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孤舟夜聽雨

    傳說嵇康得到廣陵散時,傳給他的神秘人就約定不得傳與它人,所以嵇康雖精於此道卻保守秘不外傳!直到臨死才後悔沒有傳承下去,又或有俞伯牙鍾子期之意,一曲廣陵散,知音無處覓!也可能神秘人將此曲同時傳給好幾個音樂發燒友:不得外傳,專利所有!而嵇康以為只有自己得到了獨門秘籍,自己一死自然於今絕矣!

  • 2 # 瑜論天下

    《廣陵散》古琴譜並未失傳,但嵇康說“廣陵散於今絕矣”,我認為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對的,他所指的應該並非琴譜,而是指廣陵散的真正神韻和精髓。作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放浪個性、不拘禮法,謙虛不應是他的性格,他認為,全天下真正能夠正確演繹廣陵散的僅他一人而已,所以廣陵散已經與嵇康互為依存,合為一體,嵇康死則廣陵絕,別人演奏的廣陵散已經不再是廣陵散,至少不是完整意義上的廣陵散。因此嵇康在被殺前說出那句令人悽然的“廣陵散於今絕矣”。事實上,據歷史記載,嵇康也並非狂妄自大,其所彈奏的廣陵散的確令人望塵莫及。

    但從全面客觀的角度說,嵇康的說法應該說還是有一定的問題的,理論上看,不能保證嵇康演奏的廣陵散就是最正確的;從發展觀點看,當代或後世也許會出現演奏更好的知音。

    話又說回來,在當時那種情況下,這樣說是對的,嵇康版的廣陵散確實就此絕跡了,我們讀史至此,只有無限感喟。

  • 3 # 歷史春秋網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是中國漢族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即古時的《聶政刺韓王曲》,主要是描寫戰國時代鑄劍工匠之子聶政為報殺父之仇,刺死韓王,然後自殺的悲壯故事。魏晉時代著名的琴家嵇康以善彈此曲著稱,後從容不迫索琴彈此曲受刑赴死,並慨然長嘆:“《廣陵散》於今絕矣!”。

    《廣陵散》絕了嗎?現在仍然有《廣陵散》曲譜,譜中有關於“刺韓”、“衝冠”、“發怒”、“報劍”等內容,樂譜全曲共有四十五個樂段,分開指、小序、大序、正聲、亂聲、後序六個部分,是明代朱權所傳《神奇秘譜》所載。所以說《廣陵散》沒有絕,絕的是嵇康版的《廣陵散》,嵇康成就了廣陵,廣陵也成就了嵇康,二者早已混而為一,嵇康死而廣陵亡。自嵇康之後,廣陵散再沒有如嵇康一樣能彈出此種神韻之人。

    其實理解嵇康與廣陵散的關係,還有一比,那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俞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俞伯牙彈什麼,世界上只有鍾子期能聽出弦外之音。後來鍾子期死了,俞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終身不再鼓琴。嵇康是三國魏晉時代彈《廣陵散》最好的人,其彈出的音樂中的意境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自認是《廣陵散》的唯一知音,最理解春秋戰國聶政的人,所以他死後,會認為《廣陵散》從此絕矣。

  • 4 # 路衛兵

    我認為絕響的是嵇康版廣陵散。廣陵散是嵇康根據古曲《聶政刺韓曲》改編的,他之前就有之後還有也不奇怪。但嵇康演繹的版本沒流傳下來,所以才有“廣陵散於今絕矣”的話。

    嵇康通曉音律,哲學和文學造詣又極高,改編古曲並賦予它新的內涵不是問題。廣陵散之名便是取“魏散亡自廣陵始”之意——關於名稱的由來我在上篇問答中已有說明。該曲又名《止息》——《新唐書》中說,韓皋聽人彈《止息》時稱讚“美哉,嵇康之為是曲”,取意“晉雖暴興,終止息於此”。有歷史和人文支撐,加上嵇康玄妙的思想、對時局的思考以及豐富的閱歷,彈奏出的效果自然也不一樣。

    嵇康臨刑前最後一次彈奏廣陵散,後悔當初袁孝尼想學而他沒捨得教——“每靳固之”,慨嘆“廣陵散於今絕矣”。我認為嵇康此話指的不是琴譜——因為曲子並非嵇康首創,而是廣陵散蘊藏的精神核心,亦即嵇康改編並賦新的東西。這些東西也只有嵇康一個人知道。

    嵇康不教也不一定是吝惜,那不過是謙辭,我覺得可能出於兩方面的考慮:一則此曲的厚重不是誰都能領悟,嵇康或許在尋找境界達標的知音,只是他沒想到這麼快就被司馬昭弄死;二則如果廣陵散真是和司馬氏唱反調的諧音梗,也不方便推而廣之。

    當然,“廣陵散於今絕矣”的遺憾,可能也表達了嵇康對黑暗時局的失望,對無法阻止司馬篡魏的無奈。後世懷念嵇康,廣陵散也被賦予生命力。《太平廣記》轉引《幽明錄》中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會稽人賀思令伴著月光在院中彈琴,戴著刑具的嵇康飄然而至,教了他彈琴技法和廣陵散曲子,廣陵散因而流傳。這自然是後人的一種情感寄託,與嵇康人琴合一的廣陵散早已成了絕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樣的肌肉,只因訓練方法的差異,真的能以小搏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