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奚萌子

    器,是器皿,裝東西用。好比一個蘿蔔一個坑的專才。

    整句意思大概是:君子別做特點單一的專才。

    引申一下:在那個時代,君子是指統治階層,社會管理階層。孔子的意思,這社會管理者,首先應該做一個通才,用現在的話說,大到宇宙演化,國際形勢,國家戰略,小到花花草草,針頭線腦。。。都得有所涉獵。

    專才其實沒問題,但僅僅是專才是不行的,無法有效管理社會。

    通才相比專才有哪些好處?

    通才思維的維度高於專才。

    通才更能預測和把握形勢的走向。通才能產生戰略思維,通才往往是歷史的勝利者。

    三體大劉所謂的“降維打擊”有這意思。

    儒家的“中庸”思想亦本於此。

    現實中也是這樣,懂得多的懂得全面的,打敗懂得少的懂得單一的。近代中國不懂科技被人家打了;懂漁獵懂遊牧懂農耕的後金則有能力入主中原;懂西方科技又有濃厚自身東方文化的現代中國能否戰勝西方。。我認為也很明確。

    作為個人,怎樣才算“器”了呢?

    “器”有一個普遍的表現——情商極端低下,跟周遭難以相處。因為才偏,難以自圓。因此自恃才高怨天尤人,老覺得別人故意為難打擊自己,周圍人都爛透了。。。

    早年的公知,由於只吃西方梧桐樹上的梧桐籽,他們就煉成了這樣的“器”。。

    說遠了哈,總之,在“君子不器”中,是把“非通才”比做器。

    “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可以理解為“形而上叫思想,形而下叫東西”,形而下就是具象的東西,比作器,那就是用器的本義,一個碗一個東西。

    所以,這兩句為了說明各自的意義,都用了器作比,東西是一個東西,但在各自的語句中側重點不一樣吧.

  • 2 # 飛飛貓說話

    要理解君子不器。

    首先應該正確理解“器”的概念。《說文》:“器,皿也。“器”當從犬,從四口。“器”中四口分佈在犬的四周,當為捕犬的陷阱。為什麼用陷阱捕犬呢?就是為活捉了犬用以馴化。馴化了的犬就成為人類的朋友,人類用它來看家護院,捕獵驅獸,放牧護羊等。狗是人類最早成功馴化的動物,人類有很大的用處,故“器”的本義就是捉犬馴化,為人所用,引申而泛指有用之具。

    二,"器”的本質就是有用者也。《易·繫辭傳》曰:“形而上者為之道,形而下者為之器”。意思就是把有形的東西抽象上升為規律就是道,把有形的東西具體下用作某種功能就是器。“器”為具體而有用者也。有相同時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

    我們一般認為,一個人而有用,稱為“成器”;人而無用,稱為“不成器”。那麼“君子不器”是不是說君子不成器呢?當然不是。古代實行等級制度,貴族稱為君子,庶民稱為小人;地位較高的人稱為君子,地位相對低的人自稱“小人”。庶民百姓、地位低的貴族要有一技之長,用以謀生,故追求“成器”。而位高權重的貴族所追求的不是“成器”,而是“成大器”。

    “器”分大小,小器小用,大器大用。所謂“君子不器”,是說地位高的人不急於成為某一方面的具體的小用之器,而是要努力成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用之器,故有“大器晚成”的說法。“君子不器”者,所追求的境界不同而已。

    三,老子也《道德經》提出了“大器晚成”。器為用者,小器容易做,也容易成,大器有大用,由於器大,所以難以成形,器不定形,則其用不可限量,比如像水一樣,隨形就勢,遇方則方,遇圓則圓,靈活變化。這就是境界。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君子不願成為只為謀生的小用之器,而追求成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君子。

  • 3 # 小好影視剪輯

    器就是物品,君子不器就是君子要有隨機應變的能耐,到哪裡都能生存的很好,就像老子說的水一樣,也表示無所不容。形而上者謂之道,道就是道理,就是智慧,也就是老子說的道,器就是物品,所有物品包括人都是外在的形態和內在的品質或者說能力也就是道合二為一的。

  • 4 #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這個問題可以不斷思考,

    總會有心得。

    器與道是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一個對子。

    道為體器為用。

    器有道而道非器。

    道為一為樸為虛,

    是以無為而無不為,

    無為而無以為,

    所謂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樸散為器,有定名有定形,

    只能侷限於某個方面某個領域的作用,

    乃至器成道死,

    往往執於器用,

    而迷失大道。

    還有一說:

    形而上謂之道,

    形而下謂之器。

    注意道器之間有個形,

    似乎正是從抽象-外形-實體這樣的邏輯?

    比方說禮吧:

    禮之道在格在敬,

    禮之形就是各種儀式,

    禮之器就是簋豆之類了。

    再來一個例子:

    易之道是變易或者不變易或簡易,

    易之形是卦象,

    易之器就是天地及其六子。

    因而知道器是要的,因為其用,

    比如我們挨人罵就說不成器,成小器成不了大器。

    孔子教人成君子成聖賢,事有功,行可法,言為則,

    就是要明明德,止於至善,這個就不是器的範疇,

    君子不器即君子不止於器!

    就是不能只有某些方面的才德就止步,

    而是要成一個完人,一個聖人。

    王陽明視成聖人為天下第一等事,蓋由此。

  • 5 # 好說文學

    先說結論,我認為兩句話中“器”的含義不完全一樣,但有共通之處。

    1、關於“器”的原意

    《說文解字》註解:“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翻譯過來就是說,這個字的字形像器的口,是看家狗看守的容具。意思還是有點模糊不清。但我們可以看到,器與皿的意思是一樣的,可以從“皿”字入手,再次進行考察。

    對於“皿”,《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飯食之用器也,象形,與豆同義,凡皿之屬皆從皿。”而“豆”,是指古代吃肉時所用的盛具。這就比較好理解了,皿,就是吃飯時要用到的盛具,字形像盛具的形狀,是象形字。所以,器的原意與皿相通,它也是指吃飯時所用的盛具。

    但顯然,這兩句話中的“器”皆有引申義,是將“器”引申為“有用之物”,已並非原意了。

    2、關於“君子不器”

    此句出自《論語·為政》,原文為“子曰:‘君子不器。’”

    先看看《論語》相關注本給出的解釋:

    《論語註疏》中認為:“器者,物象之名,形器既成,各周其用。若舟楫以濟川,車輿以行陸,反之則不能,君子之德,則不如器物,各守一用,言見畿而作,無所不施也。”

    朱熹《論語集註》認為:“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

    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沿襲朱熹的觀點,他認為:“器是指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今之謂專家之學者近之。不器非謂無用,乃謂不專限於一材一藝之長,猶今之謂通才。”

    楊伯峻《論語譯註》認為,孔子之意是指君子應無所不通,而不侷限於一種才能。

    不難看出,以上各本的解釋基本上能互相通融。一是他們都強調了“器”的特點,就是一種器具,具有實用功能。但它只能用於一處,而不能用於多處。而“君子不器”強調的正是君子不能像器物一樣,只侷限於一種才能一種本領,這句話的意思是指,孔子強調君子應該博學多才,這裡的“器”被引申為像器皿一樣,可以指只具備某種特定的才能、用途,而不能廣泛涉獵眾家之長的人。

    3、關於“形而下者謂之器”

    此句出自《周易·繫辭上》的第十二章,原句為:“《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這裡的“器”與“道”是相對的,指某種有形的具體事物。

    《易》一書,涉及許多艱深古澀的道理,包括宇宙的起源和許多古代哲學問題。這句話涉及到“形而上”、“形而下”兩個概念,我的理解是“形而上”指一種抽象的概念,包括宇宙本源,陰陽相生這些混沌、但似乎整體的東西,而“形而下”則是指用具體的術語、物體乃至符號來表達這些“形而上”的概念的一種東西。而這些具有表達功能的具體物件,便稱為“器”。用哲學的話來說,就是“抽象”與具體”、“普遍”與“特殊”關係,而“器”便充具有“具體”和“特殊”的功能。

    4、結論

    就這兩句話來說,“君子不器”因為前面的物件是君子,所以應該將“器”解釋為具體的用途、才能較妥當,而“形而下者謂之器”,這裡的“器”是針對“形而下”來說,所以這裡的“器”應該解釋為某種有形的具體事物較妥當,因為“形而上”的“道”是無形的。而這兩個意思,均是由“器”的原意引申出來的,因為器皿本身就具有一定用途,且具有具體形狀,故說兩句有相通之處。

  • 6 # 鄭衛原創

    在這裡,“形”把思維的領域作了劃分,“形而下”指所有有具體形狀特徵的“器物,”即事物,泛指自然界和社會,是普通思維的物件。

    “形而上”即抽象思維領域,把形而下的經驗事物歸納抽象後,以思維本身為物件,是對普通思維的反思領域。

    抽象後的事物不具有具體的“器”的特徵,不屬於“形而下”客觀世界,只存在於先驗的主觀世界。

    普通思維,即對“器物”的思維始於人的自我實現,即人生目標。把事物轉化為實現目標的工具,或者說,以目標為導向,把所有事物作“是否有用”的價值判斷,包括人自己也以蛻變為實現目標的工具,以換取功名利祿。

    工具化功利化是自我實現,即普通思維的本質。

    功利化社會實踐違背普遍規律,使普通思維遭遇各種挫折,積累經驗的同時催生人們需要總結經驗的迫切願望。總結歸納是抽象邏輯思維過程,抽象概括使思維擺脫具體“器物”上升到形而上反思領域,並需要找到完全不依賴普通思維的根據,反思的方向總是指向普遍規律,促使人開始了高階人生。

    高階人生智慧被形象地稱為“君子。”

    反思之後,基於普遍原理所做出的價值判斷認為:以目的(功名利祿)為導向的“器物化,”“工具化,”即“有用,”使“器物”被賦予了無價值,而遠離目的,使“器物”作為“無用,”體現了本身的固有價值。

  • 7 # 長風浩蕩

    就是說,君子不要止於成為專業性人材,要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對各行各業各門各類都要有學習興趣、去理解和掌握,要對宏觀整體有所認識和覺悟。

  • 8 # 春臺96245986

    君子不器是”君子不應愛器物資財”的意思。而”形而下者謂之器”,是說“在形而上學即陰陽辯證法理主導下,才能綱舉目張形成各種器物”。”形而上者謂之道”是建築在多個形而上學即陰陽法理相連結基礎上的大形而上法理,才謂之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0萬有哪些“大後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