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西新鮮事
-
2 # 呂梁大小事
中國皮影戲的重要支派之一,因流行於山西省孝義市而得名。據史料記載,孝義皮影在宋金時代已有班規、雕簇者存在,說明孝義皮影在宋金時代已發展成熟。據專家考證,孝義皮影起於戰國,是中國最早的皮影發源地之一
-
3 # 山西新聞網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有的地方叫“皮猴戲”、“紙影戲”。它是經過中國民間藝人千百年薪火相傳流傳至今的一種鄉土技藝,是一門集繪畫、雕刻、文學、表演、光學、力學於一體的綜合藝術,是“真人借假人的影子迷人,假人借真人的唱腔抒情”的一種獨特戲曲形式。
孝義皮影,是國家保留的地方戲種,它是現代影視藝術的鼻祖,屬一種綜合性的傳統民間影戲藝術。就中國傳統影戲而論,可分為手影戲、紙影戲、皮影戲三大類,孝義屬皮影戲,也叫“燈影”、“影子戲”。它是用燈光照射,用獸皮(主要是牛皮,質地硬)作成人物剪影來表演故事的戲劇。有“燈形變幻映事實,皮人作戲傳真情”的說法。早在北宋時,孝義就有了皮影演出的班社,而且還有專事影人雕簇的藝人,可與當時的京城汴梁相媲美。
孝義的皮影戲的跨越式發展是在清代光緒年間,一些陝北的碗碗腔皮影戲藝人背井離鄉輾轉來到孝義。由於孝義早有紙窗影戲,陝西逃荒藝人便很快與當地影人合流,他們搭班組社,演唱碗碗腔皮影戲。此腔之所以取名碗碗腔,是因為它有一個像碗狀的銅鈴伴奏,深受群眾喜愛。
碗碗腔紗窗皮影戲是用紗做窗亮影,俗稱月影、月調,又稱紗窗子。紗窗不易損壞,亮影清晰;影人的造型、雕刻精細。操作影人的主竿安於肩部,不僅影人轉動靈活,操作影人也很方便。主要樂器是呼胡、二絃、月琴和銅鈴。曲調、曲牌和板式與皮腔迥然不同,因受晉劇、孝義秧歌和皮腔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具有孝義地方特色的碗碗腔曲調,婉轉動聽、和諧悅耳、韻束優美,抒情性強。
孝義皮影戲,由皮影藝術的雕刻、繪畫而來,經過了長時間的演變和發展,具有獨特的地方風格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其古樸絢麗、多姿多彩,是蘊藏在民間文化中的一朵藝術之花,也使得孝義獲得了“戲曲之鄉”的美名。
回覆列表
孝義被譽為皮影之鄉,戲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場面道具景物是民間藝人透過手工雕刻彩繪而成的皮製品,故稱之為皮影戲。它所演的內容,大都由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民間傳說改編而成,如《三國演義》、《西遊記》、《楊家將》等,受到人們的喜歡和讚譽。皮影戲源於漢代,形成於隋唐,興盛於宋,鼎盛於明清,已有800多年曆史。具有如下特徵:1.用紙做窗,即用麻紙做螢幕。2.影人全用牛皮雕琢,粗曠浪漫,結實耐用,不易折曲。主奏樂器是小嗩吶,清脆高亢。皮影產品作為獨立的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受到人們的喜愛,一件皮影作品的製作,通常需要經過選皮、漿皮、下料、畫稿、描樣、鏤刻、敷彩、熨平、罩漆、縫接等2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現在皮影作品被廣泛用於各種裝飾,成為了一種產業。
孝義皮影劇目豐富,現收藏有200餘本,這些劇本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極具學術價值。2006年,孝義皮影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皮影戲在孝義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每到逢年過節、滿月做壽、趕集廟會、慶祝豐收都會請皮影戲班演出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