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秉燭讀春秋

    《呼家將》最早版本可追溯到清朝後期,作者不詳,據說是從大鼓書、評彈等傳統劇目整理出來的故事,又名《說呼全傳》、《護家後代全傳》、《紫金鞭演義》、《金鞭記》。

    這部書是以金鞭呼延讚的後人為中心展開故事,主要講述宋仁宗年間,呼延瓚之子呼延丕顯被奸臣龐文陷害,全家滿門300餘口被斬,呼延丕顯之子呼延守信、呼延守用與奸臣鬥爭的故事。

    《呼家將》、《楊家將》與《薛家將》是中國三大家將通俗小說,有金呼家、銀楊家之說。(意思是:金鞭護呼、銀槍楊家)

    說了這麼多,真實歷史上有沒有呼延贊這個人呢?

    還別說,歷史上還真有呼延贊這個人,他是宋初名將,幷州(山西)太原人,和《楊家將》裡的金刀令公楊繼業和女皇武則天是老鄉。

    (呼延贊)

    呼延讚的父親名叫呼延琮,曾任五代時後周淄州馬步都指揮使(從二品官,相當於現在的師長)。

    北宋滅了後周,呼延琮就投了北宋。

    呼延贊從小喜武不愛學習,長大後父親就讓他從軍,呼延贊從一個大頭兵做起,在戰鬥中表現突出,每次衝鋒陷陣在前。

    呼延贊長得很高大,他的兵器和別人的不一樣,據說手執一根40斤的鋼鞭,和唐朝名將尉遲恭的樣子相仿,人設十分明顯。

    由於個色慢慢就給太祖趙匡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天,太祖高興地說,“這小夥子將來有前途,於是就把呼延贊從大頭兵提升為班長(東班頭領)。

    沒多久,太祖覺得呼延贊長得像門神一樣,於是就把他調進了宮裡,升任驍雄軍使(侍衛隊長)。

    乾德二年(964年),太祖趙匡胤要平定天下,於是拜大將王全斌為元帥討伐後蜀,任命呼延贊為先鋒。

    在滅後蜀之戰,呼延贊身先士卒一馬當先,身中數刀不下火線,將帥配合相當默契,最後取得了滅蜀勝利,論功行賞,呼延贊升任副指揮使。

    (趙匡胤)

    太祖匡胤去世後,太宗光義繼位,呼延贊跟隨太宗征討北漢,任先鋒,他是第1個登上北漢城牆的,一腳把北漢的旗幟踹下來,把大宋的旗幟插在了城牆上。

    北漢士兵見大事已去,紛紛跪地投降,事後太宗升其為馬軍副都軍頭。

    呼延贊勇猛有餘,但謀略不足,這都是從小沒好好學習的原因。

    北宋的國策是“抑武揚文”,在戰爭期間這種情況還顯現不出來,等平滅了天下,這些武人就不吃香了。

    宋太宗死後,他的兒子宋真宗趙恆繼位,這時天下基本平定。

    淳化三年(992年),呼延贊出任保州刺史,冀州副都部署,這個官職很重要,屬於地方最高長官。

    然而呼延贊打仗有一套,但任父母官卻有點蒙圈。

    呼延贊沒有文化,胸無點墨,第一不能駕馭人才,第二不能為人民謀福造利,幹了一年後,真宗直接把他調了回來,心說“你玩不轉,還是去部隊吧”。

    呼延贊再次轉任都軍頭,兼任康州團練使。

    呼延贊是一個不拘小節的人,他經常說願意戰死,他在自己前身後背紋上“赤心殺賊”幾個字,甚至他的妻子兒子僕人身上都紋上字,據說他在幾個兒子耳朵後面刺上:“出門忘家為國,臨陣忘死為主”幾個字。

    我不知道後來“岳母刺字”是不是剽竊呼延讚的專利。

    史料記載呼延讚的兵器不是鋼鞭,而是一個降魔杵,據說濟公曾用過這種兵器,這種兵器很怪異,兩面都有刃。

    (降魔杵)

    兵器怪異也就算了 ,但是呼延贊這個人也很怪異。

    作為北宋的三朝元老,官職做的也不低,但是他從不會做官。相傳老呼打仗時都是穿著深紅色的一衣裳,騎著雜毛色的馬,身上塗著五顏六色的油彩。好像一個街上要飯的老叫花子。

    宋朝本來就崇尚文化人。老呼的這種行為讓真宗很頭疼,另外還傳說他不近人情,他在大冬天裡為了訓練孩子,往孩子頭上澆冷水,孩子生病時他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給兒子熬湯治病。

    從種種跡象來看,老呼確實像極了一個搞笑的老頭,呼延贊打仗是認真的,搞笑同樣認真。

    到了鹹平三年,別人的官兒越做越大,老呼的官兒越做越小,最後只擔任皇宮內都巡檢,真宗想提拔他,但是老呼不爭氣。

    但老胡很知足,經常對別人說“皇上我不錯啦”。

    到後來真宗看老呼年紀大了,家裡還有個80歲的老母親,於是命其回家為母親造墓,在造墓完成後呼延贊溘然離世。

    總的來說呼延贊人品不錯,但是由於沒有謀略,頭腦有些短路,造成了消極影響。呼延贊死後,真宗提升其子呼延丕顯為副都軍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跳繩膝蓋疼怎麼辦?