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闊天空詩酒花

    賈寶玉嗔著張道士給他提親,出現在原著第二十九回。賈母帶一大幫人浩浩蕩蕩到清虛觀去打醮,當中就包括寶玉、黛玉、寶釵這些小輩。到了那裡,主事的張道士盛讚寶玉長得像當年的榮國公,同時想順便給寶玉說一門親事。

    “前日在一個人家看見一位小姐,今年十五歲了,生的倒也好個模樣兒。我想著哥兒也該尋親事了。若論這個小姐模樣兒,聰明智慧,根基家當,倒也配的過。但不知老太太怎麼樣,小道也不敢造次。等請了老太太的示下,才敢向人去說。”

    然而老太太張口就婉拒了。

    賈母道:“上回有和尚說了,這孩子命裡不該早娶,等再大一大兒再定罷。……”

    既然賈母這麼說了,張道士自然也無法再說下去,這事就這樣不了了之。賈母為什麼回絕呢?很多人分析,是因為之前元春賜下的端午節禮,只有寶玉和寶釵的一樣,似乎有撮合二人之意,再聽張道士這口風,很可能說的那位小姐就是寶釵。這一系列蛛絲馬跡讓屬意寶黛姻緣和不是寶釵和寶玉聯姻的賈母警惕起來,雖然不能直接和元妃的意思對抗,但是裝聾作啞拖延一下還是可以的。

    這事告一段落了,但是當事人賈寶玉心裡卻大不自在起來,回到家開始發脾氣。

    ……誰知寶玉一日心中不自在,回家來生氣,嗔著張道士與他說了親,口口聲聲說從今以後不再見張道士了,別人也並不知為什麼原故……

    到底是什麼緣故,讓寶玉嗔著張道士為他說親這件事呢?歸根結底,還是跟寶玉對黛玉的情意有關。

    那時寶玉和黛玉正是少年初長成,彼此都有了對對方的一段心意。礙於封建禮教的束縛,又不能明言,於是經常莫名其妙鬧彆扭,其實就是想試探對方的心意。

    原來那寶玉自幼生成有一種下流痴病,況從幼時和黛玉耳鬢廝磨,心情相對,及如今稍明時事,又看了那些邪書僻傳,凡遠親近友之家所見的那些閨英闈秀,皆未有稍及林黛玉者,所以早存了一段心事,只不好說出來,故每每或喜或怒,變盡法子暗中試探。那林黛玉偏生也是個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試探。……

    過來人都知道,彼此心意未明,正是戀愛中最焦慮的階段。就好比一個男孩子喜歡一個女孩,但彼此沒有公開,偏偏這個時候有人打岔,公開說要給這男孩介紹物件。男孩單身誰都知道,自然不好回絕說不要,但這樣一來,弄不好自己心儀的物件就敏感多慮,容易因此而誤會,嚴重一點的話說不定就放棄他了。男孩能不心焦嗎?

    張道士一開口提親,寶玉就面臨了這樣的窘境。這困窘,具體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不能自主決定自己婚事的惶惑。

    按照當時的封建禮教,少男少女到了一定年紀,就可以由長輩張羅親事了,私相授受是不行的,那時不允許自由戀愛。寶玉和黛玉那時還不到十五歲,雖然按賈母的說法,是可以再晚一些再考慮婚事,但如果要提親的話,這也算正常年齡了,畢竟比他們更小的史湘雲那時都已經說好了婆家。

    所以,代替榮國公出家、享有賈府眾人禮節上必須表示尊重的身份的張道士,在這個時候為寶玉提親,明面上是很說得過去的。一來寶玉年齡到了,“我想著哥兒也該尋親事了”,二來作為長輩表示關心,很合理呀。實際上,以張道士那個身份,他要是開了口,估計也只有賈母這個同輩人能表態,其他包括賈政王夫人等都是後輩,都不方便馬上回絕的。

    賈寶玉作為當事人,更是沒有任何話語權,只有乖乖接受“安排”的份兒。倘若賈母對張道士的提議很感興趣,甚至真的願意促成張道士所提議的姻緣,那麼在理論上,寶玉也必須乖乖接受,才算遵守禮教。

    寶玉願意接受嗎?他心裡暗戀著林黛玉,假如提親的物件是林黛玉,他當然一萬個願意。除此之外的任何人,他都是不願意的。但很顯然,張道士不認識已成孤兒的黛玉。他開口提親的話,不管說的是誰,都不可能是黛玉。倘若賈府的長輩認真研究甚至接受了張道士的建議,那對寶玉來說就是晴天霹靂了。

    本來,黛玉在賈府好好地住著,假以時日,賈府的長輩未嘗不會考慮讓她和寶玉聯姻,畢竟大家都知道寶玉和黛玉感情最好,長輩們也瞭解黛玉,知根知底,這其實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又或者,等寶玉長大一點,有機會有能力影響長輩們的決策,讓自己的婚姻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實現,也不是不可能的。總之,對存了這樣一段“心事”的寶玉來說,現階段最重要的是不要有人打岔,等以後時機成熟了再說。

    不料張道士卻突然開了這個口,還是在大庭廣眾之下,讓人無法反駁的場合。萬一家裡的長輩不瞭解自己心思,欣然答應了呢?那怎麼辦?可以想象,就當時寶玉的年齡閱歷來說,基本上等於無計可施。

    所以可以想象,張道士開口時寶玉心裡有多緊張。特別是一聽對方是個十五歲的小姐,那絕對不可能是林黛玉,寶玉肯定心裡喊了一萬個不要了。幸好賈母當場婉拒,寶玉算是僥倖過關。但驚魂甫定的他,在當時的場合不好發作,過後回到家肯定要釋放一下不滿的情緒,所以才會說出永遠不想再見張道士的話。別人當然不知道為什麼,寶玉不可能公開他對黛玉的情愫啊。那一腔無名火,只能在背後發洩給不識趣的張道士了。

    第二個層面,是擔心心上人會誤解自己的惶惑。

    雖然賈母婉拒了張道士,寶玉暫時可以不用害怕會發生他不願意接受的“安排”了,但他還有第二件麻煩需要解決,那就是心上人林黛玉的情緒。

    如前所述,寶玉雖然鍾情於黛玉,但是這份感情尚未得到黛玉的迴應和確認。另一方面,他又深知黛玉的敏感和多心,以及在任何事情上都要“名正言順”的矜持和驕傲。所以他平時對黛玉是小心翼翼,絲毫不敢有所輕慢,生怕惹惱了林妹妹,她就不理自己了。但寶玉能管得了自己,卻管不了別人啊。在彼此的感情沒有確認的時候,倘若有人在公開場合老把寶玉和其他女孩扯在一起,自矜的黛玉一定會疏遠他,以示避嫌和“不稀罕”的。

    偏偏張道士就這樣在大庭廣眾之下給他提親,偏偏林黛玉也在場,偏偏寶玉礙於禮節又不能表示什麼,明知經此一役黛玉必然心裡會有芥蒂,然而倆人沒有明確感情又不好去解釋,寶玉心裡能不煩惱嗎?

    事實上,賈母婉拒張道士之後,就發生了“金麒麟”事件。寶釵說湘雲有一個金麒麟,黛玉說寶釵就留心別人身上的飾物,其實言語間已經表露出情緒了。寶玉不會沒察覺到,他把金麒麟收起來的時候明顯看到黛玉似笑非笑的表情,當時就不自在起來,想要討好黛玉,說把這個金麒麟給她,卻遭到黛玉的拒絕。所以,寶玉回到家時心裡應該是七上八下的,既有對張道士提親的不滿,也有對林妹妹開始生氣的擔憂。

    後來的吵架事件更充分證明了寶玉的擔心不是多餘的。林黛玉果然拿張道士說親的事來揶揄寶玉,原因自然是因為這件事其實對她非常刺激。寶玉也覺得委屈啊:我已經處處照顧你的情緒,為什麼你還是不理解我?

    ……寶玉因昨日張道士提親,心中大不受用,今聽見林黛玉如此說,心裡因想道:“別人不知道我的心還可恕,連他也奚落起我來。”因此心中更比往日的煩惱加了百倍。……

    於是寶玉控制不住情緒了,問黛玉是不是安心咒他天誅地滅。黛玉反應過來是自己說錯話了,畢竟前一天寶玉才剛剛賭咒發誓自己絕不理會什麼金玉之說,自己現在這樣確實有不信任他之嫌。但少女的自尊心加上寶玉的態度讓黛玉無法服軟,於是倆人互相鬥氣,越說越急,最後鬧得臉紅耳赤,寶玉把玉摔了,黛玉把剛喝的消暑湯吐出來了。動靜之大,直至驚動賈母,為了兩個“小冤家”的事情流下了眼淚。

    這樣鬧彆扭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彼此都太在意對方,又不方便把這份情意說出口。有這樣的情感基礎,所以倆人還是重歸於好了,並且默契度進一步上升,最後終於明確了彼此的心意。這是後話,就不多說了。

    總之,這一吵逼著雙方把自己的心意用極端的方式表達了出來,結果也算因禍得福。但畢竟過程中存在著風險,要不是雙方都足夠愛對方,也足夠聰明能夠正確解讀對方的表現,還有旁邊一眾好心人做和事佬,說不定倆人的感情會因為這次大吵而出現裂痕。要不是有張道士提親這一出,這種風險本來可以避免。所以,寶玉和黛玉感情有出現危機的風險,論起來也是張道士提親鬧的。就這一點來說,寶玉當然要嗔著張道士給他提親了。

  • 2 # 蘇小妮

    這個情節發生在《紅樓夢》的第二十九回,賈母帶著一眾媳婦姑娘們去清虛觀打醮,當年國公爺的替身張道士主動提起了寶玉的婚事,給寶玉做起媒來。

    張道士的原話是這樣的:“前日在一個人家看見一位小姐,今年十五歲了,生的倒也好模樣兒。我想哥兒也該尋親事了,若論這個小姐模樣兒,聰明智慧,根基家當,倒也配得過,但不知老太太怎麼樣,小道也不敢造次。等請了老太太的示下,才敢向人去說。”

    寶玉一向跟黛玉感情交好,張道士的話裡面我們可以看出來,他介紹的物件,顯然不是林黛玉,處處倒和寶釵相符,不是寶玉希望的那樣,雖然這事兒最後以賈母說的“和尚說了,這孩子命裡不該早娶”而搪塞過去了,但是不管對寶玉還是黛玉來說,心裡都出現了一個疙瘩,因為他們同時意識到,他們即將面臨婚嫁的選擇問題,而這種婚嫁的選擇是由不得他們兩個來自己做主的,最後將何去何從,誰也不知道?對於黛玉這樣原本就寄人籬下沒人作主的人,更有一種漂泊無定之感。

    從清虛觀回來以後,黛玉就生病了,黛玉的病其實是一個心病,只有寶玉知道它是為什麼?寶玉心中同樣也大不受用,很是煩惱。因為這件事情導致了寶玉和黛玉在他們相處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彆扭。黛玉覺得人家有什麼金啊銀啊什麼跟你配的,我啥都沒有,寶玉認為你如此跟我鬧彆扭,你一點都不懂我的心,兩個人都覺得白認得對方了。

    到後來襲人和紫鵑都出來相勸,兩個人說了一番懇切的話,以至於黛玉認為寶玉連襲人都不如,寶玉則認為黛玉連紫鵑都不如,如此大動干戈一場,以至於驚動了賈母,賈母說出了“是冤家不聚頭”的話,眾人散去之後,一個在瀟湘館臨風灑淚,一個在怡紅院對月長吁。無限心思都難以道盡心頭的痛。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經此一鬧,也讓寶玉和黛玉更深刻的認識了他們自己在對方心目中的位置,這次以後兩個人再沒有鬧過彆扭,可以說是心靠的更緊了,也是對對方情感的一次確認。

    所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張道士提親,既是給寶玉和黛玉呯力一擊,也是促進他倆情感粘合走到一起的催化劑。兩個痴人自此朝著更痴的方向發展。

  • 3 # 知常不病

    紅樓夢第二十九回,賈母帶人往清虛觀打譙,張道士給寶玉說親:“前日在一個人家看見一位小姐,今年十五歲了,生的倒也好個模樣兒。我想著哥兒也該尋親事了。若論這個小姐模樣兒,聰明智慧,根基家當,倒也配的過。但不知老太太怎麼樣,小道也不敢造次。等請了老太太的示下,才敢向人去說。”

    這“今年才十五歲”的小姐是誰呢?當然是薛寶釵。張道士為何要替薛寶釵提親,這裡邊的學問大了。不過,根本原因,還是第二十八回,元春要賈府到清虛觀打譙,順便賞了端午的禮而引起的。當時,面對元春賞的禮,寶玉說:“這是怎麼個原故?怎麼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樣,倒是寶姐姐的同我一樣!別是傳錯了罷?

    寶玉本來心生疑慮,今有張道士之語,這對寶玉還是黛玉,心裡都出現難以解開的疙瘩。

    也由此二人鬧出了最大的矛盾。

    寶玉與黛玉兩個人原本是一個心,因這張道士,多生了枝葉,在後來的大鬧情緒中反弄成兩個心了。

    那寶玉心中又想著:“我不管怎麼樣都好,只要你隨意,我便立刻因你死了也情願。你知也罷,不知也罷,只由我的心,可見你方和我近,不和我遠。”那林黛玉心裡又想著:“你只管你,你好我自好,你何必為我而自失。殊不知你失我自失。可見是你不叫我近你,有意叫我遠你了。”如此看來,卻都是求近之心,反弄成疏遠之意。如此之話,皆他二人素習所存私心,也難備述。

    由於有張道士提親在前,已生了嗔心。如今只述他們外面的形容。那寶玉又聽見他說“好姻緣”三個字,越發逆了己意,心裡幹噎,口裡說不出話來,便賭氣向頸上抓下通靈寶玉,咬牙恨命往地下一摔,道:“什麼撈什骨子,我砸了你完事!”偏生那玉堅硬非常,摔了一下,竟文風沒動。寶玉見沒摔碎,便回身找東西來砸。林黛玉見他如此,早已哭起來,說道:“何苦來,你摔砸那啞吧物件。有砸他的,不如來砸我。”

    如此看出,元春是看中了薛寶釵,並沒有看中林黛玉。而張道士之所以替薛寶釵提親,恐怕也是王夫人提前做的功課。但卻惹怒了寶玉,也惱了黛玉。因為他們意識到,他們即將面臨的愛情自己做不了主。最後將何去何從,兩個人誰也不知道。

    林黛玉生病多是心病。家道中落,變成孤兒,寄人籬下,多不如意。與寶玉的好又存在著巨大的阻力。本就煩惱,再生煩惱。黛玉覺得自己配不上寶玉,人傢什麼都有,自己啥都沒有。張道士提親,可以說是給寶玉和黛玉一次最大的打擊。

    對於元春的意思,賈府上下,當然不敢違背,不過,此時的賈母,卻顯示出大智慧來。他當時打斷張道士的話,說,“上回有和尚說了,這孩子命裡不該早娶,等再大一大兒再定罷。” 很明顯,賈母知道張道士所說的是誰,也知道是誰的主意,她用“和尚說了”四字,直接就把道士的嘴堵上了,意思很明確,我信佛,不信你道家的。

    表面上看,賈母是拒絕了道士,但實際上是,拒絕了元春。回頭再看元春賜禮的事,連賈寶玉都疑惑是不是搞錯了,賈母能沒有覺察嗎?在封建社會,元春作為皇妃,她的態度,就是聖旨,但賈母卻用自己的大智慧,拒絕了這一聖旨,不僅看出,她對林黛玉是真的愛護,也顯示了,這個老太太的智慧真是高。因為對於元春的意思,賈府上下,當然不敢違背,只有老太太的能委婉託詞才可。

  • 4 # 憑欄翠袖

    紅樓夢第二十九回,清虛觀打醮的時候,張道士給寶玉說親:“前日在一個人家看見一位小姐,今年十五歲了,生的倒也好個模樣兒。我想著哥兒也該尋親事了。若論這個小姐模樣兒,聰明智慧,根基家當,倒也配的過。但不知老太太怎麼樣,小道也不敢造次。等請了老太太的示下,才敢向人去說。”

    張道士是賈寶玉爺爺出家的替身,算是世交,他本人又是朝廷認可的宗教領袖,說話也是很有分量的.賈母應該會比較重視他的意見.

    張道士看見寶玉長大了,自然希望自己能給做個媒,不但能聯絡更多達官貴族人家的關係,自己也更有體面,在賈家也更受敬重.

    而寶玉此時對黛玉早存了一段心事,這邊還在為初戀忽喜忽怒忽試探,想要得到黛玉的真心.那邊張道士趕來說親,不就等於是撤火嗎?黛玉要是聽見寶玉要訂婚了,那一定不會再跟寶玉好了,寶玉肯定心理焦慮.

    黛玉的心裡也暗戀寶玉,所以聽說寶玉要跟別人訂親自然心裡也生氣,所以次日就謊稱中暑,再也不去見張道士了.

    黛玉看見寶玉也不去了,知道他也為說親的事生氣,於是試探他,說他肯定是因為害怕張道士說親阻礙了他與寶釵的金玉良緣所以生氣.寶玉聽了覺得委屈,心說,我明明是害怕阻礙了咱倆的姻緣,你又拉扯人家薛寶釵,我對你這麼忠誠你卻一天到晚懷疑我喜歡寶釵.於是倆人吵架,寶玉要砸玉以明志,鬧得天翻地覆.

    要不是張道士說親,也惹不來這一場風波,你說寶玉能不嗔怪張道士嗎?

  • 5 # 娛樂E周

    《紅樓夢》第二十九回中,賈府上下奉元妃之命赴清虛觀打醮,期間張道士給賈寶玉提親,原著中是這樣寫的:

    張道士說道:“前日在一個人家看見一位小姐,今年十五歲了,生的倒也好個模樣兒。我想著,哥兒也該尋親事了。若論這個小姐模樣兒、聰明智慧、根基家當,倒也配得過,但不知老太太怎麼樣,小道也不敢造次。等請了老太太示下,才敢向人去張口呢。”

    意思就是,前幾天在一戶人家看見一個小姐,今年十五歲了,模樣生的好,正好寶玉也該成親了。這個小姐的外貌,聰明智慧,根基家當都很相配,等請示了老太太,就跟人張口提親。

    從前文可知,張道士提親應該是元妃授意,元妃是王夫人的女兒,寶釵是王夫人的妹妹的女兒,為了促成賈薛兩家聯姻,元妃這一系是贊成寶玉和寶釵成親的(張道士提親說的十五歲的姑娘應該是薛寶釵)。但是寶玉和林黛玉要好,他應該是想著和林黛玉成親的,賈母也支援他們。所以,張道士提親一事讓寶玉有點生氣。

    但是封建社會大家族的婚姻通常是家長決定,元妃的地位在賈府明顯比較高,也代表皇家旨意,所以雖然這次提親被賈母以寶玉年紀小,不宜早娶為由拒絕了,不過,賈府人物關係的對弈才剛剛開始。所以,寶玉嗔著張道士提親,看似是兒女情事,其實卻是背後家族人物和皇家的複雜關係。而小說最後的結果是,寶玉娶了寶釵,也充分說明,元妃一系人物的權力更大,大家長決定了家族成員的婚姻,賈薛兩家也成功聯姻。

  • 6 # 飛雪迎春666

    賈寶玉之所以嗔著張道士為他說親,最主要的是,他心裡已經有人,即林黛玉了。

    賈寶玉聽到張道士為他提親後,他當場並沒有發作,一是他有涵養,而是因為賈母給委婉地拒絕了。

    張道士道:“前日在一個人家看見一位小姐,今年15歲了,生的倒也好個模樣兒。我想著哥兒也該尋親事了。若論這個小姐模樣兒,聰明智慧,根基家當,倒也配的過。但不知老太太怎麼樣,小道也不敢造次。……”賈母道:“上回有和尚說了,這孩子命裡不該早娶,等再大一會兒再定吧。……”

    但是,寶玉心裡一定是很不舒服的。如果說這個十五歲的女孩兒是寶釵的話,寶玉才多大?也不過14歲而已。

    正直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都是非常痴情的,他們看上了誰,替對方死都願意。別人要干涉或者阻攔,幾乎是不管用的。雖然在封建時代,他們不敢大聲,但心裡是要抵抗的。賈寶玉心心念唸的人一直是林黛玉,發現張道士說的是別人,他心裡怎會好過?

    賈寶玉很疼愛妹妹林黛玉,他害怕黛玉傷心。

    寶玉在女孩的心思上,是十分細膩的。他知道林黛玉的心思,也知道林黛玉的脾氣,所以,他害怕林黛玉知道了張道士的話後會生氣,因此他很惱恨張道士。

    林黛玉六歲進賈府,就和寶玉一塊兒同吃同住,可以說是兩小無猜,青梅竹馬。他第一次見到林妹妹,問她有玉沒有,林黛玉說沒有,他便發痴,摔了自己的命根子通靈寶玉,嚇得賈母及眾人,忙不迭地勸他哄他,才算罷了。

    賈寶玉和林黛玉是一見鍾情,雙方都覺得彼此在哪裡見過。從此以後,賈寶玉念念不忘自己的林妹妹。即使後來寶釵來到,她也取代不了林黛玉在寶玉心中的位置。

    每次他們兩個人鬧彆扭,都是寶玉去找妹妹和好,賠禮道歉。寶玉是公子哥,喜愛在女孩隊裡混,他對襲人晴雯都很上心。然而,如果拿她們和黛玉比的話,那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張道士說的話,寶玉想著黛玉已經知道了,肯定傷心。又見她病了,因此,他飯也懶去吃,不時來問。林黛玉又怕他有個好歹,因說道:“你只管看你的戲去,在家裡作什麼?”寶玉覺得黛玉不理解他心裡比以往煩惱百倍。二人因此大鬧了一次,說的話都非常難聽,怎麼解氣怎麼來。真是相愛相殺。寶玉賭氣又摔了通靈寶玉,還嫌不夠,他竟砸起來了。襲人和紫鵑兩人不停地勸著。

    襲人向寶玉說了一句,“你不看別的,你看看這玉上穿的穗子,也不該同林姑娘拌嘴。”黛玉惱了,一手抓起,剪了玉上的穗子……

    寶玉向林黛玉道:“你只管剪,我橫豎不帶他,也沒什麼。”寶黛二人心裡相互裝著彼此,卻都在試探對方。不過,最後還是寶玉找黛玉賠不是。

    如果不是真愛對方,處處為對方著想,是不會彼此折磨的。吵架,也是愛的表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幻影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