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地瓜地瓜-我是土豆
-
2 # 清風明月逍遙客
【南韓歪曲高句麗歷史:對歷史的過度意淫】近年來,南韓時常透過各種方式提起高句麗,甚至於聲稱自己在隋朝末年大敗中原軍隊,高句麗帝國曾盛極一時。但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南韓真的就是原來的高句麗嗎?高麗與高句麗到底是不是一個國家?
高句麗的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北韓半島還沒有像樣的政權,戰國燕長城穿過鴨綠江,箕子北韓是周朝的地方諸侯,進入漢代之後為衛氏北韓取代,但仍然屬於漢朝藩屬。公元前108年漢朝滅衛氏北韓並設定樂浪等四郡,在包括北韓半島中部以北地區實行了和中原地區相同的統治方式。
史書記載,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逃離扶餘國到鴨綠江沿岸的卒本扶余,並與卒本扶餘國王的女兒結婚,後又成為卒本扶餘國國王,建立高句麗國。光武帝建武八年,新成立的東漢接受高句麗的朝貢。最初的高句麗只是一個小國,經過多年來的韜光養晦,形成一個對周邊部族具有很大影響的政權。曹魏在消滅公孫氏之後,於公元242年攻打高句麗,焚燬其都城,使得高句麗幾乎經受滅頂之災。
然而高句麗還是頑強地生存了下來,並且趁西晉永嘉之亂進佔樂浪郡、帶方郡故地,其中樂浪郡故地統治中心就在今天的平壤一帶。公元404年,高句麗再次乘中原內戰之機,佔領遼東全境。至此,高句麗吞併了西漢以來所設定的遼東、玄菟、樂浪、帶方四郡的廣大轄區,並在公元427年將都城遷到平壤,大力經營北韓半島。在隨後的南北朝時代,高句麗透過控馭遼東和黃海東部交通,展開“越境外交”,遠通北亞草原的柔然和突厥,已然成長為歐亞東部世界的一個強國,因此中原史書稱高句麗“強盛不受制”。
隋朝統一之後,隋煬帝三徵高句麗皆失敗,但是重創高句麗元氣。至唐朝與後來居上的新羅聯手,先是滅亡了百濟,又在白江口海戰中大敗前來援助百濟殘餘勢力的倭軍。唐軍與新羅水陸並進,南北夾擊高句麗,趁其內訌之機,一舉攻破平壤,滅亡了高句麗。隨後,唐朝在平壤設立安東都護府統轄其地。
高麗與高句麗沒有關係
高麗又稱高麗王朝、王氏高麗,是北韓半島古代國家之一。公元918年泰封弓裔部下起事,擁立王建為王,公元936年滅後百濟實現統一,這就是所謂的“王氏北韓”。高麗歷經34代君主,共475年。1388年李成桂掌握實權。1392年,李成桂廢黜恭讓王自立,建立了北韓王朝,並在1393年以“北韓、和寧等國號”奏請明朝,明賜李成桂為北韓王,王氏高麗遂改號北韓,學界一般稱之為“李氏北韓”,或簡稱李朝。此即中國明清時期的北韓國。
高麗都城為開京,也就是現在北韓的開城。國土大體上相當於今天北韓半島中南部,北方從大同江不斷拓展,到12世紀時達到鴨綠江沿岸。可見,高麗與高句麗並非一個國家,二者建國時間沒有重合之處。並且,高句麗一直都沒有斷絕和中央王朝的臣屬關係,直到隋唐時期高句麗的擴張政策才使得隋煬帝意識到高句麗的威脅。
另外,高麗與高句麗的民族構成也不一樣。中國史學界認為高句麗以扶余等民族為中心建國,屬於中國東北的古代民族國家。高句麗人其實是在高句麗縣中發展的民族並且融入貊人、濊人和一部分扶余人。王氏高麗轄境內的人民以新羅人為主。王氏高麗本是新羅國民所建政權,兼併新羅和後百濟之後,新羅人和百濟人成為了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
南韓對高句麗土地的覬覦
在南韓不少教育院校的老師都會對學生們十分感慨地說:“你們以後一定要把高句麗的領土拿回來。”不過,可笑的是,高句麗和南韓真的沒什麼關係。就算有,那層關係也絕不是南韓所宣揚的那樣正義。大唐第一次攻打高句麗,新羅就是始作俑者,大唐第二次攻打高句麗,新羅就是大唐滅亡高句麗的幫兇。
高句麗一直都是中國的屬國,亡後被唐朝大軍全盤接收,生來死去沒有一天歸屬過南韓。高句麗往後中韓邊界在漢江,公元748年唐玄宗下詔,同意中韓邊界從漢江北移到大同江元山灣。公元1392年明太祖下詔同意邊界再次北移到鴨綠江圖們江。兩次詔書佐證南韓只是在高句麗滅亡以後的一段相當長的歷史歲月裡,分批從華人手中接過至今還是少部分的高句麗遺址而已。特別是朱元璋下詔前,大同江以北原是女真人的居住地,後來女真人被南韓人武力驅逐,滿韓從此變為世仇。
21世紀初,中國學界開展“東北工程”,進行高句麗的研究。中國學界將高句麗視為東北地方民族政權,這引起南韓學界的不滿,認為中國是歪曲歷史。可笑的是,當年佔地趕人,把半島北部原高句麗人的後代全部趕到鴨綠江以北,現在卻想要妄圖將高句麗的歷史強加到自己身上。這不得不說是南韓又一次對歷史的過度意淫。
-
3 # 燭火映時
這個問題實在有點本末倒置 為何翻譯成中文的時候要參考英文意思? China 難道我們要改叫瓷器國?南韓北韓語發音dai han min guu 由於現代漢語表音不表意 名字都有漢文備註書寫 所以大韓民國四個字壓根不需要翻譯……
根據中國文獻記載現在的北韓族人實際為古三韓族人 和高句麗的扶余人其實沒有任何關係 南韓人喜歡隨便認祖宗那是他們的事 他們還說一箭射瞎了李世民的眼睛 除了他們自己和愛看韓劇的腦殘粉誰信
-
4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凡事都有因果,且聽司馬為君慢慢道來。高麗的最早稱呼是北韓,《史記·宋微子世家》、《尚書大傳·洪範》中都有記載。周武王滅殷封箕子於北韓,其受封之地即今之平壤。後來又為衛氏北韓所替代——但無論是箕子還是衛氏,他們都是華人,所以那個時代的北韓,確實是屬於中國的。稍後漢朝滅了衛氏,設立四個郡,就更無疑義了。
此時,在半島中南部,興起了百濟和新羅。百濟也是中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百濟君王曾五次說自己源出朱蒙,王室以扶余為姓,且一度改國號為南扶余。扶余是中國東北的一個古國,至今吉林尚有扶余市。當然,百濟國的上層是扶余人,底層卻是韓人。而之後統一半島的高句麗,則來源於當時東北的濊貊族。所以,所謂的半島前三國,其實兩個都來自中國東北,只有新羅是源自韓人。
但從史書看,新羅源自韓人中的“辰韓”,所謂“辰韓”,其實就是“秦韓”,意為“逃到南韓來的秦人”。實際上,這些人就是因為躲避秦朝暴政而逃亡來此的中原人。而新羅,就是辰韓發展而來。後來新羅配合唐朝,滅了百濟與高句麗。大同江以南地區便都歸了新羅。到元末明初,李成桂在半島建立新的王朝之際,便選了北韓、和寧兩個國號請朱元璋核准,老朱挑了“北韓”,於是此後便有北韓國之名。
北韓王朝對明朝是很尊敬的,嚴格恪守藩屬之道,可以說是明朝藩臣的典範。也因為這個緣故,當日本侵朝之際,明朝派出大軍,來了一場“抗倭援朝”。而到清朝興起,北韓人其實是很不能接受的,私下裡繼續尊崇明室,甚至一度有起兵反清復明的念頭,當然以北韓的軍事實力,無法做到這一點罷了。於是北韓人就另起念頭,譬如乾隆年間,就有人說崇禎皇帝死後,中原的華夏文明已經中斷,現在的中原文明餘脈在北韓,所以北韓應該脫離滿清,稱帝建元。
自然這個念頭在當時不可能,北韓君主不敢。但近代以後,清國一日不如一日,北韓國王就心思活絡起來,光緒年間,北韓便開始脫離清國,謀劃稱帝。當時袁世凱在北韓,就警告他們說:“賈虛名受實禍,朝始稱帝,夕已破滅,得失之計,判然可知矣!” 甲午戰爭後,清國徹底退出,北韓便加緊稱帝步伐,當時也有人反對,認為日本和中國不可能因為稱帝而對北韓增加一丁點尊敬,所以稱帝將會引發理所應當的嘲笑。
但,北韓內部,對此支援的人極多,其中就有人提出:(北韓)雖疆域不大,羲、黃以來,五千餘年正統相傳之禮樂文物,亶在於是。而中華正統,其實是由清國與北韓共同承接的,就好比是奧地利和德意志的關係一樣,所以北韓應該稱帝。
反對的意見中,則有一部分儒生,堅持明朝的正統性,認為北韓依舊是明朝藩臣。
於是在1897年,北韓便正式成了帝國,但這個帝國叫什麼,其實最初他們是打算叫”大華帝國“的,意思是繼承中華正統。但思來想去還是不敢,最後改成了”大韓帝國“。
訊息傳到大清國,自然是譏笑聲一片,但章太炎卻挺身而出,表示強烈支援,在他看來,北韓就好比是歷史上的南朝、南宋一般,確實有資格稱帝並繼承中華正統。自然這一切都不重要,因為沒多久這個”大韓帝國“就被日本給吞併了。南韓人流亡到當時的中華民國,在上海成立了”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抗日戰爭期間,他們還組建了南韓光復軍,與中國軍隊一起抗日。直到1945年年底,這個政府才遷回國內。
所以,這個南韓,與戰國時期的南韓僅僅是字同而已,其實並沒有什麼關聯。他的英文直譯是Daehan Minguk(英文單詞中另有一個Koei,那個是高麗的音譯,是英華人對南韓的叫法)。
-
5 # 諾53632213
第一,高句麗不是高麗,請搞清楚,高麗曾強極一時,高句麗不成強盛過。
第二,此南韓非彼南韓,只是用來翻譯而已。
第三,戰國七雄最弱的就是南韓和燕國了。
-
6 # 大夏天的冰
提問的這位,你是對歷史無知呢還是對國際關係無知?又或是故意而為之?南韓是戰國七雄之一,毋庸置疑。
南北韓,它TM管自己叫大韓民國,你總不能不讓他叫吧。我們又有簡稱的習慣,而且一般習慣說兩個字。所以可以選擇的不多,能符合中國簡稱的更少。 “大韓”-它配嗎?北韓半島上就沒出現過內政外交完全獨立的國家,至今還是他國藩屬; “民國”-這,這,這,怕是孫中山先生和蔣委員長都要從棺材裡跳出來了吧; “大民”-覺得像大明,也不合適啊;。所以只能以南韓代稱了。
-
7 # 彪哥公益
大家都知道,北韓和南韓的英文發音都是“高麗”,這是因為在公元918年,一個叫王建的人在半島上曾建立過高麗王朝,而且按照他們的說法,歷史上曾經威震東北亞的古國高句麗(實際是漢朝時建立的一個地方政權)也是自己歷史的一部分。
所以綜合下來,高麗可以算是半島上存在時間最長的也一度是最強盛的王朝。因此用高麗為名就如同我們用漢朝的“漢”字來作族名是一個道理。
戰國七雄的南韓源自晉國三位大夫瓜分所致,而且當時人們的姓氏是分開的,所以姬姓韓氏的晉國大夫以氏為國名,建立南韓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英文發音是“高麗”,那為什麼翻譯成中文卻叫“南韓”呢?而且碰巧的是,跟我們戰國七雄之一的南韓名字完全一樣。
一種解釋是,二戰結束以後半島南北分治,由於“社”與“資”水火不容,所以在名稱的翻譯上也就有了針鋒相對,“社”陣營稱呼兩國分別為南北朝,而“資”陣營則稱呼為南北韓。
戰國七雄的南韓源自晉國三位大夫瓜分所致,而且當時人們的姓氏是分開的,所以姬姓韓氏的晉國大夫以氏為國名,建立南韓(趙、魏兩國也同樣是以氏為國名)。
而半島南部的馬、辰、弁三個部落國家以馬為盟主,稱辰王,辰、弁屬於加盟的小弟。之所以後來加了個“韓”字,是因為一個人的出現,這個人叫韓終。
-
8 # 見微45
提問人糊塗!
用“高麗”來稱呼今天的北韓半島地區,就如同用“契丹”、“支那”來稱呼今天的中國,如果是與外華人寫外文發外音,那就無可厚非,因為那是別人久已養成的語言習慣;但如果對同胞寫本國字說本國話,卻循著外華人的習慣,不倫不類以致妨害交流者事小,不尊重歷史文化則失大。
半島人認同自己是“高麗”嗎?我認為不大可能。半島歷史上學習漢文化,學習漢字,曾大量藉詞,直到今天半島人對“北韓”、“南韓”的發音都帶著漢語發音的痕跡。半島歷史上有箕氏北韓、衛氏北韓、李氏北韓,“北韓”有三千年的名稱史,李朝更尊箕子,光李朝的統治時間就比高麗國祚長。
半島人自認“北韓”或“高麗”,並不能決定華人如何認定他們,但反向的影響卻存在,歷史上由於漢文化的傳播,華人對半島的認知,會影響半島人對自己的認識。在半島第一次統一之前很久,華人就開始影響半島了。
華人為什麼習慣稱半島地區為“北韓”而非“高麗”?我們來看“高麗”是怎麼回事:
“高麗”是宋元之時,半島上的一個統一政權,阿拉伯人將“高麗”之稱呼傳播到西方,於是今天朝韓兩國的英文稱呼中就有“Korea”這個詞。
高麗國名,襲高句麗,而高句麗是南下半島的政權,不是半島民族的根,半島民族的起源是南方一隅的三韓,脫胎於三韓的新羅國家第一次統一了半島,那才是半島民族形成的開端。
所以,問題應該是“美國在半島南部扶植起來的國家為什麼叫‘南韓’?”
近代北韓國家受西方侵蝕的刺激,民族意識有所覺醒,而甲午一役中國敗後,日本為美化自己,也鼓吹北韓國王稱帝,擺脫中華藩屬地位。於是“大韓帝國”誕生了,雖然得不到外人的任何尊重,但新名字算是有了。(據說,“韓”字正是國王本人取自三韓,不過這應該是自我矮化了,箕子北韓從三千年前開始,在遼東和半島北部之間頑強生存了八九百年以上,而此時的三韓還不知在幹嘛吶)
後來,日韓合併,北韓作為一個國家連最後的皮面也丟掉了。亡國之後,北韓人在中國上海建立了流亡政府,掛牌為“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二戰美軍佔領三八線以南,新扶起來的政權正需要“大韓民國”這塊招牌。
新中國成立後,很快捲入北韓戰爭。此後中國一直稱三八線南為“南北韓”,直到上世紀末中韓建交,應南韓要求,中國接受了對方“大韓民國”的漢語言文字稱謂,簡稱“南韓”(稱“大”其實挺滑稽的)。
回覆列表
來源於三韓,但是三韓是他稱,就像我們說的東漢、西漢為兩漢,但是自稱就是漢。三韓也是,自稱都是韓。這就就是所謂的北韓半島居民自稱han人。蒙元時期,北韓人和北方漢人都被蒙古人認為是漢人。所以北韓半道第一次脫離藩屬地位建立的國家就是大韓帝國,後來建立了大韓民國。雖然han的音可以寫作韓,但是漢江、漢城暴露了一切。不過我相信,他們不好意思使用大漢帝國或者大漢民國的名號。不要說古書寫的就是三韓,因為人家自稱是han,韓字是我們記錄的時候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