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仲夏67612880
-
2 # 新知傳習閣
一
首先我們來看什麼 是良臣和忠臣。
據《舊唐書·魏徵傳》記載,有一次,唐太宗與魏徵交談。魏徵對唐太宗說:"希望陛下使我成為良臣,不要使我成為忠臣。"太宗感到奇怪,煞有介事地問:"忠臣、良臣有什麼不同嗎?"魏徵說:"良臣,是說象后稷、契、皋陶那樣的人;忠臣,是說象龍逢、比干那樣的人。良臣使自己獲得美好的名聲,使國君得到顯赫的稱號,子孫世代相傳,幸福與祿位無窮無盡。忠臣則使自己遭受殺身之禍,使國君陷於深重的罪惡之中,國破家亡,空有一個忠臣的名聲。以此而言,相差太遠了! "也就是說,如果你是良臣,就要根據皇帝的性格和能力,採用合適的辦法,來彌補皇帝的短處。用皇帝能接受的方式讓皇帝明白做事最正確的方法。如果你是忠臣,就要不管不顧皇帝的臉面和想法,堅持用自己的方式強烈表達自己的觀點。
兩者的區別在於,做良臣要有妥協讓步,團結皇帝和大多數大臣,想方設法把事情做成。做忠臣,就是不妥協不讓步,必須按我說的去做,否則我不幹。
兩者最根本的區別在於,良臣為了國家可以犧牲放棄個人利益和名聲,忠臣則為了個人名聲可以放棄國家利益。
二
接下來,我們來看下王陽明心學是如何體現這一切的。
王陽明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叫知行合一。
這話聽起來簡單,做起來就難。
知行合一具體說就是,你不僅要知道當前國家存在哪些問題,你還知道用哪些人用什麼辦法能解決掉這些問題,並且讓兩者完美的結合起來。
作為王陽明的再傳弟子徐階用自己的行為體現了這個觀點。
嘉靖皇帝是個很自私的皇帝,他不喜歡處理政務,又要掌控一切。歷任內閣大臣都是他的提線木偶,要完全聽他的指揮。他要花多少錢,就要花多少錢。他要怎麼做,就要怎麼做。完全不管民眾的死活。
嚴嵩正是看準了嘉靖的這一特點,才成功上位,並且在這個位置上二十年不倒。
徐階明白,要想讓明朝政治回到正常軌道上,就要打倒嚴嵩,架空嘉靖。
而嘉靖是嚴嵩的後臺老闆和保護傘,就是說打倒嚴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怎麼辦?
徐階明白要打倒壞人,要比壞人還壞。於是他就放棄個尊嚴,開始拍嚴嵩和嘉靖的馬屁,甚至和嚴家結成親家。
過了幾年,徐階在嘉靖心目中的地位高過了嚴嵩,也就是說機會來了。
其它大臣們認為以嚴黨陷害忠臣貪汙腐化的名義處死嚴黨成員,但徐階知道這些事都是嘉靖在背後支援嚴黨乾的。如果說這些事是壞事,那嘉靖就是最大的壞人。嘉靖是自負的人,不會認錯,不會認錯就不會殺嚴黨。
於是徐階重新寫了案卷,說嚴黨私交外臣,勾結倭寇,圖謀造反。其實這些都是不存在的,但如果不這樣打不倒嚴黨。
嘉靖是個多疑的主,最恨有人搶他的江山,看完案卷,二話不說,就滅了嚴黨。
有人說,這是以非正義的方式打倒了敵人。但敵人是皇帝時的時候,你就沒有選擇。
在徐階之前,有不少大臣因彈劾嚴黨被殺,這些人只能叫忠臣,只有徐階才叫良臣。
三
其實在春秋時期,春秋左傳就有說忠臣的缺問和問題。
天下國家之事,敗於小人者十一,敗於君子者十九,蓋小人之骨柔,其氣餒,其願欲易售,其營壘亦易破;惟君子之才品自不同,而業己為眾所惟,其自負也常亢而不肯下,於是為深刻,為褊淺,為執拗,不能捨己從人,以佐國家之急。 天下國家的大事,敗在小人之手的十分之一,而敗在君子之手的則十分之九。 原因就在於小人沒有骨氣,且氣餒,他的主觀意願也容易出賣,他的建造的思想壁壘也容易攻破; 然而君子的才學和品質不同,而一旦形成思維,受到誰多人的推崇,他自己也常常自負的不肯隨意向別人屈服。 於是就一會兒深刻,一會兒褊淺,一會兒執拗。總之不能夠捨去自己的意願聽從別人,從而無法急國家之所急,想國家之所想,為國出力。比如明朝末期,那些大臣們不是壞人,基本還算忠臣。
李自成大軍打到了北京附近時,崇禎想遷都南京。那些大臣們就以這樣那樣的名義不讓遷都,說這樣做太丟人。
再者,崇禎想和後金談判休戰,專心鎮壓流民起義,大臣們也是紛紛反對,說什麼我堂堂大明,怎麼能和野蠻低等的少數民族議和。
這些大臣就是所謂的忠臣,只為自己的名聲考慮,不為國家著想。
如果是良臣,就應該以國家利益為上,幫帝國解決問題。而不是整天糾結這些大道理。
因此熊逸先生說,中國文人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天天在糾結於是非對錯,而真正的問題在於處理成敗得失。
也可以說,忠臣都是好名之人,書呆子,就喜歡談是非對錯;相反一個良臣則要關注一個國家的實際利益,也就是成敗得失。
-
3 # 歷史百家爭鳴
中國古代的帝王,無論是昏君還是明君,都希望自己的臣子是忠臣,忠心是第一條件,才能是次要的,而忠臣和良臣之爭,從古至今從未停歇。
徵再拜曰:‘願陛下使臣為良臣,勿使臣為忠臣。’帝曰:‘忠、良有異乎?’徵曰:‘良臣,稷、契、咎陶是也。忠臣,龍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獲美名,君受顯號,子孫傳世,福祿無疆。忠臣身受誅夷,君陷大惡,家國並喪,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遠矣。’
兩人對於良臣和忠臣的討論可以說已經直達本質,良臣一定是雙贏,自己得美名,也為皇帝帶來明君的稱號,後世人對於這對君臣也是交口陳贊,而忠臣則雖為國盡忠,但卻空有其名,國家淪喪,讓君上落得一個殘害忠良的惡名。這是魏徵眼中的良臣和忠臣,也是符合皇帝的價值觀的。
皇帝們都認為良臣一定要是忠臣,為我所用,忠於我,不忠於我的雖有才但就是奸臣,而對於皇帝來說,良臣要有,因為治理國家需要良臣,而忠臣也要有,雖然不一定能夠治理好國家,忠心耿耿的標杆是皇帝所要的。
站在現代人的角度來看,良臣是不應該是死忠,良臣應該是有益於國家有益於老百姓的。比如於謙,他就是現代意義上的良臣,明英宗被擄走了,那就在立一個明代宗,但要保證國家和人民的安危,老百姓的生命和財產不受侵犯,在明英宗眼裡,于謙是個良臣,卻不是忠臣,所以于謙必須死。而在我們看來,于謙是大大的忠臣,也是大大良臣,因為他忠於自己的國家,而非某個皇帝,同時還能治理好國家,保衛好國家。
而大名鼎鼎的清官海瑞,則是典型的忠臣的代表,用一個海瑞肯定治理不好國家,因為他古板而有固執,不懂的變通,但為什麼嘉靖皇帝要用海瑞,那是因為海瑞是忠臣,忠於嘉靖這個皇帝的,嘉靖需要把海瑞樹立為典型,所以才把海瑞放在南京,只有官位而不做實事的位置上。
十朝元老馮道,在古代人看來是馮道肯定不是忠臣,歐陽修罵他“不知廉恥”,司馬光更斥其為“奸臣之尤”。但是以我們現代人看來,馮道既是良臣也是忠臣,良臣是能夠治理好國家,同時為老百姓著想,忠臣則是忠於國家,忠於民族。馮道就屬於魏徵眼裡的良臣。
用王陽明心學的觀點來說,良臣是知行合一的踐行者,只有在其位,才能謀其政,心懷天下和國家,而非某個皇帝,這樣的良臣在古代應該是越多越好,只可惜,皇帝們最先需要的是忠臣,於是文人士大夫都被三綱五常所困,沒有了自己的價值觀,這才是讀書人的悲哀。
回覆列表
自古以來,老百姓就把忠臣良將和姦臣逆賊對立起來,但是誰是忠臣良將?誰是奸臣逆賊呢?這就看你的標註是什麼。
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中唱到: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為什麼是老百姓?因為老百姓是大多數人。對大多數人有益的就是忠臣良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