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空的回望
-
2 # 遠方的遠方
其實孫權主要是有四位都督與之抗衡。
1、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安徽廬江舒縣人。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正史上週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2、魯肅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漢族,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人,中國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出生於一士族家庭;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東漢末年,他眼見朝廷昏庸,官吏腐敗,社會動盪,常召集鄉里青少年練兵習武。他還仗義疏財,深得鄉人敬慕。當時,周瑜為居巢長,因缺糧向魯肅求助,魯肅將一倉三千斛糧食慷慨贈給周瑜。從此,二人結為好友,共謀大事。建安二年,魯肅率領部屬投奔孫權,為其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因此得到孫權的賞識。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孫權部下多主降,而魯肅與周瑜力排眾議,堅決主戰。結果,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赤壁大戰後,魯肅被任命為贊軍校尉。周瑜逝世後,孫權採納周瑜生前建議,令魯肅代周瑜職務領兵四千人,因魯肅治軍有方,軍隊很快發展到萬餘人。孫權根據當時政治軍事形勢需要,又任命魯肅為漢昌太守,授偏將軍;魯肅隨從孫權破皖城後,被授為橫江將軍,守陸口。此後魯肅為索取荊州而邀荊州守將關羽相見,然而卻無功而返。建安二十二年,魯肅去世,終年46歲,孫權親自為魯肅發喪,諸葛亮亦為其發哀。3、呂蒙
呂蒙(179年—220年),字子明,東漢末年名將,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呂家崗)[1] 。少年時依附姊夫鄧當,隨孫策為將。以膽氣稱,累封別部司馬。孫權統事後,漸受重用,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從圍曹仁於南郡,破朱光於皖城,累功拜廬江太守。後進佔荊南三郡,計擒郝普,在逍遙津之戰中奮勇抵抗張遼軍追襲,並於濡須數御魏軍,以功除左護軍、虎威將軍。魯肅去世後,代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名將關羽,使東吳國土面積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勳殊隆。不久後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歲。呂蒙發憤勤學的事蹟,成為了中國古代將領勤補拙、篤志力學的代表,與其有關的成語有“士別三日”、“刮目相待”、“吳下阿蒙”等。4、陸遜
陸遜(183年—245年),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建安八年(203年),入孫權幕府,歷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帳下右部督。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陸遜參與襲取荊州。章武二年(222年),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在夷陵火燒連營擊敗劉備,一戰成名。黃武七年(228年),陸遜取得石亭之戰的勝利。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后,以陸遜為上大將軍、輔佐太子孫登並掌管陪都武昌事宜,後捲入立嗣之爭。赤烏七年(244年)拜為丞相、荊州牧、右都護、總領三公事務,領武昌事。次年去世,終年六十三歲,追諡昭侯。陸遜跟隨孫權四十餘年,統領吳國軍政十餘年,深得孫權器重。深謀遠慮,忠誠耿直。一生出將入相,被贊為”社稷之臣“。
四位都督,周瑜自然不會把五虎看在眼裡,因為當時劉備還很弱小。魯肅主要是外交家,忌憚關羽,五虎尚未成型。呂蒙白衣渡江,擊敗了正在和曹操作戰的五虎上將關羽。陸遜雖然沒有與五虎直接交戰,但是擊敗了劉備,要知道正史中的劉備一旦有了地盤和士兵,也是非常厲害的。
-
3 # 悲傷紙人丿
打架是小兵打,並不是演義裡武將互毆,頂多是將領帶軍隊走陣型,實際三國最不重要的是能打的,五虎呂布這些就和中國雷式太極一樣,吹得太狠了,像項羽李存孝這種三國時代基本是沒有,呂布強在一方面打架強,個頭大,箭術溜,其他人呢,也都差不多了,最突出的典韋許褚力氣非常大,實際是保鏢 並不是領兵的獎領,關羽趙雲更多是個性突出,藝術加工,張飛就是完全的變質了,馬超在三國大戰役中幾乎是沒有什麼像樣的勝利,小的攻城掠地也不會記載,黃忠全靠一場定軍山,形象也不受歡迎,年紀大表現空間小。演義是蜀漢視角,蜀漢是個人就要高人一等,實際曹操在赤壁前基本籠絡了人才市場(要麼殺,要麼收)劉備的運氣絕對不是一般的強,亂世小強,白手起家,敵人曹操逆天的強,有關羽張飛兩個猛人,還有趙雲這樣值得交的人一直誓死相隨,所以蜀漢是講義氣的,當然最重要的一定是諸葛亮,沒有他,劉備稱霸就是天方夜譚,出謀劃策,指定方針,擴建隊伍等等,一個諸葛亮把一潭死水的劉備玩活了,最後也是諸葛亮一直撐著蜀國對抗曹魏,三國最偉大的幾個人絕對的。東吳那些什麼猛將連噱頭都沒有,甘寧一場百騎劫曹營就吹了一輩子,其他幾個更不說了,周泰是保鏢了,程普的功勞是跟隨時間長,真正東吳牛逼的只有四大都督,孫堅就一莽夫,家底都打沒了,孫策十九歲借來的家底打天下,周瑜靠才智在赤壁打退了曹操的滅國之災,兩個人戰略上都是擴張稱霸天下,可惜死的早,孫權完全出不去家門口,魯肅綏靖,呂蒙破聯盟,陸遜繼續守家,真正的將軍是這些,不是那些上戰場互毆的。
-
4 # 時說新語
曹魏人口:443萬,兵力約50萬蜀漢人口:94萬,兵力約10萬孫吳人口:230萬,兵力約20
東吳最厲害的是太史慈,不過死的早206年就掛了!
呂蒙(178—219)三國吳國名將。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從孫權轉戰各地,任橫野中郎將。後隨周瑜等大破曹操於赤壁。受孫權之勸,多讀史書、兵書,學識英博。魯肅卒,代領其軍,襲破關羽。旋病逝。黃蓋三國吳國將領。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北)人。初為郡吏,舉孝廉。後從孫堅起兵,為別部司馬。繼從孫策、孫權征戰。為安撫山越,曾相繼任九縣令長,殺不法官吏,所在平定,遷丹陽都尉。他善於馭眾,愛護士卒。赤壁一戰,建議火攻,並領滿載薪草、灌有膏油的船隻數十艘詐降,乘機因風縱火,大破曹軍,以功任武陵中郎將。後為郡守,徵“武陵蠻”。官至偏將軍,病卒。程普三國吳國將領。字德謀,右北平土垠(今河北豐潤東)人。初為州郡吏,從孫堅征伐,鎮壓黃巾軍,破董卓。後助孫策經營江南,官拜蕩寇中郎將,領零陵太守。策死,與張昭等共輔孫權。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周瑜為左右督,大破曹操於赤壁(在今湖北蒲圻西北)。官至江夏太守、蕩寇將軍。甘寧三國吳國將領。字興霸,巴郡臨江(今四川忠縣)人。初依附劉表,後歸孫權。曾從周瑜破曹操,又從呂蒙拒關羽,以功拜西陵太守、折衝江軍。後曹操進攻濡須(在今安徽),他為前都督,率兵百餘夜襲曹營,使魏軍大驚。建安二十年(215年),從孫權攻合肥,奮勇死戰,為孫權所重。張昭(156—236)三國吳大臣。字子布,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初從孫權兄策,任長史、撫軍中郎將。策死,與周瑜共輔孫權,赤壁戰前,主降曹,為權所不滿。官至輔吳將軍。著作今佚。顧雍(168—243)三國吳國大臣。字元嘆,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出身江南士族。初為合肥長。孫權領會稽太守,以他為丞,行郡守事。孫權為吳王,累遷大理奉常,領尚書令。黃武四年(225年)為丞相,平尚書事,在吳國執政達19年。選用文武將吏能隨才授任,以正直見重於孫權。諸葛瑾(174—241)三國吳大臣。字子瑜,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諸葛亮兄。東漢末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後從徵關羽,以綏南將軍代呂蒙領南郡太守,駐軍公安(今屬湖北)。復遷左將軍,封宛陵候。為孫權所重,每大事諮訪。權稱帝后,官至大將軍。諸葛恪(203—253)三國吳大臣。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諸葛瑾長子。少知名,才捷善辯。嘉禾三年(234年)任抗越將軍,丹陽太守。率兵攻降山越,以其民充兵。陸遜卒,遷大將軍,駐武昌,代遜領荊州事。不久孫權死,輔立孫皓。專國政。他力主伐魏,建興二年(253年),率兵20萬眾攻新城,以士卒傷病,不得已退兵。然為民所怨,不久被皇族孫峻所殺。陸遜(183—245)三國吳名將。字伯言,吳郡吳縣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出身世家大族。孫權侄婿。精於謀略,曾與呂蒙定襲取關羽之計。黃武元年(222年),劉備率軍數十萬伐吳,銳不可擋,他領兵抗擊,在兵力懸殊情況下,堅守七八月不戰,待蜀軍疲憊,實行火攻,取得彝陵之戰的勝利。吳黃武七年(228年),破魏揚州牧曹休於石亭(今安徽懷寧、桐城間)。加拜輔國將軍,領荊州牧。後佐太子孫登鎮守武昌,官至丞相。陸抗(226—274)三國吳國名將。字幼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陸遜子。年20為建武校尉,領其父眾5000人。後遷立節中郎將、鎮軍將軍等。孫皓為帝,任鎮軍大將軍、都督西陵、信陵、夷道、樂鄉、公安諸軍事,駐樂鄉(今湖北江陵西南)。鳳凰元年(272年),擊退晉將羊祜進攻,並攻殺叛將西陵督步闡。後拜大司馬、荊州牧,卒於官。太史慈(166—206年),字子義,東萊郡黃縣(今山東黃縣東黃城集)人,三國時期吳國大將。
-
5 # 歷史簡單說
曹操有五子良將,張遼,張郃,樂進,于禁 ,徐晃,蜀國有五虎上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但是東吳有四大儒將,十二虎臣呀,陣容是一點也不虛,那我們看看,都是哪些人吧。
四大儒將: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周瑜,最大的功績當然就是與劉備打贏了赤壁之戰,這是一場以五萬打敗二十幾萬的經典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
魯肅,主要的功績就是促成了孫劉聯盟,讓孫權堅定了聯劉抗曹的決心,並在周瑜死後建議把南郡借給了劉備。
呂蒙:趁曹操打漢中的時候,逼迫劉備以湘水為界,分江夏,長沙,桂陽給東吳,並在建安二十四年,趁關羽在打襄樊之戰,白衣渡江襲取了荊州,最終全取荊州。
陸遜:最大的功績就是在夷陵之戰,打敗了劉備大軍。
十二虎臣: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淩統、徐盛、潘璋、丁奉程普:孫堅時期的老臣,在赤壁之戰,與周瑜各率一萬部隊,後一起打南郡。
黃蓋:赤壁之戰的火計就是黃蓋提出來的,假裝投降,並將曹軍的戰船給點燃。
韓當:在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都有重大表現。
蔣欽:早年隨孫策平定四郡,立有大功。
周泰:是孫權的保鏢,相當於曹操的典韋,許褚,劉備的陳式與趙雲。
陳武:在孫權的合肥之戰中戰死,孫權為此十分的悲傷。
董襲:在曹操與孫權的濡須口之戰時,晚上暴雨至,董襲死守戰船,最終淹死。
甘寧:在合肥之戰中,甘寧率一百騎兵突襲魏營。
淩統:在合肥之戰中,率幾百親兵為孫權斷後,親兵全部戰死,而他也身受重傷
徐盛:徐盛以少勝多,打敗了曹休所率的魏軍。
潘璋:建安二十四年,潘璋與他的部將馬忠抓獲了關羽。
丁奉:東興之戰,丁奉雪衣奮短兵,打退了魏軍。
-
6 # 狼煙火燎
三國時期,劉備分封的不是五大將軍,而是四位,分別是關羽,張飛,馬超,黃忠,沒有趙雲,所以趙雲還是很委屈的,但是當時拿下漢中劉備稱漢中王的時候,趙雲的戰功確實不夠,就連黃忠封為後將軍,關羽都是一肚子火,不過黃忠在漢中的表現確實讓人佩服,當然也實至名歸。
至於曹操,賢臣猛將如雲,猛將夏侯惇,夏侯淵,曹操自己都是一個猛將,還有曹操家裡人曹洪,曹仁,曹真,兒子曹彰,典韋,許褚,張遼等等,感覺數不過來。
那麼江東集團孫權靠哪些人與之抗衡呢?孫權的人馬也不弱啊,有跟著孫堅時期的老將程普,黃蓋,有孫策時期的太史慈,周瑜,後來孫權自己招聘的甘寧等。
孫吳集團的四大英將也是與五虎將齊名的,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大領袖級別戰將撐起了江東集團,可惜的是幾個英將都非常厲害,但是卻都比較短命,特別是陸遜,後期孫權自己比較忌憚他然後把他殺了。s四大英將的成就,周瑜著名的赤壁之戰總指揮,魯肅確定借江陵給劉備,聯合劉備結果還的時候就是要劉備還荊州了,還有魯肅在位時間曹操接二連三的討伐東吳,魯肅防禦很到位,呂蒙的白衣渡江奪得荊州並斬殺關羽父子,陸遜的夷陵之戰差點送蜀國於萬劫不復。
所以前期孫權禮賢下士,非常的厲害,老了的孫權昏庸無度,造成孫吳集團人心渙散,自己的繼承人也是沒有教育好,被晉滅國。
-
7 # 真的都不易
只有蜀漢才有“五虎上將”,分別是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
魏國是“五子良將”,分別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頜,徐晃!
東吳就牛逼多了!!!
有“東吳四英傑”分別是周瑜,陸遜,魯肅,呂蒙也就是東吳的四大都督!
有“東吳十二虎臣”分別是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淩統,徐盛,潘璋,丁奉!
還有太史慈也是很厲害的一員虎將!
回覆列表
孫權手下沒有五虎上將,但是有十二虎臣。以下均為史實記載:
1,程普(?—215年),字德謀,右北平土垠(今河北豐潤東)人。東漢末年名將,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代。他曾跟隨孫堅討伐過黃巾、董卓,斬華雄、破呂布,又助孫策平定江東。孫策死後,他與張昭等人共同輔佐孫權,並討伐江東境內的山賊,功勳卓著。赤壁之戰與周瑜分任左右都督打敗曹操,之後大破曹仁於南郡。程普在東吳諸將中年歲最長,被人們尊稱為“程公”。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去世,程普代領南郡太守。孫權分荊州與劉備後,程普復還領江夏,遷蕩寇將軍。於建安二十年(215年)病逝。
2,黃蓋(生卒年不詳),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人。東漢末年名將,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代。早年為郡吏,後追隨孫堅走南闖北。隨孫策平定江東有功。孫權即位,諸山越不賓,黃蓋活躍在鎮撫山越的一線,前後九縣,所在悉平,遷丹楊都尉。黃蓋為人嚴肅,善於訓練士卒,每每征討,他的部隊皆勇猛善戰。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時,黃蓋前往曹營詐降,並趁機以火攻大破曹操的軍隊,是赤壁之戰主要功臣之一,以功拜武鋒中郎將。不久武陵蠻夷反,攻打城邑,黃蓋以五百人,放其半入,攔腰截擊,大破諸賊。春去夏來,寇亂盡平。後又平討長沙益陽縣山賊,加偏將軍。任武陵太守,病逝於任上。
3,韓當(?—226年),字義公。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韓當因為長於弓箭、騎術並且膂力過人。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代,隨從其征伐四方。早年隨孫堅征伐時,數次冒險犯難,陷陣擒敵,屢立戰功,後被任命為別部司馬。後隨孫策平定江東,追隨孫策征伐揚州廬江郡的太守劉勳,在江夏郡的沙羨擊破劉表將黃祖,回師後討平豫章郡的鄱陽縣,又兼領樂安縣長,使豫章鄱陽的山越賊寇。孫權時期,隨周瑜參與赤壁之戰,又與呂蒙奇襲南郡升為偏將軍。後隨孫權參與濡須口之戰相拒臧霸被擊敗。夷陵之戰時隨陸遜征伐,並與朱然大破蜀軍。韓當在邊境,身為將帥,激厲將士同心固守,又敬重督司,遵行法令,孫權為之稱善。黃武五年(226年),韓當統帥敢死及解煩營兵萬人,討平丹陽郡賊寇。之後病逝。
4,蔣欽(?-220年),字公奕,九江壽春(今安徽壽縣)人。漢末吳國名將。早年隨孫策平定丹陽、吳郡、會稽和豫章四郡。平盜賊,遷西部都尉。討會稽賊呂合、秦狼等,徙討越中郎將。又與賀齊併力討平黟賊。從徵合肥,因功遷蕩寇將軍,領濡須督。後召還都拜右護軍,典領辭訟。蔣欽貴守約,性豁達。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討伐關羽,蔣欽率領水軍入沔水。回軍途中病逝。
5,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鳳台)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孫策平定江東時與同郡蔣欽一起加入孫策軍,隨孫策左右,後孫權愛其為人,向孫策請求讓周泰跟隨自己。周泰多次於戰亂當中保護孫權安危,身上受的傷多達幾十處,就像在面板上雕畫一樣,吳將朱然、徐盛等因此對其拜服。後來孫權為了表彰周泰為了東吳出生入死的功績,而賜給他青羅傘蓋。官至漢中太守、奮威將軍,封陵陽侯。黃武年間(222年-229年),周泰病亡。
6,陳武(178年-215年),字子烈,廬江郡松滋縣(今安徽省宿松縣)人,東漢末年孫策、孫權部下的猛將。陳武年輕時儀表堂堂,跟隨孫策征戰江東,因戰功封為別部司馬,孫策死後在孫權部下任職。由於陳武仁厚好施,故受到上至孫權,下至鄉里的敬愛。陳武又屢建戰功,每戰皆所向無前,封為偏將軍。建安二十年(215)在合肥戰役中,張遼奇襲孫權,陳武戰死,孫權對此十分哀痛。
7,董襲(?—213年),字元代,會稽餘姚(今浙江餘姚)人。東漢末年東吳將領。身高八尺,武力過人。孫策進入會稽郡,董襲在高遷亭迎接,孫策見他甚為奇偉,十分欣賞,派他到地方擔任門下賊曹。後孫策討伐山陰賊黃龍羅、周勃,董襲親自斬殺黃龍羅、周勃二人首級,升為別部司馬、揚武都尉。建安四年,董襲跟隨孫策攻打皖,在尋陽征討劉勳,到江夏討伐黃祖。
孫權剛統領江東時,吳夫人擔心他不能成事,引見張昭與董襲等人,問江東有否保障,董襲說明江東擁有地利人和的道理,眾人都十分贊同。建安八年,鄱陽賊彭虎等人率眾數萬造反,董襲所向披靡,十天就平定叛亂,拜威越校尉,遷偏將軍。建安十三年,孫權征討黃祖,黃祖用兩艘蒙衝打橫把守沔口,用繩索固定,蒙衝上計程車兵向江中射箭,箭如雨下,孫權軍隊無法前進。董襲和淩統作為前鋒,各率百人死士突入蒙衝之中,董襲親手持刀斬斷兩條繩索,於是大軍得以前進,最終斬殺黃祖。第二天宴會,孫權舉杯對董襲說:“今天的宴會,全靠你砍斷繩索的功勞啊。”
建安二十一年(213年),曹操攻濡須,董襲跟隨孫權抵禦。孫權派董襲率領五艘樓船到濡須口。至夜深時,暴風狂襲,五艘樓船都要傾覆,董襲死守在船上,最終溺死。
8,甘寧(?—220年),字興霸,巴郡臨江(今重慶忠縣)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官至西陵太守,折衝將軍。
少年時好遊俠,糾集人馬,持弓弩,在地方上為非作歹,組成渠師搶奪船隻財物,人稱錦帆賊。青年時停止搶劫,熟讀諸子。曾任蜀郡丞,後歷仕於劉表和黃祖麾下,於黃祖帳下時射殺吳將凌操,但是仍未受重用。
建安十三年(208年),甘寧率部投奔孫權,開始建功立業。先後隨孫權破黃祖據楚關,隨周瑜攻曹仁取夷陵,隨魯肅鎮益陽拒關羽,守西陵、擒朱光,率百餘人夜襲曹營,戰功赫赫。孫權曾說:“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相敵也。”他為人仗義疏財,深得士卒擁戴,於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甘寧去世。(夷陵之戰開始於221年,所以演義中沙摩柯射殺甘寧為虛構)
9,淩統(189年-237年),字公績,吳郡餘杭(今浙江餘杭)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凌操之子,少有名盛,為人有國士之風。早年孫策時期多次隨父凌操衝鋒陷陣。孫權時期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出征江夏,淩統任前鋒,和關係最密切的健兒幾十人坐一船前行,常常離大軍幾十裡之遠,進到右江,斬了黃祖的將領張碩,並捉到全船人,回來向孫權報告,再引領軍隊加快前進,水軍陸軍都集合一起。當時呂蒙打敗敵人水軍,淩統先奪敵人城池,於是大勝。
建安二十年合肥之戰。當時,孫權決定從合肥撤軍,前部兵已然出發,魏將張遼等人忽然衝到逍遙津北邊,孫權讓前頭兵轉回來,但是部隊已走遠了,一時開不回來,以致淩統和親兵三百人被魏軍包圍,好容易才救孫權出了圍,但是敵人破壞了橋樑,只剩下兩條板子,幸而孫權快馬跳過橋,淩統卻轉回迎戰,左右的人全都陣亡,淩統也受了傷,還奮力殺死幾十個敵兵,一直到估量著孫權脫了險,淩統才肯退下來,被孫權封偏將軍。後徵山越於途中病故,時年四十九歲。
10,徐盛(生卒年不詳),字文向,琅邪莒縣(今山東莒縣)人,三國時吳國名將。早年徐盛抗擊黃祖,以不足兩百人擊敗其子黃射數千人,又討伐臨城南阿一帶的山賊有功升為中郎將。劉備伐吳時,徐盛跟隨陸遜攻下蜀軍多處屯營;曹休伐吳時,徐盛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以少抗多,成功防禦。因前後戰功,徐盛先後升任建武將軍、安東將軍,任廬江太守。後來,曹丕大舉攻吳,吳國依徐盛的建議在建業外圍築上圍牆,曹丕被迫退走。黃武年間,徐盛病逝。
11,潘璋(?-234年),字文珪,東郡發乾(今山東冠縣東)人。三國時期吳國大將。潘璋年輕時家貧,跟隨孫權後得到其賞識,加上其作戰勇猛,不斷升遷,其一生為孫權東征西討,在合肥之戰、追擒關羽、夷陵之戰、江陵保衛戰中多次立下戰功。後孫權稱帝,官拜右將軍。但其為人奢侈貪財。經常設立軍市,又劫殺將士以獲得財物,但孫權念其有功未予深究。(演義中描寫了在夷陵之戰被為父報仇的關興所殺,實為虛構。因為夷陵之戰為221年七月—222年八月,之後潘璋還參與了江陵保衛戰、石陽之戰等戰役至234年才去世。)
12,丁奉(?-271年),字承淵,廬江安豐人,三國時期吳國後期名將。
丁奉年少時以驍勇為小將,經常奮勇殺敵,屢立功勳,此後又於太元二年(252年)的東興之戰中“雪中奮短兵”,獨自帶領手下三千人前進。當時正刮北風,丁奉軍乘船兩天就到達前線,佔據了徐塘。當時漫天飄雪,十分寒冷,胡遵等人正在聚會飲酒。丁奉見魏軍前部兵力稀少,就對手下人說:“求取封侯賞爵,正在今天。”於是讓士兵們都脫下鎧甲,丟掉長矛大戟,只戴著頭盔拿著刀和盾牌,裸身爬上堤堰。魏兵看見他們,都大笑不止,而不立即整兵對敵。吳兵爬上之後,立即擊鼓吶喊,襲擊攻破魏軍前部營壘,呂據等人也相繼趕到;魏軍驚恐萬狀四散奔逃,爭相搶渡浮橋,浮橋毀壞斷裂,魏兵自己跳入水中,互相踐踏著逃跑。魏軍前部督韓綜、樂安太守桓嘉等人都沉沒在水中,死者數萬人,大破了進犯東吳的魏軍。吳景帝孫休在位時,丁奉設計除掉了東吳的權臣孫綝,被拜為大將軍,後為右大司馬、左軍師,建衡三年(271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