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最愛肉丸子先生

    萬世一系,其實真正能做的是中國的孔夫子家族。

    對於日本菊花王朝的萬世一系,其實很難算的上是,畢竟天皇權力先後被蘇我氏、藤原氏,平氏,源氏,北條氏,足利氏,三好氏,織田氏,豐臣氏,德川氏架空了近一千年的時間,更甚者日本在室町幕府時期還分裂為南北朝。

    大概說一下南北的事情!後醍醐天皇持著天皇象徵的三神器退往大和的吉野,擁有神器的才算得上是正統,南北朝多次交戰,最終足利義滿用欺騙的方式迫得南朝天皇將三神器交給北朝天皇,卻沒有答應南北兩朝天皇交替即位,皇位只在北朝人手裡輪轉,如果南朝有後裔跳出來說話,那麼到如今的天皇都算得上是僭越。

    日本天皇除了前期有統治權利,後期基本上是作為天照大神的人間代表,其宗教色彩極濃,只不過是一國宗教的教頭罷了,真正掌握權利的大家族、幕府還不樂意去成為天皇,至少這樣會無權無勢,也會惹得眾怒。說白了天皇就是一尊神像罷了,也沒有必要推翻,也有愚民的色彩。

    反觀中國,人民皆是炎黃子孫,貴胄後裔!且民眾並沒有被神秘的宗教所愚弄,先秦時代就有盜蹠帶領民眾起義反抗暴政,秦末陳勝更是喊出了一聲驚雷——“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自然而然就覺得皇帝並不是天生的,只不過是兵強馬壯著為之。所以在華人心理有一種革命叫板的精神。

    再來看看漢朝!漢朝是中國最強盛且深入民心的朝代,漢民族之名就是得於漢朝,更是一聲驚雷“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喊出了漢民族的精神。西漢在王莽篡權後滅亡,王莽的各類改革太過超前,侵害了地主貴豪的權益,也弄得百姓顛沛流離,大失民心。

    王莽後期爆發了綠林軍、赤眉軍等起義。他們相繼擁立漢朝旁支宗室劉玄、劉盆子為帝,打著復漢的旗幟,順應民心思漢之心,對新朝給予了重重的打擊。

    光武帝劉秀脫離綠林軍之後,經營河北坐大,順勢取得天下,建立漢朝,史稱東漢,是漢朝的再次延續,後曹丕篡漢,兩漢大一統的王朝至此滅亡。

    漢朝雖然不是萬世一系,終中國之歷史,漢朝並未就此中斷,劉姓的後世子孫以紀念先祖建立很多政權。

    東漢滅亡後,劉備在蜀地延續漢朝的國祚。

    蜀漢滅亡後,匈奴人劉淵祭祀漢朝的“三祖五宗”(分別為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漢烈祖昭烈皇帝劉備。五宗,分別是:漢太宗文皇帝劉恆、漢世宗武皇帝劉徹、漢中宗宣皇帝劉詢、漢顯宗明皇帝劉莊、漢肅宗章皇帝劉炟),恢復漢朝的統治,史稱前趙。

    匈奴漢滅亡後,雖然有成漢,但是畢竟不是劉姓子孫所建,故不提及。期間雖然有很多農民起義建國為“漢”,但撐死不過年餘,故不提及。

    到了唐末群雄並起,清海節度使劉龑在廣州建立政權國號漢,史稱南漢。

    後晉的河東節度使劉知遠趁著後晉滅亡,在東京開封府建立漢朝,是繼兩漢後的第三個中原王朝。

    後漢只存在四年,就被郭威黃袍加身建立後周頂替。劉知遠的弟弟劉崇在太原建立北漢,繼續後漢的國祚,到北宋太宗時期才滅亡。

    北漢滅亡後,劉姓子孫就沒能建立漢國了,雖然明朝中期劉通在房縣大木廠梅溪寺,豎黃旗起義,立國號“漢”,只不過是流民罷了。

    雖然漢朝沒能萬世一系,但是“漢”卻深入民心。歷史上在國號上稱“漢”,並非代表由漢民族建立的政權。

  • 2 # 翱翔九天葉

    我們首先應該從我方分析1秦始皇的萬帝一系夢碎始皇帝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然後他還為後世子孫的帝號做了妥善安排,從他開始(始皇帝),然後二世三世直至千萬世,用現在的話來說他也是想世世代代都是他們家的人當皇帝,但他萬萬沒想到橫掃八荒六合的強秦二世而亡,最後被漢取代,所以漢本身就是取代別人的,別人當然也能取代漢。2陳勝吳廣的先進思想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發動了中國的第一次農民起義,併發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最強音,雖然他們很快就失敗,但他們的行為告訴了無數人,如果不能生而富貴,那麼可以自己去爭取,之後數朝代要麼因農民起義而亡,要麼因農民起義而衰,客觀上使得在中國古代朝代的壽命都不能太長。3堯舜禹神話傳說堯舜禹的禪讓製作為一種美德已經廣為傳唱 ,天下有德者居之已經深入人心,皇帝換人換姓也是再正常不過,試問這還怎麼做到萬世一系。漢朝並不是第一個王朝,前有夏商周秦,從這點看已經沒辦法萬世一系。而外戚宦官權臣等等問題又加速了漢的滅亡,即使光武劉秀中興大漢,也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用三國演義的來說就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這分分合合在古代來說就是帝王更迭,皇帝明年到別家。這些是我個人的有些觀點,其它的大家可以補充!

  • 3 # 彪哥公益

    漢朝是中國最強盛且深入民心的朝代,漢民族之名就是得於漢朝,更是一聲驚雷“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喊出了漢民族的精神。西漢在王莽篡權後滅亡,王莽的各類改革太過超前,侵害了地主貴豪的權益,也弄得百姓顛沛流離,大失民心。

    王莽後期爆發了綠林軍、赤眉軍等起義。他們相繼擁立漢朝旁支宗室劉玄、劉盆子為帝,打著復漢的旗幟,順應民心思漢之心,對新朝給予了重重的打擊。

    古代中國是個朝代更換頻繁的國度,除了宋是亡於異族侵略,其他大大小小的王朝大多是亡於自身的分崩離析。短的壽命只有幾十年甚至更短(秦十五年),長的即使強盛一時如漢、唐、明、清,國柞亦無非兩三百年之久(漢分東西,各有兩百多,合做一起,則有400多年)。相交西方一個國家能生存上千年的歷史,中國王朝更替算得上是頻繁的。面對這個現實,其中必有了些必然的規律,以我粗淺的歷史知識分析看來,這個規律是由於中華封建體制的自身侷限和約束,而其的背後,則是中國所處地理位置和天文氣候所導致的一種適應統治制度的悲劇。 如果開啟一張中國地圖並以天文和地理愛好者的觀點來看,中國適於發展農業。而中華體制的根本就是農業,中華民族本身即是農耕民族。直到今天,農民仍然占人口的大多數,中國仍然是農民的王國,國民是農民的心態。誰要是脫離了農民的特性,實際上就脫離佔中國大多數人口的群體。歷朝歷代,大多以農為本,重農輕商。中國古代之皇帝,如果要維持其正統地位,主持祭天和重視農業是維持其神聖不可侵犯形象的重要保證。皇帝自稱天子,也就是天的兒子。其的稱呼很有深意。比如為什麼皇帝不自稱是某個具體的神的兒子,是救星,是彌撒亞,或者乾脆自稱就是某個大神的轉世而偏要說是虛無縹緲的天的兒子呢?對於農民來說,天,也就是氣候時節是最為重要的東西。其關係到農民生活作息,播種時節,當年收成。所以,天是農民的圖騰,是農民的精神支柱。皇帝作為天的兒子,是廣大農民兄弟的頂膜禮拜的文化正統,帶有其統治的必然和正確性。

  • 4 # 探微閣主

    戰國末年的陰陽家鄒衍主張一種歷史觀念 -- 五德終始說。

    “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種德性。“終始”指“五德”的週而復始的迴圈運轉。

    鄒衍常常以這個學說來為歷史變遷、王朝興衰作解釋。

    漢初,張蒼認為秦祚太短且暴虐無道,不屬於正統朝代。應該由漢朝接替周朝的火德,所以漢朝之正朔應為水德。

    到漢武帝時,又認為秦屬於正統朝代,改漢正朔為土德(因土克水)。

    王莽建立新朝,採用劉向劉歆父子的說法,認為漢朝屬於火德。

    漢光武帝光復漢室之後,正式承認了這種說法,從此確立漢朝正朔為火德,東漢及以後的史書如漢書、三國志等皆採用了這種說法。因此漢朝有時也被稱為“炎漢”。

    五德終始說為人們所接受,實際上隱藏了華人的一個觀念,沒有王朝是可以永遠存在下去的。五德週而復始,朝代隨之變遷。

    一個王朝能夠建立是因為有德,一個王朝滅亡是因為無德。華人用這種方式,給中國的統治者套上一個緊箍咒。

  • 5 # 泊圖泊途

    漢朝雖然承啟了先秦,制度上也愈加完善,但是這個大一統國家的制度並非完美無缺,帝制必然導致沿襲下去出現不可避免的腐朽。

    漢代的察舉制從開始確實是能替國家選拔人才,隨著時間的推移,察舉的人越來越多,那麼國家就對地方察舉人數進行了限制。每個郡的名額是有限的,弊端也開始顯現,造成的就是世家大族壟斷知識也壟斷的官路。

    當時的知識就是無形的資本,漢代書籍傳播困難,所以讀書家庭可以繼承書籍也就是知識,而尋常人家就很難去學習。

    總總來說,漢代的政府成了士族的政府,在東漢後期,弊端顯現的十分明顯,士族也就是名門望族幾乎壟斷了官路,寒門子弟難有發揮的空間。

    漢朝的外戚、宦官的鬥爭也一直伴隨著這段歷史,這種此消彼長的鬥爭造成了很大的動亂,始於呂后封諸呂為王,終於何進、十常侍之亂。

    漢代的土地兼併也十分嚴重,王莽曾想恢復先秦的井田制,但是失敗了。土地兼併更助長了地方豪族的成長,這也是漢代的隱患。

    我們承認漢朝是一個偉大的朝代,其中湧現了很多明君、賢臣,但是其問題也是顯而易見。

  • 6 # 關河南望

    歷史上對漢朝有這樣一個說法, “國恆以弱滅 獨漢以強亡”

    在美國曆史辭典裡:漢帝國以國力強大、對外擴張、持久的強盛統一而稱譽西方世界!在阿里斯塔夫《全球通史》裡,漢帝國是與大英帝國並稱的世界性帝國!而在我們東方,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則直接認為:漢武帝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帝王!

    的確,在世界古代使史上我們找不出一個帝國能持續強大四個世紀(公元前2世紀——公元后2世紀),我們找不出一個帝國能一直統治著東抵太平洋、西到帕米爾高原、奧克蘇斯,南包整個印度支那、北及大漠這樣幅員萬里的土地長達四個世紀,我們再也找不出一個王朝會有這麼多的盛世與政通人和的時代。但這樣一個時代,卻沒能維持萬系一世的統治,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這是封建時代的鐵律,在中國這種高集權制的皇權統治下,任何一個王朝都是維持不到萬世一系的。

    中國的集權體制是在戰國時期漸漸形成的。而自秦始皇一併天下之後,便在全國確立了集權體制。雖然秦始皇一邊夢想著長生不老,一邊又期望著大秦帝國能傳至萬世。但秦王朝卻極為短命,而秦以後的王朝,最長亦不過三百年(兩漢雖四百年,實則兩個王朝),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在於集權體制的自身缺陷。

    這是中國的國情使然,從中國的地理上來看,中國的中原腹地甚為遼闊,農業開發甚早、人口眾多,是中國歷史上的長期核心區域。且在地理上較為完整,便於統一。而一旦統一了中原腹地,便可確立了統一天下之勢,此即為“逐鹿中原”之意。所以,中國就比較容易確立中央集權體制。而中央集權體制,是奉行一種贏家通吃的規則,爭奪更為兇殘,摧毀性也更強,改朝換代也就成為了常態。

    在之前的分封體制下,各諸侯勢力為圖生存,都會尋求變革圖強的手段,而作各種的嘗試。而集權體制之下,其內部相對較為安逸,長期就會喪失競爭的活力。尤其像中國這種地理,又相對隔絕,很難與其他較高的文明有激烈的碰撞,而缺乏外部競爭的動力。長久以後,統治者就容易盲目自大而成井底之蛙,自然就很難進步。故而,中國兩千餘年的集權帝制史,基本上是原地踏步踏,甚至在某些方面會有一定程度的退化。

    正因為集權體制無法消解自身體制的缺陷,故而,只有透過頻繁的改朝換代來緩解。而造成中國近代的落後,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後的兩個漢人王朝,都亡於異族之手,亦與此種體制的長期固化作用擺脫不了干係。

    所以說漢朝也是避免不了的走入了這個死衚衕。

    說到萬世一系,放眼全世界來說,唯一也就日本做到了。但日本的所謂最高統治者天皇卻就是個擺設,沒有自己的權利,不提也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東風風光580真的很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