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
2 # 帶你大朝臺
五臺山屬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五臺縣、繁峙縣、代縣、原平市、定襄縣,週五百餘里。現在旅行社所說的五臺山基本上只是臺懷鎮的核心區域,這是在誤導大家。其實真正的五臺山景區,應該包含臺內、臺頂和臺外。臺懷鎮的寺廟屬臺內,僅佔一小部分。另外東臺望海寺、北臺靈應寺、中臺演教寺、西臺法雷寺、南臺普濟寺,是五座建在平均海拔2800米左右的臺頂寺廟,而且均有千年古蹟,自然風光獨特,非常值得一去。臺外著名寺院有:
1、南禪寺大殿:位於五臺縣城西南22千米的李家莊
南禪寺大殿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結構建築,大殿內唐代雕塑精湛,仍然保持原貌。這些塑像表情逼真似有神,豐滿優美,誇張適度,衣紋簡練準確,和諧流暢,一個個栩栩如生,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轍,給人以實感和動感,堪稱唐代雕塑藝術的珍品,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藝術價值。
2、佛光寺:位於五臺縣佛光村
從建築時間上說,它僅次於建於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臺縣南禪寺正殿,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居第二位。佛光寺的唐代建築。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被人們稱為“四絕”。
3、廣濟寺大雄寶殿:位於五臺縣城內西大街
俗稱西寺。始建於元至正(1341一1368年)年間,明清兩代區域性予以修葺。現存建築大雄寶殿及殿內塑像為元代原作。
4、五臺縣延慶寺:座落在陽白鄉善文村,距離南禪寺九公里
現存金代大殿寬三間,六架椽,單簷歇山頂,總面寬約十三米,平面略近正方形。
5、繁峙三聖寺:位於繁峙縣砂河鎮西沿口村北
始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築為金至清所建。寺坐北朝南,分前後兩院,前院有山門、鐘樓、鼓樓、過殿(地藏殿)、東西配殿,後院有大雄寶殿、東西配殿和禪房。西側為五穀神廟和奶奶廟。大雄寶殿為金代遺構,地藏殿重建於明弘治八年,其它建築為清代所建。大雄寶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簷歇山頂,斗栱為五鋪作單抄單下昂、重栱計心造。
6、繁峙巖山寺:位於繁峙縣天巖村
巖山寺的主要看點是南殿。南殿為文殊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簷歇山頂。殿內殘留金代彩塑水月觀音、脅侍、天王和文殊坐騎等。四壁有金代壁畫,完工於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由金代宮廷畫師王逵所繪。壁畫內容,都是以佛教經傳故事為主題的。
7、繁峙公主寺:位於繁峙縣杏園鄉公主村
公主寺坐北朝南,佔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現存建築毗盧殿、大雄寶殿、大佛殿為明代建築。大雄寶殿內後壁和兩面山牆上,繪有水陸畫一堂,為明代作品。壁畫內容為儒釋道三教神祇、民間信仰神及歷史人物,可分成九十多組,繪製了480多位神祇、人鬼。整個作品造型嚴謹,設色豔麗,極富裝飾性,眾多的人物浩浩蕩蕩地行進著。
8、繁峙秘密寺:位於繁峙縣南,巖頭鄉巖頭村維屏山秘密巖
秘密寺主體為三進院落,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大雄殿、文殊殿、藏經閣遺址。寺內主殿為大雄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簷懸山頂,前設廊。大雄殿、文殊殿內均有塑像。
寺東1千米處有中庵,原有建築已毀,石壁上現存雕像17尊,從中庵向東北上行2千米,有秘密寺最負盛名的龍洞。
9、繁峙正覺寺大雄寶殿:位於繁峙縣縣城內
正殿被疑為金代遺物的屋樑採用減柱造法。如今的正覺寺,大部分建築物是2008年重修的,只有正殿似乎還是原來的架構。臨街建築是新修復的天王殿,天王殿外有個小廣場,兩側有精美的磚雕牆壁,類似影壁。院內的建築都是嶄新的,簷下繪有彩畫,也是金碧輝煌。看得出是用了不少心思的東西。
-
3 # 五臺山清心
五臺山周八百里,寺院360座,蘭若無數。
值得去的非常多,就看您的目的啦:
巡禮以靈蹟為主,
觀光以人多的地方為主,
尋師問道找大德住錫的寺院,
進修參禪以蘭若為主,
……
-
4 # 豹小白的雜貨鋪
佛光寺。
偏僻,需要專門包車去。
但看到的第一眼,就會震撼到說不出話來。
那是《刺客聶隱娘》中的世界。
幽靜、古樸、隱然世外。
——如果你還記得電影《刺客聶隱娘》中的場景。
那是真正的晚唐寺院,唐代的暮光。
1937年,梁啟超之子、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和他的夫人、著名的民國才女林徽因,來到了這裡。
在此之前,日本人曾用嘲諷的語氣給中國古代建築下了一條定論:在中國已經沒有唐代時期的木構建築,要看中國唐代木構建築,就去日本的奈良、京都吧。
但當梁思成和林徽因看到佛光寺的那一剎,他們激動地發現——中國還有唐代木構建築。
這就是活生生的唐代木構建築。
日本人的定論,被打破了。
下圖是1937年梁思成在佛光寺(左)1937年林徽因和寧公遇到雕像合影(右)
佛光寺最早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
隋唐之際,已是五臺名剎,“佛光寺”這個寺名屢見於各種史書記載。
甚至敦煌壁畫上,都有“佛光寺”的影象。
梁思成之所以發現佛光寺的存在,正是從法華人伯希和拍攝的莫高窟照片中。
然而,公元845年,唐武宗發動“滅法運動”,佛教界稱為稱會昌法難,寺內除幾座墓塔外,其餘全部被毀。
下圖是敦煌壁畫中的大佛光寺
重建佛光寺十年後,也就是唐代大中十一年。
一個長安城的女人發願要重建佛光寺。
這個虔誠的女佛弟子,叫“寧公遇”。
她找到了一位高僧,法號願誠。
願誠大師願意主持修復,而寧公遇則負責募款等事務。
最終,佛光寺重建成功。
現存東大殿及殿內彩塑、壁畫等,即是這次重建後的遺物。
我不懂建築,這裡就不照搬網路資料了。
我只知道,在看到寺內灼灼盛開的紅芍藥,在看到純木結構的古樸雄勁的大殿時,在聽到簷下叮噹的鐵馬時。
寺外松風陣陣,寂靜無人。
那一剎,像是穿越回千年之前的唐末。
一定要去佛光寺。
它被梁思成譽為“中國第一國寶”。
至今,國內如有仿唐建築,都會以東大殿為參照模型。
全寺建築文物縱跨北魏、北齊、唐、宋、金、元、明、清、民國等9個朝代,其年代跨度之全,在中國的古建築中絕無僅有。
而東大殿中的35尊唐代彩塑佔到了全國80餘尊唐代彩塑的近半壁江山,殿中儲存著中國僅存的唐代寺觀壁畫。
去吧,去看看那個遙遠而傳奇的時代,所留下的真實而震撼的影子。
回覆列表
其實我覺得從古建築的角度上看,臺懷鎮真沒什麼值得炫耀的。我來給你說幾個就在五臺山周邊的古建築,去了之後絕對保證你可以跟人吹上一陣了。
中國目前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南禪寺南禪寺位於五臺縣西南的李家莊,其大殿是唐代武宗滅法前唯一儲存下來的佛殿。中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大殿,也是亞洲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南禪寺大殿建於唐建中三年(782年),比佛光寺還早七十五年。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二位先生帶著中國營造學社的助手踏上了前往山西尋訪唐代木構建築的旅程,他們找到了深山之中的佛光寺,但當時他們並不知道其實距離在佛光寺西南不到50公里的群山之間還有一座更古老的大殿在默默矗立著。
南禪寺坐北朝南,寺內建築只有山門(觀音殿)、東西配殿(菩薩殿和龍王殿)和大殿,圍合成一個只有一進院落的四合院式建築組群。
南禪大佛殿,為南禪寺主殿,外觀樸素的近乎簡陋,沒有琉璃裝飾的璀璨,沒有彩繪雕樑的繁奢,但卻讓人覺得無比的溫婉秀麗,整個建築中梁、柱、鬥、栱、簷、脊比例和諧自然,既不張揚也不沉滯,彷彿能讓人感覺到有一股靈秀之氣在她身上流動。
大佛殿建於方形基臺之上,全殿共有簷柱12根,殿內內徹上露明造、無柱,樑架製作極為簡練。大佛殿的屋頂極為平緩,與明清時崇尚的“陡如山”明顯不同,鴟尾與瓦皆為灰色,正脊與垂脊上無任何花紋裝飾,我相信大唐盛世一定不是做不出華麗的裝飾,而是建築者希望一切歸於自然,迴歸樸素的本源。
南禪寺中的唐代塑像是除了甘肅莫高窟外,現存最早的佛教塑像,非常珍貴。可恨的是1999年不幸被盜被毀,唐代佛像被當胸挖開,腹內寶物被偷走,文殊菩薩的後背也被掏開,其餘幾尊塑像同樣受到破壞。唐代特有的兩尊最美麗的“似宮娃”供養菩薩被鋸斷劫走,獅童塑像也從腳跟處被掰斷劫走,這一劫難被稱為“南禪劫”,這些令人切齒的匪徒,被金錢燻黑了心靈,我希望他們的靈魂墜入阿鼻地獄永世不入輪迴。
在我們整個南禪寺觀覽期間,再無遊人進入南禪寺參觀,這座已經存在了1200多年的大殿,已經久遠的被人遺忘了,在唐朝她因為被人遺忘而有幸躲過了“會昌滅佛”;同樣又因鄙遠的原因而看客稀少,香火不旺,沒有大筆的捐獻,得不到大規模的修繕,幸而也就保留了更多的原貌;只希望現在能有更多的人把她留存在記憶裡,讓這座質樸的古建築能長久留存在片土地上。
我最愛的南禪寺大殿
現存唐代木構規模最大的佛光寺走在去佛光寺的路上,心情真的很複雜,久聞佛光寺大名震動海內外,又有梁、林二先生親身考察並撰文記敘,但這幾天中看到的山西古建築保護的現狀,實在是讓人心裡惴惴不安,真的害怕看到這種存在千年的古蹟在我們這一代人眼前荒棄,所以在這本來是該充滿興奮的朝聖之路上,心裡除了嚮往還摻雜了一絲焦慮、一絲沉重,就在這種複雜的有點近鄉情怯的心緒中,在向晚的夕陽中,我們走近了佛光寺。
有關佛光寺的介紹文章早已經是連篇累牘了,更有梁先生的大作於前,在這兒實在是不敢班門弄斧,不過當我們看到了文殊殿內因採用減柱造而營建出的恢弘的大空間,14.5米的柱間距就是現今的鋼筋混凝土建築也很難做到,而在千年前古代的工匠,採用木結構實現的例項便在眼前,且千年不倒,我們這些做建築設計的也只能相顧無言,唯有默默的敬仰膜拜。
佛光寺因其名而興,又因其名而毀(會昌滅佛公元841-846年),復因其名而重建(公元857年,從毀至復建僅間隔12年),因其名而被繪於敦煌,梁先生又因其名而尋之,使其名重彰於天下,方有修建保護之策,使我們今日能有一睹之幸,在這千年的往復輪迴中,真不知佛光寺之名到底是榮幸還是劫數?!
我等在佛光寺久久讚歎不忍離去的時間裡,整個佛光寺內只有我們一行三人,整座寺廟空寂而幽靜,詢問了管理員說:“平時也沒什麼人來,只是偶爾有美院的來寫寫生。”,說實話也看膩了其他一些寺廟人頭攢動、焚香禱告的遊人,但在此等國之重寶之前,如此的冷清卻讓人心情複雜,不知是該因文物得以更好保護而幸,還是因華人善於遺忘而悲。
獨行的僧人--上山以前我以為這是佛光寺的和尚,去了之後才知道佛光寺是沒有香火的,看來這位僧人是獨自一人來佛光寺朝拜的,當年玄奘法師西行也是這般為了信仰獨行於路上的吧?!祝這位師傅一路走好!!
元代文殊殿
佛光寺東大殿 簷口上的世界
廣濟寺——大雄寶殿(元代)廣濟寺俗稱西寺,位於五臺縣城內,始建於元至正年間。據說原是一座很完整的組群建築,中軸線上有二進院落,三座殿宇。依次為山門、文殊殿、大雄寶殿,建國後,新建縣博物館,寺院前部分建築拆除,只存一座大雄寶殿。拆了舊的建新的這也算是中國的傳統了吧,只可惜歲月的沉澱在更新中蕩然無存了。
大雄寶殿為廣濟寺正殿,面寬5間,進深3間,單簷懸山式,殿內用減柱造法,前槽不設柱,次梢間用大內額承託平梁,後槽僅用粗大的兩根金柱。整體建築古樸典雅,為中國元代木結構建築的獨特範例。
廣濟寺殿內彩塑為元代作品,手法古樸,形象誇張。殿前立唐制八角形石經幢一座,通高4米,下施扁平的須彌座,每面雕獅,幢身八面均有造像,刀法簡潔,可惜久立於風雨之中已斑駁不堪。
博物館的館長人很熱情,帶著我們參觀講解,當我們提到廣濟寺周邊新建的建築緊靠著大殿,滿足不了廣濟寺的防火規範時,館長搖搖頭無聲嘆息,心情真的很沉重,真不希望哪天聽到五臺廣濟寺走水的新聞,不過說實話北京護國寺西配殿被燒了,也沒見北京有啥反應,首善之區都不能保護好一座古建,我們還能要求五臺縣做的有多好呢?中國的文物保護就是“從無到有至從有到無”罷了。
關於梁下的這兩個小人,我特意問了館長,館長解釋說:“坐著的是個老人頭頂梁底代表成年人揹負重任,站在後邊的小孩代表繼往開來!”
廣濟寺門票據說從1984啟用至今沒換過
這三座寺廟,南禪寺最早,佛光寺次之,廣濟寺最晚。但即便是最晚的廣濟寺也有600多年的歷史了,更何況南禪寺、佛光寺可是目前現存四座唐代建築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