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藝術品電商有什麼前途?靠譜嗎?
16
回覆列表
  • 1 # 新氧健康線上

    最應該注意的是創造目標受眾需要的內容,電商媒體化以解決低頻復購的問題。

    針對社群展開營銷降低成本,提升粘性。

    前途就是做個小而美的能賺錢的公司,但是不可能成為巨頭,因為是低頻單品類,一定會遇到流量瓶頸。

    如果真做到一定規模,可能會引起巨頭的關注,引來收購或者壓制,畢竟門檻沒有高到不可複製的程度。

  • 2 # 中國文物網138683403

    日前,藝術品電商已成為了圈內熱議的話題,藝術行業本身想透過電商拓展藝術品交易的新渠道,藝術圈外的人呢,也看中了藝術市場這塊看起來很美的“肥肉”,企圖以電商撬開找個藝術市場的圍欄。他們能如願以償嗎?就當下現狀看,中國市場上還沒有一家彪悍的藝術電商企業,很大一部分在路上,還有一部分掙扎在生死線上。筆者認為,藝術市場有其自身獨特的交易規律,線上下已經形成了以畫廊、拍賣會、博覽會等為核心的交易體系,根深蒂固。即使是再強大的網際網路趨勢一時也無法改變它,世界電商巨頭亞馬遜兩次進軍藝術品電商毫無建樹,中國電商巨頭佈局藝術電商也絲毫佔不到先機。據統計,2013年藝術品電商的總成交額,僅佔當年藝術市場成交額的百分之一。可以說是,前景可見,錢景遙遙無期。我們不難看出,從根本上看,現有電商的交易體系和藝術市場交易體系是完全不同的,甚至可以說是背道而馳的。現有電商的主要特徵是,追求大流量,低價格,無社交粘性。流量靠買,以致於大大振興了國內的網際網路廣告業,廣告商賺的鍋碗瓢盆都滿了,中小電商呢,倒閉的倒閉,賣身的賣身。低價格,可以說是以“割血賣肉”去佔領市場,近日國美正準備發動持久價格戰,“低價持久對戰京東,命令所有業務體系必須確保價格全面低於京東”,全面割肉。流量靠買,價格靠拼,使用者自然也就沒什麼粘性了,長久以來就養成了“哪裡低去哪裡買”的習慣。如今藝術市場交易規律和交易體系,也註定了藝術品電商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流量最高的平臺。據統計,中國高階藝術品成交額佔據整個藝術市場交易額百分之八十以上。筆者的一位朋友是資深藏家,手裡的書畫估值上千萬,他指導一個藝術品投資者輕鬆賺到上百萬。再看現有的一些藝術品電商,還要靠風投的幾百萬來搭攤子,融資也遠比其他行業動不動就上千萬美金小上幾個等量級,而且藝術品電商平臺上交易的藝術品很少能見到真正大師級的作品或者名家精品,那些有實力的藏家幾乎不會把這些精品拿到藝術品電商平臺上去交易,他們有自己的交易渠道,有自己的交易體系,或者是畫廊,或者是拍賣會,或者是有自己的線下圈子,可以很輕鬆很安全的完成交易。當下藝術品電商平臺大多以消費級別的藝術品為主,這也註定了藝術品電商的尷尬地位,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在扮演為“他人做嫁衣”的角色。這些藝術品大眾消費的池子裡當然也會培養出來一部分買家來,他們要麼成為一次性買家,買了一次就拉倒,要麼成為回頭客,可是他們一旦成為回頭客,就只有一條路可以走,就是走向專業的收藏或者投資領域,那麼他們只有進入線下的交易體系,而不是留在電商這個體系裡。所以,對藝術品電商企業來講,萬萬不可忽視這個可怕的“體系效應”。筆者建議,我們不妨從研究藝術品交易體系入手,以挖掘不同層次藏家的需求,然後以網際網路電商的優勢對這個原有的體系加以完善、提升、融合,這樣才有可能形成藝術品電商的核心競爭力。否則,不懂藝術,不懂藝術市場規律,靠玩電商的那一套玩藝術品電商,只有死路一條。

  • 3 # 藝語呢喃

    因為之前做過這方面領域的調查和研究,也有考慮過自己做這方面的平臺,所以把資訊和大家分享一下。

    1. 權威性。雖然電商行業發展了那麼久,大家談起在網上買東西第一反應還是“假的怎麼辦”?因為缺少了實體店給人一種“出了事也能找到店家”的安全感,大家仍然傾向於在網上買便宜的,不容易造假,或者造假了沒什麼太大關係的東西。這也是為什麼淘寶主要為“便宜貨”市場。

    那麼牽扯到電商藝術品,就要考慮到怎麼做到令人信服。如果要賣低端價位的,跟淘寶上的飾品畫又什麼區別?人家幾十塊一幅的,你為什麼可以賣到幾百塊。要賣高階的問題就更大了,為什麼不從蘇富比和佳士得或者是本土的保利來買?沒有看過實品如何能讓人放心的下單?這一點是很多現有的藝術品電商無法解決的,比如Artands,主要還是以藝術學生的作品為主,高階的銷量大多還是結合了已經辦過展的有知名度的藝術家。

    2. 體驗感。和其他商品不同的是,藝術品需要一種“在場性”的特質,我們都知道看畫在博物館和線上看高畫質的Google Art是不同的體驗,尤其是現代的架上藝術,比如抽象藝術, 極簡主義等,親身在場結合場地和畫幅與網上看是完全兩個不同的體驗。這是VR也無法帶來的區別,我聽說蘇富比和佳士得有考慮做VR的網上拍賣,但是一直沒有進展。我估計這也是一個原因。

    其次是購買藝術品的時候的快感。不管是在拍賣會還是在藝術博覽會上買藝術品,議價和拍賣會給人帶來一種快感,有時候這種購買也需要“衝動”的幫助。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拍賣會上會爆冷出高價。但是在網上購買的時候,即使是我們能買得起的東西,我們也常常把物品放入購物車“稍後想想再剁手”。這也大大降低了不理性消費的可能性。

    3. 拍賣會與畫廊作為社交場合的作用。很多時候音樂會,音樂劇,博物館,藝術博覽會等等看起來帶休閒娛樂的活動都帶了一層社交的作用。女人們常常在購物的時候培養友誼,而對於藝術品買家來說,實地參觀購買也是一種必要的社交行為,有時候買一個藝術家的作品並不是因為認可其藝術價值,而是一種社交需求。

    而藝術品電商把這些場景都移除了以後,大家的參與度和購買頻率會大大的降低。買得起六位數以上藝術品的人,有多少人有空把時間花在網上?

    4. 貨源。藝術家和畫廊拍賣行的關係往往是一種供需要求關係,比如著名畫廊高古軒每年會簽下幾個藝術家做重點培養的物件。藝術家從畫廊獲取資源,而畫廊幫助藝術家一朝成名把自己手上買斷的他的作品都能夠高價賣出獲利。而這裡的資源很多時候就要靠第三點裡面提到的社交場合來給予。同時畫廊有能力給藝術家們辦定期展覽和做作品展示,這是網站無法比的。就算一個網站願意把藝術家的作品掛在首頁,也無法保證瀏覽量和關注度。那麼當這種關係移到網上了以後,電商會失去競爭力,因為藝術家跟誰籤都是差不多,只是作品換一個掛放的平臺而已。

    5. 受眾群體。這在前面幾點裡面已經提到過,但是這裡再結合現存的一些平臺分析一下。中國現在比較有名的藝術相關的流量平臺,小顧聊繪畫和意外藝術,都選擇了電商以外的盈利模式,因為他們知道電商難定位受眾。

    如果是低端受眾,為什麼不選擇淘寶。如果是中產階級,中國這個群裡沒有購買藝術品的意識。對他們來說一兩萬或者小十萬的藝術品遠不如一個包,一輛車來的實用。就連在藝術發達的美國和歐洲,藝術品電商的規模也沒有做大。而高階的買家,此前已經分析過了,電商根本競爭不過存在幾十年的畫廊和拍賣行。

    總結,不要在中國做藝術品電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屬歐洲發達國家,西班牙的影響力為什麼感覺這麼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