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粗麵細糧
-
2 # 一葦渡心
一、受害者心態的本質與成因
今天我要從一個側面來談受害者心態,分析有這種心態的人會有什麼樣的表現?他有哪些隱秘性的動機和行為?在生活當中我們如何去預防?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讓有這樣傾向的朋友能夠做一些調整和改變,從而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幸福和圓滿。同時也想幫助身邊有這樣朋友、家人、重要他人的心理學俠客,避免自己跟這些人相處的時候無謂的浪費很多精力。我今天就是從這兩個方面去談。
首先第一點,就是受害者心態實際上是一種獲益性的選擇。
他選擇了以一個受害者的形象、社會角色去面對他人。比如每一個人都可以選擇“我是幸運的”;我是一個經歷了困難、挫折,但依然不屈服的人;本來命運對我不眷顧,透過努力和改變,我掌控了我的人生等等。也就是我們可以給自己很多的角色,對自己有很多的認識。但是其中一部分人,無論在什麼時候,面對什麼人、什麼事,他都會選擇說“我吃虧了,我被人欺負了,我沒有得到應該得到的東西,我沒有得到我想要得到的滿意的效果。”也就是說受害者心理,總是覺得自己得到的不夠多、不夠好。
我們這裡說的是一種心態。我們知道,現實當中是怎樣的當然很重要。我們的出生、成長過程都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出生在富裕的家庭,在爸爸媽媽呵護的人際環境中長大;有的人可能出生在貧困的家庭,也可能並沒有被愛。這些都是現實的因素。但我們發現,實際上一些人過得不幸福、不快樂,是因為他們總帶著一種受害者的心態,而並非是他們現實有多麼痛苦。我們會發現現實當中有一些人,經歷並不順利,但是他面對人生、面對生活的態度是積極向上的。我們也發現有這樣一些人,他們生活、經歷很順利,在各個方面,上天、社會、身邊的人並沒有虧待他,但是他總覺得自己吃虧了。也就是說,現實當中實際是什麼樣子的,和他內心裡面怎麼認為的,這兩者之間是有距離的。我們把他內心裡認為的這種情況叫做心態。
有的人心態好,有的人心態不好。心態不好的人到了最極端的時候,就是受害者心態。受害者心態嚴重的話,就是邊緣性人格障礙。比如說他總是覺得自己被別人不公平對待了,那麼他就會有偏執性人格特質,就會不停上訪或者是找別人的麻煩。他總覺得有人要害他,這個社會是不友好的,他就會有攻擊性、反社會性的人格障礙,這就是比較嚴重的。
大多數受害者心態的人,不一定能產生這種嚴重的心理障礙。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他不能享受到一些東西,不能享受到人生愉快的、積極的體驗。因為他一直要扮演成一個被不公平對待的人、吃虧的人、一個受到別人欺負的人,所以他就要保持這種形象。為了保持這種形象,他就不能從原來的困難中走出來,會一直利用這種形象去獲益。
我剛才說他是一種選擇。為什麼又說他是一種獲益性的選擇呢?通常有這樣一句話“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有的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努力進取,去拼搏;有的人選擇銜接關係、尋找資源、尋求幫助;有的人選擇“叫和哭”,這種“叫和哭”其實也是一種應對方式。當受害者以受害者心態面對他人的時候,就會吸引來別人對他的關注,會去滿足他。時間長了之後,他習慣了,就不能夠改變這樣的一種角色了。
比如在路邊要飯的人,一開始是因為真的窮,他才去要飯。要飯的時候,他就要表現出一種可憐的樣子,人家就會同情他,給他錢。後來他不需要要飯了,他已經吃飽了,穿暖了,甚至也富裕了。但是他已經習慣了要飯這種狀態,或者習慣了接受別人對他的一種饋贈,變成了一個好吃懶做的人,他跪在那裡把腿露出來,冬天那麼寒冷,他又要做出一臉的痛苦狀。只有沒有人的時候,他才把表情放鬆一下,把他身體的姿勢調整得舒服一點,一有人他就會扮演得很痛苦。我們不能理解,他這樣痛苦,為什麼不去幹點兒活,乾點兒活還可以去掙點兒錢,這麼痛苦他還要在那兒裝?因為他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
所以,就像我們人類,一開始選擇用什麼樣的方式對待這個世界,我們就會習慣,這就是路徑依賴。就像我們一開始做一行,再去改行是很難的。我們的性格對外部的行為也是這樣的。如果一開始透過這種方式獲益,就會繼續下去。小孩子為了達到目的一開始就是叫、哭,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如果他因此而獲益,長大以後他也會以這種叫嚷、鬧、哭的方式來獲取他所要的利益。
受害者心態,恰恰也是這種一種情況。他保持這樣的心態,就可以繼續獲益下去。保持這樣一種受害者心態,他就會有受害者心態決定的外在行為。他總覺得別人對不住他,也總認為別人做得不夠好。比如說,我今天買了你的東西,但是你的東西不怎麼好,你以後要注
意啊!這個時候別人就欠了他一份人情,或者在下一次打交道的時候,別人就會對他好一點。在這裡他就是一個受害者,因為他被虧待了。
比如他聽了我的課,他會說,韋志中,我聽了你的課,你的課不夠好。這裡有第二個概念,他永遠覺得自己是吃虧的。其實他真的吃了一個巨大的虧。他吃了什麼虧呢?他吃了一個得不到享受、獲得感、滿足感的虧,他永遠得不到享受,永遠不會有滿足感。
一個人的幸福,第一個來源是感恩,第二個來源是一系列的積極情緒。一旦有了感恩,你就會覺得,今年還不錯,到年底2017年結束了,有那麼多的人幫助我,我也覺得很順利的,真的很感恩。想著想著就激動了,想著想著就想和一個好朋友、一個恩人、一個幫助過我的人打一個電話,這就叫感恩之心、感恩之情。這種情感是什麼東西?這種情感就是從我們內心深處湧上來的人性中的真善美。
但是有受害者心態的人不會有這種感恩之心。因為人性中的真善美這種美好的情感,被他的受害者心態壓住了。他永遠不可能開啟這一個泉水的眼,泉眼打不開了。所以說,他永遠都不可能有感恩之心,他就享受不到擁有了感恩之心、感恩之情而帶來的那種幸福感。
現代積極心理學家研究的幸福感的第一個來源就是感恩,第二個就是一系列的積極情緒。大家想一想:我們為什麼會感覺到幸福呢?是因為我們有滿足感、有滿意感。對生活我們有一種滿足。“唉!真不錯,現在家裡面什麼都有了。”你看那老一輩的人他覺得,現在吃得好,穿得暖,兒女也孝順。他有一種滿足感,這種滿足感就是幸福,滿足感就是積極情緒。這是我們最寶貴的。有一兩個積極情緒、滿足感,就能讓我們這一年過好日子。而沒有這個是很糟糕的。
“滿意感”是對自己的一種滿意。“韋志中你還不錯嘛!你天天講心理學的課,別人聽了你的課受益。”經常看到微信上有人寫信:“韋老師,謝謝你!我按照你的方法去跟我的孩子溝通怎麼樣了,我透過你這樣我的心態調整好了。”我就有滿意感,我產生滿意感了。滿足感、滿意感、甚至有驕傲感、自豪感,這些東西是積極情緒。
今天社會的很多人不幸福,不是因為他穿不暖,吃不飽,走投無路,四面楚歌,家裡邊漏雨,四面透風。沒有,現在這種情況少得很。我們國家2020年就要全面實現小康了。最窮的村子也通上路了,很多地方的生活都是非常好的。大家想這個問題:為什麼很多人還不快樂呢?我覺得他就是沒有這種積極情緒了。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說,受害者心態最大的受害就是:他永遠獲得不了積極的情緒和這種感恩之心了。太可憐了,太可惜了!
這是我做的一個前邊的分析。回顧一下:什麼是受害者心態?他是一種選擇,是一種獲益性的選擇。這種獲益性的選擇,他很難改變。因為他有路徑依賴,他很難再從這種模式裡走出來。他要繼續扮演下去,就失去了很多幸福的機會。如果我們有這樣的人格和性格缺點,那是很難改的。你要反思一下,你人生失去了什麼?你看這也不順眼,看那也不好,誰也對不起你。聽這個韋志中講這麼一堂課,你在後邊評論還是“講得不夠好。哎呀!我這個錢浪費了,我這個虧了。”我真的要懷疑,除了你有些地方可能沒聽懂,還不太瞭解,或者不匹配之外,有沒有這樣的心態?要想一想這個問題啊,這是很嚴重的呀。好!不能體會這個了,是太可惜了,我深表同情。
那麼,你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是有公平的規則的,沒有一個人永遠的倒黴,也沒有一個人永遠的幸運。倒黴的人倒黴的背後也有幸運的地方,幸運的人幸運的背後也有倒黴的地方。“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是我們整個民間對事物的看法的一個體現。好的背後總有不好的一些因素存在;不好的背後總有一些好的因素存在。所以,我們要隨時調整好心態。
對有這種心態、有這種模式的人,我們真的要仔細想一想:這樣下去他們真的會失去很多東西,他們沒有了發現美的眼睛,因為那個眼睛被關上了,看不到。因為如果他看到了還怎麼去跟別人互動呢?怎麼跟這個外部世界互動呢?怎麼獲益呢?對不對!他就獲益不了了。所以,我們要反思這個問題。
第二、身邊如果有這樣的朋友,我們怎樣去應對大家請注意!首先,我們身邊這樣的人,他有了受害者心態之後,你很難發現。就是說他自己都不知道他是受害者心態。他會一直堅持自己是對的,自己是好的,是別人的問題,是別人對他不好。所以,他自己也不信。一般情況下身邊的人也覺得有問題,但是又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所以,受害者心態的人,會讓身邊的人產生幾種反應。第一種反應就是內疚感。因為他有了受害者心態後,會做一些行為刺激你,刺激你,你就會產生內疚感,你內疚了就能達到他要的一個效果。因為他要透過這種方式去獲益的。所以你要小心他用這一招。
他用的第二招,就是激怒你。激怒你有什麼好呢?你就會生氣,你一生氣就會做出一些生氣的行為,他就會在這個過程當中獲益。比如說你一生氣面子就丟掉了,他就說:“你看,我說的沒錯吧,他這個人就是這樣嗎。”還有你一生氣的時候,“給你!”甩給他了。就好像對待身邊的一個無賴,“拿走吧”,這時候他就獲益了。
他還有可能會讓你做出第三種反應,不是讓你內疚,也不是激怒你生氣,他可能會讓一些好心人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他身上,去愛他、去幫助他。我不知道你們會不會有這樣的心理?就是你遇到受害者心態的人,他老是在你面前表現出來,他還沒有活得更好,激起你的一些同情心。然後,你就用自己的血肉之心去幫助他。你今天幫他,明天幫他,給他說話,給他照顧,他最後還是一種受害者心態,還是不夠,還是人家欠了他,還是他覺得學得不好,等等。這個時候,實際上就是你上的第三個當。就是你的善良,你的慈悲之心,沒有是非之心的慈悲之心會使你受傷。我們的善良之心用錯了地方,實際上是“助紂為虐”。就是說,人的愛心是需要設定的,是有界限的。
所以,比如有人來找我做心理諮詢。他說:“韋老師,你今天要幫助我。”我一聽他這個架勢,我就知道他的性格里面就是“我要怎樣就怎樣”。這就是他的問題所在。我說:“今天不行。”“他說怎麼不行了?”“就不行,明天才能行。”所以,我有我的一個設定。因為我的目的是幫助你,我做了幫助你的行為,最後使你朝著那個錯誤的方向走得更遠了,助長了你這樣的一種消極行為和病態心理。我是要把它切掉的。所以,我不會說氾濫的獻愛心。我會告訴你:“夠了!你就只能夠得到這些。”對不對?所以,他會利用我們的這個氾濫的愛心——沒有原則、沒有是非之心的慈悲之心,讓我們用心良苦地對待他。
以上概括一下是三種情況:第一種是讓我們產生內疚感,對他進行補償;第二種是讓我們產生憤怒感,對他做出迴應,他藉此在中間獲益;第三種是利用我們的同情心,而獲得繼續的被照顧和被關懷。
所以你會看到,有一些人過去是經歷了一些苦,也是值得同情的。本來他早就應該走出來了,但他卻不走,他就停留在那個地方。事實上事情早就過了,他也早就好了。比如說,有一些人,他過去確實被人家欺負過,產生了心理創傷。於是,他就會有心理上的這種恐懼感,他覺得社會不夠溫暖。現在他已經完全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也非常有錢了。但是,他不覺得自己“好”了。所以,我們要注意這樣的一個情況。我們旁邊的人對待這種人一定要小心。不是我們要躲著他、要欺負他,不是我們要看不起他,而是我們要幫助他。幫助他就不要上他的當,幫助他就不要助他的威風。
你說:“韋老師,那怎麼辦呢?”怎麼辦?就是直接揭穿他。跟他說:“你付出的這些東西,就得到這些已經夠了。一份耕耘一份收穫,老天從來不會虧待誰。好好去幹,一定會可以的。”或者說:“我沒有做對不起你的事,你不要這樣對我。”還有可以說:“我不理你。”當然是我們身邊的人,我們要告訴他,揭穿他就是要告訴他。告訴他說:“這種方式對你有好處嗎?你其實可以積極一點看這個問題。不要對我說了,你要用積極的眼光來看,你已經獲得很多了。”對吧!我覺得這個還是一種“面質”的方法。
當然了,就是說如果他去做心理諮詢,諮詢師可能有不同的方式:用人本主義的方法去溫暖他,讓他感覺到愛,最後讓他越來越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他也會慢慢的好起來;那麼認知行為的方法,就是面質他;還有這個精神分析的去分析他。我覺得最好的方式是:溫暖他,同時制止他的這樣的一種行為繼續保持下去。
-
3 # 小妞同學
當你自己覺得自己是受害者時,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無論做什麼事情自己都有責任,這樣才會做的更好,自己就是責任者,對自己和家人都一樣,責任感不強,做的不夠多,想的也不夠多都源於沒有把自己當做責任者,所以心態有抱怨在裡面,把自己當做責任者,心態是正面。加油
回覆列表
每個人都有心虛的一面或時刻,在這方面或這時刻會有點不自信,就會感覺自己很弱小,很無助,總感覺自己是弱勢。至於受害者心態可能在生活中某些方面或時間段確實受到傷害心靈的身體的而且比較嚴重,產生陰影。比如錯案,家庭中繼父、母對其感情的傷害都會畄下這樣的陰影。如果一個人不興二者都遭遇過,這種心裡就更強烈些。這樣的人如能擺脫這些心理狀態他就會非常堅強,如不然人生堅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