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河南省旅遊商品業協會
-
2 # SDJN2
前兩年上海海歐曾推出海歐數碼相機,早幾年前愛國者也曾推出其產品,但市場反應冷淡。如果上述產品現在還有售,你會買嗎?我可能買,但只作為紀念品。
-
3 # 樂山樂水317317
唉,說起來真是傷心啊,傳統的沒有得到發揚光大,新興的產業都是照搬照抄,唯獨中國的航天事業和高鐵發展,還讓全華人民欣慰。
-
4 # 冷清草
其實不是中國沒有這樣的技術,航空航天的單位絕對有這樣的技術,而且不會比日本人的差,只不過沒有這樣的工業生產線。實驗室裡生產的小規模的是有的,大規模就沒有了。
-
5 # 淺淺的cc
首先製造一款差不多的單反相機這個技術是有的,但是現在市場有很好的相機了,沒必要重新開始研製一款。研製一款新的也沒有市場上的好,價格昂貴,沒有人買,註定沒有前途。。。也賺不了錢。就像之前的愛國者什麼的。沒人買。其次這也不是核心技術,不像導彈航天一樣。也沒必要舉國之力,你也說了,美國英國也沒有。中國沒必要什麼都有。
-
6 # 曉締
不只是中國沒有,美國也沒有,英國也沒有,法國也沒有,俄羅斯也沒有,印度也沒有,加拿大也沒有,澳洲也沒有。。。。
-
7 # 關東漢子6
中國照相機工業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落後的不是一點點,可以說中國的相機工業是從上世紀50年代起開始研發的,和我們的鄰國日本起步應該同屬一個時期,相比同一時期的歐洲落後很多,50年代之前流行的大部分歐洲國家生產的相機,比如大名鼎鼎的“哈蘇”、“萊卡”等,當時的日本借鑑和引進了歐洲的先進技術和品牌,比如現在日本品牌“尼康”和“康泰克斯”都是50年代與歐洲合作研發和生產的;反過來看中國的當時相機的製造業是以“自力更生”開始的,當時的上海照相機廠研發生產了“上海”牌照相機,後改為“海鷗”牌,代表的產品有58-1和58-2,後期又研製生產出DF單反系列和4A、4B雙鏡頭反光照相機,那時沒有見過進口的相機,誰要有一架海鷗4型相機就相當自豪了,上世紀同期除海鷗以外還有好多的中國產品牌,比如北京的“長城”、廣州的“珠江”、天津的“東方”等,到80年代沒有詳細統計過能生產相機的廠家能有幾十家,幾乎每個省都有一家,而且有的省還不止一家,比如江蘇常州的“紅梅”、蘇州的“虎丘”,但能生產當時所謂高階機、就是單反機的不過四、五家,除海鷗外還有廣州的“珠江”哈爾濱的“孔雀”、江西的“江光”等幾家。改革開放後外國的相機開始進入中國市場,最先進到中國的傻瓜機是“柯尼卡”、單反機是“理光”,從那時起中國的老百姓開始接觸到外國的先進東西,使攝影變得不是那麼深奧,以前的相機都是手動的,必須掌握一些攝影知識,比如快門、光圈如何調整等,日本相機進來後這些都變得簡單了,什麼自動曝光、自動對焦等技術都融進照相機裡,由於當時的進口機和中國產機價格上還有一定的差距,老百姓生活還不是那麼富裕所以相對一、兩千元甚至幾千元的進口機還是消費不起的,所以那時的中國產機還有一定的市場,當時旁軸的也就100多元、海鷗單反DF-1是400多元,後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中國產機的市場逐步被進口機替代。以上講的是純光學時代的變更,進入本世紀後數碼相機開始在中國普及,由於中國不掌握關鍵技術,也就是感光元件的生產技術,中國和國外相機的差距越拉越大,加上中國的民用光學工業幾乎全軍覆沒,所以至今還沒有一家中國產數碼相機的生產廠商大批次生產數碼相機的,雖然有少量的數碼相機、比如“海鷗”相機在賣,我個人認為那只是個概念機,而且在手機融進了數碼相機的技術後、中國產數碼相機的市場會越來越窄,現在使用數碼相機的人都是一些攝影愛好者和專業人員,而中國產相機根本達不到這些人的要求,加上國內根本沒有相機鏡頭的配套工廠,所以攝影愛好者只能去選擇市場佔有率很大的“佳能”、“尼康”等相機,有一些專業人員或有特殊需求的也會選擇一些中、大畫幅的歐洲相機。我個人認為相機和汽車一樣,如果要能趕上世界的先進水平就要像日本一樣走引進、消化、吸收的道路,如閉門造車的話100年也趕不上先進國家。
-
8 # 老888海
說到單反制造,製造的難度就在那塊成像感應器(COMS)目前中國的半導體技術還生產不出,即使投入大筆資金研發生產出來了,也是淘汰的命運,可以拿當年阿波羅登月的相機對比,阿波羅登月除了帶了哈蘇,其實也帶上了代表美國最先進數碼成像產品,當時軍工級別也只有三十萬畫素,還沒對外民用。再說現在隨便一款手機都上千萬畫素,更別說專業級別搭載的數碼單反。這玩意更新太快,基本一年一更新。
然後還有一個關鍵的難點,就是單反必須配的鏡頭。鏡頭涉及的科學門類更多,如果說中國的數碼相機技術與日本,瑞典落後一百年,那鏡頭光學技術中國起碼落後一百五十年。
回答完畢!
-
9 # 阿飛今天脫單了嗎
其實不是中華拿不出來, 是你沒有理解過相機這一塊市場的性質...這個市場很依賴鏡頭..鏡頭群是一個很重要的引數也是消費者考慮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基本上就是說,市場是有限的...先到先得..誰先紮好基礎就是誰的..聯想以前做過相機 但是沒有客戶群就不做了..很大的原因就是民用領域。。。是幹不過日本的相機的 就好比當時日本也幹不過美國的柯達,後來轉型成數碼裝置日本乾死了美國一樣 現在美國也幹不過日本的相機 也就德國的廠家靠著造鏡頭開心的活著, 然後用日本的感測器...這個東西三星雖然也做了 但是也就是做了而已 你也不會去買一樣的道理....國家軍用的很多都是自己產的 並不比日本差, 但是一旦牽扯到市場就要牽扯到成本和市場 沒錢賺當然不做了..就好比柯達沒錢賺不一樣不行了。。。。
-
10 # 固執增生
我們在膠片機時代還在相機發現的時代裡,據說與日本建交後,日本送給我們了一臺理光的膠片機,周總理立刻把該機交給上海方面,後來有了我們的海鷗機子。
2000年以後,數碼相機漸漸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因為不要膠片麼~方便。後來膠片和數字機之間的論戰以柯達的倒閉,標誌著數碼贏了!
本人在市場上曾見過宏基,tcl等品牌的數碼相機,但也沒見過單反!最核心的問題還是,我們在ccd和cmos上的製造問題!
筆者做過影象編碼、演算法的研究,在知網上搜到關於影象類前沿科研文章以美國和日本居多,就影象研究來講,還是比較難且複雜的,從事該領域研究的人員,不但得具備高超的計算機水平,還得具有藝術水平。但總體來講這些年我們在該領域的理論研究還算不少的,搞該領域的人才對演算法的改進和新想法的實踐都算不錯,只是可惜我們的產品還未能出來!
筆者也希望我們中國產數碼單反早日上市!
-
11 # 卷太郎攝影坊
中國不發展中國產單反,其實是明智的選擇。
個人覺得原因是這麼幾方面:
1、世界工業分工發展的結果。
當今世界發展自己單反相機品牌的國家,據我個人所知,主流的只有日本,其它國家要麼是退出了這個領域,要麼是沒有形成規模和氣候(德國主要集中在光學技術方面,徠卡也主要生產旁軸)。
這是在工業發展過程中,各國根據自身的技術優勢、成本優勢自然發展出的分工結果。日本正好集合了光學、電子、材料等基礎技術優勢,又在亞洲具有較低勞動成本,發展單反相機產業切合了自身的特點,做出了效能、價格、專業度都正好符合人們需求的單反產品,特別是進入數字時代以後,電子優勢更加明顯,從而得以發展壯大。
其它的工業國家,例如德國,也是老牌光學技術強國,材料、機械等方面也是工業強國,但在電子技術、人力成本等方面並沒有日本那樣擅長,雖然現在依然是相機強國,但是在消費級領域已經無法與日本抗衡;老牌工業大國法國,雖然相機的發明是法華人發明的,但之後並沒有發揚光大;美國,雖然是柯達發明的數碼相機,但是卻因為自身的膠片事業,拖累了數碼相機的發展,導致最終也喪失了相機方面發展契機。這些發達國家都是根據自己的工業發展需要而選擇放棄了單反產業,並不是他們不能繼續做下去,而是在工業分工日趨明朗的情況下,可以各自做各自擅長的產業,而沒必要再投入巨大的研發資金、人才、時間去做一個很難與日本抗衡的消費級產品,會得不償失。
我們中國也是一樣的情況,雖然我們與發達國家的情況不太一樣,我們是因為技術能力欠缺,數字時代核心技術滯後(民用領域)導致的,但是我們工業發展的結構形成後,發現這個產業是我們沒必要再繼續做的時候,選擇退出是明智的。
2、市場規律至使無競爭優勢。
當日本一家獨大地發展單反相機產業的時候,市場上其它的競爭者地位就會越來越不敵日本。因為社會化大生產,導致日本的單反相機成本有絕對優勢,其它國家再生產,已經無法與其競爭。特別是核心技術完全掌控在日本企業的手中,而其它國家企業並無法短時間、低成本攻克的時候,就會選擇放棄。曾經南韓也想在無反相機領域有所作為,三星曾經生產出了市場口碑還不錯的可換鏡頭無反相機,但現在也不了了之了。
我們國家雖然當時膠片時代有過單反相機的輝煌時期,但是就在當時而言,我們生產的單反相機也只能算是說得過去,技術、質量仍然不是主流,靠價格滿足國內市場還可以。到了電子時代,我們就已經逐步喪失了市場優勢,自動技術一直處於落後狀態,到了數字時代,直接遭到斷崖式打擊,cmos等核心技術的缺失,使得我們沒有繼續競爭的必要。從市場角度上來看,我們在這個行業已經沒辦法追趕,而且這個市場空間容不下那麼多的競爭,因此,退出也不失為一種選擇。
3、相機產業已處於整體下滑趨勢。
我們雖然錯過了單反相機的發展黃金期,但放到現在來看,也沒有必要再繼續做這個行業了,因為數碼相機的整體發展態勢已經非常明朗,一直處於下滑之中。普通數碼卡片相機已經被智慧手機蠶食了大部分市場,已沒有生存空間,無反相機也蠶食了低端單反相機的市場,未來單反相機只會向越來越專業化的小眾市場發展。小眾化市場已經沒有必要再付出巨大的研發投入去振興,發展這個行業的意義已經不大了。我們國家在目前這個階段,完全沒有必要再去做單反相機產業,放棄是最好的選擇。
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中國沒有拿的出手的單反產品並不能證明我們仍然落後,是多方面綜合因素導致的結果,題主沒必要糾結這個事情。
-
12 # 光影的光陰社
隨著國家的繁榮昌盛,我們自己生產的中國產產品都很優秀,包括目前的手機華為和小米都是很優秀,比如今天上市的華為的P20,完全可以代替單反的畫質了。支援國貨,是我們的榮耀和自豪,可是為何沒有中國產的單反呢?中國產的單反品牌
我記得我上學時候,有見過中國產的單反,不過那個是膠片機,鳳凰的,很多學攝影專業的,應該第一臺機器都會買這個吧,但是我沒使用過,還有海鷗,但是貌似也沒有數碼的單反。
為何沒有中國產的單反記得我之前最早的時候,在第一個公司裡做時候,有個做發動機和啟動電機的中日合資企業,我和他們的總經理一起吃飯的時候,就問到一個問題,我說為何沒有中國產的發動機,這個原因是什麼。人家日本人就很直接的說,他們不帶任何委婉的說到,因為他們生產的發動機和啟動電機採購價格,都比中國產的發動機價格低,那麼自然就沒必要去生產中國產發動機,只要採購可以了。
其實單反應該也是這個道理,不是中國生產不出來,中國中國產的單反,就現在這個科技水平是完全可以達到的,但是可能你生產的成本,比直接購買一臺佳能或者尼康的單反要貴很多,相對來說,研發這個產品以後不會有市場的,這也是為何中國不發展單反的原因之一。
有些人也許會說,是不是技術不夠,我覺得現在技術難關不是重要,重要的是想不想去做這一件事情。就現在來說,只有小米是慢慢會去做這方面的嘗試,其他企業都沒有那麼勇敢去進行,不管怎麼樣,我相信會有中國產的數碼單反,我也一定會去購買。
-
13 # 蘭闍藝文
這個問題也確實是答主多年的痛點!中國相機工業經歷了從解放初機械化時代的一步步追趕,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電子化的短暫落後,緊接著再到智慧化的數碼時代似乎沒反應過來就幾乎全軍覆沒了。
中國生產相機的兩大基地是北京和上海,其它還有重慶和廣州的“珠江”相機等。北京照相機總廠是中國最早生產相機的廠家之一,其前身是“北京大來照相機廠”,1955年成功仿製徠卡相機等,1956年轉為國有企業,更名為“北京照相機廠”。先後生產的相機品牌有“大來”“長虹”“天壇”“星光”“北京”“長城”等。1984年引進日本柯尼卡公司自動曝光相機生產線,1986年投產。曾代工生產“柯達”“尼康”“理光”“寶麗來”等。
上海照相機廠略晚於北京,1957年開始仿製徠卡相機,1958年試製成功,隨即建廠。先後生產的相機品牌有“上海”“東風”“紅旗”“海鷗”等。1986年引進組裝日本美能達X-300相機。
綜上所述,上世紀八十年代相機電子化初級階段,北京上海的相機廠家都引進了日本的相機生產線,發展的意識是有的,但在接下來迅猛發展的數碼化大潮中,因不掌握核心技術迅速落伍也是必然的。歷史的看,雖然不能說中國沒有一臺拿得出手的單反相機,但因為一直再追趕,確實沒有達到世界頂級水平。現在,北京上海的相機廠家雖然都在生產數碼相機,但都是比較低端的,現在有了些彎道超車的苗頭,比如上海海鷗照相機有限公司的3D影像建模及資料服務平臺等。
數碼相機產業最風光的是日本,然而,最初的核心技術自動對焦和數碼影像都是美國發明的,陰差陽錯,美國雖然發明卻沒有大力產業化,在日本發揚光大了,那麼為什麼不能在中國發揚光大呢?主要是日美的同盟關係和貿易保護主義。歷史一再教訓我們,核心技術必須是自己的,靠買買不來。現在的中美貿易戰,美方一方面要調整貿易逆差,另一方面你要買的他還不賣,就是這麼矯情。
回覆列表
這或許是個可悲的事實:中國造不出單反相機
單反基本都是日本貨,南韓貨是剛出來,幾乎沒人買,美國貨也是不存在的,德國貨倒是很不錯,可惜價格都高得驚人,價格和汽車差不多了。目前國內是沒有造單反的公司的。
最主要的原因:
1.電子感光元件的生產技術幾乎都被日本廠家把持,其他國家都不行。
2.鏡頭的加工技術雖然德國最牛,但是日本人的工業化做的最好,也就是和最好的比它很便宜,和最便宜的比它很好。
3.新興產業面臨很大壓力:資金壓力,人才壓力,最主要的是消費者對新品牌的不認可(我們一般買東西都是挑專業的公司的產品,尤其是知名品牌)不是不生產,而是沒有能力生產,數碼單反相機用的CCD和CMOS中國還生產不了。
以上是原文對中國生產不出相機和文章中的一些觀點,編輯持不同的看法。
首先,單反很多國家都不生產,不只是中國;
其次,日本相機牛X,是事實,但在光學上日本絕非掌握尖端;
最後,中國在相機制造方面的確落後,但在光學基礎研究上並非一無是處。
所謂的中國每年各種科技獎項基本上沒有實用價值,只是作者的一面之詞,不知道的太多了,千萬別自己人看不起自己人,那才是可怕。
日本光學流淌德國“血液”
日本在相機上的優勢,並非生而有之,光學這方面最有實力資格最老的依然是德國,一戰期間,日本甚至製造不出來很好的光學望遠鏡,東鄉平八郎海軍大將在對馬海戰時使用的就是一隻蔡司望遠鏡,倍率等效能要比日產的望遠鏡好很多。
隨後1911年,日本透過進口德國裝置製作出來的自己的望遠鏡,但是作為原料的光學玻璃,依然需要從德國進口,後來由於進口困難,逐漸日本海軍自產。
所以說,在戰爭的推動下,日本的光學是從師從德國的,這也是後來尼康的光學能雄踞世界成為一個重要品牌的淵源所在。
除了人員的交流與協作,日光公司(尼康的前身)還幾乎引進了德國的全套光學制造裝置,從加工光學玻璃到全套的鏡頭的研磨、拋光裝置等,可以這麼說最初的“日光”身體裡流淌的是純正的德國“血液”。
德國相機統治天下的年代照相技術是法華人尼艾普斯發明的,又由法華人達蓋爾改進。美華人伊士曼發明了膠捲,開闢了柯達公司。照相機原本是“高技術工具”,必須非常專業的人才能操縱。
真正的老百姓也能使用的小相機,是德華人發明的,那個人叫做奧斯卡巴納克,他是徠茨光學公司的研究員,後來就有了LEICA(徠卡)這個相機品牌。
日本的相機起步也不晚,尼康成立於1917年,賓得成立於1919年,佳能略晚一些,1937年。最早日本相機主要以模仿德國相機為主,從1911-1960年整整50年,是德國相機輝煌的時代。
德國的光學老廠,機械新貴瘋狂投入相機行業,當時相機市場上有名的是徠卡、蔡司、福倫達、CONTAX(康泰時)、祿來,世界上三大光學巨頭徠卡、蔡司、施耐德,都是德國品牌。
日本其實比中國還要擅長抄襲,在五六十年代,他們不僅抄襲歐美的流行音樂,同樣抄襲照相機的技術。
為什麼日本相機能崛起。在1950年代,德國相機比一般的汽車還貴,屬於奢侈品,一般老百姓根本買不起,但日本相機則不同,他們比德國相機便宜,一般百姓也買得起,於是,一個大眾市場被日本相機硬生生打開了。真正的轉折是賓得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可以快速復位的單反,搶佔了先機。
在相機工業上,日本贏在哪裡?是創新,最近二十年,幾乎所有先進功能都是日本相機品牌最早採用的,但就連日本企業也承認,最完美的相機實際上是日本技術與德國光學的混合體。
德華人在光學上擁有無與倫比的歷史和造詣,稍微研究一下關於德國曆史,你會發現“光學工業”這個詞與德國的歷史息息相關。就像製表工業與瑞士的歷史是捆綁在一起一樣。在德國使用歐元作為流通貨幣之前,德國的面值為10馬克的紙幣上,就印有一個六分儀的影象,而在200馬克紙幣的背面,印有Paul Ehrlich用過的顯微鏡。
曾在去年一篇文章中就指出,由於材料的原因,真正的蔡司鏡頭用的是肖特玻璃(肖特玻璃廠的配方是絕對不會授權在國外去生產),由幾十年經驗的蔡司技師人手組裝,而授權的蔡司鏡頭,大多是其他品牌的玻璃(確善能用的是日本HOYA玻璃),並非蔡司專業技師組裝,所以不管怎麼生產,質量還是有差距,在色彩上略有不同,這個親自對比過,德產蔡司色彩非常濃郁且細膩,日產蔡司數碼味過重。
時至今日,德國徠卡鏡頭還是比尼康佳能貴幾倍,但是畫質真的比日本貨好幾倍嗎?未必,但肯定是比日本鏡頭好,要不然索尼也不會死皮賴臉的粘著蔡司,松下一直跟著徠卡混了。
一句話,德華人不願意在品質和實用之間進行妥協,決定了德系相機總是像貴族一般的存在,太貴,價效比太低,才是失敗的真正原因。
大家的眼光也要放遠一點,135畫幅的相機只不過是整個產業的一小部分,千萬別做坐井觀天的小青蛙。
相機領域中國並非最差勁
中國相機工業裡,實力最強的是鳳凰,上海海鷗第二。膠片時代,兩家都有單反。
鳳凰是1960年代由上海和南京的五家光學、相機、模具、儀器、精密機械廠內遷江西上饒重組建立的,其中南京光學儀器廠的技術是來自五十年代原東德蔡司。當年鳳凰有一兩款機型和日本中端相機差距不大,加上當時有那麼一兩枚好鏡頭,夠鳳凰吃了好些年,直到著膠片相機整體消失,鳳凰相機才進了博物館。
必須提到,鳳凰單反的快門,純機械的,最快速度1/2000秒,三星速度是1/6000秒,尼康和佳能速度是1/8000秒,不過三星是進口日本的快門零件,自己研發估計1/1000秒都做不出來。
三星1996年推出單反相機,當時國內驚呆了,快門速度達到1/4000秒,後來才知道完全就是組裝日本零配件,技術來自日本旭光學工業公司。
在膠片時代,旭光學是日本相機老大,數碼時代後,才被尼康和佳能甩掉了。旭光學靠著南韓人的虛榮心大賺了一筆,所以在這個領域,鳳凰比三星強很多。
之所以國內相機廠商死在轉型上,主要是對於感光晶片和光學對焦系統,以及鏡頭組合等等光學方面深入的研究不行。
不過大家可以去百度搜一下,成都光電所、重慶44所、西安光機所、國防科大在這一塊一直都有深入的研究,長春光機所實驗室有近千萬畫素CCD的自主生產能力,少量供給軍工航天。中科院成都光電所曾做了個一億畫素的數碼相機,雖然後來證實是從加拿大一家公司買的CCD,尺寸有9×9cm,但可以用晶片獨立搞出相機,也要相當的實力。
不是德國美國做不這個數碼單反相機,而是做了競爭不過日本。作為民用領域的技術,一切由市場決定,能低價從日本買到,為什麼要費時費力研發?
日本的電子技術確實牛,能夠以極低的成本實現相同的配置,所以硬生生砍死了德美,甚至搖籃中的中國,但這並不代表其他國家不行,中國如果能花個十幾億,集中國內各股技術力量,把各個電子系統短板補齊,在現有水平上,二三年工夫內也是能做一款中低檔有價效比的單反相機上市的,只不過沒有人去做這個事,因為太調配資源過於複雜,而且市場化運作。
歸根結底,這就是一門生意,要賺錢的,想在這塊市場上做下來太難,又何必自己給自己找不愉快。有時候作為華人,別總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這個世界,太東西我們都不知道,別亂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