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Miss張小豆
-
2 # 獨品一杯
發脾氣是每個人的本能,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不順心,都會發脾氣,那發脾氣的根源在哪兒呢?
1、人總是愛發脾氣,按照中醫的說法就是肝火太旺,凡是急性子的人一般都是肝火旺,遇事不冷靜,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在這裡我教你一個簡單有效的小方法,就是每天晚上睡前梳理一下肝經,
按揉太沖、行間、三陰交、膻中穴,雲門、府中穴等,都會有不錯的效果呦
2、睡眠不足就會導致心情煩躁,易怒。所以說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很重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不熬夜,適當的運動,學會放鬆,少吃生冷食物。
-
3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吳瓊燕:
親愛的朋友,或許您不敢相信,每一個發脾氣的背後其實是“愛的呼喚”。
在憤怒的背後,實質隱藏著我們某種不願被別人看到的脆弱的狀態,或許是悲傷、失落、孤獨或無助…… 甚至是無價值感,其深層次的原因是,“我沒有被看見,沒有被聽到,我沒有被支援、被尊重、被認可、被理解、被關注、被喜歡、被關愛、被接納……”
本質上也就是在表達當事人此時此刻的某種需求:“我需要被支援”、“我需要被理解”、“我需要被尊重”、“我需要被認可”、“我想得到你的愛”、“我想你喜歡我”、“我想你接納我”…..
人有一種普遍的自然傾向:在沒有達到自己的需求時,第一反應往往會不由自主地不滿,並第一時間進入受害者模式,把自己當成沒有人關心、沒有人在乎、沒有人愛的可憐的娃。繼而發揮超級想象力,根據自己的解讀,瞬間在頭腦中給編輯了很多可怕的故事,醞釀著…醞釀著…,終於導致憤怒如洪水般宣洩,山洪暴發。而一次發脾氣就足以把自己過去所有的辛苦一筆勾銷,對“關係”的影響是毀滅性的。
當自己或他人發脾氣時,我們能做的第一件事可以是:離開現場,或深呼吸20-30次,或做深蹲起的動作20-30次,目的是阻止大腦迅速開啟衝動的開關。等冷靜下來了,再去探求雙方的需求是什麼。
還有一種發脾氣需要引起注意,如果當事人經常對雞毛蒜皮的事火山爆發,那可能要留意他是否內心深處有某種創傷,可能這些事情在某些方面跟他過去的創傷經歷類似,激發了他過往的痛楚的回憶、不安的情緒、消極的想法和令人不快的衝動。創傷是我們在成長過程被閃電擊了一次,並不是誰的錯,每個人都會經歷創傷。建議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師的幫助,國內、國際都已有各種先進的方法療愈創傷。
不管發生什麼,如果冷靜下來,認真去探究對方想要什麼、自己想要什麼,最後我們會發現每個人其實都大同小異,都是希望被支援、被理解、被喜歡、被關愛。看到這一點很重要,我們就不容易在自己求而不得的時候情緒失控,而是給自己和他人留一個澄清說明的機會,傾聽和了解對方的想法和感受,或許彼此都會有新的發現。
有人能讓你生氣,是因為你僅從自己的角度解讀了事情。
有情緒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控,可怕的是不了了之。
從今天開始,學習冷靜下來,看看自己對愛的需求是什麼、看看他人對愛的呼喚是什麼,相信關係會得到滋養,越來越好!
-
4 # 心理學充電時間
脾氣,是指脾臟的功能以及賴以產生的動力。從心理學上來講,脾氣是人們產生的一種憤怒之氣,是一種不良的消極情緒。人有喜怒哀樂,這都是情緒和情感的反映。心理學中將人的情緒和情感定義為是對外界事物的態度的一種體驗,是人們的主觀感受,這種主觀的感受就是內心情感的體現。
情緒是可以透過外界形式表現出來的,這種情緒變化的外部表現形式就是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語表情。表情能夠明顯的表現出人不同的情緒,人憤怒時面部可能會經常出現皺眉、瞪眼等表情。
情緒情感可以造成人們產生生理上的變化,當你生氣時,可能會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血壓升高等,因此經常發脾氣是對身體健康具有很大的危害的。
愛發脾氣可能與你天生的“氣質型別”有關
心理學中說的“氣質”與我們平時所說的“氣質”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心理學中的氣質型別是指人們的脾氣、秉性。根據氣質的特性和神經過程的特點可以分為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抑鬱質。主要說一下膽汁質,膽汁質的人行為外向,情緒的興奮點高,心境變化劇烈,脾氣暴躁,很難能夠進行自我控制。因此天生具有這種氣質型別的人,就容易發脾氣。
情緒是人腦對於外界事物與主體需要關係的反映
情緒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為中介的心理活動,也就是需要是影響你是否產生情緒的源頭,當你的需要得到滿足的時候,就會產生愉快的心境。當你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產生消極的情緒。當你產生壞脾氣時,一定是你的某種慾望沒有實現,或者是需要沒有得到滿足,這種需要的不滿足,就會引起人們對外界事物的消極態度,產生憤怒的情緒。
-
5 # 向日葵145806173
“我忍不住要表現我的情緒。”父母,外人沒有足夠的耐心給“我”完全,隨時表達自己的態度,情緒;沒有平和處理矛盾,分歧的方法;想快速直接掌控方向,局面。
-
6 # 每日談心
我們發脾氣的時候,大都是針對當下讓我們生氣的某個行為,當這行為沒有符合我們的要求,我們就容易發脾氣。但實際上,讓我們發脾氣的這個行為只是當下的一個誘因,一個激發因素。
那麼發脾氣的根源到底是什麼?其實是在於我們的某些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比如說,在某一天,你工作上的某個專案讓你不順利不如意,於是忙碌且煩心了一天的你希望回到家中可以好好休息下。可是好不容易下班塞車回到家中,家裡各種吵鬧,父母讓你幹嘛幹嘛,妻子讓你幹嘛幹嘛,孩子哭著要你陪他玩耍。這個時候的你終於忍不了內心的煩悶了,於是你衝著家裡人發脾氣了,你覺得他們為什麼就不能好好理解你,讓你好好休息(時下發脾氣的誘因與激發因素),可事實上是因為你想要好好休息(需要被滿足的需要)而已。
所以在工作關係中,家庭關係中,以及親密關係中,我們發脾氣大都是因為有需要去滿足。
其次,人與生俱來就負有“情緒週期”這種東西。所謂“情緒週期”是指一個人的情緒高潮和低潮的交替過程所經歷的時間。它反映人體內部的週期性張弛規律,亦稱“情緒生物節律”。人如處於情緒週期的高潮,就表現出強烈的生命活力,對人和藹可親,感情豐富,做事認真,容易接受別人的規勸,具有心曠神怡之感;若處於情緒週期低潮,則容易急躁和發脾氣,易產生反抗情緒喜怒無常,常感到孤獨與寂寞。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感到莫名其妙的心情不好。當我們沒有很好地去控制調節它的話,我們在情緒低潮時發脾氣。
那麼,針對這兩個因素,我們該如何去避免發不當的脾氣?1. 毋庸置疑,滿足自己的需要。當“需要”對周遭壞境有所要求的時候,可以好好跟身邊的人好好溝通,表達出自己的情緒以及需求,以此來得到協助。
2. 學會給自己減壓,降火。工作生活難免讓自己疲憊,難免讓自己增加壓力。何況生活中總有或大或小的挑戰。我們要學會給自己減壓,適當地放鬆。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做些放鬆的事情,比方說看看電影,聽聽音樂,健身運動等等。
3. 學會管理與控制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發脾氣的時候,這個是無法避免的,我們要做的是減少發脾氣的頻率。當自己想要發脾氣的時候,學會轉移注意力。如果實在忍無可忍的話,要在發脾氣之後做些後續工作,道歉還是說明原因這都是必要的,沒有誰能平白無故讓你發脾氣。當然我們並不提倡“脾氣先發,道歉再做”這種做法。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你發脾氣給對方造成什麼傷害。
祝生活愉快!
-
7 # 暖心理
“這話我都說過很多遍了,你為什麼還不記得!”、“昨天不是說了要這麼做嗎?為什麼還會做錯!”、“這點小事你都做不好,你還能做什麼!”……
以上這些話都會很頻繁地出現在一些火藥味很濃的社交環境下。 “為什麼”的出現機率很高,某種意義上,它傳達出一方對另一方的指責。除去一些心情不好就想發洩的情況,大部分人在發脾氣時,言語之中都會流露出指責之意,即使有人會說“都是我的錯,你開心就好。”那他絕對也不是真心實意地在正視現實、承擔責任。
所以,發脾氣屬於激烈的情緒宣洩和表達,根源則是不對稱的認知:對方不理解你為什麼要這麼做,對方無法體會你當時的難處和心情,以結果論成敗的話,就會以激烈的自我表達為主,即發脾氣。
不對稱的認知並不包含對錯,只是在於每個人所固有的、只屬於他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這些“觀”每時每刻都在指導著這個人如何看待每一件事、如何與他人交往等等。比如有的人是和親近的人脾氣大,而和陌生人畢恭畢敬;又比如有的人在生意場上講究禮,而有的人則只在乎利。
要想依靠外力去改變一個人的認知是很難的,然而“認知”又是你一切行為和情緒的根源,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總是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去溝通,因為過程很順暢也不需要自己去做出改變(改變往往意味著痛苦),待在溝通的“舒適區”裡就會很平和了。
回覆列表
戰績交往的過程當中,很多人都可以發現自己與他人的相處模式會因為一些小小的事情啊發生巨大的改變。特別是當彼此雙方在沒有意識的狀況之下觸碰了對方的底線時,雙方之間的關係就會進入到一個冷戰的時期,並且會生對方的氣。簡單地說,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不僅僅是氣自己,也會讓別人感覺到非常的憤怒。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說,這是由於彼此之間在相處的過程當中做的某一些事情或者是說的一些話語觸碰到了對方的底線,侵犯到了他人的自尊,到達了別人沒有辦法接受的點的時候,個體感覺到自身被他人侵犯了而要站出來維護自己權益的結果。其實,當我們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應該要儘可能的保持冷靜和客觀的態度去處理與別人發生的衝突,但是,人在情緒的控制之下是很難做到如此的理性的。雖然如此,並不代表憤怒等負面情緒是不受控的,我們應該在意識到自己即將要爆發憤怒的時候,稍微停下自己的腳步,什麼事情都不幹,也不要再多說一句話,避免再次的口頭上或者是身體上發生衝突,不要讓事情朝著不斷惡化的方向前進。其實,當我們憤怒過後冷靜下來細想讓我們憤怒的這件事情的時候,也並沒有那麼嚴重。因此,在我們感到憤怒的時候,不妨停下腳步,梳理一下自己的情感,必要的話也可以出去走走,換一個環境,不要呆在讓你能夠感覺到憤怒的地方。做一個理智的人,而不是受著情緒的左右不斷惡化自己與他人關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