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蝸牛小小姐
-
2 # n是名n
“心遠地自偏”,其實叫我說,現代社會更容易讓個人去實現陶淵明式的生活:
1、高度發達的生產水平,讓我們只用少量的時間,少量的精力,就可以完成生活補充所需工作,可以有更多閒暇去體會生活本身。
3、高度發達的科技水平,讓我們方便之餘,也可以體驗很多超乎古人想象的親身經歷,夢幻人生、虛擬現實,都不再需要太高門檻,真正的“飛入尋常百姓家”。
總之,現代社會,或居或行,都有了更多的選擇,各種理想只會更容易實現。這都是人類自身文明厚積的產物,只待你我的一時薄發了。
-
3 # 麟角1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陶淵明《飲酒.五》
陶淵明的這種愜意的隱居生活,是“獨善其身”的自得生活。不過他年輕時不是這樣的,一開始步入仕途還是有“大濟蒼生”的抱負,只是四十歲以後,對統治者失望,對當時社會心懷不滿,越幹越厭倦;因此選擇了歸隱方式來表示不合作的態度。而在他之前的“竹林七賢”則是以“林泉之隱”,喝酒縱歌、肆意酣暢,狂放不羈的方式來反抗;之所謂:“魏晉風度,名士風流。”其實陶淵明跟他們一樣,都是孤傲清高,堅持自己的節操,鄙夷不屑統治者的利誘,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人,只不過是他採取的方式不同而已。不管怎樣說,我認為隱士的人生是消極、悲觀、冷酷、倨傲的人生;而人生在世,最理想的人生應該是樂觀、仁愛、堅韌、勤勉、奮鬥的人生。孔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人應當勇敢地生活,不做隱士。
在現代,陶淵明的那種生活現實嗎?現代社會日新月異,與時俱進,在探索中求發展。這就時刻促使人們要不斷地努力,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哪裡還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情逸致。當然,休假日也可以有這種情況,適時地放鬆一下自己。如果是選擇陶淵明的那種生活方式,對於急流勇退的成功人士而言,很容易做到。但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也可以;得等退休之後,視個人家庭情況而定。
-
4 # 清溪詩詞
說什麼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副世外高人的樣子。陶淵明也是求仕不成,才選擇逃避現實的,做人還是腳踏實地好。詩和遠方偶爾嘗試一下也就算了。要不會把自己整的很尷尬。
-
5 # 清茗EP
有錢就可以,到景區買一棟別墅,有可以供自己使用一輩子的存款,不用去工作,不用去接觸讓自己討厭和心煩的人,過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
-
6 # 花仙子74
絕對現實,而且已經有一群人們提前實現了那個美麗的世外桃源夢。請關注人類的新生活模式————生命綠洲。
————————————————————————————————————
烏托邦與生命綠洲
雪峰
對理想境界、理想社會、理想人生、理想生活的追求是人類的共同屬性,也是持久不息的精神動力源泉,歷史上的所有賢哲們共同的心願就是把人類匯入理想社會,不論是柏拉圖的《理想國》,摩爾的《烏托邦》,貝拉密的《回顧》,還是孔子的大同思想,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共產主義理論等等,無不是想讓人類進入理想社會。
其實,當我們認真研究老子、釋迦牟尼、耶穌、穆罕默德等仙佛神哲的心願,也不難發現他們同樣是想把人類帶入理想社會。
人類不僅從理論上研究理想社會,也從實踐上探索理想社會,從太平天國、美國曆史上最著名的烏托邦公社布魯克農場、果園公社、震教、普爾曼的資本主義烏托邦,到蘇聯的集體農莊、中國的人民公社、奧修的社群、日本、美國、加拿大的形形色色烏托邦式的社群等等,無不是想為人類探索出一條理想之路。
可惜的是,以上的探索在實踐的意義上最終都失敗了。但是,這種探索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應該說它們都沒有失敗,而是像一級級臺階那樣讓我們逐步邁上了更高層次,恰恰就是這些探索實踐使我們步入了生命禪院時代的航道,最終為人類進入生命禪院時代奠定了基礎。
一種理論、學說、教義,如果它不是完美的,那麼它必然在實踐中行不通,它也無法把人類帶進理想社會,以不完美的理論、學說、教義來指導實踐,最終結果將是雞飛蛋打,"賠了夫人又哲兵。"我們研究歷史上的任何一個理論學說和教義及實踐,都會發現其中有缺陷,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其有缺陷而全盤否定它,而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繼承前人的思想精華,並開拓創新,才能將人類帶進一個理想的境界。
任何理論,若不付諸於實踐,它將是空洞無用的;任何實踐,若沒有理論的指導,它將是盲目蠻幹的。
就當今人類關於理想社會的思想而言,相對完美的體系就是生命禪院理念,這不是吹牛,而是現實,任何一個不同意這個說法的人可以拿任何一種理論、學說、宗教教義與生命禪院理念對照,你只要全面對照,就不得不承認這個事實。
綜合人類歷史上關於烏托邦社會的理論、學說、教義和實踐,其缺陷主要有以下八個方面。
一、沒有正確的宇宙觀,沒有對上帝正確的認識,對時間和空間的認識模糊,沒有一個可信的信仰體系。
三、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對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沒有明確的認識和定義。
四、沒有逃脫國家、家庭的思維約束,依然在國家、家庭的範圍內窮折騰。
五、忽視了人性中容易懶惰、腐化、專制的本性。
六、缺乏系統明確的理論闡釋,更多地使用了恐嚇和威脅的口氣,比如說"下地獄"。
七、要麼壓抑了情愛和性,要麼放縱了情愛和性,缺乏精神和心靈的指導。
八、生活太單調,紀律太嚴明,沒有讓人隨性而動,缺乏自由度。
生命禪院要建設的生命綠洲可以說是歷史上烏托邦和共產主義實踐的"續集",既儲存了人類智慧的精華,又開拓創新了嶄新的視野,既避免了其缺陷,又完善了其理論和實踐,雖然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同樣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只要大家思維活躍,實事求是,不斷改進,堅守禪院理念,相信生命綠洲為人類進入生命禪院時代起到榜樣的作用。
生命禪院的生命綠洲將有以下八大特徵。
一、以生命禪院理念為生活準則。
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三、沒有家庭、宗教、政黨、國家意識。沒有法律法規戒律戒條。
四、全靠心靈的力量,隨性而動。
五、性愛自由,按照千年界仙人的生活方式生活。
六、集體活動、集體食堂。
七、分工不靠指定,而是靠每個人自己性格選擇。
八、有層出不窮的娛樂活動,且物質上富裕。
什麼樣的人能進入生命綠洲生活
一、透徹理解生命禪院理念並願意按照生命禪院理念生活。
二、心甘情願為了人類的幸福而無私奉獻。
三、身心健康,熱愛勞動。
四、基本償還了世俗債務,沒有了世俗拖累。
五、自我感覺自己是人類中最文明、最優秀的人之一。
六、喜歡娛樂,喜歡乾淨整潔。
七、相信自己能為他人帶來快樂而不是煩惱。
八、嚮往生命禪院時代和極樂界仙島群島洲生活。
引用一位作者的話語對想進入生命綠洲者說:"在每一個偉大變革的時代中,都有一些真正的理想主義者,懷著對人民廣泛偉大的同情,以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義無反顧地投身到為了爭取全人類的自由與解放的宏偉事業當中去。苟利萬世,可安天下,何惜己之一身;道之所在,心之所安,"雖千萬人拒之,吾往矣。"他們不計成敗利鈍,鄙棄榮華富貴,為了實現美好的夢想奉獻出了他們寶貴的一切--青春、熱血甚至生命。
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最可敬最可愛的人,才真正值得人類永久地懷念與敬仰。他們的所作所為一點點、一步步地解放了人類,使人類向自由的王國不斷地邁進。奮鬥者與犧牲者的鮮血,為一切後來的人開闢了一條光明大道。"(生命綠洲網)
-
7 # 十點讀書
兩千年前,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劈頭喝問:“田園將蕪,胡不歸?”
像是當頭一棒,叩醒了無數困頓的心靈。
從此,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被一地雞毛的苟且所羈絆時,心心向往的,總是那片“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世外桃源。
特別是人到中年,壓力驟增,每個人都在塵土飛揚的路途中快馬加鞭,負重前行。不敢有任何放縱,以免人仰馬翻,因為車裡面上有老、下有小,責任重大。
此時,再去仰望陶淵明高蹈獨立、翩然而去的身姿,更是忍不住望洋興嘆,歸隱的夢時隱時現,明滅不定,靈魂想飛翔,肉身卻很沉重。
心中不免有了疑問:陶公如何就有勇氣一腳踢開狗血的現實人生呢?
事實上,陶淵明的中年生活也是過得狼狽不堪。
陶淵明生活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亂世。宗白華曾說:“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社會最痛苦的時期。”
亂世裡,每個人都朝不保夕,過著刀尖上跳舞的血腥日子。
為了生存,為了不辜負讀過的聖賢書,陶淵明從二十幾歲就步入官場,但他每次做官都做不長,主要是耿介的性格所致,最終總是痛苦不堪地辭官或者被辭。
在這種痛苦的掙扎中,陶淵明東西遊走,四處奔波,一晃眼,就過了人生的壯年。
李曉光繪
到了四十一歲那年,陶淵明第五次出山,做了彭澤縣令。
做官的原因還是為了生存,他在《歸園田居》序言裡說:“我家窮,孩子多,我沒謀生的本領,想做官,但是沒有門路。後來我叔叔見我太窮了,幫我忙找了這個職務。”
這是多麼真誠的普通人的聲音啊,養家餬口乃人生第一要務,理想志向先放一邊。
陶公的理想,就像現實生活裡的你我,衣食無憂為第一,目標不高遠,卻能溫暖家人。
可是,做官才幾個月,上級督郵來視察了,架子擺得很大。並且人未到,規矩先來,陶淵明必須穿戴整齊出城迎接。
於是,一個瀟灑的轉身姿態呈現在後人面前:“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耶!”這是《晉書陶潛傳》中的記載。
從此,陶淵明的錚錚硬骨成了我們心中的傳奇。
當我們被現實逼得無路可走時,當我們為生活折腰時,心頭總會憤然響起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聲音。
然而,生活不是傳奇,陶淵明自己懇切地解釋辭官理由時說:
他並不是即刻辭職,而是等到公田裡的莊稼成熟了才帶著口糧歸家,又因為他的堂妹喪於武昌,他和妹妹感情深厚,思歸心切,所以才自免於職。
如果說“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是人們的理想,那麼“帶著口糧歸家”的陶淵明就是現實中的芸芸眾生。
我認為後者更合人性,那一去三回頭的糾結和掙扎,多麼像困頓於職場中的你我啊。
是的,我們沒有說走就走的勇氣。
前段時間,網路流傳一封辭職信:“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這十個字之所以迅速傳遍大江南北,是因為“我想做的他做到了,而我,還在原地彷徨。”
對於平凡的你我而言,轉身也許很容易,但是理智清晰地叩問自己:“轉身之後,你去哪裡?”不是不想歸,是無處可歸啊。即便真的歸去,也有可能陷入另一種悲劇:當物質陷入困頓,精神也可能隨之萎靡。
作家蕭伯納說:“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
當困於壓力時,我們嚮往世外桃源,當真的帶著老人帶著娃來到想象中的世外桃源時,
我們真會覺得“狗吠深巷中”很美好嗎?
真的能夠拿起鋤頭“種豆南山下”嗎?
真的能夠忍受孩子“總不好紙筆”嗎?
真能結交到周圍的“聞多素心人”嗎?
……
君不見,逃離北上廣回到故鄉的許多年輕人又重返大城市?君不見,賣了房子去麗江買別墅的理想主義者也踏上了返程?
桃花源很詩意,現實很骨感。
馮遠繪
那麼,陶淵明歸去的路如何呢?
陶淵明迴歸田園兩年後房子失火了,又遇災年、兵亂、他家徒四壁,牆四處漏風,衣服都是補丁,一日三餐都成問題,最後居然淪落到求乞的地步。
難得的是,陶淵明淡然地說了一句:“晏如也。”
是什麼撐起了這安然的姿態,這強大的自信呢?以至於能夠讓這一尊肉身藐視物質上的缺陷,真正抵達“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境界呢?
我想,縱然陶淵明歸隱後的生活不是那麼順風順水,但他確實感受到了舒展、自由、快樂。
他耕田。
他是一位老農,在十餘畝田地裡種上了莊稼。早晨,他扛著鋤頭開始一天的忙碌;傍晚,他披星戴月,晃悠悠地回家。他又不像老農,他家的田地,總是“草盛豆苗稀”;幹活的閒暇,他還會“採菊東籬下”。
他喝酒。
男人喝酒大抵有兩種:一種是麻醉自我,在酒中沉淪,以此來逃避現實中的責任;另一種是找到自我,在酒中享受,以此來感受靈魂的自由。
陶淵明無疑是後者,你看他:慢悠悠地拿起酒杯,看著庭外的Sunny和草木,傲然自得。
他還和朋友一起喝酒,喝醉了,對朋友坦率地說:“我醉了,想睡了,你離開吧。”“我醉欲眠卿可去”,這是一種多麼本真的生活狀態啊。
他讀書。
讀書這事也分為兩種:一種是從書中尋找黃金屋和顏如玉,所以讀來讀去看到的都是慾望;另一種是陶淵明式的讀書,縱觀大意,不求甚解,只為愛好而讀,讀到的都是得遇知己的狂喜。
他漫遊。
走出家門,他拄著一個柺杖,隨意地走走停停,一會聽鳥兒叫,一會望雲兒飛。
暮色照大地,他也不願意回家,孤獨地、孤傲地佇立在天地之間,撫摸著蒼松,像是觸碰到了自己的人生。
越靠近自然,越貼近心靈的方向。
和竹林七賢不一樣,陶淵明不是佯狂的隱士,不是失意的酒徒,不是高傲的文士,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平凡人。
他為人夫、為人父,親自耕田、養家餬口、好喝酒、愛讀書、疾病死亡樣樣他都躲不過,只不過是從官場回到了民間而已。
他和我們一樣活得漏洞百出,但是他似乎又比我們擁有的更多一些,是什麼呢?
日常生活詩意化!
生活還是依舊,但是當你擁有情懷,用審美的眼光來看的時候,一草一木一言一行都會散發出詩意的光彩,以至於再庸常的生活也顯示出那麼一點與眾不同。
說到底,桃花源不是遠方的風景,就駐紮在每個人的心裡。
一個人,無論是身在鬧市還是遠居鄉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主動尋找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當人生是主動狀態時,即使身陷枯井,看到的也是滿天星辰。當心不被形役時,即使逆風奔跑,也能讓心靈隨白雲悠悠。
一個人,無論處在生命中的哪個年齡段都不必哀嘆,如果時光的河流裹挾著我們步入了中年,那就在過盡千帆之後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當你在暗夜裡苦苦思索時,當你笑看窗外花開花落時,追問自己:“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學會選擇,學會捨棄,學會拒絕,學會做減法,像一棵樹的姿態屹立於天地間,如此,就能隨著歲月上升到一個新的境界。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歸去來兮圖》馬軾繪
陶淵明中年後的人生並不順利,但他身在田園,心靈灑脫,在俗世中保持著淡然的態度。
此心安處是吾鄉。在我們身邊,有無數普通人,既有為五斗米折腰的擔當,又堪稱心靈自由的五柳先生。無疑,他們都找到了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中國詩詞大會》中的外賣小哥雷海為,風裡來雨裡去,忙碌閒暇背詩詞,十年磨一劍,獲得2018年度總冠軍。
詩詞就是他心中的桃花源。
主持人董卿由衷讚許:“我覺得你所有在日曬雨淋、在風吹雨打當中的奔波和辛苦,你所有偷偷地躲在那書店裡背下的詩句,在這一刻都綻放出了格外奪目的光芒。”
我的好友安安,處在四十多歲的正中年,依然如少女一樣體態輕盈,目光清澈。
她每天健身鍛鍊,風雨無阻;她揹包裡帶著本書,隨時隨地拿出來閱讀;她深愛家庭、享受工作,每一種角色都盡力做到最好。
像安安這種美好、溫柔、熱愛自然、遠離紛爭的女性,無論到了人生的哪一個歲月階段,都給人詩一樣的美好。
汗流浹背生活著的現代人,總是在急急惶惶地追趕——或者聲名、或者財富、彷彿把世界裝到自己的口袋裡就成為了富有的人。
正因為如此,陶淵明的桃花源才顯得尤為難能可貴。
他在我們每個人的心田種下了一片桃花林,生命的暗夜裡,漫步其間,心總能靜下來,去感受“月照花林皆似霰”的靜美。
唯有放下,才能抵達心靈想到的遠方。
願你,每個黎明醒來的時候,都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回覆列表
“採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相信很多人都很羨慕這樣的生活,尤其是遠離城市的喧囂與浮躁,在大自然中能盡情的釋放自己,放鬆心情,想想都很愜意。陶淵明的很多作品都寫了他歸隱後的生活,《歸園田居》、《飲酒》……當然還有那首最著名的《桃花遊記》裡面描述的田園生活,讓人著實嚮往。在古代,其實隱士很多,比如竹林七賢等等,他們大多是看透官場險惡與人生繁華,甘願隱居,自給自足,不在過問塵世的繁華富貴。而在現代社會,想要過那種隱居生活,要困難的多,現在文明發展程度遠甚於古代,即使隱居起來,吃穿問題解決了,可是孩子教育問題,生活用品的匱乏、自然條件等等都是問題……之前看過一個報道,在四川某地有一對夫妻隱居在山林裡,自己開荒種地自給自足,住在山洞裡,他們的幾個孩子都沒有上過學,有時候男主人會把家裡吃了的糧食拿到集市上去賣了換點日用品,但是來回的路是很難走,要爬上爬下,也是很危險。這對夫妻在山洞裡住了20多年,記著採訪的時候也是廢了一番勁,因為進出實在是太麻煩了。可是這對夫妻卻在此相濡以沫生活了20多年,我想只要真的捨棄拋開了繁華與財富,甘守寂寞與平凡,像陶淵明一樣,做一名隱士。不過最好也要考慮清楚,畢竟還有自己的後代,也要為他們考慮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