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硯兒歌兒

    沒有好辦法!父母不可能不焦慮不可能很淡定的面對孩子成長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除非孩子有一技之長,而且已有成效,足以忽視學習成績的不足。其實作為父母,必須要經歷教育成長中孩子的焦慮,煩惱、操碎心的階段。沒有捷徑可走!

  • 2 # 軍陽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的確是很多家長想解決的問題。作為家長,都有望子成龍之心,望女成鳳之意。可是,希望總不能寄託在別人身上,要靠自己去努力,去爭取。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您的一言一行,孩子在不斷的模仿和學習。因此,您不可能從容,更不能淡定。但您可以以身作則,身先示範,給孩子做個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相信在您的努力下,能夠培養出一個成功的孩子!

    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或許有的家長為自己孩子進步不大而感到焦慮,這也是合情合理的。每個孩子都是一棵可愛的小花苗,家長要不斷的給他們澆水施肥,修葉剪枝,他們才能開出鮮豔的花朵,揠苗助長只能適得其反。

    最後,願我們的每一位家長朋友,伸出有力的雙手,捧起家中的太陽!

  • 3 # 最美闌珊處124072017

    我沒有孩子,不過了解的都說吧~

    1 不要把孩子一下逗哭又一下逗笑,比如人家玩玩具好好的,你給搶了,小孩哭了,你馬上又拿出更好玩的又笑了,會造成難控制自己的情緒。

    2 不要教唆孩子打人,比如,孩子你去打下你媽媽,給你顆糖,這會讓他以為打人有獎勵,養成他的攻擊性

    3 不要破壞孩子的興趣,比如 孩子在搭積木你一下給人家破壞了你想過他的感受麼

    暫時想到這幾點應該該有很多想不起了

    孩子是很聰明的,而且孩子不要當"小孩"看,也不要當寵物看,他更應該是你還沒經歷世事的"朋友"!!!

  • 4 # 淡定的三姥姥

    謝謝邀請,首先家長要擺正心態不要將自己的願望強加在孩子身上,要看到自己孩子的長處,不要拿孩子的短處和別的孩子長處做比較,要多表揚孩子,要多和孩子說一些積極向上的東西,把自己曾經的經驗講給孩子聽,避免孩子走彎路,講的時候要當故事說,孩子犯錯是事不過三,第三次就要懲罰,事先和孩子說明白,要多表揚孩子哪怕是一點小事也要表揚,要告訴孩子遇到不管什麼事都要和家長說,家長要多和孩子聊天,在和孩子聊天的過程中去發現孩子的問題,發現問題要側面的去了解,不要當時去糾正,以免孩子不在和你講了,就先說著些吧!總之因人而異吧!

  • 5 # 丁香讀書

    如何才能從客淡定不焦慮地養育孩子?《不急不吼,輕鬆養出好孩子》給出了實用易操作的方法。

    在拿到何小英、魏華、李叢合著的《不急不吼,輕鬆養出好孩子》這本書前,我解決孩子的問題的能力只剩下一個字:吼!簡單粗暴,快速奏效,可我分明看到孩子淚眼裡的不滿,心痛!可我已經黔驢技窮了!

    翻到“遊戲學習法,學習根本停不下來”這頁書。我眼睛一亮,何不現學現賣,我對磨蹭蹭的二寶說“寶貝,今天,我們邊做作業邊玩遊戲。”孩子一聽“玩遊戲”,眼睛亮亮的,開心地回答“好啊!”於是我和孩子一起研究書中介紹的“卡片學習法”。做好準備,很快玩上了,玩得不亦樂乎。出乎意料,那天孩子很快完成了作業。還意猶未盡的說:“媽媽,再玩一次,好嗎?在和孩子玩遊戲的過程中,我就像個孩子一樣,哈哈大笑,童年好像重臨於我的心頭。心變得柔軟、溫暖。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終於明白,自己育兒路上焦慮迷茫,“獅吼”,是因為不懂孩子。

    《不急不吼,輕鬆養出好孩子》作者何小英、魏華、李叢都是因為在育兒路上曾困惑、焦慮,積極學習育兒方法和技巧,不斷提升自己,不但把孩子照顧的很好,也發展了自己的事業,成為育兒專家。

    《不急不吼,輕鬆養出好孩子》是作者培養孩子的經驗總結,從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興趣愛好、學習能力,以及關注孩子心理健康和家庭成員溝通5個關鍵方面,用大量的案例,引領家長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分析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並給出經過作者親身實踐並被很多家庭證明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運用書中給出的方法時,把握好以下原則,不急不吼,也可以輕鬆養出好孩子

    一、懂比愛更重要。

    二、左手父母,右手爸爸,讓育兒路上更輕鬆。

    三、溫和而堅定,讓孩子快速成長。

    一、懂比愛更重要。

    巴金說: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 學校的老師說:先抓習慣,再談成績。 可見,養成好習慣是多麼重要。

    1、學會四葉草法則,可以幫孩子改掉不良習慣

    四葉草法則

    在分析這個法則前先來看我自己親身體驗的事:我和孩子們高高興興的去參加侄女的婚禮慶典,在宴席上,金黃的雞腿剛上桌,大寶立即伸長筷子連夾了兩個雞腿,我一看,壞了,每人一個雞腿,這孩子就多佔一個,更何況,不等菜轉到自己的面前才夾菜,這孩子真沒禮貌。我挺尷尬的,之後我不斷地提醒兩個孩子,挺累的,孩子也很不開心,在回家的路上,大寶氣呼呼地說:“我下次不要再參加這種宴會了!”我也生氣的說:“誰叫你不懂禮”,二寶在旁邊插嘴“媽媽,你為什麼不提前告訴我們。”是呀,我以為孩子知道。我應該提前告知孩子的。讀了《不急不吼,輕鬆養出好孩子》中提到的四葉草原則,我終於明白自己錯的根源。

    ● 提前約定,是讓孩子對將要面對的事瞭解,“知情”會給孩子安全感,更容易發展自律的性格。讓孩子參與,會提高孩子的歸屬感和成就感,更願意遵守和履行。

    ● 給孩子有選擇的空間,而不是指定,讓孩子覺得被尊重,被理解,更願意和家長合作。

    ● 為什麼8歲以下的孩子不良行為,比較容易糾正,那是因為6~8歲是培養孩子好習慣的關鍵期。錯過了這個關鍵期,家長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

    2、孩子的天性就愛玩。

    為什麼有的孩子一提到學習,就無精打彩,一說到遊戲,眼睛就大放光彩。那是因為在孩子的世界裡,最重要的事是玩呀!如果學習像遊戲一樣好玩,誰不願意?用心的父母不是放任孩子,而是設計有趣的遊戲,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激發孩子的興趣。舉個真實的例子:小輝是個聰明的孩子,可是就不愛做作業。小輝的表哥知道了,和小輝玩他最喜歡的“東南西北”的遊戲,在遊戲中,誰輸就按對方要求去做。比如“做鬼臉”、背自己最拿手的課文、寫五個英語單詞、吃一個冰淇淋......在玩中,小輝一點都不覺的自己在做作業。

    3、孩子不愛吃飯,愛撒謊,誰的原因,竟然是父母!

    你肯定馬上怒懟,怎麼是我的錯,我怕他吃不飽,營養不全,我可是軟硬兼施,吃飯變成了拉據戰累死了。至於撒謊,我可沒教孩子! 孩子有權利吃多少?選擇吃什麼?很明顯,沒有,人的天生就不喜歡被操控的,一旦孩子發現自己被操控,就會消極應對。請把吃飯的權利還給孩子。

    “把吃飯的權利還給孩子”,這讓我想起那些整天追著、哄著孩子吃飯的家長或爺爺奶奶,一次,我在學校的操場上跑步,看見一老人,正在追著一個小孩,大聲叫:“停下來,吃一口”。小孩就停下來,吃了一口送到嘴邊的飯菜,然後繼續跟夥伴們跑上跑下。這小孩正讀三年級。我笑著問老人,為什麼不讓他自己吃飯呢?老人心疼地說,小孩哪裡會吃飯,經常吃兩口,就急著去玩了,這孩子,從小都這樣,我習慣了。再說了,如果不是我,這孩子怎麼會長得那麼壯!說到這,老人挺驕傲了,我開玩笑說,如果有誰這樣一直餵我,我現在都不會吃飯。

    在這種思想支配下,他們不知道,自己正在以愛的名義剝奪孩子學習生活的技能,以及學習技能。事事插手,正在給社會培養一個個“巨嬰”。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長大了,生活能力很差,學習力差。

    你對孩子“說話算數嗎?”

    我就這樣做過:我對孩子說,上午,你把作業做完,下午和你一起去書市,到了下午,我覺得太陽火辣辣,就不想去了,我說,孩子你看,天氣那麼熱,改天吧。孩子很不滿。生氣說,騙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樹立榜樣;

    當孩子犯了錯,父母就嚴厲的懲罰,孩子害怕,就會撒更多的謊。因此家長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能讓孩子有安全感,更容易敞開心扉,說出自己撒謊的原因。

    4、一張 “興趣—優勢” 表幫你發現孩子的天賦。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除了成績,在其他方面也優秀。就想當然的把孩子往各種興趣班塞,不顧自己孩子的是否感興趣,是否有優勢。結果往往是家長乾著急,孩子不肯學的拉鋸戰。一張“興趣—優勢”表讓父母判斷孩子在音樂、繪畫、演講、財商運動等方面是否有天賦。再做合理的引導培養。

    5、孩子厭學,遊戲來幫忙,學習根本停不下來。

    孩子天生就是玩家,遊戲讓他們樂此不彼。你追我跑這種簡單的遊戲,都能讓孩子玩上大半天。如果,學習也像遊戲一樣有趣,誰還不愛學習呢?卡片學習方法、積木學習法、鼓勵樹和彩虹牆等遊戲,把學習和遊戲結合在一起,符合孩子的天性,孩子不喜歡才怪!

    三、左手父母,右手爸爸,讓育兒路上更輕鬆。 育兒路上,單靠媽媽一個人支撐,太累了,如果有老人的支援。那就輕鬆多了,可身份錯位和觀念衝突,讓隔代育兒矛盾重重,怎麼說,老人才願意聽呢?

    1、“黃金圈溝通法”,隔代育兒不犯愁

    第一層目的:理清目的,統一戰線。 父母和老人一起育兒,目的都是愛孩子。跟老人統一戰線,讓老人意識到,自己和兒女的養育方式,都是愛孩子。

    第二層信念:相互理解,表達感激。 老人幫助父母照顧孩子,父母要從內心感謝老人對孩子的照顧和愛。並在每週固定的一個時間用語言大聲說出來,老人會更容易接受新的育兒觀念。

    第三層行動:提出方案,允許不同。 當父母沒有和老人對抗,而是選擇感謝老人的愛,並感謝他們的付出,老人反而開始願意嘗試父母的新方法。

    2、牽著爸爸的手,孩子更堅強

    爸爸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是不可缺席的。如果爸爸的角色在家庭里長期缺席,孩子會變得脆弱、自卑、不安且極度缺乏安全感。讓爸爸樂意一起照顧孩子有巧招。

    很多男人都有英雄情結,媽媽們在育兒中學會示弱,崇拜,讓爸爸來幫忙。“哎,我的數學不行,你讀書時數學挺厲害的,你幫忙輔導孩子的數學吧”“你爸爸最厲害,有他在,不成問題!孩子喜歡聽好話,爸爸也不例外,因此媽媽要多鼓勵爸爸。

    三、溫和而堅定,讓孩子快速成長。

    方法再好,也要孩子配合好,也要堅持,沒有一種習慣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因此父母在培養孩子的態度上要溫和而堅定。那什麼是“溫和而堅定”呢?溫和就是要尊重孩子,堅定就是家長要尊重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同時也要尊重當時的情景,不批評、不命令、不指責而是著遠於解決問題。

    《不急不吼,輕鬆養出好孩子》這本書給出了很多實用的育兒方法,有根有據,案例分析,拿來就能用,易操作,親測有效。在使用方法的過程中,要懂孩子的成長規律,讀懂孩子“不聽話背後的願因,讓父母不急不吼,育兒路上更輕鬆。同時要尊重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批評、不命令、不指責而是著遠於解決問題。家裡的老人、孩子爸爸都參與到育兒的隊伍,做好溝通,每個父母都可以做到不著急不上火,從容淡定的養出好孩子來。

  • 6 # 北京伐木累

    凡為人父母,尤其對於新晉爸媽來說,養育中的焦慮是一種逃不脫的宿命。孩子成長的不同時期會發生不同的狀況,父母焦慮的原因也會有所變化。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請來一位臨床工作20餘年的兒科醫生媽媽——新世紀婦兒醫院的陳英主任,將這些焦慮的原因做了歸納總結!

    陳英

    北京新世紀婦兒醫院兒科 門急診主任

    一:吃出來的焦慮

    1.輔食新增要科學

    很多人都覺得,兒科醫生有豐富的醫學知識,養育孩子也一定是遊刃有餘,其實也不盡然。陳主任坦言,工作初期,作為兒內科的醫生,看病是專業,但對輔食新增這些兒童保健方面的經驗還停留在書本上。

    她還記得第一次給女兒的輔食裡新增果汁,小傢伙特別愛喝,一口氣喝了50毫升。雖說果汁也按比例調兌了水,但是,顯然孩子還是腸胃不耐受,喝完沒多久就開始嘔吐,眼看著吐溼了所有的衣服、床單、小被子,小傢伙還沒有好轉的跡象,新媽媽的焦慮佔了上峰,她完全沒有往“果汁”上歸因,而是開起了“內科醫生模式”,在腦子裡各種搜尋可能的病因,甚至想到了“腸胃畸形”的可能。跟著孩子一起折騰了一個晚上,本打算天一亮就去看急診,沒想清晨時孩子的嘔吐止住了,精神也如常。緊繃的神經放鬆下來,她這才意識到,這場“病”可能是果汁惹的禍。都說“醫不自醫”,作為父母,看到孩子生病,那些心疼和焦慮都是一樣的。當焦慮佔了上風,很多時候反而無法冷靜的判斷,即使是醫生也一樣。

    不過,陳主任坦言,因為自己有了實際的養育經驗,在臨床工作中,也更加能對患兒的父母感同身受。很多父母都經歷過因為輔食新增不當、引發孩子不適的情況,每次遇到這樣的患兒,她都會在給孩子看病的同時,安撫焦慮的家長。

    兒科醫生有話說:

    新手父母可以多學習一些科學的餵養知識,掌握每個階段孩子的餵養需求和特點,關於孩子的吃,營養均衡是重點,給孩子吃對吃好才是健康的基礎。

    2.效果微乎其微的保健品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陳主任在接診時,常常會遇到很多父母諮詢——應該給孩子補充點什麼?維生素、果蔬粉、DHA、還是益生菌?而作為一名普通媽媽,陳主任也在不少媽媽群裡,被別的熱心媽媽們安利各種營養品、保健品,她們對於這些產品效果言之鑿鑿,似乎不給孩子補充這些東西,孩子就會“輸在起跑線上”。而最讓人不安的是,很多父母聽到這些被誇大的產品效果,似乎不加判斷就會接受。對於這樣的情況,陳主任時常感到驚訝和憂心。

    陳主任解釋說,與藥品的嚴格監管不同,保健品的效果論證並不是非常嚴格,例如現在非常火爆的益生菌,對於過敏的預防、干預效果,便秘、腹瀉的作用,在專業的醫學領域都還停留在探索、討論的階段,而經過商家的包裝,在很多人心中成了“萬能藥”。類似的保健品還有很多。出於對孩子的愛,父母們被各種誇大的資訊所裹挾,生怕錯過了什麼,影響孩子的發育,甚至盲目進補,反而給孩子的健康帶來危害。

    那麼需要給孩子補充什麼嗎?陳主任給出的回答是:如果孩子的生長髮育一直都在正常的範圍內,而且日常飲食均衡,就沒必要吃任何營養補充劑或是保健品。

    兒科醫生有話說:

    特別提醒各位家長,不要迷信保健品、營養補充劑,透過食物補充營養才是更安全更健康的選擇。

    二:病出來的焦慮

    1.越是生病時越要保持理性

    孩子生病是最容易引發父母焦慮的原因,沒有之一。即使是兒科醫生媽媽,只要孩子生病,就難免不淡定,只不過,普通父母是因為不知所措,醫生媽媽是因為心疼不已。

    陳主任說,現在的家庭大多是“4+2+1”的結構,一個孩子有6個大人寵愛著,孩子生病,即使父母是淡定的,也架不住其他人的焦慮。她的同事,包括她自己都遇到過這種情況:孩子生病,作為醫生原本可以很淡定地處理,但是,家裡老人卻怎麼都不放心,只好帶著孩子來醫院請其他醫生給診斷,雖然,這後來都成了同事們之間開玩笑的“老梗”,但確實年輕父母們很真實的無奈。

    醫生家尚且這樣,更不要說普通的家庭了。陳主任說,在接診中最常見的父母的誤區,就是孩子一發燒,就急匆匆地第一時間送到醫院裡來。而事實是,這種情況下,醫生也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因為剛開始發燒時,孩子的各種症狀還沒有顯現,常規的血檢要在發病24小時後檢測才能發現問題,此時,醫生能做的只能是告知回家觀察。所以,如果孩子出現發燒的症狀,父母首先要做的是保持鎮靜,觀察孩子的病情發展,如果孩子的精神狀態尚好,完全可以等一天再去醫院。但如果孩子狀態不佳,與平常差別較大的話,就應該提起注意,及時去醫院就診。

    兒科醫生有話說:

    父母帶孩子來醫院看病時,通常是“排隊幾小時、看病幾分鐘”。這時,父母往往會覺得醫生不負責任。其實,有經驗的醫生面對普通的感冒發燒,透過觀察孩子的面色、精神狀態,聽診、問診,就能很快做出判斷。特別建議父母學會觀察孩子的病情、養成記錄病情的習慣,跟醫生溝通時,提供有效的資訊,包括孩子發病時間、重要體徵指標,如有無發燒、最高几度、有無咳嗽、有無腹瀉、腹瀉幾次、大便性狀等,這些資訊能幫助醫生更加有效地判斷孩子的病情。

    2.好氣又好笑的囤藥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囤藥成了媽媽群裡的一種風氣。作為兒科醫生,陳主任覺著這真是一個又好氣又好笑、又存在危險的行為。

    首先,藥物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而顯然,囤藥是完全沒有經過醫生開立處方這個過程的,這些藥在未來使用時,是否對症、用量是否合理,都是未知數。要知道,這樣隨便亂用藥,可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尤其是,這些藥還是為孩子準備的。

    再次,很多媽媽囤的藥品,都是國外的藥物,很多還是直接在國外代購回來的,使用後一旦出現問題,也得不到應有的保障。

    兒科醫生有話說:

    作為醫生,陳主任特別想提醒父母,處方藥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在正規的醫院和藥房購買和使用。囤藥這種行為,不僅會造成錢財的浪費,更重要的是可能會引發嚴重的後果,比如藥物引發副作用、藥物失效導致治療失敗等,所以,強烈建議父母不要做這種百害而無一利的事情。

    三:養出來的焦慮

    1.打破一入園就生病的魔咒

    孩子一上幼兒園就生病,這似乎是很多父母的煩惱。對此,陳主任也深有感觸。她記得女兒兩歲半入幼兒園的第一天,回到家就發燒了,一病就是一週。而之後近半年,孩子生病的機率也比入園前大大增加。而在出診的過程中,也常常遇到父母抱怨孩子上了幼兒園容易生病。這讓她開始意識到“入園生病”是一個普遍現象,在照顧女兒的過程中,她逐漸總結了一套降低孩子入園生病機率的秘籍。

    陳主任分析說,孩子入園生病,除了交叉感染,最主要的原因其實是生活作息和習慣發生了巨大改變。孩子在家裡時,享受著兩代人無微不至的照顧,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而一入園,老師不可能像家人那樣細緻地照護,孩子要一下學會自己吃飯、洗手、上廁所,還要面對陌生的老師和其他小朋友,心理壓力可想而知,很多孩子入園都會哭好幾天,這些都會影響孩子的免疫力。而如果入園前,孩子的生活作息與幼兒園差別很大,睡覺時間、吃飯規律、飲食結構都需要重新調整,孩子一下不能適應幼兒園的作息,就會不可避免地容易生病。

    兒科醫生有話說:

    提前半年就開始為入園做準備,逐漸把作息調整到與幼兒園作息一致,並且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如自己吃飯、如廁,這樣可以大大降低孩子入園後生病的機率。

    2.學會甄別正確的科普資訊

    現在資訊發達,父母們能比較容易地接觸到大量的醫學科普知識,不過,面對繁雜的資訊,鑑別和篩選也非常重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經常含著乳頭睡著,會引起齲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