一柱。為“同治中興”做出汗馬功勞。

    2.“賣國賊”。甲午戰爭失敗後代表清政府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代表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這兩個條約都是割地賠款、喪權辱國,把中國推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兩個條約簽訂後,全國一片唾罵聲。直到近百年之後的1980年代,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時,還比喻為賣國賊的代表人物。

    3.“裱糊匠”。這是李鴻章自嘲的說法。大清朝千瘡百孔,李鴻章多次充當“救火隊員”,願不願意都做了很多不光彩之事,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後不久,油盡燈枯的李鴻章撒手人寰。

    4.“東方俾斯麥”。這主要是國外一種輿論的評價,他長期辦洋務,也曾在1896年遊歷歐美取得成功,掀起一股“李鴻章熱”,見過德國首相俾斯麥、美國總統格蘭特等。許多外國政要對其評價較高,比如他的對手、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認為如果他和李鴻章互換一下,李鴻章做日本首相會比自己強,而伊藤做大清中堂不會幹的比李鴻章強。

    5.“劊子手”。他是鎮壓太平天國的重要力量,鎮壓捻軍的主要力量,可以說對這些“叛逆”毫不留情啊,最大的爭議就是攻打太平軍過程中的“蘇州殺降”事件。

    下圖:李鴻章與俾斯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設歷史劉邦沒被圍在白登山,漢朝能避免和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