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地瓜說歷史

    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廟號“文宗”,諡號“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在位十一年,享年三十一歲死在承德避暑山莊。要評價他得先看看他這一生怎麼過的。

    道光十一年(1831年)七月十七日,愛新覺羅·奕詝生於北京圓明園。他的母親是孝全成皇后。在他出生的時候,他的大哥隱志親王愛新覺羅·奕緯早就死了(因為學習不刻苦用功而被宣宗成皇帝踢死)、二哥愛新覺羅·奕繼、三哥愛新覺羅·奕綱也相繼早逝。所以他的優勢是很明顯的:他既是皇后的兒子,也是事實上的嫡長子。

    然而隨著五弟愛新覺羅·奕誴、六弟愛新覺羅·奕訢、七弟愛新覺羅·奕譞以及八弟愛新覺羅·奕詥、九弟愛新覺羅·奕譓的出生,競爭對手也就多了起來。但是奕誴因故被過繼給惇恪親王愛新覺羅·綿愷為嗣子,喪失了競爭皇太子的資格;奕譞、奕譓、奕詥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立儲的時候年齡又太小也沒有資格。所以,實際上的局面是他和奕訢的兩強相爭。

    孝全成皇后死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正月,時年奕詝九歲。宣宗成皇帝因此特旨將奕詝交給靜貴妃撫養,而靜貴妃就是奕訢的生母。奕詝在成為靜貴妃養子之後,與奕訢的關係很好,兄弟兩個形影不離而且在六十一歲的宣宗成皇帝看來都是好苗子。只不過在他看來奕詝有“德”而奕訢有“才”。

    是年,宣宗成皇帝在南苑圍場舉行狩獵(清代自康熙朝開始就有一個定製:每年秋季皇帝要到承德木蘭圍場狩獵。一方面訓練部隊一方面接見北方蒙古各部王公以穩定北方邊防問題。清宣宗為人節儉認為跑那麼遠狩獵浪費錢還遠,所以在南苑興建圍場)。愛新覺羅·奕詝什麼也沒有打到,空手而還;愛新覺羅·奕訢獲禽最多。於是宣宗皇帝問為什麼啥也沒有打到,奕詝按照老師杜受田(字芝田)的告誡以“鳥獸訾育,萬物復甦,兒臣不忍傷生以幹天和”對答。

    於是清宣宗認定奕詝“有仁君之象”,有秘立他為皇太子的打算。但是奕訢文韜武略,樣樣都在奕詝之上!在隨後的試探中,奕詝表現得處處謙讓而奕訢鋒芒畢露。可是道光末年的大清帝國已經山河破碎,百病纏身。所以在“才”與“德”之間他一直矛盾……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即將走到盡頭。於是緊急召見宗人府宗令愛新覺羅·載鍂、和碩鄭親王愛新覺羅·端華、儀親王愛新覺羅·載垣、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軍機大臣賽衝阿、何如霖、陳福恩、季芝昌以及總管內務府大臣文慶公啟鐍匣宣示立儲密旨:

    一、皇六子愛新覺羅·奕訢著封為親王,皇四子愛新覺羅·奕詝著立為皇太子;

    二、皇四子愛新覺羅·奕詝著立為皇太子,爾王大臣等何待朕言,總以國計民生為重,無需其他。

    因此,奕詝勝出,奕訢被淘汰出局!奕詝傳旨宣佈了以下幾點:

    一、先帝愛新覺羅·旻寧上廟號“宣宗”,諡號“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

    二、以次年(1851年)為“咸豐元年”;

    三、宣宗成皇帝遺詔頒佈天下,並加封皇六弟愛新覺羅·奕訢為世襲罔替親王,封號為“恭”、皇七弟愛新覺羅·奕譞為郡王,封號為“醇”、皇八弟愛新覺羅·奕譓為郡王,封號為“端”、皇九弟愛新覺羅·奕詥封為郡王,封號為“孚”。

    階段性評價:愛新覺羅·奕詝無疑是一個苦命的皇子。九歲喪母,更是在九歲那一年親歷了鴉片戰爭這一國恥!在靜貴妃言不由衷的撫養下慢慢長大,雖然與六弟奕訢名為兄弟,實則為對手。由於他的老師杜受田教導有方,以至於他能夠投宣宗成皇帝之所好成功繼位。這“兩強奪嫡”的風波,證明了哪怕表面上的“仁厚”也是一種機會。

    咸豐元年(1851年)正月,廣西金田的落第秀才洪秀全以“天父”的名義,舉起了反清的大旗造反了!年僅十九歲的咸豐皇帝不得不開始調集各省清軍前往平叛。但是令他大出意外:調派到前線的各路清軍所做的第一件事兒不是如何應對戰局,而是互相拆臺互相舉報!養心殿的御案上基本都是互相告狀的奏摺。除此之外,要麼是哪裡失守,要不就又是哪座城告急……總之前線諸將跟窮得叮噹響的咸豐帝要兵要糧還要錢。

    杜受田是傳統士大夫,也是咸豐帝的股肱之臣。他為自己的天子門生開具了兩大“藥方”:

    一、罷黜鴉片戰爭時期一力乞和的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以及親手與額爾金締結《清英江寧條約》(《中英南京條約》)的兩江總督伊里布、直隸總督耆善;

    二、給福建巡撫衙門傳旨,要福建巡撫王懿德代傳聖旨命令隱居福州的林則徐再度出山前往廣西平叛。

    咸豐帝一一照做。但是很不幸:道光年間的名臣、鴉片戰爭的英雄林則徐在潮州上吐下瀉,隨即病逝。於是隨著一代將星隕落,他悲痛之餘下詔賞林則徐諡號“文忠”。在林則徐病逝之後,咸豐帝開始物色新的人選。

    載垣、端華向他推薦了鄭慎親王愛新覺羅·烏爾恭阿的六子、鄭親王端華的六弟肅順。一番召對之後,咸豐帝令肅順做了戶部尚書,然後又入軍機處。於是就把“五宇號案”以及“戊午科場案”全給牽了出來!清王朝的官場風氣一度好轉,甚至出了“八旗自謀生計”的風波……

    在肅順的輔佐下,咸豐皇帝以驚人的膽魄下詔給各地督撫允許地方自辦團練以對抗太平天國。而且他打破了一百一十五年以來一直奉行的“重滿抑漢”政策,給綠營將領及漢臣漢將放權。而且一次性任命四十五位團練大臣,這其中就有號稱“屠戶”的曾國藩。

    曾國藩是湖南湘鄉人,聖旨傳到湖南巡撫駱秉章手裡的時候他正在家裡守孝。由於父親曾麟書的支援以及好友郭嵩燾的遊說而出山帶兵創立了威震一時的湘軍。咸豐皇帝靠著這支鐵軍與太平天國打了個難解難分,甚至一度有扭轉整個戰局的跡象。與此同時,曾國藩的學生李鴻章也開始振翅高飛,在合肥創立了淮軍。

    在滿漢八旗以及湘淮軍的聯合打擊下,太平軍進攻的勢頭有時開始停滯。咸豐帝滿懷希望地盼望捷報,直到湘軍打下了武昌這才見到了勝利的曙光……咸豐五年(1855年),天下格局變了!

    由於教會與華人民的對立,廣西西林縣令張鳴鳳殺了仗勢欺人的法國傳教士。與此同時,在港英政府註冊過的漁船“亞羅”號被清軍福建水師攔截並扣押所有在船人員(包括海盜)。但是福建水師的總兵把英國的國旗扔在了甲板上!

    英國駐華公使巴夏禮、法國駐華公使葛羅就以這兩件事情為由電聞本國。英國、法國由於共同的利益需求狼狽為奸再度興師侵華,就有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只攻兩個地方:廣州和天津。於是蒙古科爾沁親王博爾濟吉特·僧格林沁的三萬鐵騎陳兵通州!

    但是面對英法聯軍的後膛槍炮,僧格林沁沒能擋住。清軍從通州退到八里橋,然後連八里橋也無法守住……這位驍勇的蒙古親王給咸豐帝上奏摺請求皇帝:

    “……時已至秋,請上幸承德以行‘木蘭秋獮’事而振軍心……”

    不過滿朝文武誰都看得出來,此時的所謂“木蘭秋獮”無非是藉著皇家定製而給咸豐帝一點藉口罷了。除了戶部尚書、內閣大學士兼首席軍機大臣愛新覺羅·肅順一黨同意這一意見,朝中大多數人都是不同意的。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請來醇郡王愛新覺羅·奕譞、鍾郡王奕譓、孚郡王奕詥一同聯名上奏苦勸皇帝不要“木蘭秋獮”。皇帝的這四位弟弟深知一旦惡例開,後世皇帝想要放棄天下社稷易如反掌!

    惇親王奕誴也是站在四位皇第的這一邊的。作為大清帝國唯一一個和皇帝年齡相差最小的宗室親王,他無疑是最有發言權的。但是咸豐帝已經是鐵了心要跑了……為此他還下了一道“……朕欲親統六師,直抵通州,以伸天討而脹撻伐……”的聖旨。但是令所有人意外的是隨著聖旨一同下發的不是作戰命令,而是僧格林沁的密摺。

    八里橋戰敗之後,清軍一敗塗地!沒有人認為僧格林沁可以守住北京。咸豐帝開始計劃著逃亡,他把出發地定在圓明園的安樂渡口。英法聯軍擊潰僧格林沁所部,開始進攻城外的禁旅八旗大營。惇親王奕誴、恭親王奕訢、醇郡王奕譞、鍾郡王奕詥、孚郡王奕譓以及遠支覺羅的幾個親王、郡王及少數御前大臣前來送行,他們都有被皇帝拋棄的感覺。

    咸豐帝授予六弟恭親王奕訢以“留京辦事王大臣”的頭銜,要他留在北京主導與英法兩國的和談問題。接著就帶著皇后鈕祜祿氏、懿貴妃葉赫那拉氏以及少數嬪妃和他的獨生子愛新覺羅·載淳還有親信重臣前往承德。

    咸豐十年(1860年)年末,經過長途跋涉的皇室抵達了避暑山莊。自從嘉慶二十五年清仁宗駕崩於此,清朝皇帝已經有至少五十年沒有光臨此地了。換句話說一切制度都廢弛了,避暑山莊是很破敗的。英法聯軍進入紫禁城並縱火焚燒圓明園的訊息傳到這裡之後,咸豐帝徹底放棄了政務。他開始慢性自殺!

    次年(咸豐十一年,1861年)新年剛過,三十一歲的咸豐帝就再也沒能好轉。他的病情在美女與鴉片中耗竭了……臨終,他立載淳為皇太子,給皇后以及懿貴妃一人一個圖章(一個是“同道堂”另一個是“御賞”)。為了確保身後政局能夠有序執行,他給兒子選了八個輔政大臣。這八位分別是:

    一、和碩儀親王愛新覺羅·載垣;

    二、和碩鄭親王愛新覺羅·端華;

    三、戶部尚書兼首席軍機大臣愛新覺羅·肅順;

    四、翰林院編修兼軍機大臣杜翰;

    五、軍機大臣匡源;

    六、軍機大臣穆蔭;

    七、額駙景壽;

    八、軍機大臣焦佑瀛。

    處理完這些事情後,咸豐帝在煙波致爽殿溘然長逝。他的靈柩開始停放在避暑山莊的大殿裡,群臣舉哀。皇后與懿貴妃分別被尊為皇太后,一個是慈禧另一個是慈安。兩宮皇太后開始與八大臣爭奪皇權!而且,北方清軍的兩大統帥僧格林沁和勝保也支援政變,勝保甚至派遣兩萬清軍沿途護衛。

    由於慈禧太后成功拉攏慈安太后並且把恭親王奕訢也給拉入了自己的陣營,所以一場血腥的政變爆發了!由於肅順的錯誤領導,八位“贊襄政務王大臣”是分開來走的。結果由於一個漂亮的時間差,恭親王奕訢徹底解決了隨同兩宮皇太后及皇帝一同先行回京的載垣、端華;醇郡王奕譞親自帶兵把肅順等其餘五人逮捕。於是隨著年號改為“同治”,一個時代結束了。

    總評:愛新覺羅·奕詝生不逢時。他九歲喪母十九歲喪父,不得不在如今看來還是學生的年紀挑起治理這個人口數億的大國的責任。剛繼位沒多久,太平天國戰爭就爆發了!洪秀全橫掃東南的局勢令他感到焦頭爛額,清軍戰鬥力之低下也是他意料之外的。但是他主動放權給漢臣漢將,起用左宗棠(字季高)、曾國藩(字伯涵)、李鴻章(字漸甫)這一類漢族大臣來平叛,並且以極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殺了一品的大學士柏葰以肅清科場風氣。咸豐年間殺貪獎廉的力度遠超嘉、道,他是個十足的狠角色。

    但是他也有錯誤。他最大的錯誤就是在自己無心朝政時促成並且加速了懿貴妃葉赫那拉氏的篡政,這一舉措導致同、光兩朝皇帝再也沒有了實際皇權,也為岌岌可危的大清帝國埋下了滅亡的定時炸彈。由於兄弟鬩牆以及對於才華的忌憚,他與恭親王奕訢離心離德。因此,在決定身後事的時候,他把奕訢等同於當年的睿親王多爾袞。這也是他為什麼一死,他的格局立刻被打破的原因。

    奕詝對外強硬,然而這種不符合實力的強勢得到的只能說是更進一步的侵略!奕訢被迫和英法還有趁火打劫的俄國簽了《北京條約》,給在困頓中前行的中華民族又套上了三大枷鎖。圓明園被付之一炬那是國恥,可他卻沉浸在美酒婦人之間。他為了個人安危捨棄了宗廟、社稷、天下臣民以及萬里大好河山跑到承德想要苟安,把一切麻煩事都交給肅順以及五位皇弟處理,窩囊到了極點!

  • 2 # 穿越歷史君

    咸豐帝:一心要江山圖治垂青史,怎奈生不逢時,錯當天子。

    《火燒圓明園》中咸豐皇帝劇照

    道光皇帝在人生暮年,曾經為皇儲一事,猶豫不決。在他心目中有兩個人選: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論才能,老四不如老六;論內斂,老六差了點。但是,奕詝有個好老師暗中支援他,這位老師就是上書房總師傅、工部尚書杜受田。他經常教導四阿哥,如何在道光面前表現忠孝,以此獲得恩寵。

    時任上書房總師傅、工部尚書杜受田,同時也是後來顧命八大臣之一杜翰的父親

    其實,道光皇帝晚年最鍾愛的是聰明能幹的六阿哥,但是四阿哥立儲在先並且素有賢名,所以對傳位的事猶豫不決。杜受田為避免廢長立幼引發皇室內亂,決定幫助四阿哥登基。這在史料上主要有兩點記載:

    六阿哥、人稱“鬼子六”的恭親王弈訢

    一年春日,道光皇帝領諸皇子往南苑圍獵,考察諸子身手。奕訢表現最為突出,幾乎箭無虛發。奕詝無法競爭,便依照老師杜受田的授計,未放一箭。道光皇帝問其故,答道:“ 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且不欲以弓馬一日之長與諸弟爭高低。”道光高興地說:“此真帝者之言。”但此次小勝並沒有打消道光皇帝的顧慮。道光皇帝臨死前,又一次將眾皇子叫來,最後考察以立皇儲。杜受田深知奕詝辯才不佳,便教其如何應對。是時,諸皇子對道光的垂詢對答如流,奕詝卻只是跪在地上抽泣流淚道:“兒臣日夜對上蒼祈禱,惟願皇阿瑪早日康復,此乃國家萬民之幸,兒臣之幸也。”最終以親情堅定了道光傳位決心。

    咸豐皇帝畫像

    公元1850年正月十四日,69歲的道光皇帝駕崩。19歲的皇四子奕詝繼承皇位,年號咸豐,成為定都北京後的第七位皇帝,也是封建歷史上最後一位擁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

    奕詝即位後勤於政事,大手筆地對朝政改革。為了挽救統治危機,咸豐帝除弊求治。主要表現以下三點:

    他任賢去邪,重振綱紀。重用漢族官僚,依靠其訓練指揮的漢族地主武裝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提拔重用肅順,支援革除弊政。同時,罷斥了道光朝首輔主和派穆彰阿、耆英等,一時間大快人心。

    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肅順畫像

    但此時的大清帝國早已內憂外患,道光留給他兒子的就是一個爛攤子。從一即位,每天殫精竭慮,前方戰事加急奏報像雪花一樣飄來。太平天國從咸豐即位不久開始爆發,到1861年駕崩時他也沒能等到攻破天京的那一天。

    咸豐留給世人最大詬病是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咸豐皇帝在自己的國土,面對孤軍深入、沒有供給的一支侵略軍,竟然沒有組織有效抵抗,也沒有號召軍隊前來勤王,於是不顧很多朝臣反對,放棄京城逃往承德避暑山莊。使英法聯軍猶如無人之地,輕鬆進入大清國都,闖入圓明園並掠奪珠寶、將其焚燬。這成為中國歷史文化上的一大損失,也使外國侵略勢力擴大到沿海各省和長江中下游地區。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化程度,也進一步加深了。

    曾經的皇家園林如今已成為殘垣斷壁

    戰爭中沙俄出兵後以“調停有功”自居,並脅迫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戰爭以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天津條約》、《璦琿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收場。

    而此時,躲在承德避暑山莊的咸豐皇帝喜歡上了熱河行宮的生活,醉心於戲劇,每日歌舞昇平。不過咸豐帝身體也開始逐漸變壞,肅順為了保證咸豐帝去世後政治不會發生大的變動,極力勸說咸豐帝留在熱河。恭親王奕訢與文祥等人見咸豐帝遲遲不回北京,而且熱河還不時傳來皇帝病重的訊息,十分緊張。他上奏去熱河請安,企圖直接與咸豐帝見面,以打破肅順的封鎖。 奏摺受到肅順的阻擾,由此恭親王與肅順集團的矛盾激化。

    避暑山莊的煙波致爽殿,咸豐皇帝在此駕崩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豐帝在熱河行宮病重。十六日,咸豐帝在煙波致爽殿寢宮,召見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大學士肅順等八大臣,下諭:“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又諭:“皇長子載淳現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以上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顧命八大臣”。咸豐同時為了制衡八大臣的權力,在病逝前,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另授予皇太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掌管),並頒詔說,此後新皇帝所頒的一切詔書,都要印有這兩枚御印才能有效。安排妥當後,十七日清晨,年僅31歲的咸豐皇帝駕崩。

    《垂簾聽政》中的顧命八大臣影視形象

    咸豐處心積慮,看似安排妥當,但是去世僅不久,咸豐皇帝靈柩還沒到達京城,帝后勢力聯合帝胤勢力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辛酉政變”。顧命八大臣中的載垣、端華賜自盡,權臣肅順菜市口處斬,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等革職。從此,慈安、慈禧兩宮太后開始了垂簾聽政。特別是對權力慾望極強的慈禧太后,登上了歷史政治舞臺,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權力,歷時四十七年之久,成為晚清政府實際的統治者。

    咸豐皇帝留給兩宮太后的“御賞”和“同道堂”印章

    咸豐皇帝在歷史上名聲不怎麼好,倒也不是昏君。執政期間在政治體制上也的確有所作為,這點比他爹道光皇帝強。但是,在他執政期間,面對一萬多名英法聯軍的入侵,棄守京城,直接導致了圓明園的被毀,咸豐是負主要責任的。他駕崩後,安排不當,使慈禧橫空出世,一個女人掌權將近半個世紀,使得後來的大清更加民不聊生,國將不國!

    假如六阿哥恭親王奕訢當初即位,憑藉他的聰明才智,又會是怎樣的一個局面呢?歷史是沒有假如的,我們只能拓展思維,想想而已!但有一點,可以明確,至少不會有慈禧的出現,這是可以肯定的。

    正如標題所說:咸豐皇帝一心要江山圖治垂青史,怎奈身後罵名滾滾來!

  • 3 # 小川說史

    其實在即位之初,咸豐皇帝頗有振作之心,剛剛即位就罷免了鴉片戰爭中的投降派穆章阿並且終生不得錄用。為林則徐平反,整頓朝綱,肅清吏治,大膽重用漢族官員等,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初期也是堅決抵抗,只是在整個國家最需要他的時候,他選擇了做鴕鳥當逃兵,拋棄百姓,大臣導致宗廟被毀,圓明園被燒,京城百姓被蹂躪,咸豐對此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有一種說法說咸豐到死都不回北京就是心中有愧,無顏見京城百姓,列位臣工。因為一時私心導致晚清被慈禧把持朝政,如果當年他選擇已經成年又有能力的弟弟恭親王奕忻,也許大清的國運還可以延續更久。咸豐一生錯登皇位,錯離京城,錯立太子,錯錯錯,真是苦命皇帝。

  • 4 # 王榮聯1

    咸豐20歲登基,在位11年,年僅31歲便一命嗚呼了。命,實在是太短。咸豐帝的最大特色,是他的從政沒有特色。他除了正兒八經的政務不會處理,其他如唱戲、聽曲、打獵、泡妞、抽大煙無一不會,無一不精。當英法聯軍入侵北京燒殺搶掠的時候,年輕的咸豐帝不是帶領臣民奮起抵抗,而是帶著後宮家眷倉惶逃離北京。咸豐帝有二宮皇太后,一個叫慈安東太后,另一個叫慈禧西太后。慈安雖是正牌皇后,但肚皮卻不爭氣。而慈禧比慈安幸運,她為咸豐帝生了個兒子叫同治,加上慈禧對朝政很有興趣,因而深得咸豐帝寵愛有如。連顧命八大臣勸說殺慈禧的勸言,咸豐都置之不理。後來,咸豐帝索性把朝廷裡的一些人和事交給慈禧去打理。究竟是咸豐帝的無能早逝成就了慈禧太后,還是能幹的慈禧太后冷落替代了咸豐帝,誰人說清楚?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

  • 5 # 青年史學家

    錯的人在錯誤的位置做了11年的皇帝,成績乏善可陳,主觀上來看也沒有啥特別大的錯誤。一個生性保守、懦弱、固執的性格給中國帶來了不好的處境。

    咸豐帝能夠當上皇帝雖然符合嫡長子繼承製的原則,但是在道光帝尚存的諸多皇子當中,咸豐帝絕對不是最合適繼承皇位的一位,皇六子奕訢不管在才能還是性格上都比皇四子奕詝要好很多,道光帝在最終抉擇時也是充滿了猶豫,因而傳位詔書中出現了史上罕見的一匣兩諭的情況。即一方面宣佈咸豐帝為皇位繼承人,同時冊立皇六子奕訢為恭親王。

    咸豐帝繼位後幾乎沒有過過一天好日子,一上臺就遇到了太平天國起義,當時的國庫存銀已經不多,最要命的,清朝的軍事主力八旗、綠營根本不堪一擊,幸虧有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辦團練,抵擋住了太平軍的進攻,挽救了清王朝。

    咸豐帝生性懦弱,缺乏決斷力,因而在對外交往時,不可避免的會意氣用事,英法兩國在1856年之後要求向中國北京派駐公使,但是咸豐帝死守天朝上國之理,始終不願意見外華人。最終導致了英法聯軍打進北京,遂有了後來的火燒圓明園。

    1861年,年僅30歲的咸豐帝死在了熱河行宮。

  • 6 # 蔣南強讀歷史

    咸豐肯定是一個有爭議的苦命皇帝。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首都北京被英法聯軍攻陷,火燒圓明園,咸豐皇帝成為滿清的罪人。

    咸豐一生可謂是歷盡磨難,從登基伊始一直到英年早逝,即從1850年到1861年,可以說是沒過上一天安穩日子。在他剛繼位就遇到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直到同治三年這場導致數百萬人死亡的叛亂才被平息。最後北京被英法聯軍入侵,咸豐皇帝在鬱鬱寡歡中駕崩。

    事實上,咸豐的很多作為被掩蓋被遺忘。咸豐主要的貢獻是勵精圖治銳意改革為滿清“同治中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實行經濟改革推行“厘金制度”。咸豐皇帝決心主戰贏得第二次大沽臺戰役勝利。請看分析:

    一、咸豐皇帝治國的基本理念和中國傳統的天下秩序五服朝貢思想

    咸豐帝知道自己不是絕頂聰明,但絕不會承認自己不夠當皇帝的資格。他知道了太多當皇帝的規範原則機謀策略和秘訣,知道了太多的成功和失敗的治國經驗。他認為只要按照恩師杜受田的教誨,只要按照千年不變的政治教科書所闡釋的經義,只要按照已創造出的“康乾盛世”的祖制,必然會創造出一片輝煌。他非常注重克己,儘量使自己的一切行為符合“帝德”。他堅持兼聽則明,即使是對他個人的私行的批評,也採取寬容的態度,這在歷代帝王亦屬罕見。

    咸豐皇帝也不得不應對英國和法國以及他們不斷增長的貿易需求,咸豐皇帝像他的父親道光皇帝一樣,堅守中國傳統的天下秩序五服朝貢思想,對歐洲人和他們的心態很少了解。他認為非華人是劣等人,並認為歐洲人(英國和法國)一再要求建立外交關係是一種罪行。

    當歐洲人引入長期存在的交換領事關係概念時,咸豐皇帝迅速拒絕了這一想法。這也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重要原因。在他統治時間裡,他沒有見過任何外國高官。

    英法聯軍在圓明園等地的告示:宇宙之中,任何人物,無論其貴如帝王,既犯虛偽欺詐之行為, 即不能逃其所應受之責任與刑罰也。茲為責罰清帝不守前約及違反和約起見,決於十八日焚燒圓明園。所有種種違約行動,人民既未參預其間,決不加以傷害,惟於清室政府,不能不一懲之也。

    二、勵精圖治銳意改革為滿清“同治中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咸豐帝即位之後的主要措施一是清洗軍機處任用改革派官員革新弊政。提拔敢於任事的宗室肅順,罷斥了道光朝任軍機大臣二十餘年、貪位保榮、妨賢病國的穆彰阿,處決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中主持和局、臭名昭著的投降派官員耆英。二是扭轉了滿清的“重滿抑漢”的政策,大舉提拔重用漢族官僚曾國藩,依靠漢族地主武裝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開啟洋務運動。從《清文宗實錄》中看,他此時的工作極為勤奮,每天都有許多諭旨下達,其中不少是親筆寫的硃批、硃諭,不勞軍機大臣動手。

    “同治中興”是指清朝同治帝在位期間(1862-1874年)的一箇中興階段。適逢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媾和,及1864年太平天國被消滅,以恭親王奕訢和文祥為代表的滿清宗室,以及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為代表的漢族地方大員,共同發起了以中興清王朝為目的的一系列有限度的改革,政治上出現了一個和諧時期,經濟軍事上開啟洋務運動。

    “同治中興”的重要人物都是咸豐皇帝時代培養提拔,並在鎮壓平定社會動亂和處理對外關係中得到歷練成長,為同治中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也有人把清代咸豐至同治時期定為鹹同中興,咸豐可作為一箇中興的階段。

    咸豐皇帝便裝畫像

    三、實行經濟改革推行“厘金制度”(商品稅)

    道光三十年(1850年)國庫只有187萬兩,由於鎮壓起義和賑災原因,到咸豐三年(1853年)六月,戶部存銀只有22.7萬兩,兩個月的兵餉都發不出來了。

    咸豐面對財政危機大膽改革,對商品採用厘金制度,徵收厘金稅,也就是商品稅。

    厘金稅在1853年首次在揚州及周圍地區實施,作為在反對當地太平天國籌集資金的一種方式。由於這是中央政府短期的收入朝廷認可的稅款,厘金制度不但可以代替當時因太平天國起義處於癱瘓狀態的職能,而且還使厘金稅有隨戰區的變化“因地制宜”設定的靈活性,因而增加了清政府的稅收,迅速成為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資金的重要來源。

    厘金稅是對各省和商店之間的過境貨物徵稅,稅率為2%至10%。在1864年太平天國被鎮壓後,厘金稅也被保留,成為中國稅制的永久性特徵,因為滿清在“南京條約”締結後失去了對外關稅自主權,厘金稅成為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來源,厘金稅標誌著太平天國以後國家權力的分散化。

    外國商人認為作為對西方和本地商品的關稅形式,厘金稅違反了中國與西方達成的條約。1876年8月21日的滿清和英國達成的《煙臺條約》最後一節涉及貿易,禁止在條約口岸徵收厘金稅,禁止對外國貨物徵收其他形式的稅收,以及開放一些新的通商口岸。

    厘金稅在滿清1853年咸豐三年開始直到1931年1月1日才結束。

    四、加強軍事備戰抵抗侵略者贏得一次區域性勝利(第二次大沽臺戰役)

    在1856年-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1858年在5月20日爆發了第一次大沽臺戰役,戰鬥以英法盟軍的成功結束。這起戰事的結果促成了《天津條約》的簽訂,英法聯軍歸還了大沽臺,這也引起了咸豐皇帝對大沽口炮臺的重視。

    上圖是天津條約簽訂現場

    在簽訂條約後不久,咸豐皇帝決心主戰,以抵抗西方的侵略。1858年6月2日,咸豐皇帝命令蒙古將軍僧格林沁在天津附近守衛大沽臺。僧格林沁加固了炮臺,增加了火炮。還從查哈爾和綏遠帶來了4,000名蒙古騎兵。6月中旬英國海軍2,200部隊和15艘炮艇,護送去北京的新任英法大使。航行到天津附近的海河大沽口時,要求繼續從內陸水路前往北京。清軍為了防止英法聯軍重奪大沽炮臺,僧格林沁回答說,英法使節只能登陸北塘海岸並前往北京,拒絕允許武裝部隊陪同他們前往中國首都北京。英法聯軍堅持要在大沽口溯流而上到達天津而不是北塘登陸,並一路護送外交官到北京。1859年6月24日晚上 ,一小批英國軍隊炸燬了中國在白河的鐵路。6月25日英法聯軍炮擊大沽臺,清軍反擊,重創並打退了英法聯軍的進攻。

    此役英國傷亡和損失:3艘炮艇沉沒,3艘炮艇重傷,81人死亡,345人受傷。法國傷亡和損失:12人死亡,23人受傷。美國傷亡和損失:1人死亡,1人受傷,1大炮受損。

    而清軍陣亡兵丁32人,另有提督史榮椿、副將尤汝元犧牲。

    第二次大沽臺戰役是自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後近20年來,中國反侵略戰爭取得的第一場名副其實的大捷。

  • 7 # 有得觀史

    論水平,咸豐不算太差,應該超過他爹道光,也超過他爺爺嘉慶。但他最大的問題是性格懦弱,意志力太差,這一點很要命。

    他爺爺嘉慶平定白蓮教起義後,失去了方向,不知道接下來幹啥,只能效法祖制,因循守舊,不能因時制宜。他爹道光,經常被大臣糊弄,看不清楚人,方向感太差。咸豐啟用肅順,大膽改革吏治,任用漢族能人,比如曾國藩、左宗棠等。他的執政理念和方法比他爹和他爺爺都強。

    但是,當咸豐遇到第二次鴉片戰爭,遇到太平天國運動,內憂外患,壓力大他就承受不了了,他選擇逃避,選擇麻醉自己。逃到承德避暑山莊,然後喝大酒、吸大煙、聽大戲、玩女人,聲色犬馬,各種方法作踐自己的身體。這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現。

    咸豐意志力差在他當上皇帝之前就明顯表現出來。他騎馬射箭功夫很差,至少比恭親王奕訢差很多。道光要考察皇子們的騎射能力,讓他們去打獵,咸豐不是奕訢的對手,肯定比不過奕訢,於是就在他師傅杜受田的指導下,一個獵物也不打,見了道光皇帝,說現在是春季,動物交配的季節,自己不忍心殺它們。道光一看咸豐仁慈,就選他繼承了大統。

    道光平時對皇子們的騎射水平心中沒數嗎?不大可能,他只是關鍵時刻選擇了仁義,沒選擇能力。大清是馬上得天下,咸豐馬上功夫不行,這一點他就沒有奕訢合適當皇帝。

    再者,咸豐在當皇帝前表現出來的抗摔打能力,遠遠不如奕訢。然而道光根本沒考慮到這兒。

    咸豐意志力薄弱,作踐自己,直接造成他子嗣單薄,造成早亡。導致大清朝繼任者,年齡太小又沒有可挑選餘地。致使同治成為廢材,大清加速滅亡。

  • 8 # 佳寧姐姐說歷史

    咸豐皇帝是一個喝黃連長大苦命的人,從小到大病病殃殃,十歲失去母親,騎馬涉獵從馬上摔下來,摔得相當嚴重把把腿給摔瘸了,好不容易盼著從老爹手裡接過皇位,但卻又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咸豐皇帝一登基首先迎接是中國最大的農民起義,浩浩蕩蕩的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頭子洪秀全,率領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軍浩浩蕩蕩的攻城掠地,然後定都南京,佔據滿清的半壁江山不算,而且還東征西征的,馬不停蹄的製造聲勢,處在北京紫金城內的咸豐皇帝,本來身體就不好連怕帶嚇心成天揪著沒有一天安穩過,加上捻軍和天地會積極響應太平軍,可以說咸豐皇帝幾乎沒有過過一天安穩日子,連夜裡做夢都時常驚醒。

    這還不是最要命的還有外患,英法聯軍隨便找了個藉口強逼著咸豐皇帝簽下一系列不平等的喪權辱國的條約,英法連軍覺得還不解恨,就一把火燒了圓明園,咸豐皇帝為了保命,連夜逃到任何避暑山莊,連嚇帶氣從此一病不起。這個時候,沙皇俄國又趁亂打劫肆無忌憚堂而皇之的侵佔了滿清大興安嶺黑龍江庫頁島等1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

    咸豐皇帝在位十一年,就連老天也沒有放過他,光蝗災就發生了7次,蝗蟲所到之處把莊稼殺了片甲不留,一掃而光眾多的農民飢寒交迫露宿街頭,不但如此,黃河還多次決口。千里的平原,一片汪洋幾盡沼澤,這個時候咸豐恨不得變成八爪魚,一邊要鎮濟災民治理水患,一邊還要騰出手來對付太平天國和八國聯軍,幾乎每天每時每刻都是焦頭爛額,前鋒皇帝雖然是一個苦命天子,但並非等閒之輩天資聰明,只可惜他再怎麼力挽狂瀾也是無力迴天。

    其實咸豐皇帝做的最錯誤的一件事就是給滿清留下了一個很大禍患,那就是她不該寵幸慈禧,慈禧給他兒子之後一步登天,咸豐後期內憂外患,已經致使他心力交瘁,那個時候慈禧藉口插手朝政,咸豐皇帝一蹬腿,慈禧就殺了很多的顧命大臣,從此一手遮天,雖然這件事咸豐皇帝但做夢也不會想到,但是他仍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 9 # 歷史課課代表

    咸豐皇帝名為愛新覺羅奕詝,是清朝第九位皇帝,也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七位皇帝,同時還是清朝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並且咸豐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握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他20歲登基,從他的父皇道光皇帝手中接過風雨飄搖的大清帝國,從此直到31歲去世,咸豐皇帝的帝王生涯幾乎沒有享受到過片刻安寧,國內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外部隨之而來的英法列強的入侵,讓這個原本欲使大清中興的君王最終死在裡逃亡的路上。

    南宋詩人陸游的《釵頭鳳》中有一句一杯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陸游的這段詞形容咸豐皇帝的一生似乎特別貼切,咸豐皇帝十一年的皇帝生涯中最明顯的三個他點就是錯、錯、錯。他在道光皇帝駕崩後錯登了大清的皇位,又在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前錯離了皇都北京,臨終前的人事安排上,他又錯定了顧命八大臣。

    歷史與咸豐皇帝開的第一個玩笑:錯登皇帝寶座

    道光皇帝晚年陷入的最大難題既不是列強紛至沓來的入侵,也不是國內此起彼伏的農民運動,困擾道光皇帝的最大難題是關於他的繼承人的選立。道光皇帝有著九位皇子,這其中刨除死亡的被出繼的之外,還有五位皇子,這五位皇子中皇四子奕㤖16歲,皇六子奕訢15歲,其餘的三位皇子分別為7歲、3歲、2歲,這種實際現象也就說明了真正有資格繼承道光皇帝皇位的人只有皇四子奕㤖和皇六子奕訢。可是,就是在選立這兩位皇子誰為儲君的問題上,道光皇帝是舉棋不定、左右為難,一方面皇四子為皇后嫡出,不僅身份貴重還忠孝仁愛,深得道光皇帝喜愛,而另一方面皇六子奕訢聰敏異常,能文能武。手心手背都是肉,究竟立誰為儲君的問題上,成為了晚年困擾道光皇帝的最大難題。

    最終,皇四子奕㤖透過博弈,終於贏得了父皇道光的歡心,道光皇帝在臨終前宣佈了皇四子奕㤖為皇太子,同時加封皇六子奕訢為恭親王,冊立了儲君的同時還家安排了另一位皇子的歸宿,這充分體現了道光皇帝兩難的心境。咸豐皇帝至此成為了道光皇帝的繼承人。從日後的表現來看咸豐皇帝不論個人品質還是執政能力都遠遜於恭親王奕訢,而錯做了皇帝寶座的咸豐皇帝也給清王朝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浩劫。

    歷史與咸豐皇帝開的第二個玩笑:錯離皇都北京

    道光三十年,20歲的咸豐皇帝登上了大清帝國的皇位,然而,他還沒來得及為自己苦心爭得的帝位高興,就不得不要面對擺在自己面前的最大難題:一方面,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在南方愈演愈烈,昔日摧枯拉朽,痛打農民軍的八旗勁旅此時毫無招架之力,紛紛敗退,幾年之間,江南十數個省份盡遭太平天國佔據,攻陷南京後,洪秀全還公開稱帝,建立了與清廷分庭抗禮的太平天國政權,太平軍一路北伐東征,兵鋒直指清廷老巢北京。相比國內太平天國的來勢洶洶,來自帝國外部的英法聯軍的入侵更讓咸豐皇帝束手無策。

    咸豐十年,英法聯軍攻陷清朝都城北京,咸豐皇帝在國都淪陷之前攜后妃皇子大臣等一干人馬以“北狩”的名義逃往熱河行宮。從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遷都北京之後至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兩百多年間,北京作為清朝都城第一次被外敵攻陷,這也是中國歷史上首都第一次被外國軍隊攻陷,咸豐皇帝在大敵當前的關鍵時刻,既沒有調集兵馬守衛京師,又沒有在京城淪陷時以死殉國,反而如驚弓之鳥似得倉皇出逃,不僅丟盡了清朝列祖列宗的臉面,同時也讓清廷在民間的威望蕩然無存,從此清朝百姓對於這個所謂的朝廷開始嗤之以鼻。

    歷史與咸豐皇帝開的第三個玩笑:錯定顧命大臣

    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五日,31歲的咸豐皇帝在熱河行宮病重,臨終前,咸豐皇帝將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位大臣定為了贊襄政務王大臣,命其日後輔弼幼主,總理朝政。咸豐皇帝選定的這八位大臣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是滿洲貴族與軍機大臣的結合,這其中包括宗室貴族、軍功貴族、八旗貴族。從表面上來看,這是一個權力平衡的結構,其實則不然,八位大臣的構成中,咸豐皇帝並沒有把帝胤勢力納入到贊襄政務的權力系統內。因為對恭親王有著天然的提防和疑心,所以咸豐皇帝自始至終沒有委於恭親王任何權力,臨終前也將其和他的黨羽排除在了權力中樞之外。這是咸豐皇帝的一個致命的錯誤。這也為後來企圖奪取權力的時候慈禧太后和企圖進入權力中心的恭親王二人的勾結埋下了伏筆。

    咸豐皇帝的人生是不幸的人生,他的皇帝生涯更是悲催的帝王生涯,咸豐皇帝一生犯下的三個至關重要的錯誤,不僅是咸豐皇帝個人的悲劇,更是大清帝國的悲劇,然而這悲劇似乎從咸豐皇帝被立為儲君對的一刻便註定了。

  • 10 # 囍Addison

    作為傳統封建時代皇帝,咸豐中人之才。

    作為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時期的皇帝,很不合格。

    作為傳統封建皇帝來說,面對國內日益尖銳的農民矛盾問題,並沒有好的解決方法。面對天平天國這一規模浩大的農民運動,解決方式基本可以。既能讓曾國藩等人相對放手去幹,又能基本把控曾不至於變成軍閥。這一點來說,已經比大部分王朝中後期的帝王強了。但是,凡事就怕貨幣或,比較他死去後慈禧、恭親王使用曾國藩的措施看,咸豐顯然眼光和心胸遠不夠格。曾國藩努力這麼久,卻在咸豐死後官職上才突飛猛進,之後為大清更賣命,這也說明在用人及解決國內民變上,咸豐的水平是不如媳婦和弟弟的。

    在對外問題上,咸豐的答卷一塌糊塗。這個倒是不能全怪他。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書上沒有,也沒人能告訴答案,所以打得這麼慘也是無奈。對於中國這種老大帝國來說,想像日本那樣一接觸外國就能立刻內部學習是很難的,過於繁榮的歷史這時候也是一種包袱,不被真正打疼是沒法徹底改的。所以不僅咸豐,整個大清國都無法承擔起自己變革到位的任務。不過,同樣就怕貨比貨。之後慈禧、奕訢等人的洋務運動,可以說是站在咸豐捱打的歷史教訓上得的,但是單單對比1861時候的思想和舉措,就能發現奕訢甚至慈禧,此時已經比咸豐更深刻認識到目前的洋務情況了。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咸豐依然是不如媳婦和弟弟的。

    所以只能說,咸豐是個相對比較平庸,但是放在封建時代勉強可以守成的皇帝。如果沒有近代這種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個人能力應該也能勉強處理國內矛盾——當然,處理的可能事倍功半。再攤上從未有過的西方入侵問題,就更是全無章法,一塌糊塗了。

    這是中國一個時代的悲劇,也是咸豐本人的悲劇。

  • 11 # 莊裡人愛電影

    咸豐皇帝也不是個特別平庸的皇帝,如果換作盛世,也算個守成之君,他命沒有乾隆好,碰上中國千年未有之變局,沒有應變的能力,最後乾脆縱情聲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感覺敘利亞多黨多派不和,是不是敘利亞總統執政能力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