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太史
-
2 # 天道酬勤王學文
對,是的。不可否認的是在中國古代戰爭中,每次戰鬥都是將在先,兵在後。究其原因是交戰雙方把最好的指揮官放在第一位出場。一則若雙方中的一方取勝可鼓舞士氣,鬥志旺盛,可輕敵制勝。二則考驗將軍的武能,夲領從而得知對方士兵的能耐,即可掌握戰爭勝敗之變數。
-
3 # 鄒定湘
打仗,尤其是衝鋒的時候將軍們先打幾個回合還是存在的,特別是為將者對自己的武藝相當自負的時候。但個人認為還是要分很多種情況,正所謂武功再高,也怕菜刀。將軍作為一軍之首如果動不動就單挑,容易遭暗算事小,一旦失手,則軍隊群龍無首,潰敗難收,影響到一軍甚至一國的安危事情就大了!所以單挑雖有,但智者不為!如果打仗只論主將武藝高低,那項羽早一統天下了,沒韓信張良啥事,也沒劉邦啥事,大家推舉誰功夫最厲害誰做皇帝就是!所以為將者謀略為先,勇武次之,特別當己方優勢佔盡時,誰去單挑誰是傻子(神劇除外)!其次,打仗時地形錯綜複雜,局勢千變萬化,人員有多有寡,為將者當綜觀大局,運籌帷幄,進退有裾,不到一定的情況怎麼會隻身犯險!但有時情況特殊,單挑便在所難免了!比如一方守城,一方攻城。攻者為了減少傷亡,當然會儘量激將守城的出來決戰,自然會故意耀武揚威,指名道姓單挑。男人,特別是武將如果一個沉不住氣,便會上當,於是單挑上演!再比如自身處於劣勢,為鼓舞士氣,主將必然身先士卒,奮勇衝陣,也自然出現舞臺上那種兵對兵將對將的場景!還有一種情況,如果雙方主將都自以為了不得(特別是那些初出茅廬急於揚名立萬的),呵呵,都想來一場公平決鬥,於是乎單挑在所難免了! 但總之一句話,上兵伐謀,兵者,詭道也。一員成熟的老將,是不會輕易輕身犯險,因小失大的!
-
4 # 愛易理愛國客家人乙乙
將軍先上場這是誤導,是說書,演義裡面虛構和誇張主將的正面形像。中國古人也不是笨蛋,主將跑前面去,若是敵人同時衝上來七八個一下就拿下你,這不就是等於戰爭結束了麼?主將暴露位置都是大忌,更不能跑前面送死。古人打仗雖武器不同,道理還是一樣的。
-
5 # 資深宅狗
其實這種形式只是小說家言,真正的將領是統兵打仗,而不是上去單挑,其用兵之道在於伐謀,伐交,排兵佈陣,攻殺戰策,逗引埋伏,而且為將者,絕對不能逞匹夫之勇。俗話說,千金易得,一將難求,不會輕易單挑的,或者說單挑是兵之大忌。
回覆列表
《三國志》中有大量“鬥將”的描寫。如曹操東征袁紹時,命張遼和關羽為先鋒,至白馬坡後,“羽望見(顏)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袁)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魏將張遼率領五百死士攻破孫權大營一戰。此戰中,張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連斬二將,大呼自名,衝壘入,至權麾下”。另《三國志》註解中引《英雄記》稱,郭汜攻長安,呂布對郭汜說:“且退兵,你我決一勝負。”於是二人對戰,呂布以矛刺中郭把。這是正史中有關“鬥將”的描寫,《三國演義》中這種情節就更多了,似乎成了主要的作戰方式。
那麼古代到底有沒有“鬥將”呢?據《兵籌類要》載:“兩陣既立,各以其將出鬥,謂之挑戰。”可見挑戰和鬥將是同一含義。這些在各類稗史、小說、筆記中記載頗多,但除《三國志》外,其他正史中提及較少。後來,清朝兩位著名的考據專家王士和趙翼就從正史中發現了一些關於“鬥將”的記載。
王士認為古代真有鬥將之事,並非稗官之妄說。其引《劇談錄》說:“唐時白敏中征討吐蕃,有一黑衣酋帥上前挑戰,這時本軍陣中有一員小將馳馬而出,彎弓搭箭,射中其面,然後衝上前去抽劍將酋帥砍落馬鞍。”此外王士還舉了白孝德斬賊將劉龍仙及《五代史》中周德威生擒陳夜叉的例子作為證據。
趙翼舉的例子更多,他說《左傳》中提到:“魯國公子友帥軍在酈擊敗了莒國軍隊,當時公子友對莒擎說:‘我們兩人之間有仇隙,士卒何罪? ’於是屏退左右而相互搏殺,莒葷被擊敗而活捉。”這可能是關於“鬥將”最早的記載。此外,其他正史上也有一些關於“鬥將”的記載,但並不多見。
我們認為,“鬥將”在歷史上應該是存在的,正史雖然描述不多,但已經涉及到了。但“鬥將”並不是古代戰爭的主要形式,也不能決定整個戰爭的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