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感覺現在的球迷有點資料為王的感覺了。我相信經常打球的朋友都知道一點,就是有一種人,打球的時候不是特別愛表現自己,但是球在他手上,感覺就放心,不會被人斷球,進攻也不會停滯,這種人防守很好,進攻也好,但是進攻慾望不大,更多是為隊友擋拆、策應,或者護板,這樣下來,得分沒有,助攻沒有,籃板沒有,犯規倒不少?NBA那些球員屬於這種?
6
回覆列表
  • 1 # 亂155257393

    謝謝邀請。首先,在NBA資料是可以說明一些問題的,尤其是對於超級巨星來說,資料是繞不過的坎,哪怕是在馬刺的體系裡,萊昂納德也需要打出足夠好看的資料才能被成為巨星,但是資料並不能說明一切,在不同的球隊打出同樣的資料含金量肯定是不一樣的,同時在球場上的防守,策應,擋拆,卡位等也並不是資料能體現出來得,最典型的就是小托馬斯場均29分綠軍也不願給他開頂薪,而看起來資料一般的格林確實勇士隊攻防兩端的核心。

  • 2 # 魅的月影

    資料當然是無法說明一切的,資料好看並不代表著這個球員實力很強,因為這跟很多球員的打法有關。

    很多球員的作用是資料無法顯示出來的。熱火三巨頭時期,隊伍裡面的隊長既不是當家球星詹姆斯,也不是隊魂韋德,而是資料平庸的不能再平庸的哈斯勒姆。但他在更衣室裡起到的作用,是任何人都無法比擬的。

    很多季後賽球隊都要求補強,我們往往也發現,球隊喜歡補強的是那些資料平庸的老將,一方面便宜,一方面老將經驗也能更好的帶動球員前進。尼克斯補強基德,立馬東部第二。雷霆簽下費舍爾,打進總決賽。就連現如今的勇士教練科爾,當初也在馬刺隊擔任更衣室話語人的角色。看資料,球隊裡的當家球星能甩他們八條大馬路,可他們所起到的作用,卻是每個人都沒法忽視,這也是資料無法體現出來的。

    此外,我們一直強調球隊防守,這也是資料無法顯示的。並不是蓋帽多防守就好,這是錯誤的想法。具體可以參考老年鄧肯的比賽影片,可以說他的協防,補防,單防,是歷史頂級的給力,不過看資料當然是看不出來的。

  • 3 # 圖圖突突突突

    NBA的資料統計應該是最全面的統計之一了,當然是有用的,我覺得基本上可以說明一切,也許有朋友會說防守資料有些是體現不出來的,確實是的,但現在增加了類似真實效率值,真實正負值,以及每回合限制對手得分等等更加細化的的資料統計,雖然不能說可以說明一切,但也八九不離十了吧,應該來說在場上有貢獻的球員無論在進攻端還是防守端的,在資料上都會有體現

  • 4 # 有馬體育

    1、PER值

    PER值是由現孟菲斯灰熊隊副Quattroporte、前ESPN的專欄作家John Hollinger發明的,根據當賽季所有球員表現,來綜合評定某一位球員賽季表現的進階資料。根據Hollinger的設定,每年NBA所有球員的平均PER為15。

    但是PER值如今因為過於體現在防守端的籃板、搶斷和蓋帽的數值,因此對於在真是比賽中防守能力強但是資料不足的球員來說極度不公平,因此被詬病良多。

    2、WS值

    WS(WinShare)一般翻譯為“勝利貢獻值”,最初是由Bill James為統計一名棒球運動員每年為球隊貢獻了多少場勝利而發明的概念。在Bill James的棒球體系中,每一場勝利等於3個Win Share;在籃球裡,每一場勝利約為1個Win Share。另一個區別是Bill James的棒球體系下不允許負的Win Share;而在籃球中,則允許負數,即“這名球員的表現實在是太糟糕了,對產生了負面的影響,拿走了他隊友所產生的Win Share”。通常來說,如果一支球隊贏下了某場比賽,那麼該隊所有球員的Win Share之和就等於1。

    另外需要注意,Win Share是累加的數字,即球員A在第一場比賽得到了0.4的Win Share,第二場比賽得到了0.12的Win Share,則該球員這個賽季的Win Share值為0.4+0.12=0.52。

    在1977-78賽季後(之前NBA還沒有開始統計球員的個人失誤),Win Share的計算公式:Win Share = Offensive Win Share + Defensive Win Share。就是勝利貢獻值值=進攻勝利貢獻值+防守勝利貢獻值。

    3、進攻效率

    ORtg(Offensive Rating)通常翻譯為進攻效率值(自1977-78賽季後引入NBA),用於球員的話,該數值用來衡量該球員在場時球隊每100回合得分,用於球隊的話,該數值用來衡量球隊每百回合得分。

    舉一個例子,節奏較慢的球隊A每場比賽可以獲得40次進攻機會,從中得到了80分;另一支節奏較快的球隊B每場比賽可以獲得70次的進攻機會,但從中只得到了90分。如果從“得分”來看,球隊B的進攻能力要強於球隊A,但事實上,球隊B的進攻機會比球隊A多了75%,得分卻只多了12.5%,實在很難認為球隊B的進攻能力要強於球隊A。

    4、防守效率

    DRtg(Defensive Rating)通常翻譯為防守效率值(自1973-74賽季後引入NBA),無論是用於球員還是球隊,該數值都是指每百回合被對手攻下的分數。

    5、GMSC。

    GmSc效率值 = 得分+0.4*投籃命中數-0.7*投籃出手數-0.4*(罰球出手數-罰球命中數)+0.7*前場籃板數+0.3*後場籃板數+搶斷數+0.7*助攻數+0.7*蓋帽數-0.4*犯規數-失誤

    數簡單解釋一下:其中,打一次鐵,是扣0.7分2分球,1投1中。會加1.7分。3分球1投1中,加2.7分。罰球打鐵一次扣0.4,打鐵兩次扣0.8.比直接投籃,打鐵一次扣得還多一點。

    前板是0.7,後板是0.3.這也區分了其難易度。而搶斷的係數是1,蓋帽是0.7,這問題很好理解,搶斷成功,就直接轉換球權了。如果是蓋帽成功,那還不一定。如果蓋到對方手裡,就是讓對方撿了一個前板。那就正負0.7打平。如果被自己人撿到,就是多了一個後板,加上0.3正好等於一次搶斷。就是多了一次球權。而失誤和搶斷一樣,會直接減少一次球權。如果是進攻犯規。就會一次扣掉1.4。

    GMSC是衡量球星變現的一個重要資料,但是是一個整體的變現資料,在不同時代,不同比賽節奏的情況下就很難進行比較,尤其在攻防轉換的今天,資料將更為的分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輕騎玲木摩托車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